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5674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docx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

基于PLC的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

摘要

作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增强,因此我国农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精细式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设施农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物生长主要受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建造智能温室的目的就是为了对这些环境参数进行自动控制。

适合作物生长需求的温度、湿度环境是对温室大棚实现智能化控制的关键。

为了避免设计的复杂化,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投资成本,本系统的核心原理是利用传感器,对温室大棚温度、湿度采集检测参数,并对参数进行模数转换,和PLC存储的参数进行比较,由PLC根据比较的结果对执行操作机构发出相应的指令,进行温度、湿度的控制,以达到控制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的智能化。

控制系统有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控制方式。

在自动控制模式下,下位机PLC通过传感器采集环境参数,并与用户设定的环境参数上限下限比较,控制相应执行部件启停,在手动控制模式,控制PLC发出开关指令控制对应执行机构,对温室环境进行调节。

通过系统的测试实验,智能温室监控系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但是还需要继续完善才能运用于实际温室。

关键词:

智能温室;环境参数;手动/自动控制;PLC

 

第1章绪论

1.1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作为一个占全世界人口1/5的大国,可耕地面积却只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人均可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土地资源由此可见较为医乏。

同时由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消费需求的转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因此我国农业由粗放式转变为集约式、精细式方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形势,本论文通过研究和設计智能温室大棚中的环境控制系统,可以快速地实现将传统的温室大棚升级改造为智能温室大棚。

因为作物生长主要受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温室大棚以日光温室为主,温室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低。

而建造智能温室的目的就是为了对这些环境参数进行自动控制,在结合一些成熟的传感器单元和机械控制单元的同时,可以快速实现智能温室大棚环境监控检测。

提高了决策水平,减轻技术管理工作量,为种植带来了很大方便,也能够使作物按照自身的最佳模式生长,让作物与环境能够统一起来,同时也对智能温室的推广普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并设计实现一种可靠性高,实用性强,控制精准的智能温室监控系统。

1.2智能温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温室种植久远,早在汉代就已经有用温室大棚种植葱韭等蔬菜的列子,而近代温室大棚则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冬季不加温“日光温室大棚”,大规模的温室大棚生产则在本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温室大棚生产面积(包括日光温室大棚、塑料大棚)已达到120万hm²,跃居世界第一。

我国的温室面积发展迅猛,作物种类和与之对应的设施类型也同样日趋多样化。

全国大中拱棚以上的设施面积达370万公顷(5550万亩),占世界设施园艺面积的80%。

连栋温室面积99.9万公顷(1500万亩),占全国设施面积的27%。

玻璃温室被称为装备水平最高的温室,我国有9000公顷(13.5万亩),仅次于荷兰(10800公顷),位居世界第二,现在我国的设施农业主要集中在山东、辽宁、河北、江苏、浙江、宁夏等地。

我国设施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势头迅猛;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从蔬菜种植发展到了花卉、水果、菌类、中草药等更多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的种植;设施农业的面积也在大幅增加,开展设施农业的省份也大幅增加,设施农业生产遍布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

设施农业的发展也因地域的特点呈现区域化分布的态势,北方因气候寒冷以发展高效节能温室为主;南方则以夏季简易设施农业为主;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的郊区,现代化自控温室作为都市农业的载体得以发展。

显然中国的智能温室市场已经从潜在市场成为了一个现实市场,并且正不断扩大,将对国民经济等支柱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些年来,在国内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加快了从国外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设备和综合控制系统的进程。

这些现代温室的引入无疑对中国温室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可见,我国温室设施中计算机的应用总体上正从消化吸收和简单应用阶段向实用综合应用阶段过渡和发展。

然而,大多数都不理想。

在技术上,还是以单片机控制的单参数单回路系统居多,而且没有真正的多参数综合控制系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我国温室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应该开发一种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温室控制系统,并广泛的推广应用在农业生产中。

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温室的起源也很久远,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

