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4602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docx

《狼牙山五壮士》4模板

《狼牙山五壮士》4_模板

《狼牙山五壮士》

北京宣武师范一附小 张光瑛

.教案实录

(一、读课文。

二、质疑。

略)

三、审题:

师:

《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

“狼牙山”告诉了我们地点:

“五壮士”告诉了我们人物。

师:

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战士》?

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

生:

“壮士”表示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对他们很尊敬。

生:

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敢于献身,所以他们就是豪杰,是壮士。

师:

说得好!

不是一般的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

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生:

“壮”就是勇敢的意思。

师:

谁还有补充?

一般的勇敢的人能不能称为壮士?

要勇敢到什么程度?

生:

一般的勇敢不能称为壮士,勇敢得为了胜利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壮士。

(板书:

勇敢,不怕死)

师:

勇敢地献出生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

同学们看《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除了告诉我们地点和人,还暗含着什么?

看得出来吗?

生:

还暗含着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师:

很好!

那这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就知道要写五壮士什么高贵品质啊?

生:

从课题上可以看出五壮士勇敢,为人民不怕死。

四、理文章脉络:

师:

很好,歌颂了他们的勇敢精神。

现在咱们看一看,这篇文章从层次安排上,是不是围绕了五壮士勇敢不怕死写的。

现在看提纲(老师指黑板上的提纲)从文章层次的安排上,这篇文章写了几件事?

生:

写了一件事。

师:

一件什么事?

生:

五壮士英勇杀敌的事。

师:

谁再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生:

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师:

就这么一件事。

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

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写的。

师:

哪是发生啊?

生:

“接受任务”是发生。

师:

哪是结果啊?

生:

“跳下悬崖”是结果。

师:

那剩下的三段是什么。

生(齐答):

是“经过”。

师:

题目叫《狼牙山五壮士》,主要写的是五壮士,这五段里哪几段直接写的是五壮士,谁看出来了?

生:

“诱敌上山”、“引上绝路”、“跳下悬崖”这四段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师:

好!

五段里有四段都直接写五壮士,再看这四段里哪段最突出他们是五壮士?

生:

最后一段“跳下悬崖”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师:

后面一句没说准,应该说四段都是写五壮士的,而“跳下悬崖”这段是最突出他们的勇敢不怕死精神。

再问大家剩下三段,联系课文想,有哪几段是写五壮士和敌人面对面斗争的,表现出来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生:

这三段中第二段“引上顶峰”是写五壮士和敌人英勇斗争的经过。

师:

这是一个,还有没有写面对面斗争的?

生:

第一段“诱敌上山”也是写五壮士和敌人面对面英勇斗争的。

五、讲读课文:

师:

四段里有三段都突出地写了五壮士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现在咱们一段一段地看。

第一段没有直接写五壮士勇敢不怕死,为什么要写这段?

看看课文,(学生翻开书,看课文)第一段有没有用呢?

生:

有用,第一段是作为介绍情况的一个开头。

师:

介绍情况的开头,干嘛要写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把日寇的猖狂劲儿写出来呢?

生:

写了这些更能突出五壮士的勇敢不怕死,面临这么多的敌人一点儿也不害怕。

师:

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

敌人“大举进犯”,和六班英勇歼敌是对比写的。

敌人“大举进犯”是说敌人人数非多,六班只有五个人,说明五壮士是勇敢不怕死的。

师:

很好,敌人数以千计,反动气焰非常嚣张,我们就五个人,他们最后是……

生(齐答):

以少胜多。

师:

对!

更能突出他们是壮士,所以这段非常重要,不是没用的。

现在大家来看第二段“诱敌上山”一共分几个小层?

生:

第二段分三层,第一层从“为了拖住敌人”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

这层说的是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

第二层从“他们利用险要地形”到“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这层是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

第三层从“战斗进行很久”一直到“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这是写五壮士消灭了很多敌人。

师:

很好。

这三层,有几层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生:

有两层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师:

哪两层?

