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挂序新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5492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挂序新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周易挂序新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周易挂序新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周易挂序新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周易挂序新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周易挂序新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周易挂序新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周易挂序新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周易挂序新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周易挂序新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周易挂序新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周易挂序新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周易挂序新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易挂序新解.docx

《周易挂序新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挂序新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易挂序新解.docx

周易挂序新解

周易挂序新解

  周易卦序新解郭顺红《易经》涵盖万有,纲纪群伦。

是我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

易经的理论博大精深,而又至简至易。

其大可用于治国平天下,其小可用于齐家、处世、修身。

其理论体系是建立在阴阳变易的基础上。

《易经》之义理主要体现在易经与易传之中。

卦辞、卦象、卦序结构以及易传是易理的重要来源。

一、通行本卦序分析《易经》又称为《周易》,是因为在《周易》之前还有两种《易经》,即《连山易》和《归藏易》。

总称“三易”。

据说《连山易》是神农时代之易,《归藏易》是黄帝时代之易。

这两种易均已不传。

三易都是六十四卦,其根本区别在于卦序的不同。

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六十四卦卦序的排列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六十四卦全排列可推算出有:

  64!

=×1089种卦序。

  这可是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但已知的《易经》卦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行本卦序,

  2、先天六十四卦序

  3、京房八宫卦序

  4、《元包》卦序

  5、《马王堆帛书易经》卦序

在这几种卦序中除了通行本卦序外,都有明确的象数关系和易理,其排列顺序有着固定的规律。

自古以来,对于通行本卦序的认识主要有三派:

一是易理派,认为只能通过《序卦传》的易理来理解卦序。

二是象数派,认为通行本卦序与其它卦序一样有着一定的象数规律。

  三是,卦序没有什么象数规律和易理,只是便于记忆而已。

这派些学者往往对《序卦》易理提出诸多质疑,如宋代学者叶适在其《习学记言》中解《需讼》卦时说:

“《序卦》:

‘物稚不可不养也’,物之稚者养,而壮者不养乎?

”。

笔者认为:

《易经》是建立在理、象、数基础上的。

可以说,没有理、象、数就没有《易经》。

通行本卦序是流传与影响最广泛的一种卦序,是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离不开理、象、数之间的关系,而且其排列规律应该遵循至简至易的原则。

 

卦序分析通行本《易经》卦序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是: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图一、通行本卦序三十六反覆图其基本顺序是将六十四卦分成三十二对,两俩一组,非反即覆。

相反就是卦形的阴阳爻全部互换。

如乾与坤、颐与大过等。

相覆就是卦形上下颠倒。

如,屯与蒙、师与比等。

如果将相覆之两卦,看作上下颠倒的一卦,那么六十四卦就变成了三十六个反覆卦。

参见图一。

通行本《易经》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经。

上经首乾坤,终坎离,共三十卦;下经首咸恒,终既济未济,共三十四卦。

全经有四对卦为相反卦,上经三对,乾、坤;颐、大过;坎、离;下经一对,中孚、小过。

其余五十六卦为相覆卦。

上经十二对,下经十六对。

通行本的卦序自古以来有许多人研究。

那么到底这六十四卦存在什么排列规律呢?

首先看乾坤至泰否这十二卦。

如果将其按照阳爻和阴爻的多少的顺序及相反或相对的组合排列起来:

见图二。

  

图二、前十二挂排列图

图三、通行本卦序塔形图

可以看出这十二卦有着明显的排列规律:

以按照阴阳爻的多少以泰否为中心呈对称排列。

若将图一通行本相反覆的卦序,按照卦中阳爻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从下到上排列起来。

图中的数字,代表该卦或相反覆的两卦在原通行本卦序中的排列序号。

从图三可以看出,除了上经的无妄大畜和下经的夬姤两组相反覆的卦不符合上述规律外,其它各卦都符合,只是下经没有按照上经那样水平排列的顺序而已。

只要将渐归妹在图三的塔形图中下调两行,就可以达到下经也呈水平排列。

而且反覆卦的排列以三阳三阴爻卦为中轴,呈基本对称分布。

按照《序卦传》和图三的排列顺序,可以对通行本卦序的排列规律大致归纳三点:

