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5225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docx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docx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齐克靖为了推广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希望我就“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表示一些看法。

各位都看到我黑头发黄皮肤,是地道的炎黄子孙。

为什么这个华夏子民要以外国人的眼光看中华文化呢?

我想应该略作说明。

外国背景的我首先,我在美国住了十九年。

在这期间,从一文不名到掌控四千万美金的ProjectManager(项目经理),从学生到UCSD(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的特约讲席,从nobody(默默无闻)到主要报纸的头版人特,甚至到世界名人录;我确实深入参与了美国的主流社会。

其次,我来自一个深具西方文化色彩的家庭。

我的祖父辈在光绪年间就到欧洲留学,我父亲那一代,几乎全都拥有欧洲的博士学位。

我的伯母、婶婶都是德国人,我的成长过程受到浓厚的欧风浸润。

然而,最重要的是,我探讨中华文化的动机,是由外国人身上而起。

刚到美国的那几年,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我的指导教授Prof.KentKeegan(奇根)。

他是地道的Caucasian(高加索人种),祖先来自英国与爱尔兰。

这个白人不但对中华文化充满尊重与好奇,而且还有相当的认识。

他问我,中国人是不是以同一个字表达crisis(危机)与opportunity(机会)?

我想了好一会儿,才明白他说的是危机与机会共享一个“机”字。

这个小典故现在经常被引用,两岸欧美皆然。

但奇根教授远在一九七七就与我讨论此事,那是二十一年之前。

奇根教授引导当时我主修建筑,奇根教授要求我把太极阴阳的哲理转化为设计概念。

那时我才二十出头,对于阴阳的全部认识,祇有朦胧的一幅太极图。

但是,身上流着来自黄土高原的血液,我对中华文

化的认识,怎么能逊于一个白人?

所以,一九七八暑假回国,我买了一整套三民书局出的古籍今注新译。

那时候这套丛书只包括《四书》、《老子》、《庄子》、《唐诗》、《古今文选》等几部书。

如果像现在这样浩瀚,我是不可能买得全的。

不过,买书可比读书容易多了!

我大学时学的是物理,全部的文言文程度,就靠高中教科书里的几篇文章。

说老实话,那时修我宁愿读英文书,因为祇要翻翻字典就可以读懂。

至于《老子》《庄子》呢,大多数的字都认识,却没有一句话能懂,真是比无字天书还要命!

幸好,奇根教授很有耐心,他并没有逼我短短几学期内把中国古书读通。

似乎,他希望的,祇是要我在接触中华文化后逐渐认识自己、升华自己,进而在建筑设计上能够有所创造、有所突破。

这一点,我相信自己没有令他失望。

谁尊重中国文化当时系里绝大多数的教授,包括一位不谙中文的华裔教授,都对中华文化极有兴趣。

我原本以为这与FrankLloydWright(赖特)有关。

赖特是一位建筑师,他在近代美国建筑界的重要性,决不亚于胡适之于近代中国文学界。

赖特之所以有如此杰出的成就。

得力于他居住在日本时所受到的文化熏陶。

美国人认为赖特的设计极有创意,而他的创意中绝对看得出东洋风味。

所有人,包括大和民族本身,都知道日本文化源自中国。

更何况,赖特平生引以为傲的有机建筑理念,可以直接与老庄的道家学说挂钩。

如此,怎能不令这些美国的建筑学者醉心于阴阳玄机?

后来,我认识的外国人愈来愈多,也愈来愈了解,愈是有思想、有学养的外国人,愈尊重东方文化。

他们并不认为东方文化优于西方文化,而深刻的体验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辅相成的事实。

在宇宙的大洪流里,人类在地球上创造出东西方两种差异性相当大,而共通性又显然的文化,这本身就像阴阳两仪,如一体之两面,缺一不可。

在这两种文化交流的当儿,由冲突发展为竞争,又因竞争激发出改变。

无论这些改变被认定是正确还是错误,是进步还是倒退,这本身都是由危机到机会的转化。

才华出众的米勒

就这样,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我在西方的土地上读古书,虽然愈来愈清楚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却也没能读通多少。

直到一九八四,我遇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上司,PoyMiller(米勒)。

米勒的父亲是美国空军军官,越战时期在越南殉职。

此事虽然令他一生排斥飞行,却没有让他憎恶东方。

那时我惊讶的发现,同事中有好几个都是越战遗孤,有些到现在都不知道父亲是阵亡还是在集中营里苟延残喘,但他们都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东方文化。

大多数的美国人都有这样的胸襟,我不得不衷心敬服。

米勒的文化素养非常高。

为了增进自己的西方文化水平,我以他为师,读起Olympus(奥林伯斯)山上那些希腊的古老神话,以及埃及与罗马之间的史诗。

他也喜欢与我谈东方哲学,所以互相成为亦师友的知交。

不过,我能用西方的文字读西方的书,他却无法用东方的文字读东方的书,我不免有些矜矜自喜。

物理学之道因为我同时具有物理方面的知识与东方文化的背景,米勒介绍我读TheTaoofPhysics(物理学之道)。

这本书主要在讨论物理学与道家学说的共通处,作者是一位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家。

书里有一段话,大意是说,大家都知道《老子》描述的“道”很vague(模糊),也就是恍兮惚兮。

但是这位作者,一位顶尖物理学家,在全世界最先进的物理实验室里,亲眼观察到的微粒子现象,与《老子》所描述的微粒子现象,与《老子》所描述的情况竟然一模一样!