生:

第一层和第二层。

师:

好,这两层是直接写他们什么,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生:

这两层直接写五壮士怎样把敌人引上山,怎么歼灭敌人。

师:

再说得明确点儿。

生:

写五壮士英勇杀敌,把敌人引上狼牙山,表现了五位壮士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师:

对,这两层是写五壮士英勇杀敌,表现他们不怕死的精神,可以概括成:

(板书:

英勇杀敌)

第三层没正面写五壮士怎么英勇杀敌,这层有用没用?

生:

有用,因为第三层写敌人死得很多,说明五壮士非常顽强勇敢。

生:

我也认为这层有用。

因为这层说敌人死的特别多,横七竖八的,都数不过来了。

这说明五壮士英勇顽强,杀了无数敌人,更能说明他们是英雄。

师:

很好,第三层实际上就是他们英勇杀敌的结果,更突出他们的勇敢精神。

那前两层都写英勇杀敌,写法一样不一样?

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

)既然都写英勇杀敌,为什么写两层呢?

写法哪儿不一样?

生:

第一层写他们英勇杀敌,是概括写,是写他们怎样把敌人引上狼牙山。

而第二层写他们英勇杀敌,是具体地描写他们每一个人怎么样打敌人。

第二层写他们对敌人刻骨仇恨,狠狠地打敌人。

师:

很好,她刚才说了第一层怎么写的?

生(齐答):

概括地写集体。

师:

第二层是具体地写了每一个人。

那么,哪一层最能突出他们是五壮士呢?

生:

第二层。

师:

现在咱们就来看第二层。

第二层共几句话?

看书!

(学生看课文。

)每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

第二层一共五句话,第一句是“他们利用险要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

”这句话是概括地说他们狠狠地打敌人。

第二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

”从这开始是具体地写每个战士英勇杀敌。

师:

好,她说第一句是属于概括地写这五个人英勇杀敌,然后分述每个人怎么样勇敢杀敌人的。

前面是总述,后面是分述,很清楚的。

后面分别写五壮士的四个句子都描写了五壮士的什么?

第一句写班长什么?

第二句写副班长什么?

第三句写宋学义什么?

第四句写两个小战士什么?

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

平时咱们常讲:

描写人物用各式各样的方法,看看用了什么方法?

谁看出来了?

师:

我找同学读一句说一句,是描写人物的什么?

是语言?

心情?

还是动作?

神态?

读一句分析一句。

生: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

”这句主要描写班长的动作,说明班长……

师:

主要描写动作?

谁有不同意见。

生:

描写班长马宝玉的神态。

师:

神态,哪点儿是神态?

你说!

生:

从“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的“沉着”表现了他非常镇静,不慌张。

师:

很好,坐下。

第二句谁分析一下?

生: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

这句是写副班长葛振林的动作和语言。

师:

语言在哪儿。

生:

没有语言。

师:

别的同学再说。

生:

描写了副班长葛振林的心情。

师:

是动作为主还是心情为主。

生:

我同意的意见,写心情多。

师:

什么样的心情?

你说!

生:

“……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

”这儿细致地描写了副班长葛振林愤怒的心情。

师:

第三句写什么?

生:

“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写了他的动作。

师:

很好,坐下。

第四句呢?

生: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这句写的是表情和动作。

师:

表情为主还是动作为主?

生:

以表情为主。

师:

这四句话有的描写表情,有的描写动作,有的描写心情。

通过这些描写,你能不能看出五壮士心里想什么?

生:

他们想一定要把敌人死死地拖住在狼牙山上,拖不住敌人,大部队就要受到很大的威胁。

生:

五壮士想的是一定要狠狠打击敌人,掩护好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

师:

好。

生:

五壮士这时候想的是:

要把敌人死死地牵制在狼牙山上,不能让他们乱动一步,好给大部队创造转移的时间。

生:

这时五壮士想的是:

把敌人多杀几个,好拖延时间,让大部队安全转移。

师:

五壮士这时候一心想消灭敌人,充满了对敌人的什么?

生(齐答):

仇恨!

