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5079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docx

机械制造工艺学选择及判断题

一、是非题(10分)

1.如果误差分布范围比公差小,即使其与公差带不重合,也说明加工方法的工序能力足够。

()

2.精加工时,为降低表面粗糙度值,应以中等速度切削,以避免产生积屑瘤和鳞刺。

()

3.工件采用统一的精基准进行定位,有利于保证各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但会增加夹具的制造成本。

()

4.操作专用机床的工人工资属于工艺成本中的可变费用。

()

5.大数互换法装配时,会存在出现废品的可能,所以该方法不适合大批量生产。

()

6.工件的定位是指将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上的位置固定不动。

( )

7.直接找正装夹可以获得比专用夹具装夹更高的定位精度。

( )

8.车圆轴时,单纯的机床变形会使得车出的工件呈两端粗、中间细的马鞍形。

( )

9.机床部件中薄弱零件的受力变形对部件刚度影响不大。

( )

10.加工过程中没有变值系统误差,其误差应服从正态分布。

( )

11.一次装夹多个工件完成的加工内容属于一个工序。

(  )

12.大批量生产时,广泛使用专用设备和工艺装备,所以比单件小批生产成本更高。

(  )

13.对于普通车床上的外圆车削,车床床身导轨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可以忽略。

(  )

14.工艺系统刚度是恒定的,与切削位置无关。

(  )

15.减小切削加工的进给量,可以避免自激振动的产生。

(  )

16.工件在加工中心上装夹一次就可以完成铣平面、钻孔、铰孔等多个工序的加工内容。

(  )

17.直接找正装夹可以获得比夹具装夹更高的定位精度,所以多用于大批大量生产中。

(  )

18.为了减小传动链的传动误差,应该尽可能增大传动比。

(  )

19.表面粗糙度值越小,其耐腐蚀性越好。

(  )

20.喷丸强化的原理就是在工件表面产生冷作硬化层和拉伸残余应力,以提零件的耐疲劳强度和使用寿命。

(  )

 

参考答案

1~5:

√××√×6~10:

×√√×√11~15:

√×√××

16~20:

×××√×21~25:

√√×××26~30:

×√√√√

31~35:

√√×√×36~40:

××√√×41~45:

√√×√×

46~50:

××√√×51~50:

×√××√56~60:

√××√√

61~66:

√√√√×66~60:

×××√×71~75:

×√√√×

76~80:

√××√×81~85:

×√√×√86~90:

×××××

91~95:

×√×××96~100:

√×√√√

二、填空(30分)

1.机械加工中,加工阶段划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光整加工)。

2.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有(互换法)、(调整法)、(修配法)。

3.加工精度包括(尺寸)、(形状)、(位置)三方面的内容。

4.定位误差由两部分组成,其基准不重合误差是由(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造成的,它的大小等于(两基准间尺寸)的公差值。

5.圆偏心夹紧机构中,偏心轮的自锁条件是(

),其中各符号的意义是(D为圆偏心盘的直径;e为偏心量)。

6.机床主轴的回转误差分为(轴向跳动)、(径向跳动)、(角度摆动)。

7.机械加工中获得工件形状精度的方法有(轨迹法)、(成型法)、(展成法)等几种。

8.机床导轨在工件加工表面(法线)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大,而在(切线)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小。

9.选择精基准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分别是:

(基准重合)、(基准统一)、(互为基准)、(自为基准)。

10.夹具对刀元件的作用是确定(刀具)对(工件)的正确位置。

11.划分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作地点不变)和工作是否连续完成。

1.机械加工中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有(试切法)、(调整法)、(定尺寸刀具法)、(自动控制法)。

2.基准位移误差是(定位)基准相对于(起始)基准发生位移造成的(工序)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

3.分组选配法装配对零件的(制造精度)只要求可行,而可获得很高的装配精度。

4.镗模上采用双镗套导向时,镗杆与镗床主轴必须(浮动)连接。

5.工艺系统是由(机床)、(夹具)、(刀具)、(工件)构成的完整系统。

6.为减少毛坯形状造成的误差复映,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法,分别是:

(提高毛坯制造精度)(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多次加工)。

7.生产类型为(单件小批量)生产时,极少采用夹具,一般用划线及试切法达到加工精度要求。

8.工艺系统热变形和刀具磨损都属于工艺系统的(动态)误差,对工件加工误差而言,造成(变值)系统性误差。

9.工件上用来确定工件在夹具中位置的点、线、面称为(定位基准)。

二、填空(30分)