他甚至说,无法以更exact(确切)也就是明确词汇,来形容或记录这些现象。

与米勒同时的另一位同事KirkKawsinski(考辛斯基),也热爱东方文化。

由他的姓氏可以看出来,他的祖先来自东欧,事实上他是波兰后裔。

有文化的美国人,相当重视自己的根源,所以当他们知道我也重视自己祖先的文化时,他们便也尊重我,同时尊重我的文化。

接受东方文化的外国人考辛斯基曾与我谈论轮回,他说他希望下辈子做一个水泡,由海底生命的呼吸而生成,逐渐浮

向海面,压力愈来愈小,体积愈来愈大,最后因为压力太小、体积太大而幻灭。

我听得瞠目结舌。

短短一段话里,包涵了多少东方哲学?

他的轮回竟也赋与水泡这样的空,这样的无机物以生命!

而他自己非常明白,他受东方哲学影响甚深。

闺中密友Dr.JudithKing(金)是一位心理医生。

她本是外科医生,二十一岁由医学院毕业,二十四岁成为主治医生,二十七岁因为意外而失去右手的两个手指,从此不能操刀;最失意的时候又与丈夫离异。

这段痛不欲生的时期,她周游世界,在印度找到生机,于是在那儿住了四年,接触东方文化。

其后到美国,重新读书、实习、考试,如今兼具Physician(医师)与phychiatrist(精神科医师)的身份。

和金医师讨论东西方文化,我们发现,西方哲学是先理解再体验,然后才谈接受;而东方哲学是先接受现体验,然后才能理解。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读中国古书,总是不得其门而入了。

因为我们这一代受的教育,是以理解代替传统的背诵,那是西方的思维方式。

想要先理解东方哲学,再决定是否接受,就如同《物理学之道》的作者,必须先成为顶尖的物理学家,观察微粒子现象之后再接受《老子》。

这,太奢侈了,也太遥不可及了。

从英译本学中国文化当时我想,奇根教授、米勒和金医师都是西方人,但他们都对东方哲学有所认识。

似乎,英文翻译的中国古书,为他们开启了一扇东方之窗。

那么,我为什么不能也从这扇窗中,窥中华文化的堂奥,甚至进而登堂入室?

于是,我开始读英文本的《老子》《庄子》《易经》。

啊,原来,西方的作者知道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写书的时候,就以引导的方式带领读者“接受”东方的思想,使读者容易入门。

后来才知道,我的姑父、前中研院副院长李崇道博士,以及他的弟弟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博士,也都是由英文版本进入中国的古书境界。

幸好,入门之后,我们都再回到中文版本,以传统的方式,由古书中汲取更多中华文化的智慧。

先接受再体验我刚还自豪,自己能用西方的文字读西方的书,现在怎么必须用西方的文字读东方的收了?

岂不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现在既然知道,东方文化必须先接受、再体验,背诵就成了必要的方式。

目前大家提倡的儿童“读经”,无疑便是认识东方文化的不二法门。

西方的古文化,以两河文化与埃及文化为主,创造这两种文化的民族都早已灭亡。

至于东方文化,则有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两大主流。

印度受英国统治多年,印度文化早已名存实亡。

所以,全世界所有的古文化中,现在祇有中华文化还在孕育这种文化的土地上,由创造这种文化的民族传承。

无论这个文化被认定是宝藏还是包袱、是伦理还是迂腐,都不能掩盖这个“五千年传承”的本身,就是一个令外国人羡慕赞叹的奇迹。

读经撒种生长在中华文化的大环境之下,很难察觉到“五千年传承”有什么惊世骇俗。

但祇要想想,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将近两千年来,光是历法就更改了几次?

如今东正教的复活节、圣诞节等重要节日,与天主教、新教都相隔一两个礼拜。

反观我们的干支记年,也就是甲子、乙丑等等,经历了将近五千年的世代交替,竟然连一天的误差都没有,那是怎样的一个传承?

而我们所传承的,也是我们所背负的,却是世界上唯一仍有生命的古文化!

我们最有资格,也最有责任延续这个古文化的生命。

西风东渐以来,我们的古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渗透、侵蚀,甚至逐渐被掩埋了。

不过,我想,中华文化的种籽被西方文化掩埋,被埋在土里的种籽正好从中吸收营养,将来必能发芽、茁壮,孕育出更辉煌灿烂的新生命。

现在我们该做的是,多撒一些种籽。

推行儿童“读经”,正是在做这种撒种籽的工作,这是为延续世界上唯一还有生命力的古文化而撒种籽!

(摘自老古《人文世界》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