1、按照卦义的前后因果关系衔接,2、按照卦形反覆的关系3、根据卦形中阳爻数对称排列上述理象数三者之间又互相联系、包含和渗透,卦形的反覆,体现的是物极必反之理;阴阳爻数对称分布,体现的是阴阳平衡之理。

卦序的错位

笔者认为,以上三条就是通行本卦序制作者的指导思想,非常简单,体现了易经至简至易的原则。

假如卦序不是按照以上规则排列,那么在三十六组反覆的卦序中就不会仅移动三组卦就能达到卦序如此的有规律性。

由此看来,原卦序中上经的无妄大畜、下经的夬姤以及渐归妹必然存在错位,可能是周易卦序在先期流传和传授过程中出现的错简。

我们可以分析据《史记·孔子世家》云: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曰: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由此可以知:

一是,在孔子时代所谓《易》,就是指六十四卦的卦辞及三百八十四爻辞。

那时的一卦卦爻辞,是合刻于竹片上的,如此六十四卦以竹片韦编而成《易》,所以才有“韦编三绝”。

二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已提到了《彖》、《象》、《说卦》、《文言》等为孔子所作。

并没有明确说明《序卦传》为孔子所作。

到《汉书·艺文志》云:

“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可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这才明确记载了孔子作《序卦》传。

由此可以推论,《序卦》在司马迁时代有三种可能性:

1、卦序和《序卦传》非孔子所作,而为后人所作;

2、卦序为孔子所作,但《序卦传》非孔子所作;

3、卦序和《序卦传》均为孔子所作,但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提到。

无论哪种情况,由于没有记录作者的卦序排列思想,在文化传播不发达的古代,《周易》主要是单传师授,流传面很小,在传播中出现差错或人为修改都是很自然的。

第一种情况,既然卦序和《序卦传》非孔子所作,那么后来的传授者就会根据自己对卦义衔接的理解进行修改。

第二种情况,就是《周易》经文可能会出现错简,《史记》中不是也记载着孔子“韦编三绝”吗!

由此也说明错简是造成通行本卦序个别错位最有可能的情况。

第三种情况,与第一种情况一样,也可能传授者根据自己对卦义衔接的理解进行了修改。

根据史料及最新的考古发现,许多学者对《序卦传》为孔子所作表示怀疑。

但是笔者认为,即使《序卦传》非孔子所作,但卦序排列很可能为孔子所序。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在汉代就已经有多种卦序存在,除了通行卦序外,其它的卦序大多都是用于象数卜筮的,只有通行卦序重在易理兼及象数卜筮。

这正符合孔子治易精神。

而且孔子为《周易》作《彖》、《象》、《说卦》、《文言》等肯定是按照一定的卦理顺序而排列。

从卦义上讲,《彖》、《象》对于“中”十分重视,后来儒家发展为“中庸”思想。

从后面的卦序排列规律的分析来看,这一排列顺序也正反映了儒家的这一思想。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帛书《周易》,其中有《系辞》上下、《二三子》、《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

帛书《易经》的卦序与通行本卦序完全不一样,自然不会有通行本《序卦》传。

但是从其经文和传文来看,出入很大。

首先是卦序与通行本不一样,卦名卦辞中的字也多有出入,再有就是同为《系辞》但其文字段落互有差异。

  1995年在绵阳永兴双包山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

其中绘有太极图的木胎漆盘共20件。

据考证,该墓下葬的年代在汉武帝元狩五年前。

研究表明:

该墓出土的木胎漆盘沿口纹饰及其内底的太极图包含了太极八卦、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六十四卦生成序、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北斗七星、二十八宿、年月日时周期、节气、大衍数、十月太阳历等等。

