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4737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1月21日沧州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批准“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我市承前启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五个统筹”的重要时期;更是抢抓机遇,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努力打造全省经济发展举足轻重增长极的跨越时期。

展望未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耽误不起,更失误不得。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遵循《中共沧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而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战略重点、发展目标、总体部署及政策取向,集中体现市委、市政府对“十一五”发展的决策意图和施政方针。

它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五年间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环境

(一)“十五”发展的总体评价

“十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以积极有作为的态度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充实完善发展思路,坚定大发展快发展的信念。

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战胜非典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就,为“十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十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30.8亿元,年均增长12.6%,比“十五”计划目标高3.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居全省第四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532元,比计划目标高6532元,在全省的排位由“九五”末的第六位上升至第五位。

2005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82.9亿元,年均增长16.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亿元,年均增长16.2%,均超额完成计划。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畜牧、蔬菜、果品业保持较快增长。

化工主导产业地位确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服务业健康稳步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17.6:

50.1:

32.3转变为“十五”末的11.8:

54.7:

33.5。

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62.5亿元,是“九五”的1.87倍,年均增长14.4%,比“十五”计划目标高4.4个百分点。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4.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45.5%,创我市历史最好水平。

一批强市富民的重大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起强劲的平台,临港区域大发展的框架初露端倪。

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

以“两增、两减、两分”为重点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市已有80%以上的国有企业改制到位;农村税费、粮食流通体制、投融资体制、财政体制等各项改革取得进展。

五年间累计审批外商投资项目260个,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4.3亿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2.93亿美元,年均增长36.3%。

2005年直接利用外资达到1.44亿美元,同比增长74%,创历史最好。

社会事业发展较快。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不断发展。

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给排水、燃气、供热、电力、公路交通等一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并发挥作用。

城镇医疗、养老保险体系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及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建立。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两个确保”和“社会低保”得到切实加强。

对1000多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租金补贴,对5.8万城镇贫困居民全部落实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全面启动。

争取省以上扶贫基金1.56亿元,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得到较快提高。

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50亿元,年均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8593元,年均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3311元,年均增长5.6%。

均完成计划目标。

住房、汽车、通讯、旅游开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综上所述,“十五”时期尤其“十五”后三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成就较为显著的时期。

为“十一五”时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五”发展的环境和制约因素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国际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特别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沧州凭借临港靠海的优势,承接国内外特别是日、韩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带动国内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发展模式进行科学调整,为我市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近观国情: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任务日趋加重,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为我市化工产业及后续产业的延伸拓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正在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新的增长极,“南资北移”已成定势。

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内部的产业重组和优化整合正在加快,从而带动京津两市的传统制造业,特别是资源型产业或重化工业向周边地区加快转移,为我市通过积极参与区域合作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启动,为我市有效发挥区位、产业、港口、资源等优势提供了难得机遇。

黄骅港功能的完善和临港区域开发建设,使我市发展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便利的交通运输、丰富的滩涂土地、充裕的人力资源、日益显明的县域特色经济和其它基础设施,使沧州蕴积了吸纳国内外资本与技术、承接产业辐射和转移的独特优势。

省委、省政府对沧州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全市上下企盼发展的迫切心情,各级领导班子驾驭发展能力的提高,为我市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与物质保障。

勿庸讳言,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沧州大发展的气势初步形成,快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倍加珍惜机遇,紧紧抓住机遇,切实用好机遇,举全市之力,加速建设文明富裕的新沧州。

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任务光荣而艰巨。

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加入世贸的后过渡期,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日趋加剧。

我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沿海发达地区率先突破,形势咄咄逼人,这对我市的发展都是新的挑战与考验。

纵横相比,我市还存在着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水平较低,增长方式粗放,改革总体进程不快,开放水平落后,人才资源短缺,社会事业发展欠帐较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对落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及干部队伍素质和领导发展能力与新形势的要求还不适应等诸多制约因素。

如不抓紧很好地解决,就会使我们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就难以迈出跨越的步伐,成为全省经济第二个翻番中举足轻重增长极的目标将就难以实现。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成全省经济第二个翻番中举足轻重增长极的战略目标,坚持“三个并重互动”(深化改革与大发展快发展并重互动;加大投入和转变增长方式并重互动;重大项目带动和扩大开放并重互动),突出发展临港区域,着力推进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