1.为减少误差复映,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提高毛坯制造精度),(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多次加工)。

2.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有(互换法),(调整法),(修配法)。

3.表面质量中机械物理性能的变化包括(加工表面的冷却硬化),(金相组织变化),(残余应力)。

4.机床主轴的回转误差分为(轴向跳动),(径向跳动),(角度摆动)。

5.机械加工中获得工件形状精度的方法有(轨迹法),(成型法),(展成法)。

6.机床导轨在工件加工表面(法线)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大,而在(切线)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影响小。

7.选择精基准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分别是(重合基准),(统一基准),(自为基准),(互为基准)。

8.夹具对刀元件的作用是确定(刀具)对(工件)的正确加工位置。

9.应用点图进行误差分析时

和R的波动反映的是(变值性误差的变化)和(随机性误差)的分散程度。

10.工艺系统是由(机床),(夹具),(刀具),(工件)构成的完整系统。

11.划分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作地点是否改变和(工件是否连续完成)。

二、填空(20分)

1.轴类零件、盘类零件和箱体类零件加工时,其常见的统一基准分别为:

(两中心孔连线)、(圆孔、端面)、(一面双孔)。

2.各种钻夹具中,以(固定)式钻模加工精度最高,各种钻套中以(固定)式钻套加工精度最高。

3.分组选配法装配对零件的(制造精度)要求不高,而可获得较高的装配精度。

4.机床导轨在加工表面(垂直)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大,而在(切线)方向上的直线度误差影响小。

5.应用点图进行误差分析时,

和R的波动反映的是(系统性误差的变化)和(随机性误差)的分散程度。

6.工艺系统是由(机床)、(夹具)、(刀具)、(工件)构成的完整系统。

7.为减少毛坯形状造成的误差复映,可用如下三种方法,分别是:

(减小毛坯制造误差)、(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多次加工)。

8.生产类型为(单件小批)生产时,极少采用夹具,一般用划线及试切法达到精度要求。

9.工艺系统热变形和刀具磨损都属于工艺系统的(动态)误差,对工件加工误差而言,造成(变值性)系统性误差。

二、填空(30分)

1.一般机械零件的加工顺序为:

(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基面后其他)、(先面后孔)。

2.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有(互换法)、(调整法)、(修配法)。

3.加工精度包括(尺寸)、(位置)、(形状)三方面的内容。

4.基准位移误差是(定位)基准相对于(起始)基准发生位移造成的(工序)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

5.分组选配法装配对零件的(制造精度)要求可行,而可获得很高的装配精度。

6.工艺系统是由(机床)、(夹具)、(刀具)、(工件)构成的完整系统。

7.为减少毛坯形状造成的误差复映,可用如下三种方法,分别是:

(减小毛坯制造误差)、(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多次加工)。

8.生产类型为(单件小批)生产时,极少采用夹具,一般用划线及试切法达到精度要求。

9.工艺系统热变形和刀具磨损都属于工艺系统的(动态)误差,对工件加工误差而言,造成(变值)系统性误差。

10.工件上用来确定工件在夹具中位置的点、线、面称为(定位基准)。

11.选择精基准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分别是:

(基准重合)、(基准统一)、(互为基准)、(自为基准)。

12.为了提高生产率,用几把刀具同时加工几个表面的工步,称为(复合工步)。

二、填空(30分)

1.机械加工中,加工阶段划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光整加工)。

2.选择精基准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分别是:

(基准重合)、(基准统一)、(互为基准)、(自为基准)。

3.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有(互换法)、(概率法)、(选配法)、(调整法)、(修配法)。

4.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有(刀具几何度数)、(切削用量)、(充分冷却)、(工艺系统抗振性)。

5.为减少毛坯形状造成的误差复映,常采用的方法有:

(提高毛坯制造精度)、(提高工艺系刚度)、(多次加工)。

6.加工精度包括(尺寸)、(形状)、(位置)三方面的内容。

7.基准位移误差是(定位)基准相对于(起始)基准发生位移造成的(工序)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

8.生产类型为(单件小批)生产时,极少采用夹具,一般用划线及试切法达到精度要求。

9.工艺系统热变形和刀具磨损都属于工艺系统的(动态)误差,对工件加工误差而言,造成(变值)系统性误差。

10.工件上用来确定工件在夹具中位置的点、线、面称为(基准)。

11.在平面磨床上磨削平面时,若机床导轨在水平面内有直线度误差δ1,垂直面内有直线度误差δ2,则工件表面产生的形状误差大小为(δ2)。

12.分组互换法装配对零件的(制造精度)要求可行,而可获得很高的装配精度。

二、填空(20分)