师:

那我们读这段时,应该读出五壮士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

应该读出五壮士对敌人刻骨仇恨的心情。

师:

把这四句读一读,读出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来。

生: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满腔怒火。

师:

应该是“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

”我找四个同学一人读一句,看谁能够把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读出来。

(生读这四句)

师:

好。

这一段大家读得还比较好。

咱们现在看看第三段写的是什么?

生:

(齐答):

引上绝路。

师:

什么叫“绝路”?

生:

就是死路。

师:

绝路就是死路。

第一段写五壮士的句子有几句?

(学生看课文)

生:

“走哪一条路呢?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莲花瓣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

她找得很好。

这里一共写了两句话,一句写了谁?

生(齐答):

班长。

师:

一句写的班长,另一句写那四个战士。

写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这个“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生:

形容说话时态度特别果断。

师:

那是这个词的意思,在这儿为什么要用“斩钉截铁”地说呢?

生:

这就说明班长的话非常坚决、果断,不是犹犹豫豫地说的。

师:

是指在什么面前毫不犹豫?

生:

面临着死亡的情况下毫不犹豫。

师:

怎么知道面临着死亡?

生:

因为课文说了“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选一段课文背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正字组成的词语。

   3、辨析词语“悲壮”和“悲痛”,体会用“悲壮的一幕”为题的精当所在。

   4、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把飞行探险的科研成果看得重于生命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把飞行探险的科研成果看得重于生命的崇高精神。

  教具准备:

    挂图、光盘、录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描写了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面临死亡,镇定自若,向首长报告宇航探险情况,与家人在屏幕中相见诀别,最后视死如归,从容殉难的经过,题目是”悲壮的一幕”。

   2、板书课题:

19悲壮的一幕

   3、这悲壮的一幕发生在什么时候?

这位宇航员是谁?

请默读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1967年8月23日,弗拉迪米尔。

科马洛夫)

   4、过渡:

文章写的是怎么一回事?

为什么说是“悲壮的一幕”呢?

  二、初读课文,理节生字新词

   1、自学课文,理解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自新词。

       一幕联盟毅然心如刀绞属于蒙住轰隆一片寂静

    (2)想一想,上面这些词语的意思有哪些你已经懂了?

怎么记住字形?

    (3)学生自学,做好交流准备。

    (4)组织讨论,教师侧重讲解:

       轰隆蒙住毅然寂静联盟属于一幕心如刀绞

    (5)读词语。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这篇文章如果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几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关注它的亲人”;

       第二段:

从“指挥中心的首长”到“科学万岁”;

       第三段:

从“轰隆”到文章结束。

  三、布置作业

   1、描红。

   2、抄写词语。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一幕联盟毅然蒙住轰隆属于

   2、文章可以分成哪三段?

各段写了什么?

  二、精读训练

   1、朗读第一段,研究:

    

(1)“举国上下都被这个消息震惊了”中的“举国”是什么意思?

“这个消息”是什么样的消息?

(指的是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无法排除故障,两个小时后将要在基地附近坠毁,民族英雄科马洛夫将要殉难。

    

(2)“关注”是什么意思?

“无不焦虑”中的“无不”是什么意思?

“无不焦虑地关注”呢?

    (3)简要地说说这一段的大意。

   2、各自读第二段,研究: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指挥中心把科马洛夫的亲人请到指挥台,让他们在最后的两个小时里和屏幕中的科马洛夫在一起,科马洛夫要求先向指挥中心报告探险情况.

      板书:

指挥中心请亲人最后两个小时在一起科马洛夫与母亲、妻子和女儿相见,最后跟全国人民告别,为国殉难。

    

(2)指名朗读,要求边读变想。

     ①科马洛夫的表现怎样?

(他显得很激动,但他还是控制自己,说:

“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把这次探险情况向您报告,这是比我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

      板书:

科马洛夫报告比生命更重要相见

     ②读了这段话,你懂了什么?