将计算机技术用于环境控制则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此时用于温室大棚中的计算机在日本已有1000多台,荷兰5000多台。

 

温室环境控制技术是随着自动化检测技术、过程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国外对温室的环境控制技术进行了比较早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模拟组合仪,收集现场信息,并利用相关模拟仪进行了指示、记录、控制。

1978年,日本学者首次研究制作了微型计算机温室的综合环境控制系统。

80年代,采用了数字式单元组合仪器,进行了指示、记录、控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日本、荷兰、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可以根据温室作物的要求和特点,调节温室大棚内的很多环境因子。

特别美国、荷兰利用差温管理技术,控制花草、水果、蔬菜等产品的开花和成熟期,满足生产和日常需求。

研究发展方向正走向完全自动化和无人化。

此外,对自动化温室环境的优化控制研究已经在进行。

日本将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推进多因素环境远程控制装置的开发。

英国农业部在部分农业工程研究研究所开展温室内部环境(温室气候、温度、光、湿度、通风、气体排放等)和生理、温室自动控制、温室环境因子的计算机优化方案控制等课题。

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亚洲是当今世界温室农业发展最快的区域,其中尤其日韩

的温室技术较为发达。

日本的自身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也催生了他世界领先的温室技术日本对农业的重视使得其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农业生产效率和科技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日本的蔬菜大棚利用计算机控制温室环境因素的方法,当某一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其余因素自动做出相应调整,使得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这四个主要环境因素随时处于最适宜作物生长的状态,韩国的温室产品在韩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由普通的粮食蔬菜产品向有高附加值的鲜花园艺产品转变,对其温室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温室管理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3、智能温室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农工业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温室环境控制系统也正在向着智能化、信息化、优质、高效、低耗等方向发展。

多因子控制方式温室大棚内的湿度、温度、光线强度、CO2浓度等它们之间的耦合性的很强,当其中的某一环境因子变化时将对其他的环境因子也会产生影响,所以单因子控制方法将难以实现温室大棚内环境的调节,这就要求控制方式由单因子控制向着多因子控制方向发展,提高温室大棚环境控制的控制效果。

虽然多因子控制的方法应用前景良好,但现阶段的技术水平还很难实现。

温室控制智能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温室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由原来单一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向着以专家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化系统发展。

由于温室环境的控制过程极其复杂,它是具有变量多、耦合强、干扰大、非线性以大时滞的复杂系统,其数学模型难以建立,因此常规的工业控制方法很难实现。

美国、荷兰、日本等一些温室技术比较先进的发达国家,开始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遗传算法等先进的控制算法应用到温室控制系统中,温室生产基本实现了自动温室分布式控制系统目前大部分温室控制系统都是采用一台主机电脑和多个具有单独控制功能的终端处理设备构成了主机——终端的模式,通过一台计算机做控制中心对其他子系统进行控制管理。

这种模式控制的灵活性好,可靠性低,如果主控计算机一旦出现故障,整个的控制系统便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将成为温室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该系统采用服务器——客户模式,即整个系统的控制功能不是由控制中心的计算机完成的,而是由系统中的每一个子处理器(PLC、单片机)进行处理所采集的数据并进行控制,每个子处理器不受控制中心的影响而独立作。

分布式控制系统由于具有可靠性高、扩展功能强以及适应性好等优点,而将会成为温室控制系统发展的方向。

温室控制信息化、网络化在高科技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导致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因此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温室大棚的控制系统中将会发展成一种潮流趋势。

随着现代测控技术、网络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温室大棚环境控制系统的发展将会向着开放式、多因子、多层次以及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1.3论文的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1、论文的结构

本论文介绍了基于PLC的智能温室监控系统的设计,主要内容结构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然后概述了国内外智能温室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首先介绍温室控制对象和温室整体结构,然后提出温室监控系统整体方案,最后对PLC和组态王软件进行了介绍。