这说明象数易在先秦乃至汉初是存在的,由于《易经》在一定时期,主要采用师授单传,象数易到汉以后就失传了,直到宋代才又复出。

由上可知,《易经》在传授过程中,出现差错、遗漏乃至部分内容的失传都是很自然的。

卦序在传授和流传中也一样会出现差错。

卦序不会象其它内容会有遗漏现象,六十四卦是固定之数,不会多也不会少,只可能会错位。

自汉武帝黜百家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至今影响中国两千余年。

作为儒学经典的《易经》,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集中国古文化之大成。

鉴于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后代学者对《序卦传》和卦序为孔子所作,认同者多,怀疑者少。

由于《周易》中没有记录卦序的排列方法,因此历代对于卦序的研究都是围绕流传下来的卦序,在探索其规律性。

尽管历时上千年,但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整体的规律性问题。

为什么没有人能够解决卦序整体规律呢?

主要是没有跳出古人的框框。

历代学者对于《序卦》的研究大多只是在证“真”,而不能证“伪”。

也就是说,认为《序卦》乃孔子所作,不能有任何的怀疑,只是从认可卦序的角度研究发现卦序中存在有哪些规律性,而没有大胆地、突破性地去证明卦序中有哪些不符合规律的部分。

研究易学不能离开古人,但是也不能迷信于古人、拘泥于古人,不能陷于古人的框框,而应敢于突破创新。

这才是治易的精神,才真正把握了易经的精髓。

易《系辞》不也说: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综上所说,卦序在《易经》传授过程中出现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只有站在辩证、客观而不拘泥的观点上研究卦序乃至《易经》才能有所发展和突破。

图四、通行本卦序关系图

卦序的调整

《易经》是以理、象、数及其关系为基础的。

卦序作为《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符合相应象数关系。

易经的根本原理是至简至易,在《易经》中,有其理,必有其象;有其象,必有其数,反之亦然。

图三的塔形图的阴阳爻基本上的交替对称排列就符合了一定的象数之理,而且非常简易。

图四为通行本卦序基本关系图,由图四可以看出塔图中存在的错位问题。

为此我们对图一通行本卦序三十六反覆图的卦序作如下调整:

将下经夬姤调到上经剥复之后,上经无妄大畜移到临观之后,渐归妹移到遯大壮之后。

卦序中出现的差错,可能为错简所致。

调整后达到卦序塔形图的平衡。

参见图五所示。

由于在原卦序中,原本处于上经的夬姤卦被放到了下经,以至于原来建立在反覆卦基础上的卦序出现上下经反覆卦数不平衡,所以传易者不得不将坎离与咸恒互换,以使上下经反覆卦的数量均为十八个。

因此,坎离成了上经的结尾,咸恒成了下经的开始。

现将其调整回来,这并不影响塔形图的排列结构。

 调整后新卦序的理、象、数关系

调整后的卦序象数关系参见图五。

经过简单的调整新的卦序已完全符合了前面所述三点的基本规律性和象数关系。

我们还可以通过图五发现更多的理、象、数关系:

在泰否至既济未济这个轴上及其两边对称位置的卦,卦形有的相反,有的相反后再相覆。

如,乾与坤、大过与颐,离与坎、巽兑与震艮、中孚与小过、夬姤与剥复等均相反。

这些都处于塔形图中的同一水平位置。

 同人大有与师比相反,小畜履与谦豫相反覆;需讼与晋明夷相反,临观与遯大壮相反;屯蒙与革鼎相反覆,无妄大畜与萃升相反覆。

这些都不在塔形图中的同一水平位置,而是交叉位置。

丰旅与涣节、咸恒与损益均为相反,噬嗑贲与困井相反后再相覆。

泰否、随蛊、渐归妹、既济未济自身相反后相覆。

这些都在塔形图的中轴上。

 在塔形卦序中,卦与卦、反覆卦与反覆卦之间的关系,排列的非常清楚。

整个卦序分为上下两经,上经三十二卦,下经三十二卦。

全经共三十六个反覆卦合三十六周期之数。

上经十八个,下经十八个。

上下经各分四个区段,上下经的四个区段相互关联。

上经的1区、2区、3区、4区分别与下经的1区、2区、3区、4区相关联对应。

上下经的2区与各自的其它区有明显的特征:

