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3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4705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第3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必修1第3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1第3课.docx

《必修1第3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第3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1第3课.docx

必修1第3课

必修1第3课

探究点二:

周朝的衰微和灭亡是由于分封制度本身的缺陷,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

这些做法又能够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

皇帝的权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

如果皇帝的权力受到牵制,那是受谁的牵制?

说明:

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与相权是中国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一对矛盾。

由此导入新课---(

一、学习目标

说出汉的三公、汉的“中朝”、汉的“外朝”、汉的郡县制、汉的刺史制度、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宋的“二府”、宋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加强皇权的制度、元的行省制度。

学会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9.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3、唐朝中央政府与其它王朝相比,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运作程序是

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

北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

宋初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结果如何?

背景:

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

措施:

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④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结果:

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得出结论:

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参”“二府”“三司”)

3、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在中央,君权与相(将)权的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收到了怎样的成效?

汉(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一参二府三司”)——元(一省二院)

成效: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探究点二:

周朝的衰微和灭亡是由于分封制度本身的缺陷,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

这些做法又能够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

 

思考:

汉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西汉初郡国并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②汉武帝后期,全国分13州,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③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思考:

如何看待两汉的刺史制度?

①汉武帝时,州作为监察区,设级别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东汉,刺史增添了地方政权和军权,地方权力增强,削弱了中央权力。

19.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其中汉武帝和宋太祖的回答是

A.强干弱枝    

6.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采取“强干弱枝”的措施不包括

A.平定“七国之乱”B.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C.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D.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

此做法最主要考虑是

A.增加财税

B.多安置官吏

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隋唐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隋文帝废郡,形成州县两级制

2、唐初全国设10道,监察地方州县,形成道、州、县三级

3、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直到唐亡

 

思考10:

如何认识唐朝设立的“道”?

①唐太宗时,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导致地方权力过于强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有何作用?

措施:

宋太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B.藩镇拥兵自重,混战割据不息

①:

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出文臣做地方官

②改“道”为“路”,监察州县

作用:

①积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②消极:

地方事务行政效率低下。

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18.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19.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其中汉武帝和宋太祖的回答是

A.强干弱枝    

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

元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①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②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7.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      )

①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6.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结论:

汉(郡国、刺史)——隋(州、县)——唐(先设道作为监察区,后形成道、州、县)——北宋(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路、州、县)——元(行省制度、置宣慰司、省路府州县)

趋势:

中央进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央不断加强对选官与用官的控制

1.汉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中央与地方各行其权

2.魏晋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与用官为世家大族垄断

3.隋唐至明清行科举制,选官与用官为中央政府控制

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17.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90.(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

“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87.(201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二模25题)科举制度自隋唐始为历朝历代所沿袭,它有效保证了中华帝国的繁荣。

其主要原因是

A.录取名额逐步扩大

B.向庶民开放政权

C.考试程序公开公正

D.捍卫了儒家思想

科举制之所以有效保证了中华帝国的繁荣,关键在于科举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基础。

即向庶民开放政权。

46.(2010年5月北京市宣武区二模14题)“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秦代三公九卿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的内阁制度

60.(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4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二级制开始转变为三级制是在 ……………(  )

    A.西汉     B.东汉    C隋      D.元

  答案:

B

6 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中央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答案:

D

  7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 …………………………………………………(  )

    A.分工明确   B.相互配合  C.防止独裁  D.相互牵制

  答案:

C

  8 元朝的行省制度 ………………………………………………………………(  )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9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答案:

C

  10 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50.(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36.(2010年4月广东省惠州市高考模拟)元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以代表中书省在地方上行使职权,1287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

行省制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制度实质是继承和发展了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58.(2010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二模13题)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

“常与短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

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   )

A.通判

B.枢密使

C.三司使

D.转运使

61.(2010年5月山东省德州市二模)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

“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

”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85.(2010年3月山东省聊城市一模9题)下列诗句所述内容哪些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关?

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④甲第朱门无一半,天街踏尽公卿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8.(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76.(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67.(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题)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9.(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3题)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

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

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39.(2010高考广东文综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27.(2010年5月三明市高三质检15题)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

“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26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6分)(3)据材料一、二,说明两种政治制度在形式上有何共性?

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3分)

26.

(1)特点:

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互为补充;皇权独尊。

(3分)

作用:

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3分)

(3)共性:

中央(政府)机构间的权力互相制约与监督。

(1分)不同:

唐三省六部制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美国三权分立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分)

9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特点是什么?

(2分)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3分)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3分)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2分)

9.(15分)

(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2分)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3分)

(2)措施:

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中央派文官做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赋税主要由中央掌控。

(3分)

(3)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决策;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毫州市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贼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

(1)材料一中,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

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为此,北宋统治者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解决的?

(4分)

(3)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是如何认识丞相作用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分)

(4)综合上述内容,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3分)

31.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材料一:

汉哀帝说:

“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明太祖朱元璋却

认为: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夏、商、周、汉封建而延。

秦郡邑而促(短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

(4分)

31.

(1)中央的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问题;官

吏选拔制度问题(以礼入法.加强儒家思想和法治等)。

(任意答2点即可)

(2)西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元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3)秦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西汉武帝设置“中朝”,丞相成为执行机构;

宋代,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

(4)明太祖权力最大。

明太废除丞相,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40.(共18分)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

……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

……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

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同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根据材料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8分)

   

(2)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文中的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4分)

40.

(1)秦汉: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

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8分)

(2)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军阀割据(6分)

(3)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4分)

35.(28分)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选拔人才的制度也不断地变化,以适应社会和统治者的需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各级贵族不仅世袭所占有的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其职务和待遇。

                       ——岳麓版教材《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随着社会的发展,血缘关系的松弛,宗法制遭到破坏,以之为基础建立的分封制也很难继续存在下去了。

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用立军功便授官爵的制度替代西周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岳麓版教材《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三汉代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实现了由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解决了战国以来军功爵制和养士制不适应治理国家的问题……而且以儒家思想理论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造就了一批以文人为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和平年代治理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需要。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东汉末年开始,朝廷采用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品)、朝廷再按等(品)任命的人才选拔制度。

但这一制度逐渐出现很多弊端……出现“累世公卿”的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教材

 

材料五隋朝建立以后,面对衰败的士族,改变仅仅体现士族利益的选官制度就提上了日程。

……隋朝首先开创了通过文化水平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和完善。

科举制度……对维护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成为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成功地笼络、控制读书人,有利于巩固统治……为官僚队伍提供了相对来说素质较高的人才。

历代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

(1)材料一中“不仅世袭所占有的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其职务和待遇”指的是中国古代哪种人才选拔制度?

(2)根据材料二,导致战国时期军功爵制度取代西周人才选拔制度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为什么会出现选官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度容易产生哪些弊端?

(4)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隋唐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和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概括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标准有什么变化?

35.

(1)制度:

世卿世禄制度

(2)原因:

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

(3)原因:

军功爵制和养士制不适应和平年代治理国家的需要。

弊端:

容易出现任人唯亲和形成小集团(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4)原因:

士族的衰败。

积极作用:

维护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成功地笼络、控制读书人,有利于巩固统治,为治理国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5)标准变化:

从注重门第出身到注重德才兼备(或者注重才能)。

3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