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5461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41 大小:16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1页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1页
亲,该文档总共1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1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教案.docx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

集体备课人员:

张新容、赖景燕、梁冬梅

第一单元

1、石榴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石榴从不同角度的刻画的分析归纳,使学生准确把握它的外在特征。

2.指导学生结合时代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反复朗读,体会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特别是修辞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关键句子,把我石榴的外在特征。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掌握用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意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体参与——师生互动法,图片。

录音。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个性发挥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认识石榴吗?

吃过吗?

谁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可以采用现场事物观察,或者猜谜语的方法。

教师相机展示石榴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观认识。

(二)新授:

1、简介作者: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

2、思考问题设计:

(1)作者按怎样的思路来结构全篇的?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3)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石榴的可爱之处作了生动描绘?

(4)作者说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脏”,结合课文第七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注意教师范读的技巧以及感情。

(2)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梗概,提出疑问。

(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归纳文章段意。

4、.师生互动。

(1)请同学们再次听录音机,体会课文的节奏、韵律以及感情,然后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几段或几句话有表情地朗读,看看谁能读得有感情。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任选朗读内容,每组推举代表朗读。

全班评价。

(2)教师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自读课文,自由讨论文中不懂的语句,本组无法解答的可以向其他小组请教,也可以交给全班解答。

明确:

学生会以各种形式质疑问难,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但教师要适当引导。

(3)教师出示句子,检查学生对句意、文意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A.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这风度”是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梅柳之长”是指奇崛、清新,“梅柳之短”指枯瘠、柔媚。

B.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

(“陆离”“华贵”“夏天的心脏”是就石榴的颜色和形态而言的。

C.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奇迹指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

D.单瓣的花虽然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

(“妙幻的演艺”和第6段中的一词相照应,具体指戏法。

E.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原因是我本来就喜欢夏天,而石榴花的陆离、华贵、妙幻的演艺又增添夏日的魅力,所以我更喜欢……)

(3)老师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任意选你喜欢的自然段进行归纳,你可以归纳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也可以将几个自然段合为一体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

第一段:

先写了状写对象——石榴树,并以一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最可爱的一种”总领全文。

第二段——第六段:

一是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二是写它的花,三是写石榴的果实,四是写由花到果实的变化,五是写石榴的果实,这一部分紧扣“最可爱”三个字,突出了石榴的特征。

最后三段,交代了“我”喜欢石榴的原因以及对石榴的向往。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从石榴的枝片、花、果实等方面描写了花,作者以石榴的生长过程为序。

学习方法:

要想真正读懂一篇好文章,必须反复朗读、品味,多读一遍,便多一份不同的见解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1、石榴

爱石——“最可爱”

枝叶美: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画石榴——花朵美:

“夏季的心脏”

果实美:

“籽粒透明、光嫩,丰腴酸甜”

赞石榴——“喜欢夏天”,“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六)教学后记: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

2、海燕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三、教学难点:

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个性发挥

(一)引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状物记叙文《石榴》,热烈的石榴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二)新授:

(结合教学同步课件)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本文写于1927年。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字词正音:

轻飔(sī)隽(juàn)妙隽(jùn)逸圆晕(yùn)憩(qì)息融融泄(yì)泄忧戚(qī)蹇(jiǎn)劣皎(jiǎo)洁

学生回答后明确:

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2)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这道题相对较为容易,可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参考答案:

(1)故乡的小燕子:

①活动背景:

隽妙无比的春景;②外形:

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③飞翔:

斜飞、隽逸地横掠;④憩息:

粗而有致的小黑点。

(2)海上的小燕子:

①活动背景:

绝美的海天;②外形:

乌黑的小水禽;③飞翔:

隽逸从容地斜掠;④憩息:

展开双翼、身子一落。

(3)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参考答案:

①相同点:

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

②不同点:

品种、外形、栖息地等。

(4)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

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第二课时

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1、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教师明确:

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

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8~14段):

主要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

2、默读第1~7段,思考:

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

②是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

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

参考答案:

①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

②对小燕子的描写从四方面着笔:

一是写小燕子的外形:

“可爱的活泼的”;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

“斜飞”“快”;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

“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图画”;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融融泄泄”。

其外形与憩息属于静态描写;飞翔属于动态描写。

③在“误认”和不断地反问中,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3、默读第8~14段,思考:

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

②是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

③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

①同描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这一部分先描写了海燕的活动背景:

蔚蓝色的海水、蔚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海天”。

②着重从飞翔的动态和憩息的静态来描写海燕。

③同第一部分一样,也是抒发了作者思乡恋国的感情;不同的是,作者写海上的小燕子时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

4、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对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和点拨。

教师最后归纳:

这两部分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都是先展示小燕子的活动背景,分别描写其外形、飞翔、憩息等特点,而最终都落到“轻烟似的”“乡愁”上。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作者是由海上的小燕子而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从记叙顺序来看,前一部分是倒叙,后一部分是顺叙。