1.获得零件尺寸精度的方法有(试切法)、(调整法)、(定尺寸刀具法)、(自动控制法)。

2.磨削淬火钢时,影响工件金相组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磨削温度),所以通常分为(回火)烧伤、(退火)烧伤和(淬火)烧伤。

3.由于工件材料硬度不均匀而引起的加工误差其性质是(随机性误差)。

4.不完全互换法适用于(2、5),修配法适用于(3、4),固定调节法适用于(1、5)。

①大批大量生产;②成批生产;③单件小批生产;④多环装配尺寸链;⑤少环装配尺寸链

5.应用点图进行误差分析时,

和R的波动反映的是(工件平均值的变化趋势)和(随机误差)的分散程度。

6.工艺系统是由(机床)、(刀具)、(夹具)、(工件)构成的完整系统。

7.分组选配法装配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不高,而可获得较高的装配精度。

8.机床导轨在加工表面(法线)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大,而在(切线)方向上的直线度误差影响小。

二、填空(30分)

1.磨削烧伤的形式主要有:

(回火烧伤)、(退火烧伤)和(淬火烧伤)。

2.生产类型分为(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大量生产)。

3.利用分布曲线研究一批工件的加工精度时,最主要的二个参数是(尺寸平均值)和(分散范围)。

4.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通常有(互换法)、(修配法)、(调整法)。

5.在选择精基准时,应遵循的原则有(基准重合)、(基准统一)、(互为基准)、(自为基准)。

6.工序尺寸的公差带一般取(入体)方向,而毛坯尺寸的公差带一般取(双向)分布。

7.为减少毛坯形状造成的误差复映,可用如下三种方法,分别是:

(提高系统刚度)、(提高毛坯质量)、(多次走刀)。

8.工艺系统是指机械加工中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9.分组选配法装配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不高,而可获得很高的装配精度。

10..为了提高生产率,用几把刀具同时加工几个表面的工步,称为(复合工步)。

11.机床导轨在工件加工表面(法线)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大,而在(切线)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小。

二、填空(30分)

1.为了提高生产率,用几把刀具同时加工几个表面的工步,称为(复合工步)。

2.加工细长轴时,由刀具热变形引起的工件误差属于(变值系统性误差)。

3.在选择精基准时,应遵循的原则有(基准重合)、(基准统一)、(互为基准、反复加工)、(自为基准)。

4.在平面磨床上磨削平面时,若机床导轨在水平面内有直线度误差δ1,垂直面内有直线度误差δ2,则工件表面产生的形状误差是(δ2)。

5.基准位移误差是(定位)基准相对于(调刀)基准发生位移造成的(定位)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

6.工序尺寸的公差带一般取(入体)方向,而毛坯尺寸的公差带一般取(对称)分布。

7.为减少毛坯形状造成的误差复映,可用如下三种方法,分别是:

(增加机床刚度)、(减小)、(减小)。

8.工艺系统是指机械加工中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9.当装配精度要求很高、大批量生产、组成环数又很少时,可采用(选配法)进行装配;而当装配精度要求高、单件小批生产、组成环数又较多时,应采用(调整法)进行装配;

10.点图法能将(常值系统性)误差和(变值系统性)误差分开,并能看出(工件平均尺寸)和(随机误差)的变化趋势。

11.获得零件尺寸精度的方法有(试切法)、(调整法)、(定尺寸刀具法)、(自动控制法)。

二、填空(30分)

1.为了提高生产率,用几把刀具同时加工几个表面的工步,称为(复合工步)。

2.加工细长轴时,由刀具热变形引起的工件误差属于(变值系统性误差)。

3.在选择精基准时,应遵循的原则有(基准重合)、(基准统一)、(互为基准、反复加工)、(自为基准)。

4.在平面磨床上磨削平面时,若机床导轨在水平面内有直线度误差δ1,垂直面内有直线度误差δ2,则工件表面产生的形状误差是(δ2)。

5.基准位移误差是(定位)基准相对于(调刀)基准发生位移造成的(定位)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

6.工序尺寸的公差带一般取(入体)方向,而毛坯尺寸的公差带一般取(对称)分布。

7.为减少毛坯形状造成的误差复映,可用如下三种方法,分别是:

(增加机床刚度)、(减小)、(减小)。

8.工艺系统是指机械加工中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9.当装配精度要求很高、大批量生产、组成环数又很少时,可采用(选配法)进行装配;而当装配精度要求高、单件小批生产、组成环数又较多时,应采用(调整法)进行装配;

10.点图法能将(常值系统性)误差和(变值系统性)误差分开,并能看出(工件平均尺寸)和(随机误差)的变化趋势。

二、填空(30分)

1.生产类型分为(单件生产)、(批量生产)、(大量生产)。

2.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通常有(互换法)、(选配法)、(修配法)、(调整法)。

3.工艺系统中的各种误差称之为(原始误差)。

4.在选择精基准时,应遵循的原则有(基准统一)、(基准重合)、(互为基准反复加工)、(自为基准)。

5.工序尺寸的公差带一般取(入体)方向,而毛坯尺寸的公差带一般取(对称)分布。

6.为减少毛坯形状造成的误差复映,可用如下三种方法,分别是:

(提高工艺系统刚度)、(提高毛坯精度)、(多次走刀)。

7.工艺系统是指机械加工中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的一个封闭系统。

8.分组选配法装配对零件的(加工制造精度)要求不高,而可获得很高的装配精度。

9.在正态分布曲线中,参数

表征整个曲线所在的位置,它的变化是由(常值系统性误差)引起的。

的变化只影响整个曲线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而不改变(曲线形状)

二、填空(30分)

1.划分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作地点是否变动)和(工作是否连续)。

2.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有(互换法)、(修配法)和(调整法)。

3.加工精度包括(形状精度)、(尺寸精度)、(位置精度)三方面的内容。

4.基准位移误差是(定位)基准相对于(起始)基准发生位移造成的(工序)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

5.分组选配法装配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不高,而可获得较高的装配精度。

6.工艺系统是由(机床)、(夹具)、(刀具)、(工件)构成的完整系统。

7.为减少毛坯形状造成的误差复映,可用如下三种方法,分别是:

(提高毛坯精度)、(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多次走刀)。

8.生产类型为(单件小批)生产时,极少采用夹具,一般用划线及试切法达到精度要求。

9.工件上用来确定工件在夹具中位置的点、线、面称为(定位基准)。

10.为了提高生产率,用几把刀具同时加工几个表面的工步,称为(复合工步)。

11.镗模上采用双镗套导向时,镗杆与镗床主轴必须(浮动连接)连接。

12.利用分布曲线法研究一批工件的加工精度时,最主要的两个参数是:

(均方根差)和(平均尺寸)。

13.表面质量的主要内容是:

①表面的几何形状特征,主要有(表面粗糙度)和(波度);②表面层的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表面层的硬度)、(表面层的组织)和(表面层的残余应力)。

二、填空(30分)

1.划分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作地点是否变动和(加工过程是否连续)。

2.为了提高生产率,用几把刀具同时加工几个表面的工步,称为(复合工步)。

3.在选择精基准时,应遵循的原则有(基准重合)、(统一基准)、(互为基准)、(自为基准)。

4.在平面磨床上磨削平面时,若机床导轨在水平面内有直线度误差δ1,垂直面内有直线度误差δ2,则工件表面产生的形状误差是(δ2)。

5.基准位移误差是(定位)基准相对于(起始)基准发生位移造成的(工序)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

6.用调整法磨削一批轴的外圆时,砂轮磨损过程会使工件直径产生(变值系统性误差)。

7.工序尺寸的公差带一般取(入体)方向,而毛坯尺寸的公差一般取(双向)分布。

8.为减少毛坯形状造成的误差复映,可用如下三种方法,分别是:

(提高毛坯精度)、(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多次走刀)。

8.工艺系统是指机械加工中由(机床)、(夹具)、(工件)和(刀具)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9.当装配精度要求很高、大批量生产、组成环数又很少时,可采用(分组互换法)进行装配;而当装配精度要求高、单件小批生产、组成环数又较多时,应采用(修配法)进行装配。

二、填空(30分)

1.采用修配法保证装配精度时,对于修配环的选择应注意(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便于拆装)和(对其他尺寸无影响)。

2.磨削烧伤的形式主要有:

(退火烧伤)、(淬火烧伤)和(回火烧伤)。

3.生产类型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单件小批生产)。

4.利用分布曲线研究一批工件的加工精度时,最主要的二个参数是(均方根差)和(平均值)。

5.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通常有(调整法)、(互换法)、(修配法)。

6.在选择精基准时,应遵循的原则有(基准重合)、(基准统一)、(互为基准)、(自为基准)。

7.机械加工中,加工阶段划分为(粗加工阶段)、(半精加工阶段)、(精加工阶段)、(光整加工阶段)。

8.为减少毛坯形状造成的误差复映,常见的方法有:

(提高毛坯精度)、(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多次走刀)。

9.生产类型为(单件小批)生产时,极少采用夹具,一般用划线及试切法达到精度要求。

10.夹具对刀元件的作用是确定(刀具)对(工件)的正确位置。

11.工序尺寸的公差带一般取(入体)方向,而毛坯尺寸的公差带一般取(双向)分布。

二、填空(30分)

1.若封闭环公差为0.12、组成环有6个、单件生产,则合适的装配方法为(修配法);

若封闭环公差为0.10、组成环有2个、大量生产,则合适的装配方法又为(完全互换法)。

2.生产类型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单件小批生产)。

3.工艺系统中的各种误差称之为(原始误差)。

4.在选择粗基准时,应遵循的原则有(选重要表面)、(不加工表面或与加工面位置要求较高的表面)、(加工余量较小的表面)、(同一方向只能使用一次)。

5.工序尺寸的公差带一般取(入体)方向,而毛坯尺寸的公差带一般取(双向)分布。

6.为减少毛坯形状造成的误差复映,可用如下三种方法,分别是:

(提高毛坯精度)、(提高系统刚度)、(多次走刀)。

7.工艺系统是指机械加工中由(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9.划分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作地点是否变动)和(加工过程是否连续)。

10.在正态分布曲线中,参数

表征整个曲线所在的位置,它的变化是由(系统性误差)引起的;

的变化只影响整个曲线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而不改变(曲线的形状)。

11.获得零件尺寸精度的方法有(试切法)、(调整法)、(定尺寸刀具法)、(自动控制法)。

12.为了提高生产率,用几把刀具同时加工几个表面的工步,称为(复合工步)。

13.生产类型为(单件小批)生产时,极少采用夹具,一般用(试切法)达到精度要求。

二、填空(30分)

1.各种钻夹具中,以(固定)式钻模加工精度最高,各种钻套中以(固定)式钻套加工精度最高。

2.获得零件尺寸精度的方法有(试切法)、(调整法)、(定尺寸刀具法)、(自动控制法)。

3.轴类零件、盘类零件和箱体类零件加工时,其常见的统一基准分别为:

(两顶尖孔)、(端面及与其垂直的孔)、(一面双孔、两面一孔或三面)。

4.在选择精基准时,应遵循的原则有(基准重合)、(统一基准)、(自为基准)、(互为基准)。

5.基准位移误差是(定位)基准相对于(起始)基准发生位移造成的(工序)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

6.工序尺寸的公差带一般取(入体)方向,而毛坯尺寸的公差带一般取(双向)分布。

7.为减少毛坯形状造成的误差复映,可用如下三种方法,分别是:

(提高工艺系统刚度)、(提高毛坯精度)、(多次走刀)。

8.安装是指(定位)和(夹紧)过程的总和。

9.分组选配法装配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不高,而可获得较高的装配精度。

10.机床导轨在加工表面(法线)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大,而在(切线)方向上的直线度误差影响小。

11.工艺系统是由(机床)、(刀具)、(夹具)、(工件)构成的完整系统。

二、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在安排机械加工顺序时,需要遵循的原则是:

(先基面后其他)、(先面后孔)、(先主后次)。

2.机械加工中,加工阶段划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光整加工)。

3.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有(互换法)、(调整法)和(修配法)。

4.机械加工中获得工件形状精度的方法有(轨迹法)、(范成法)、(成形刀具法)三种。

5.磨削淬火钢时,最常出现(淬火烧伤)、(回火烧伤)和(退火烧伤),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磨削热使金属温度超过相变温度)。

6.机床主轴的回转误差分为(纯径向跳动)、(角度摆动)、(轴向窜动)。

7.选择精基准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分别是:

(基准重合)、(统一基准)、(自为基准)、(互为基准)。

8.表面质量的主要内容是:

1)表面的几何形状特征,主要有(粗糙度)和(波度);2)表面层的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加工硬化)、(金相组织变化)和(残余应力)。

9.划分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作地点是否改变和(加工过程是否连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