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5393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docx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

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篇1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的写法。

3、理解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2、体味文章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课前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了解安徒生。

2、教师:

搜集点童话及安徒生的资料。

【教学内容】

1、介绍童话这种文化及作者情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逐步明确课文带给我们地思想启示。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可能是阳光撒满心田,一路顺风,也可能是风雨不期而至,充满坎坷。

那么在你遇到了意想不要的困难时,被别人耻笑轻视时,在你觉得难以面对现状时,你会怎样呢?

你是不是以为上苍太不公平了,把所有的惩罚都给了你?

其实你只要努力进取就会成为一只白天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安徒生笔下地丑小鸭是怎样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

2、介绍童话及作者。

3、感知课文内容,速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⑴这篇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⑵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

有什么追求?

⑶当丑小鸭

变成白天鹅,大家都来赞美它,它为什么会感到难为情?

⑷这篇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问题探究

1、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地天鹅?

2、怎样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生在鸭场里也没有关系?

3、为什么说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己一生生活的写照?

三、体验反思

1、我们因从丑小鸭身上学些什么?

2、丑小鸭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拓展延伸

通过对这篇童话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丑小鸭,那么就动动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个小片段吧。

题目《我爱丑小鸭》、《丑小鸭与我》、《我也是一只丑小鸭》、《丑小鸭给我的启示》等等。

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已经成为白天鹅的丑小鸭会有怎样的生活呢?

五、作业

1、积累词语,抄写!

2、完成研讨与习题一、二。

教学设计方案篇2

教学目标:

1、背《望洞庭》,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3、看图作文。

4、欢庆国庆节,自办小报。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交流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朗读《为银杉保险》,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1)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还知道那些有关保险的事情?

(3)交流你搜集的资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看图作文。

教学重点:

有顺序地观察图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作文要求

看图作文,作文要符合图意。

二、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三、再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可以写从书中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也可以写从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

四、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有序观察,看懂图意;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编写故事,符合图意。

四、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五、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六、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筛选搜集到的资料,办有特色的小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办小报,迎国庆。

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指名读《实践活动》中的办小报,迎国庆。

三、全班讨论,明确办特色小报活动的程序和方法。

1、起报名。

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2、版面安排。

美观大方,图文并茂,错落有致。

3、书写工整,尽量不写错别字。

四、展示小报,互相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篇3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33-3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柱表面积、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圆柱形模型、剪刀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我根据学生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都喜欢喝饮料,那么你们知道做这样的一个饮料罐至少需要多少的铁皮吗?

怎样计算?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板书课题)(设计意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疑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求知,解决问题。

(2)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

我们来做一个“饮料罐”,该怎样做?

?

生:

要做一个圆筒,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师:

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同学们说的意见不一致时,我适时引导,你们动手剪一剪不就知道了吗?

每一组的同学都剪开自己带来的圆筒,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设计意图:

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圆柱各部分的组成有了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知识的转化和迁移。

2、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

师:

我们先来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

就是求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议论。

生1:

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2+长方形面积。

生2:

也就是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师:

这两位同学说得对吗?

要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3:

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了。

师:

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3:

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相等,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生4:

我觉得知道圆的直径和高也可以了。

生5:

我还觉得知道圆的周长和高也行。

师:

这三位同学都说得很好,那么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求?

生6: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

如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小结:

同学们会动手、动脑,巧妙地把圆柱的侧面转化为平面图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不论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乘高。

师板书: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ch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一生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分组合作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个性也得到发展。

3、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师:

我们知道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了,那么它的表面积该怎样算呢?

(1)出示例2

分组讨论例2中给了哪些条件?

求什么问题?

它的表面积应包括几个面?

怎样解答。

(设计意图:

学生已掌握了圆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学交流就能掌握方法。

(2)教学例3

师:

在实际生活中,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一起来看例3,应该算几个面?

为什么?

学生做完后汇报

师:

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5:

我知道了,做这个无盖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一个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和。

生6:

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因为用料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让学生看34页,看“注意”后的一段话。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讨论,理解进一法,明确在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意识。

(3)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1、出示牛奶罐、无盖水桶、水管等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计算制作这些物体所用铁皮的面积,各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

小结:

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根据具体实物分别处理,要学会运用新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综合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用铁皮制作圆柱形的通风管10节,每节长9分米,底面周长3.5分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2)砌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直径2.5米,深3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柱形的油桶,底面半径4分米,高1米2分米,制这个油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

通过这种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实践与应用

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先让学生讲讲需要测量哪些数据,以及测量方法,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不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4)全课小结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计算油桶的表面积是求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总和;无盖水桶的表面积是求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水管-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所以都要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学设计方案篇4

一、直接揭题,了解麦哨

1、同学们,在《乡下人家》我们欣赏了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在《牧场之国》我们见识了一个自由宁静的牧场王国。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刘益一起去领略美好的田园风光,一起感受舒畅惬意的田园生活。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

麦哨)齐读课题。

2、师:

麦哨是用麦秆或麦叶折起来做成的哨子,放在嘴里吹起来叶片震动能发出“呜卟,呜卟”的声音。

乡村的孩子都很擅长用麦哨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

这节课,让我们去聆听麦哨声吧

二、初读课文,吹奏麦哨

师:

有人说会读书的人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声音,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课文中哪几小节是描写麦哨的。

出示:

呜卟,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

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

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1)你们自己先来读读,感受一下乡村孩子是怎样吹麦哨的。

(2)课文中是用哪些词来形容麦哨声的呢?

(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3)同学们,这是怎样的麦哨声啊?

(生:

欢快、柔美),是啊,在欢快、柔美的麦哨中,乡村的孩子们快乐地生活着,多么悠闲,多么惬意啊!