(三)课堂小结:

作者满怀思乡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

课文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生动、细腻、传神的描写;二是真挚、深沉的感情;三是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的情感,仿写课文。

(五)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海燕

郑振铎

活动背景

外形

飞翔

憩息

故乡的小燕子

隽妙无比

的春景

乌黑的羽毛

剪刀似的尾巴

劲俊轻快的翅膀

斜飞

隽逸地横掠

粗而有致

的小黑点

海上的小燕子

绝美的海天

乌黑的小水禽

隽逸从容

地斜掠

展开双翅

身子一落

△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刻的思念)

第二课时

海燕

郑振铎

一、(1~7段)忆故乡的家燕

隽妙无比的春景(背景)线索

外形(静)

小燕子飞翔(动)结合

憩息(静)(倒叙)

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忆燕思乡乡

二、(8~14段)看眼前的海燕思乡恋国

绝美的海天(背景)愁

海燕飞翔(动)结合

憩息(静)(顺叙)

海上小英雄形象

看燕恋国

(六)教学后记: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

3、白鹅

一、教学目标:

  1.分析“白鹅”特点,理解作者对白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3.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4.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理,使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5. 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二、教学重点:

1.分析“白鹅”特点。

  

2.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和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利用辐射教学,引入相关写法的篇目让学生比较、感悟,从而理解并会运用比较手法突出事物特征。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个性发挥

(一)引入新课:

1.请学生齐背骆宾王的诗《鹅》,问学生:

诗中描绘了鹅的什么特征?

  

2.出示白鹅图片,请学生自由说说鹅还有哪些特征?

(提示:

从鹅的生活习性、对人的贡献、叫声、走路姿势等方面说)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看作者是如何抓特征刻画这只白鹅的?

  

(二)新授: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

(播放“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

自己读两遍。

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

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

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

用横线画下来。

(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

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

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相机板书:

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叫声步态吃相

(点评:

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

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

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点评:

“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再次交流:

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相机板书:

尽职勇敢可爱。

4.指导读书方法:

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

(点评:

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

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

7.齐读本段的词语:

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

谁来演一演?

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点评:

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

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三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

(三)课堂小结:

课文是作者对在重庆郊外居住时收养的一只白鹅的回忆。

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

一是对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作了生动的描绘;二是叙述了白鹅对“我”一家所做的贡献。

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3、白鹅

高傲:

  头部  叫声  步态  吃相

有贡献  物质是:

下蛋  精神上:

增添乐趣

(六)教学后记: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

4、鹤群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摹写,条理清楚地抒发情感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

积累词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匠心

三、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领悟故事中作者寄托的深层含义。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个性发挥

(一)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或者一段介绍鹤的生物短片,使学生初步感受鹤的形象,以导入新课。

(二)新授: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

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Zh)立 绮 q )丽湮(y n)没剽悍(p )盘旋(X n)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

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

鲜艳美丽。

轻盈:

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剽悍:

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

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

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

济,帮助。

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

环绕着飞或走。

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3、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

“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

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

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

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斗,战后,是三个大层

次。

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

战后,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

4、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

 

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

5、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6、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

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

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

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7、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8、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三)课堂小结:

1.写鹤群飞翔于空中,主要是从直观形象上表现鹤的精神,鹤姿极为美妙,给人一种视觉美,鹤在队形变换时,整齐划一,这正是鹤的团体精神的体现。

2.鹤是动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凶恶的鹰冲击时,它们“慌乱”“陷入一片混乱”,这是~种本能反应。

而当同伴遭受苍鹰攻击,有生命危险时,弱小的鹤团结一致,以众击寡,这又 是一种本能反应。

两相比较,更加突出鹤群的整体精神。

3.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不愿或不敢帮助别人,人类必须要有极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表现出英雄行为。

就鹤而言,互相救助,互相保护,竟是一种本能的行为,这实在令人惊叹。

 

4.主要修辞方法是比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将鹤群翔空的美妙姿态和搏击场面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5.注意把握要点,主要是表现出一种整体精神。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细心体会,学会运用。

(五)板书设计:

4、鹤群

战斗前

一字形飞行一律笔直

变换方向旋转腾轻盈上升

战斗中拧成一团银光闪烁光莹莹耀眼

战斗后

护送引吭高鸣架盘旋高空

远飞如麻雀如蝴蝶像飞蛾小如故

(六)教学后记: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

5、鲁迅自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个性发挥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

对,是鲁迅先生。

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

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新授:

1、介绍传记常识:

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

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

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

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

《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

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

“题解”中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

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

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

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

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②提问: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

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

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2)再读课文(读第2、3段)。

①要求:

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

   18岁――29岁

在南京1水师学堂学洋务   2在日本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5

    29岁作传时回国后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夏门大学做教授

    12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第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

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