(科马洛夫河和常人一样有丰富的感情,见到自己的亲人并且将要和他们诀别,他激动万分;他又是一位英雄,他要先报告飞行探险情况,后与亲人相见。

他把国家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③指名朗读科马洛夫对首长说的话。

然后齐读。

    

(2)教师读第五自然段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汇报整整用了70分钟”,引导体会科马洛夫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汇报上了。

    (3)这一部分写了科马洛夫跟亲人诀别的情景,请默读并用/分别标出科马洛夫与母亲、妻子和女儿诀别情况的起止。

     ①划分层次。

     ②科马洛夫的母亲这时为什么心如刀绞?

她表现得怎样?

(他将要失去自己的儿子心里非常难受,但是,她还强作镇定,安慰自己的儿子:

“妈妈一切都好,放心吧!

     ③妻子也很难受,你从哪里看出来?

      知名读“科马洛夫深情地看着妻子…再也说不出话来。

”板书:

妻子

     ④研读科马洛夫与女儿诀别的情节。

      教师口述:

科马洛夫在这之前一直表现很坚强。

请找出课稳重的句子,读一读“他还是控制自己”、“科马洛夫就像坐在办公室正常工作一样,神态是那样从容”、“科马洛妇脸上露出笑容”。

在和女儿诀别的时候,他哭了几次?

(两次,禁不住落泪

      又一次落泪了)为什么哭了?

(一是生离死别;二是女儿有出息,表示要像爸爸一样生活,立志要继承爸爸的事业)

     ⑤练习朗读科马洛夫与女儿诀别的一段话,体会父女当时的感情。

     ⑥分角色朗读。

     ⑦齐读第11自然段。

      板书:

毅然飞向大地。

  三、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

   1、概括内容:

飞船爆炸英雄献身人们哀悼

   2、板书:

爆炸

  四、根据板书,回忆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作业题4:

学完课文后,说说为什么用“悲壮的一幕”做题目?

“悲壮”可以换成“悲痛”吗?

为什么?

                第三课时

  一、回忆全文内容

   1、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这个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二、讨论

    课文为什么用“悲壮的一幕”做题目?

“悲壮”可以换成“悲痛”吗?

为什么?

   1、课文为什么用“悲壮的一幕”为题?

    (1)找出课文中写“悲”的地方和有关语句。

    (2)又有哪些地方写了“壮”?

   2、“悲壮”可以换成“悲痛”吗?

为什么?

    (不可以,“悲痛”只是说明人们心情难受,伤心、痛苦、落泪等。

没有壮烈的意思。

而“悲壮”除了“悲伤”的一层意思之外,还包含了“壮烈”的意思。

  三、自己选择背诵

   1、各自轻声读课文,想一想你打算选择哪一段课文背诵,说说你为什么选这一段.

   2、你有什么办法能很记住他们。

  板书:

       19悲壮的一幕

                请

        指挥中心    科马洛夫      亲人

        报告最后  两个小时在一起 相见  母亲

        比生命更重要           {妻子

        毅然飞向大地            女儿

        爆炸

19《悲壮的一幕》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

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

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

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

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近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

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

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

“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习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

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A:

完成练习册。

预习下文。

背诵这首诗。

   B:

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

并写下观察日记。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抓联系 明因果 悟方法

                       ——《将相和》教学难点突破

王秉云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

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

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

  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

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

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

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

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

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

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

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

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

最终通过学生的读和发言,.总结出这样的结论: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的性格。

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自学用法。

“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教师可由半扶半放到全放,也可以直接全部放手,以课后题1的

(2)(3)或上面两个问题为主,分小组自学。

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在熟读、精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可重点抓以下两部分:

一是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并记录下来,二是“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说的话。

从这两部分中,体会出他的机智勇敢和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却宽宏大量的高贵品质,突出他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同时可渗透团结、爱国的思想教育。

教师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负荆请罪”,完成课后题5。

  通过自学,学生弄明白了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以课后题2、3为主进一步深入探讨,抓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

第一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连立奇功造成廉颇与之失和;整个故事的起因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讲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三、品读欣赏,领悟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课文中心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

如《将相和》一文,作者构思巧妙,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却表达得非常清晰。

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可设问: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另外,作者在写人物特点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