三、精读课文,感受麦哨

(一)过渡:

这么欢快,这么柔美的麦哨声是谁吹响的呢?

请你们默读课文3—6小节,边读边划出描写孩子的句子,用心感受。

预设一:

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1、这段话是在写谁?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2、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生读

3、读着读着,你还发现了什么?

从比喻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是啊,多么形象生动的语言,多么美丽迷人的意境呀,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随机板书:

碧湖,绿田,孩子,色彩斑斓的画。

小结:

我们生活在田园中,我们是如此的贴进大自然,我们开心地、无拘无束地在田野里玩耍,这句话正是我们生活的写照,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预设二: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1、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

(例:

只见小牛来了个倒竖蜻蜓,还倒立着“走”起路来,两条腿在空中一颠一颠的,引得妞妞直拍手。

哎哟,不好了,他手一软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草地上。

不过,没事,那柔软的“垫子”让他乐得打起滚来。

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2、随机板书:

翻跟头,竖蜻蜓,小伙伴们乐开花

3、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快乐?

指名读,相信在座的男同学也和这些男孩子一样都很喜欢这

些活动,男生读

4、练笔:

男孩子这么快乐,女孩子也不例外,他们也在以自己喜欢的游戏表达快乐的心情。

出示:

女孩子。

5、他们之所以这么快乐,是因为草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玩耍的平台。

出示: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6、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让我们读出赞叹的语气。

生齐读

预设三:

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茅茅针”来。

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1、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都喝什么?

如果说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

(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2、是呀,这种茅茅针就是天然的饮料,可以让你解渴,可以让你解除疲劳,你想尝尝吗?

请大家闭上眼睛,嚼嚼、吮吮,这滋味怎样?

读出来。

好滋味要和大家一同分享,不能自个儿一人享受,你们想尝尝吗?

齐读

3、多舒服啊,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惬意了,难怪他们用麦哨来抒发自己的心灵之歌出示:

呜卟,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

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

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二)孩子们这种无拘无束的快乐离不开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更离不开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文中描写田园风光的是课文的第四小节,请你们认真地默读第四小节,说说在这一小节中你最喜欢哪句。

预设四:

出示句子: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1、写了哪些农作物?

随机板书:

油菜,蚕豆,稻花

2、说说喜欢的理由。

读读。

3、从句子的结构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这是一个排比句。

4、看到这些密密的嫩荚、一蓬蓬的种子,让你想到了什么?

(丰收)

5、看到这样五彩缤纷的画面,你的心里充满了什么?

(欢乐、喜悦、自豪)指名读。

6、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谁来读读。

7、师生配合对读。

预设五:

出示句子:

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1、你为什么喜欢这句?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2、擎起是什么意思,你能给他换个词吗?

(举起、托起、结满……)

3、有这么多词和擎起的意思差不多,但作者就用了擎起,为什么?

4、是的,同学们,作者不用举起,不用长出,不用结满,就用了擎起,就因为擎起让我们感受到麦子的骄傲、自豪、快乐,一个擎字把麦田饱满丰收的画面写活了。

让我们来欣赏

这群快乐的麦子吧(课件音乐图片),师边述:

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他们是那么骄傲、那么自豪、那么心花怒放,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麦子的欢快吧。

生齐读

5、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

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

(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

随机板书:

欢庆丰收的歌)

6、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它就像一首诗。

出示诗的形式,齐读。

7、总结:

麦哨吹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吹出了一首欢庆丰收的歌,吹出了一首回味无穷的诗。

站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最想干什么?

其实,我们最最想做的,还是吹起欢快、柔美的麦哨。

(三)回归麦哨。

1、当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田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不禁会用麦哨吹奏起心中的赞美之歌,你听——生读

出示:

呜卟,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

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2、每当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他的耳边又回响起那悠扬的麦哨声,犹如天籁之音—齐读出示:

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

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四、拓展延伸。

1、乡村的生活是如此的欢快、柔美,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但是这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这里你先停顿一会,让学生思考。

如果没人回答,你再启发他们:

同学们可以想想你们身边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之间与“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老人们健康长寿;孩子们聪明可爱;夫妻们恩爱美满;邻居们和睦相处。

师等学生回答好后,做一下小结:

是呀,乡村的景色是怡人的,乡村的人们更是美,美在:

朴实、热情、善良、纯真,美丽的景色和这些可爱的乡亲们构成了一副欢快、柔美、和谐的画面)体会乡村欢快、柔美。

2、读着读着,我们发现它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让我们读着小诗,再一次去感受淳朴的孩子,去欣赏美好的田园风光,去聆听那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吧!

出示: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3、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许多优美词句值得我们收藏,老师希望你们回去后把你喜欢的摘录到你的采蜜本中。

【板书设计】

24*麦哨

碧湖,绿田,孩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油菜,蚕豆,稻花,一曲欢庆丰收的歌;

翻跟头,竖蜻蜓,麦哨声声,小伙伴们乐开怀!

教学设计方案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4、令辉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

“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

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情感。

教学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阅读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美”是我们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

关于“美”的诠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

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描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净”、“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如果美和坟墓联系在一起,你认为合适吗?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

(出示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

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

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

战后埋头写作。

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

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

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

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二、出示图片:

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碜的托尔斯泰墓。

提问:

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

答案不会统一,在这里,不要多做解释,给学生留下疑问,然后直接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三、范读课文

结合上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此为个人维托尔斯泰墓是“时间最美的坟墓”?

四、设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问题2、“朴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在哪里?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有什么作用?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五、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解答上述问题。

第二课时:

六、答疑;

问题1:

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教师明确:

朴素

问题2、“朴素”的具体外在表现在哪里?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