坚持在加快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运行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为创建和谐沧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正确理解与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统领。

按照中央“六个必须”的要求,务必从实际出发,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全面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需求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三,把大发展、快发展作为主基调。

迅速扩张经济总量,坚持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把“三大经济板块”崛起作为战略重点。

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努力做大做强临港区域、中心城区和县域经济,使其成为全市加快发展的强力支撑,以全新的风貌跻入京津冀都市圈。

第五,投资拉动与转变增长方式并举。

这是振兴沧州的立足点与着眼点,也是保证大发展、快发展的根本举措。

第六,把工业强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真正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财源,广开就业渠道。

第七,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保障。

坚持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把发展速度、改革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以开放的举措推进大开发、大发展;以发展的成果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

按2005年价格计算,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208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万元以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167亿元。

经济结构:

到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到8.5:

57.9:

3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65%。

城市化率达到4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

五年间,年均增长20%,累计投资不少于3165亿元;到2010年投资率达到40.2%。

对外开放:

五年间,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累计达到12.5亿美元。

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6.7%,到2010年达到13.6亿美元。

资源和生态环境:

五年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4.5%左右。

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增加50万亩,工业万元生产总值耗水量降低19%。

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0%。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左右。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

重点流域水污染恶化得到遏制,城市环境及景观大幅度改善,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标准天数达到全年的80%以上。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文明生态村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

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全市人口总量控制在712万人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1383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达到4431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以上。

五年内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5%以内。

教育与卫生:

到2010年,地方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年均增长11.8%,2010年达到14000人。

依托沧州师专组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达到8000人以上。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职教在校生同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巩固“普九”成果,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全部入学;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分别达到85%和22%。

教育投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力争达到25.4%。

完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在抓好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市县两级医院建设。

到2010年,每千人口拥有3—4名卫生技术人员。

全面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75%。

三、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

(一)战略定位

(1)区域功能定位

沧州北环京津,东环渤海,是京津冀都市圈中经济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冀中南及晋、陕、内蒙西部和鲁西北地区重要的进出海口与物资集散地;河北省沿海沿线产业带发展战略的核心地区;京津冀都市圈中重要的化学工业基地、临港工业基地和电力能源基地;服务京津的绿色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增长极。

战略地位重要,历史机遇难得,综合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

(2)城市功能定位

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和面向环渤海,辐射带动整个辖区及周边地区。

着眼朔黄铁路沿线腹心地带,应对中日韩经济一体化,从强化自身做起,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化学工业、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沿海临港的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区和文化古城。

(3)产业发展定位

河北省“南厢”举足轻重、产业链较长的石化、盐化、煤化及精细化工综合生产基地;以煤码头、杂货码头、液体化学品码头为“龙头”,以电力、制造、建材、物流等为支撑的临港产业集群;以弯头管件、线路板、电线电缆、环保设备、汽车模具及零部件、机械制造为特色的华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

(二)产业空间布局

沿海临港是沧州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和希望所在。

大发展快发展的脉动、联动、互动皆系于此,产业布局的空间该着力于此。

——城港带动。

通过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发挥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

高起点、大幅度地加快港口功能完善和滨海新城建设,进一步提升港口、港城对沧州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

——雁阵发展。

以现在的沧州市区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起点,以黄骅港开发区为“雁首”,以沧石高速、朔黄铁路两侧为“躯干”,构成强健两翼,繁衍成连绵百公里的产业长廊和城市产业带,促成能源、钢铁、新型建材及化工、物流等产业向临海“雁首”集中布局。

五金模具等轻型机械制造、旅游、特色农产业及深加工等向两翼和躯干分布,构成“大雁展翅飞向蓝天碧海”的产业布局结构。

依据“新体制、高科技、民营化、外向型”的原则招商引资,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逐步形成“雁阵”产业格局。

沿海临港区域主要依托港口、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分布,重点发展盐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海水淡化利用等项目,参与京津冀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逐步与天津滨海新区合作,以求更长的产业链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心带动。