上下经的2区中都是相覆之偶卦,没有相反之卦,也没有八纯卦。

上下经的2区之间有交叉相反、相反覆关系。

所有上下经的1区和3区,在水平对称位置的两边都呈相反关系。

上经2区有十对相覆卦,以泰否、随蛊为中轴;下经2区有九对相覆卦,以损益为中心。

上经2区的[师比、同人大有],[小畜履、谦豫],[泰否、随蛊]六对三组卦与下经2区的家人睽,蹇解,损益三组卦有某种象数关联。

上经的2区关联相呈交叉形式,下经的2区关联相呈平行形式。

上经的同人大有、师比;小畜履、谦豫呈水平交叉状,与此相对应,屯蒙、无妄大畜;需讼、临观的关联也呈水平交叉状。

下经的家人睽、蹇解的关联呈水平平行状,与此相对应,遯大壮、晋明夷;革鼎、萃升也呈水平平行状。

乾坤分布于塔座底的两端,为众卦之源。

既济未济为塔顶,为卦之归根。

从整个易经卦序上讲,表示天地万物的变化既济而又未济,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一个事物的终结又是下一个事物的开端。

上经始于乾坤、屯蒙,以阐述天道为主线,最终归于人道咸恒;下经始于坎离、遯大壮,而以阐述人道为主线,最终归于天道既济未济。

上下经的分割不是随意而定的,而是依据特定的象数结构。

从图六可以看出:

咸恒、坎离处在卦序塔形图四层结构中第三层的底部,也就是第二层与第三层的交界处。

在此处划分,上下经的易象结构特点完全有所区别。

上经首乾坤,终咸恒;下经首坎离,终既济未济。

象征天地相感相应,乃永恒之道;日月交相辉映、循环流转,周而复始。

站在人伦角度,男女相感互应,乃自然永恒之道;水火交融既济终未济,乃社会自然之法则。

图六塔图卦序排列共有十层结构:

1、乾、履小畜、需讼、泰否、屯蒙、师比、坤

2、同人大有、无妄大畜、随蛊、临观、谦豫

3、夬姤、大过、噬磕贲、颐、剥复

4、离、咸恒、坎

5、遯大壮、渐归妹、晋明夷

6、家人睽、损益、蹇解

7、革鼎、困井、萃升

8、巽兑、丰旅、震艮

9、中孚、涣节、小过

  10、既济未济

这十层结构均以三阴三阳相覆的卦为对称中点,而且卦序在变化时总是从两端向中央反复递进,然后上一层结构,再如此演进,其中也有反复,最终达到顶峰,三阴三阳爻的和谐平衡。

即乾坤——泰否——随蛊——咸恒;坎离——损益——既济未济。

这说明这种卦序排列法,符合由过阳、过阴向阴阳平衡发展的趋势。

不仅达到阴阳爻数的平衡,而且三阴三阳也由两端到中央再到平衡方向发展。

这正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冲气以为和”的思想。

从卦形的阴阳爻来看,共分为七列,两边对称排列。

全阳爻者一卦,全阴爻者一卦,一阴五阳者六卦,阳五阴者六卦,二阴三阳者十五卦,二阳三阴者十五卦,三阴三阳者二十卦。

所有相反卦都分布于二阴三阳和二阳三阴卦和全阳、全阴所在之列。

泰否、既济未济为三阳三阴爻中轴的两极,泰否所处的位置很特别,为塔底的中央。

卦序塔共四层,坎离位于卦序塔的上下分界处,在第三层底部的两端,咸恒夹于其中。

咸恒与渐归妹上下相接,象征男女感应、婚姻嫁娶的延续性与必然性。

夬姤、剥复左右呼应,象征事物的分与合、乱与治的复杂变化。

卦序中的十二辟卦,临观、遯大壮分别在上下经中的第二层结构中,其他八个则都在十分特殊的位置之上。

调整后卦序义理衔接的合理性

调整后的卦序象数关系非常清晰,分布也很平衡。

那么发生改变部分的卦义衔接合不合理呢?

