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4588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docx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docx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二、课文导入

师:

大家有没有看见过荷塘?

能不能联想到有关描写荷塘或荷花的诗文?

明确: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鲜艳夺目,美不胜收的画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写出了荷花那种自然的清纯美丽)

师:

月亮呢,大家喜不喜欢?

说说有关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文。

明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亮勾起了人的思乡之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表达独自饮酒的寂寞与空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中的夜晚,有明月青松,流泉青石,闲静幽美,恬淡宜人。

那么大家见过荷塘月色没有?

那么让我们走近朱自清,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荷塘月色。

三、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

他是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时任清华教授,文章的第一句说“这几天颇不宁静”不宁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可能永远是个谜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可以阅读和掌握这篇文章之后,做进一步的探讨。

四、整体把握

(一)、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整个中华大地。

作为一名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感到十分压抑和苦闷,中国究竟何去何从,理想和光明究竟在何方?

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散心,踏入了这片静谧的荷塘,心有所感,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课文朗读

(1)师:

一个人心里不宁静或者说很烦,他会做什么?

明确:

对,一个人不宁静,他就要想办法发泄,得到解脱

【明确】线索:

缘起(第1段)→去荷塘(第2、3段)→观荷塘(第4、5、6段)→离荷塘(第7、8段)→踱回家(第9段)

颇不宁静寻求宁静得到宁静走出宁静

因而,文章的划分便一目了然了:

第一部分:

(1)写观荷的缘起。

【情】引子

第二部分:

(2-6)写荷塘月色。

【景】主体

第三部分:

(7-10)写景中人。

【情】尾声

(三)、再次诵读课文,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1、请大家找出最明显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并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不加掩饰的直接抒怀,显示作者内心的苦闷、烦乱。

②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为下文出游荷塘作铺垫)③此句是“文眼”,放在篇首,一锤定音,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萦绕在作者内心的苦闷思绪?

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里。

赏析:

这里感慨自己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赏析:

“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的现实心态,透露出一丝喜悦之情。

③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赏析:

“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感染作者,依然不能摆脱绵绵的愁绪。

④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赏析:

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世界,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仿佛像插上翅膀飞离了这个痛苦的现实世界。

“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暗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⑤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赏析:

江南是自己的故乡,自己在那里成长,想江南是乡思的流露。

作者本想用乡思来慰聊自己的愁苦,结果沉痛的现实压得他无法如愿。

(此处或可让学生讨论交流)

由此,我们不难把握文章的感情脉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者无法排遣苦闷因而去寻找感情寄托,所以才夜游荷塘寻找宁静,在荷塘中他获得了片刻的安宁,但当他回到家门有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

但是仅有的片刻安宁已经让这颗压抑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的释放,达到了无我两忘的空灵。

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赏析那令作者心灵暂或宁静的月色荷塘。

五、板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课文,理解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赏析描写,品味语言。

二、赏析文章的景物描写

1、文章在描写荷塘月色之前还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有什么特点?

【明确】小路上的景色:

小路幽僻、寂寞;树,蓊蓊郁郁。

月光淡淡的。

“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内心的抑郁。

“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渲染恐怖的气氛。

月光“淡淡的”与心情契合,可见心中是淡淡的愁云。

2.、第三段写什么?

思考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月下独步的心情。

结构上是过渡作用。

4、学生一齐读第四、五、六三段,教师指导朗读。

①老师指导后学生自行朗读文章揣摩语言。

②明确各段所写之景。

【明确】第4段写月下的荷塘之景,第5段写月光,第6段写荷塘四周之景。

(这几段文字都写得十分柔美,读来让人陶醉,那是因为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地运用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

朗读课文4.5.6段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

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

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

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

(第1组)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

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

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

(如:

“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

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

相同:

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

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这一段更详细一点

问:

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

即由蝉声蛙声来衬托静谧的月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其实蝉声与蛙声一直就有,只是作者现在才听到,说明作者短暂地沉浸在荷塘的美景中,现在又回到淡淡地哀愁中了。

达到以动衬静的效果。

3.提问:

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四)重点句子赏析:

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析: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2、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

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析:

没有。

“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析:

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析: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析: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蔡晓晓

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