中心城区以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为主,经过五年的创业、积累及蓄势待发,精心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实力,改变狮城形象,提升沧州品位。

——产业驱动。

支持国华沧东电厂加快建设,促使神华风力发电和沿海第二电厂、滨海电厂、华峰热电等电力能源项目上马。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板块式推进,集群式发展,企业化膨胀,形成北方重要的滨海电力能源基地。

——临海牵动。

建设“海上沧州”,作好“蓝色文章”,以向渤海弯延伸为主战略,产业辅佐,连环效应,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发达的临海经济地带,使海洋(临港)产业逐步成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

——区域联动。

在黄骅市以东(包括南大港、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兴县)3000余平方公里的荒碱土地上,扬长避短,统筹兼顾,建设多个生态园区和产业园区,预留摆放船舶修造、化工、钢铁、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多个前沿项目,形成产业聚集的隆起带。

——主干拉动。

沧州市区和港城区之间,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线,将新华工业园区、沧东工业园区以及盐山、孟村、南皮等地的金属加工业做强做大,迅速扩张经济总量,做到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形成依托海运优势发展的装备制造业。

以朔黄铁路增能扩量为契机,拉动肃宁、河间、沧县、黄骅等区域发展。

重点扶持发展任丘石油化工、东光精细化工、肃宁裘皮制作、献县和泊头铸造及汽车模具、东光包装机械、南皮电子五金、河间保温密封材料及吴桥油棉深加工等区域特色产业。

培育壮大河间、献县、沧县、东光、吴桥、青县等县(市)粮棉油、蔬菜瓜果等特色农业,以项目为抓手,以土地为载体,扎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打造绿色屏障。

四、战略重点和支柱产业

根据沧州区位条件、资源基础、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特点和未来发展要求,“十一五”时期,我市将继续实施工业强市、以港兴市、科教兴沧、开放带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六大主体战略”。

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区域竞争实力,首要的选择是突出发展临港区域,着力推进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以重点区域的开发和突破,带动全市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一)战略重点

(1)增强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构建以“三区一县”为主的城市经济圈。

中心城市是港口开发建设的发祥地,是县域经济的辐射源。

坚持从大局出发,统筹利用新华区、运河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沧县的资源,打破行政壁垒,理顺管理体制,科学确定功能分区,调整产业结构,使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促进成本节约和产业集群发展。

着力解决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问题,增强驱动力,减少污染源,大力发展符合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要求的工业项目,盘活存量,做大总量,建立起与市区人口规模、就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构筑强市富民框架。

市直和“三区一县”的资源、产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形成一个既分工又合作,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的紧密型经济联合体,成为对外连接京津冀都市圈,对内带动周边县(市)的经济强势区域。

按照布局分工,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区西部高新区、新华工业园区、沧东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发展符合中心城市特点和要求的产业关联型、强力辐射型、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型、低能耗型、无污染型及最大限度吸纳就业的产业,建立起与中心城市基本功能相匹配的产业体系。

占地40余平方公里的沧东工业园区,要抓紧谋划,招揽客商,尽快启动,早日成为发展的亮点。

(2)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

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按照“向沿海推进,向城镇聚集,向园区集中”的思路,依靠和拓展沿海临港的区位优势,吸纳国内外要素资源向港口区域聚集。

以港口为龙头、以黄骅港开发区、临港化工园区等临港区域为载体,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水、石油、天然气、原盐及煤、电等资源,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着力谋划建设北方重要的化工产销基地、电力能源基地、滨海先进制造业基地。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以港口为中心,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搞好物流设施建设,培育物流市场,发展物流企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积极吸纳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落户沿海,建设集散、中转、存储和加工配送中心,形成多层次、开放型、社会化的物流配送系统。

按照突出区域经济特色、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不断增强竞争能力的要求,临港区域着力培育以化学工业、电力工业、轻型机械及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为基础的产业群;培育壮大和延伸化工、能源、电力、钢铁、物流、机械加工、船舶修造、新型建材、生态旅游、特色农渔业及农牧渔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条,以地缘和产业优势与天津滨海新区合作,逐步把沿海临港区域发展成环渤海地区的经济高增区。

(3)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强化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支撑体系。