我们简单分析来看。

观——无妄。

观,从卦辞上来看,有外观与返观之义。

外观就是观察事物的变化与规律,内观就是反省自身是否符合规律,因此能够正确地外观与返观自然就会无有妄为。

大畜——噬磕。

大畜,蓄之大也,象征物质积聚。

噬嗑,咬合,象征奖惩法制。

物质的积聚是复杂的社会变化过程,需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法制建设。

剥复——夬姤——颐。

剥,落也,五阴剥一阳。

复,恢复、回复也,一阳复生。

姤,遇合也,一阴遇五阳。

夬,决断、决裂也,一阴决五阳。

从一年四季的卦气变化来讲,有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等。

事物的发展是周期变化的,任何事物兴盛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衰落,衰落到一定程度,也必然会恢复;事物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分裂,到一定时期又会形成新的聚合。

剥是讲由盛而衰的变化,复是讲由坏变好过程;姤是讲遇合、聚合之道,夬是讲决裂、决断方法。

治久必乱,乱久必治;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此乃自然之道也。

颐,养也。

事物也不可能永远分裂,聚合时就需要颐养之道。

大过——咸。

大过者,大为过分也。

小过是阴过于内外(上下),大过是阳过于中。

内阳刚必以阴柔济之。

咸者,内阳悦于外阴也。

咸者,感也。

物过者,必有所反求。

也就是矛盾的事物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相互依存。

下经小过之后续之以既济,与此对应,上经大过之后应接之以咸。

事物的过也是相对的,纯阳和纯阴相对于中庸来说都为之过,阳和阴都会向相反的方向寻求平衡。

因此,才会有相感相应。

男女相感乃天经地义之道。

在社会实践中也应如此,如人有了过错走了极端,首先要采取感化教育工作,应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除非不得而已,尽量不采取极端的手段。

艮——丰。

艮者,止也。

丰者,盛大也。

艮卦上九卦辞是:

“敦艮,吉”。

象曰:

“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事物的“止”是相对的,物极必反。

止到极点,就会丰大。

在通行卦序中除了卦形反覆及阴阳爻数的交替变化外,卦义的前后因果相续,也是卦序的重要来源。

比如,上经的开头乾坤屯蒙,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理论。

按照中国古代宇宙的演化论,先有天,后有地。

有了天地,然后生水,水为生命之源。

坎水一动,就产生了万物,万物的积聚就是屯。

因此卦序乾坤之后是屯。

后天六十四卦序与先天六十四卦序

通行本卦序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序在所有卦序中是两个非常特别的六十四卦排列顺序,从序卦卦理和卦象上来讲,先天六十四卦是易之体,后天六十四卦为易之用。

《系辞》中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先天六十四卦主要反映了事物总体的变化规律。

事物总是由阴到阳,由阳到阴周而复始的变化。

事物的阴阳既对立又统一。

所以古人以六十四卦序反映一年之阴阳二气变化。

冬至一阳复来,夏至一阴姤至。

由此,邵子创制了先天卦气图,他对先天卦序活学活用,将其扩展用之于一元消长之卦气变化,用经世理论推出的历史年表非常准确。

后天六十四卦序主要揭示了事物具体的变化规律。

卦序的反覆和卦爻的平衡排列,揭示了事物阴阳相生、物极必反、和谐取中等规律。

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对待和处理实际问题。

在社会实践中使我们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先、后天六十四卦序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两者相互补充,同为《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在研究卦序的过程中没有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是首先找出卦序中绝大多数卦排列的基本象数规律,并检验这些象数规律是否符合易学原则,然后根据这些象数关系反推卦序易理,使得易理与其象数关系相互印证,最终还要落实到易经的根本——易理上去。

