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4305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的社会属性.docx

教育的社会属性

一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性态,特征

3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历史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开展

4阶级性。

一定的教育反响一定的阶级要求并为他效劳。

它表达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甚至教育方法上

5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是从一个教育活动完成的,还是从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的角度,其时间周期都比拟长

6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7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的活动,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约结果方面都有它自身的特殊性

8民族性。

教育的民族性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和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放法手段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二20世纪后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和开展有哪些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所谓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6教育的全球化

7教育的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三个体身心开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开展的顺序性,个体的身心开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应遵循量力性的原那么,循序渐进地施教;“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的做法都是违背该原那么的。

2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开展具有不同的开展特征和任务。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最近开展区。

3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开展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开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开展都是不平衡的。

把握施教的关键时期或是最正确期,视时而教,及时而教

4互补性。

包括生理和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5个别差异性。

性别差异,不同个体统一方面开展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同个体不同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因材施教

四简诉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开展上的特殊功能

1对个体开展做出社会性标准。

2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开展个性的功能。

3对个体开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加速个体开展的特殊功能。

五我国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1德育方面:

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老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

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

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保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

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审美的能力

5劳动技术方面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开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具有目的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开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和谐开展打下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开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开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开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开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七现代教育制度的开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开展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6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7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8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八简诉学制确立的依据

1生产力开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开展状况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开展规律

4人口开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开展和历史的影响

九简诉全面开展教育各组成局部之间的关系

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开展教育的基本组成局部2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表达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开展起着定向作用:

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体育那么是实施各育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美育协调各育的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十教师专业开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教师的专业人格

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4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5专业态度与动机的完善

6专业自我的形成

十一学生具有可塑性的原因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第一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第二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开展的主体。

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也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3学生是开展中的人。

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开展特点,具有开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具有开展的需要,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心的需要

十二简诉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构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十三简诉现代学生观的内容

1学生是开展的人,要用开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十四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开展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4促进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十五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3表达学校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良机制

十六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他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开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开展的个性的活动。

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目标.任务将无法实现,没有教师的教,只有学生的学,这种活动只能称为“自学〞而非教学,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十七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开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十八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间接性规律〕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二)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充分发挥学生从参与主体教学的能动性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三)掌握知识和开展智力相统一〔开展性规律〕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传授知识和开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开展是有条件的4贯彻掌握知识和开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十九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十开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

1促进被评价者的开展

2要求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3注重过程评价

4关注个性差异

5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二十一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响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检验教学效果

二十二简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4学生的年龄特征

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综合的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二十三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的教育作用5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多方面开展6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3不能很好滴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班级制授课中,无论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合局部学生4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5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6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二十四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

联系:

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开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开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

德育只有遵守人的品德形成开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开展

区别: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开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社会开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标准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有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因素.

二十五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和原那么

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原那么:

1导向性原那么2疏导原那么3因材施教原那么4知行统一原那么5集体主义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那么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那么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那么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那么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那么

二十六简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开展的过程

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和影响的过程

二十七结合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试诉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问题:

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仍未得到落实;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开展需要脱节;知与行别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2趋势:

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开展实际的德育目标;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良德育内容;积极改良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坚持知和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效劳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二十八班主任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开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二十九简诉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十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

应当怎样解决

1问题:

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要解决我国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具体表现:

以满足学生的开展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三十一简诉课外校外的教育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7课外阅读活动

三十二简诉教育开展的趋势

1研究背景的现场化

2多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的移植

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5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三十三教育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个案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质的研究法

4叙事研究

5观察法

6调查法

7实验法

三十四试诉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良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

它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将教育者和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

3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教师是研究者;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以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的结合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4行动研究的优点:

灵活,能适时做出反响与调整;能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效。

对行动研究的批评:

研究过程松散.随意缺乏系统性,影响研究的可靠性;研究样本受具体情境的限制,缺少控制,影响研究的代表性

三十五简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般把它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

3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三十六试诉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辨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三十七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的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三十八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开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开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思维能力。

小学时期是开展智力的好时机。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交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比拟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并积极启发儿童思维,从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三十九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

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方法

四十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四十一试述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四十二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十三什么是挫折?

挫折后的反响有哪些?

1挫折时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2对挫折的反响方式,存在着积极型和消极型。

四十四良好情绪的标准

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恰当强度的反响

3具备情绪反映的转移能力

4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四十四帮助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四十五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四十六需要的概念和种类

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种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四十七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大类

1生理需要

2平安需要

3归属于爱的需要,也称社会需要

4尊重需要

5求知需要又称认识与理解的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

四十八简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上下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上下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开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区别:

1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况,能力是热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2在一个人的身上,知识与技能的开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开展那么有一定的限度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开展是不同步的。

知识多了,能力不一定就高。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开展学生的能力

四十九个性的一般特点

1个性的倾向性2个性的复杂性3个性的独特性4个性的积极性5个性的稳定性6个性的完整性7个性的开展性8个性的社会性

五十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联系:

1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

2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二者相互影响。

表现在:

第一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是性格上带有某种气质的色彩喝酒有某种特殊的形式。

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开展,以及形成的速度。

第三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开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区别:

1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2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3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4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性格是一个人的品德,具有道德评价的含义有优劣之分

五十一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生物影响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五十二简诉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待学生的不同气质特点

1对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2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

五十三试诉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及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1主要内容: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分别是语文,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人际,自知以及认识自然的智力

2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也为我国新课堂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持。

对教学改革的影响表现在提出了乐观积极的学生观,提出了科学的智力观,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提出了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五十四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1认识者本身的特点:

认识者的经验,认识这的性格,认识者的需要

2认识对象本身的特点

五十五初中生的人际交往

1友谊占据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原那么是自然适度

2小团表达象突出。

个体需要同班的认同和肯定,中学生需要优越感和被尊重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

存在“初二〞“高二〞现象

4易于父母产生隔膜如感情上的脱离,行为上的脱离,观点上的脱离,父母的典范作用削弱

5网络虚拟人际关系的建立

五十六简要说明服从的因素

1命令者的权威

2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3情境压力

五十七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五十八皮亚杰的认识开展阶段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客体永久性的形成3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开展4延迟模仿的产生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1早期的信号功能2自我中心性3不可逆运算4不能够推断事实5泛灵论6转换推理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去自我中心性2可逆性3守恒4分类5序列化

(四)形式运算阶段〔11-成认〕:

1命题之间的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3类比推理4抽象逻辑推理5可逆与补偿6反思能力7思维的灵活性8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开展

五十九最近开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开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有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开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开展水平;二是可能到达的开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开展区

六十简诉埃里克森的人格开展理论

人格开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所决定的开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开展健全的人格。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1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疑心〔2岁~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六十一学生的学习

1.

六十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映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S-R。

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那么: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六十三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四个要素

1.学习时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2.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起主要作用3.学习是渗透性的,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都发生变化4.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

六十四奥苏贝尔的动机分类

1.认知内驱力:

是指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内驱力:

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