县域经济竞争力在于民生经济,以其独有的魅力支撑起一方热土。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核心是富民,关键在强县。

各县(市)区务必站在新起点,创造新优势,实现新跨越,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以县(市)区为主体的特色工业园区要把握时机,突出重点,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

着力抓好:

一、追求卓越,增强竞争能力。

把优先发展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统一,按照非均衡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特色产品优势,发展壮大基础产业。

推进农业与工业的深度结合,促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升值,用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二、扶优扶强,推动企业上档升级。

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大力支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销售收入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率先发展。

在已经形成龙头产业集群的管道输送及装备制造、线路板、裘皮服装、建筑扣件、汽车模具、摩托车零部件、环保设备、五金铸造等产业中,选出一批优势企业重点帮扶,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内在质量,使其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

鼓励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开发核心技术,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迈进。

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引导中小企业向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靠拢,兼并收购,强强联合,形成一批“专、精、新”的中小企业群,进而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和技术,嫁接、改造、提升,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打造民营企业的“航母”。

三、强化服务,壮大民营经济阵容。

全面落实以放宽准入、公平待遇为重点的各项政策措施,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和经营条件,消除各种歧视性规定,破除各种非政策性壁垒,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经济通过参股、控股、收购、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建立健全融资、创业、培训、技术、维权、信用六大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法律环境、发展环境,提高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支柱产业

经济强市靠产业支柱的支撑。

缺少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犹如空中楼阁。

从市情出发,要做大做强以下支柱产业:

(1)壮大化工主导产业。

以临港化工园区、任丘、东光为基地,以华北石化公司、沧州炼油厂、沧化、大化等大型企业集团为骨干,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接轨天津滨海新区为契机,加快化工产业发展步伐,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相互补充,上下游产品一体化、资源配置合理、技术先进的特色系列产业,逐步建成主业突出、规模化经营、有系列特色产品的炼化一体的化学工业基地,确立我市化工产业在河北省乃至环渤海地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未来五年,化学工业预计投资规模24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左右。

(2)培育壮大电力工业。

利用临港区域广阔的建设空间、丰富的神华煤炭、充沛的海水和海面风能等优势,创新电力投资模式,引入战略投资伙伴,积极发展火电,适时推进风力发电。

加快国华沧东电厂、华峰沧州热电厂、泊头、任丘和肃宁热电等项目的建设步伐。

促进神华风力发电早日开工建设,加大沧东第二电厂、滨海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力度。

五年内预计投资166亿元以上,使在建项目的装机容量达到370万千瓦左右,建成华北地区新兴的电力工业基地。

(3)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安排投资130亿元以上,做强做大电线电缆、线路板、管道输送及装备制造、铸造、模具加工、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鼓励龙头企业由配件向整机、从轻型设备转向重型设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依托海运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实现销售收入580亿元左右。

(4)积极推进纺织服装业。

做强做大肃宁“中国裘皮之都”,形成养殖、加工、交易、制作一体化,在更大的空间拓展国内外市场。

献县“泛美”服装要选准市场定位,高效优质运作。

继续扩大规模,提高技术含量,创名牌产品,重点发展壮大肃宁帝贤纺织城、泊头天伦纺织、东光、南皮、吴桥纺织项目。

计划五年投资规模达到90亿元以上,形成年产192万纱绽和5000万件服装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左右,成为新兴的主导产业之一。

(5)稳步发展食品加工业。

充分发挥现有基础和资源优势,巩固发展奶牛饲养基地,以“小洋人”、“乡谣”乳业,孟村“宏达”、“荣升”清真肉食品及饮品等企业为龙头,扩大营销规模,培植名牌产品,提升市场占有份额。

抓好农副牧渔产品加工升值,最大限度地满足京津乃至更大市场的需求。

计划投资规模6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左右,形成乳品、粮油加工、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等门类较齐全的食品工业体系,使之成为新兴的特色产业集群。

(6)大力发展服务业。

市区及任丘、黄骅等条件较好的县(市),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各县(市、区)都要加强市场建设,发展各种专业市场,培育各类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

市区要借助交通区位优势,抓好“大运河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扩大城市辐射力,增强物流拉动力。

谋划建设沧州商贸会展中心。

做大文化、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发展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7)循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