经过研究,笔者认为通行本六十四卦序有着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精密的理、象、数关系,这种关系符合符合易理的阴阳平衡、至简至易原则,只是在流传过程中稍有差错,使得其基本规律遭到破坏。

经过调整后恢复其本来面目。

使得卦义衔接更加严密。

卦序整体更加直观、更加严谨,象数关系更加平衡。

卦义与卦序的联系显得更加紧密,在新的卦序中,依据卦象,对卦义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

与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一样,图六的塔形反覆图可作为修改后的通行本卦序卦象图。

图六上面部分为后天六十四卦反覆塔形图,整个卦序排列象座宝塔,横向、纵向、斜向都有相反、相覆、相反覆关系的卦相互联系,全塔整体结构严谨牢固。

塔图表示出了卦爻变化的规律。

下面的部分为六十四卦反覆顺序图,第一行为上经,第二行为下经;上下经平衡对称。

横图表示出了卦序的排列顺序。

调整后的通行本后天六十四卦排列顺序: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无妄、大畜、噬嗑、贲、剥、复、夬、姤、颐、大过、咸、恒、坎、离、遯、大壮、渐、归妹、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萃、升、困、井、革、鼎、震、艮、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二、新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无妄矣,

大畜噬嗑贲剥复,夬姤颐兮大过至,

上经咸至恒为齐。

坎离遯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渐归妹,家人睽蹇解损益,

萃升困井革鼎继,震艮丰旅巽以兑,

涣节中孚小过至,下经既济终未济。

三、新序卦传序卦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

屯者,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物之穉也。

物穉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

需者,饮食之道也。

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

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

比者,比也。

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

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

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

蛊者,事也。

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

临者,大也。

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

嗑者,合也。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

贲者,饰也。

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

剥者,剥也。

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复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

夬者,决也。

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

姤者,遇也。

物遇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

颐者,养也。

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

物有过者必反求而感,故受之以咸。

咸者,感也。

相感之道不可不久也,故受之以恒。

恒者,久也.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生生之道必有坎险。

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

离者,丽也。

物不可终丽,故受之以遯。

遯者,退也。

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

壮必有所进,故受之以渐。

渐者,进也。

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

物不可以终归,故受之以晋。

晋者,进也。

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

夷者,伤也。

伤于外者必反其家。

故受之以家人。

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

睽者,乖也。

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

蹇者,难也。

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

解者,缓也。

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物相益必聚,故受之以萃。

萃者,聚也。

聚而上者谓之升。

故受之以升。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井道行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

震者,动也。

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

艮者,止也。

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丰。

丰者,大也。

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

巽者,入也。

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

兑者,说也。

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

涣者,离也。

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

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

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

终焉。

附、对《系辞》蓍法的初步探讨

《系辞上》第九章说: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

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大衍之数五十,乃天地之数之首数也;小衍之数五,乃天地之数之尾数也。

周易筮仪中,而用四十九之数。

在“分而为二以象两”后,“挂一以象三”,一般都认为是从左策或右策中取一策挂于指间,笔者认为是不正确的,从易理上讲也是讲不通的。

众所周知,“分而为二以象两”,就是太极生两仪,“挂一以象三”,而三是如何而来?

从易理上讲,三既不是只由阳而来也不是只由阴而来,三是由阴阳交合而来,“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所以说,“挂一以象三”,应该是从左右分开的两策中各挂一策,以表三。

然后左右策分别揲四,归奇于仂。

此为一变。

在下一变前,应该将“再仂而后挂”得到的五策或九策中的一策,放回到下一变所要分的策中,以表一以贯之、生生不息之意。

经过十有八变,得到六个爻位的老阴、少阳、少阴、老阳数字。

如此筮得老阴、少阳、少阴、老阳的概率情况分别是8、24、24、8,比率为1:

3:

3:

1。

具体演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