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4756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语文 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docx

初二语文八上文言文选择题期末冲刺

八上课内文言选择题训练

满分:

300分时间90分钟

姓名: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文中作者的“痴”,是指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C.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相投的作者,惊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杯酒后赶紧离去。

D.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再现雪中所见之景,文字间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2.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

A.白:

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B.余:

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间

C.更:

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及:

及下船及郡下

3.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3分)

A.舟子:

舟子喃喃曰左右舟子各一人B.是:

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C.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D.饮: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

A.上下一白一路平安B.有两人铺毡对坐对答如流

C.是日更定矣是非曲直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不白之冤

5.下列对文章《湖心亭看雪》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接着记赏雪的过程。

然后笔峰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B.本文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C.文章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6.下列关于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值冬初,寒意森森,“解衣欲睡”,看到月光,便“欣然”起行。

“欣然”二字,写透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寂寞抑郁之情。

B.“念”字写出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

作者也许在想:

在这贬居的寂寞中,又有谁能与我共同赏月、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呢?

C.作者写月色,不着一“月”字,只通过巧妙设喻,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箬篷覆之B.其一犬坐于前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

C.①虽席地不容间也。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①倘能从我游乎?

②请从吏夜归。

9.下面对《三峡》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10.下面对《三峡》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描写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拔,清幽壮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本文第二段写水,主要突出“夏水”,写出三峡的奔放美。

C.本文写秋季景色,着“寒”“肃”“凄”“哀”几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表现出来。

D.本文第一段写山,先写山的遮天蔽日,再写其连绵不断。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冬之时,则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之:

时态助词,相当于“的”,用于“春冬”和“时(时候)”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者:

……的事物(这里指修长的桃核)

D、飞漱其间。

其:

代词,它,指山峰。

12.对《三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峡水流速度之快。

C、选文的第四段描写了春季三峡的凄清悲凉。

D、文字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下列对文章《三峡》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景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清。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15.下面对文中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B.良多趣味实在是趣味无穷

C.虽乘奔御风即使奔跑,驾着疾风D.不见曦月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16.下列句子中“绝”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湖中人鸟声俱绝B.绝巘多生怪柏会当凌绝顶

C.哀转久绝佛印绝类弥勒D.沿溯阻绝夜久语声绝17.下列各句中的“绝”与“哀转久绝”的“绝”,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3分)

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B.绝巘多生怪柏。

C.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8.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春冬之时则以钳搏之B.不以疾也贻以金钗

C.则素湍绿潭又留蚊于素帐中D.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19.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3分)

A.或:

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B.林:

青林翠竹林寒涧肃

C.绝:

哀转久绝沿溯阻绝D.素:

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20.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3分)

A.欲:

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B.绝:

哀转久绝群响毕绝

C.故:

故渔者歌曰两狼之并驱如故D.素:

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2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的是()(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

自从B.则素湍绿潭素:

朴素,这里指水很干净

C.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既望:

每月的十五日D.皆披发文身文:

动词,画着花纹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3分)

例句: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C.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23.下列各句中,与“吴儿善泅者数百”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大道之行也》)D.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24.下列关于《三峡》《观潮》两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峻”。

B.郦道元开篇用寥寥数笔,就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C.《观潮》中,作者写潮水涌动之景,观察极为细微,视角由近及远,写得很有层次。

D.“旗尾略不沾湿”这个细节,写出了弄潮儿本领的高妙;接着写岸边观潮之盛,从侧面衬托出江潮之美。

25.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非亭午夜分B.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

C.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王命急宣D.故渔者歌曰故时有物外之物

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此夸能能以径寸之木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D.猿鸟乱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独以跛之故蒙辞以军中多务

C.或王命急宣而或长烟一空D.仅如银线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28.下列对《爱莲说》、《陋室铭》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这两篇文章文字优美,意味深远,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都以物为喻,含蓄地表述了作者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B.《陋室铭》一文,在结尾处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陋室”不陋的道理,巧妙地照应了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爱莲说》一文,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比较,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正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D.《爱莲说》一文,作者在结尾时以感叹的方式含蓄表达了自己宁愿像陶渊明那样避世归隐,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的人生态度。

29.与“常闻峡口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30.下列各组中,两个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A.不可知其源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乃记之而去局促一室之内

C.以其境过清独以跛之故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微颔之

3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斯是陋室是:

代词,这B.惟吾德馨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C.可爱者甚蕃蕃:

多D.不可亵玩焉亵:

亲近而不庄重

3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3.选出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

A、不可亵玩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B、何陋之有问今是何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D、无丝竹之乱耳水陆草木之花

3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3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5.对“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吞天沃日沃:

用水淋洗B.乘骑弄旗标枪标:

树立、举

C.皆披发文身文:

花纹D.而僦赁看幕赁:

租用

3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

借指老人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

全,部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延:

引领38.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39.下列句子中对《观潮》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C、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D、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和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4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问今是何世是日更定矣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C.未果,寻病终寻张怀民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1.下面对《桃花源记》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4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渔人甚异之,复前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不足为外人道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处处志之寻向所志D.既出,得其船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4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B、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

C、便舍船屋舍俨然D、渔人甚异之水陆草木之花

44.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具答之何陋之有B.遂与外人间隔选贤与能

C.欣然起行屋舍俨然D.念无与为乐者不足为外人道也

4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渔人甚异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B.便舍船屋舍俨然

C.会当凌绝顶夜久语声绝D.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是()(3分)

A.忘路之远近辍耕之垄上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后遂无问津者风烟望五津D.乃不知有汉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力渔人甚异之B.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货恶其弃于地也

C.以此夸能不以疾也D.而旗尾略不沾湿中峨冠而多髯者

4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咸来问讯闻者咸叹异之B.乃不知有汉乃穿篱逃匿

C.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亲戚咸为之惧

49.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渔人甚异之(异:

对……感到诧异)B.处处志之(志:

标记)

C.无论魏晋(无论:

更不用说)D.既出(既:

已经)

50.下面句子读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屋舍俨然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仿佛若有光

5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佛印绝类弥勒D.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

5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为宫室、器皿、人物B.渔人甚异之何陋之有

C.屋舍俨然若听茶声然D.遂与外人间隔选贤与能

54.下列对《桃花源记》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55.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复前行,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

C、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D、其中往来种作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56.对下面各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D、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57.下面关于《桃花源记》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中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中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本文属于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58.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B.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D.每与臣论此事(《出师表》)

59.跟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而旗尾略不沾湿

A.溯迎而上B.莲花之淤泥而不染C.而僦赁看幕D.学而时习之

60.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3分)

A.皆出酒食既出,得其船B.乃不知有汉乃大惊

C.何陋之有忘路之远近D.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寻病终寻向所志

C.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D.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62.下面对文章《桃花源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采取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语言质朴,清新自然。

B.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伏笔。

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设下伏笔。

C.在桃花源出现前,作者描写桃花林的美景,作用是暗示将有“奇境”出现,为下文写桃花源的隐蔽幽深和美好做铺垫。

D.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

6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处处志之寻向所志B.屋舍俨然怡然自乐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无丝竹之乱耳D.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6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渔人甚异之(异:

认为……奇特非凡)B.无论魏晋(无论:

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

记住)D.寻病终(寻:

不久)

6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B.武陵人捕鱼为业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真无马邪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本在冀州之南

66.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A.便要还家。

B.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苛政猛于虎。

67.对文章《核舟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结构谨严,开头以雕刻原料的简陋与雕刻内容的丰富相对比,结尾也有类似的对比。

B.全文着力突出苏东坡虽遭遇贬谪,仍然保持豁达的胸怀,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

C.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中间部分以空间为顺序展开说明,先整体后局部,先介绍中间的船舱后船头、船尾,最后介绍背面。

D.本文细节介绍格外传神,如“珠可历历数也”等足见雕刻水平的高超。

6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9.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3分)

A.何:

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

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70.下面对《爱莲说》内容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7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蔓不枝枝:

长枝节B.亭亭净植植:

种植

C.自古人知贵兰贵:

尊贵D.平居与萧艾不殊殊:

相同

72.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

73.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水陆草木之花B、浙江之潮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74.(3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与“花之隐逸者”中的“之”用法和意义不同,前者主谓间的助词,可不译,后者结构助词,译为“的”。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中的“蔓”和“枝”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

C.“莲之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