第三章首先分析系统功能需求,然后分别从硬件模块设计整个系统。

第四章首先分析了软件应实现的各项功能,然后通过编程软件实现输出机构的编程。

第五章对智能温室监控系统进行了的抗干扰分析并进行系统整体测试。

第六章对全文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2、论文的内容

(1)分析温室控制对象的特点和温室整体结构。

(2)根据温室概况,分析现有工业控制方案,以选择温室控制系统的方案。

(3)完成PLC的软硬件设计,从而通过分布式控制,实现对环境参数采集、参数上限下限的设置、执行部件状态显示、温室环境自动/手动控制等功能。

(4)对整个系统各方面进行测试分析,主要包括传感器校准,功能测试和数据分析。

 

 

第2章系统的整体方案分析

2.1温室整体概况

1、温室控制对象

温室控制系统是对温室环境参数进行控制的系统,在设计监控系统之前,需

要对控制的对象有较深的了解。

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很多,为了保证作物的高产

高质,掌握植物生长环境中的这些因素是很重要的。

下面简单分析本系统所关注

拘环境参数温度、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的影响。

(1)温度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是综合的,它可以通过气温、土温、水温、植物体温等从各个方面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每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有其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

植物只能生存在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的范围内。

在最适温度,植物生长的过快,就会导致植物的呼吸作用使有机物消耗过多,长得细长柔弱。

要想植物健壮生长,就需要植物生长在其协调的最适温度,这个温度常比最适温度略低。

因此,将温室温度控制在协调最适温度的一定范围内对作物的生长将具有重要意义。

(2)湿度

影响水汽的来源、水汽输送的条件、空气保持水汽能力的条件都可能影响空气的相对湿度。

当空气湿度过小,会因为干旱造成植物缺水,影响植物生长;长时间湿度过大也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并且过大的湿度会带来许多病虫害,如小麦锐病和小麦吸浆虫等;只有空气湿度较小且土壤水份充足,才是植物生长的较好条件。

因此,将温室的相对湿度保持在一个最适宜的范围内对温室内作物的生长私病虫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3)光照强度

一切绿色植物都必须在光照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通常根据植物对光的不同要求,分为阳性植物、中性植物、阴性植物。

阳性植物在低光照下难以正常生长,阴性植物在高光照下生长会受到抑制,但即使对光照强度要求最低的阴性植物也要达到其光补偿点才能生长。

对于同一种植物,不同的光强度和光谱特性也影响着各器官的生长速度和发育比例。

此外,光照还能抑制某些病菌的活动。

因此,针对不同的作物,提供合适的光照强度将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4)二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的原材料。

二氧化碳浓度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是一条对数曲线,也即是说,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随着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而加强,

但是加强的趋势逐渐变慢,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的之后,光合作用不再加强。

试验表明,在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情况下,通常农作物的产量是增加,但除了产

量增加外,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农作物的质量略有下降。

因此,将温室的

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既能保证作物产量又能保证质量的范围内将具有重要意义。

2、温室整体结构

论文以单温室为对象,设计建立了一套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其大体结构如下图2-1所示:

图2-1:

温室总体结构示意图

根据温室内所需控制的环境参数的种类,用以下几种执行设备调节温室环境,包括外遮阳幕,天窗,循环风机,通风风机,湿帘幕等。

 

2.2温室控制系统的选择

在温室数据通信、数据处理、智能控制等模块的设计中,都需要一些智能元件来完成这些功能。

目前,温室监控根据采用的主控制器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基于单片机,基于工业控制机,基于可编程控制器。

下面分别介绍并分析比较它们的优缺点,选取适合于温室控制的方案。

(1)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

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其主控制元件就是单片机。

系统通常采用集中控制方式,系统接收来自温室内传感器的信号,通过信号处理模块和A/D转换后发送到单片机,然后由单片机发送控制信号以控制执行部件。

从而完成从检测到控制的系统流程。

如图2-2:

图2-2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结构

单片机控制系统的优点是制作和操作简便、成本低,缺陷是系统的扩展性差、

可靠性差、容易发生故障。

温室内环境干扰多,信号噪声大,单一的单片机控制

系统难以达到温室的控制要求。

(2)基于工业控制机的控制系统

工业控制机(IPC),简称工控机,是基于PC总线的工业电脑。

采取全钢机壳、机卡压条过滤网,双正压风扇等设计及电磁兼容技术以解决工业现场的电磁干扰、震动、灰尘、高/低温等问题。

基于工控机的温室控制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各类传感器、工控机、执行机构,如下图2-3所示:

图2-3基于工控机的控制系统结构

工控机的优势在于可靠性强,通常其平均失效时间即可运作平均时间是普通

PC的10倍;实时性高,能对工作状况的变化给予快速响应;并有可扩充性和兼

容性。

缺点在于成本较高、体积庞大、功耗高,软件编程方面对编程人员的要求

较高,并且由于所有输入输出功能都由工控机完成,造成危险过于集中.

(3)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系统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一种存储程序的控制器。

PLC是在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控制装置,控制功能侧重于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开关量处理等方面。

PLC的优势在于开发简单,安装简单,功能强大,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接口模块丰富具有很好的可扩充性,总体性价比较高。

综上所述,单片机控制系统和工业PC控制系统由于其集中控制等缺陷,不适合温室这种复杂环境,所以选用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控制系统。

2.3系统的整体方案

本系统采用的是可以在手动自动之间切换的控制模式,在开关量输入设置一个变量作为PLC的输入信号,即可实现控制模式的转换。

(1)自动控制

适合作物生长需求的温度、湿度环境是对温室大棚实现智能化控制的关键。

为了避免设计的复杂化,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投资成本,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原理是利用传感器,对温室大棚温度、湿度采集检测参数,并对参数进行模数转换,将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采集到的环境参数信息,与用户设定的上限下限值比较后,如果某一个传感器采集到的实际值在用户所设置的环境参数目标值下限到上限的区间之外,则会通过PLC发出开关指令,来控制天窗电机、循环电机、湿帘、遮阳幕、保温幕等这些执行部件中的相应部件的启停,进行温度、湿度的控制,使实际环境参数回到目标值下限到上限的区间之间。

(2)手动控制

手动模式则是直接通过控制按钮中的开窗、关窗,开通风电机、关闭通风电机等开关,从而控制这些执行部件来改变环境参数,达到手动控制的目的。

2.4系统结构与技术手段

该系统利用传感器采集温室当前环境参数,将采集到的数据和状态送PLC相应的寄存器保存以备利用,进而根据控制方案通过输出接口对执行机构进行控制。

控制系统采用自动与手动互相切换控制两种方式来实现对温室的自动控制,提高设备运动的可靠性,在运行的时候可以通过按钮对这两种控制方式进行切换。

通过系统结构可知,需要用到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4种传感器,并设计信号变送电路;对PLC编程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执行机构;通过显示屏显示环境参数,分析环境参数的值,进行手动控制等。

总结起来需要用到得技术有传感器电路设计、PLC硬件连接和软件编程。

系统结构如图2-4所示:

图2-4系统结构框图

2.5文章小结

本章首先介绍了温室控制对象的特点,然后通过比较几种系统解决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了智能温室监控系统的整体方案,即根据传感器采集温室当前环境参数,将采集到的数据和状态送PLC相应的寄存器保存以备利用,最后价绍了根据技术手段通过输出接口对执行机构进行控制的流程。

 

 

第3章系统的硬件设计

3.1PLC的选型与I/O分配

1、PLC选型

PLC的选型是根据系统设计的具体要求,统计输入/输出(I/O)点数。

系统的I/O点数是根据所设计温室监控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的实际需要,从而选择合适的PLC。

系统所关注的温室参数有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因此也就有与之对应的执行部件。

本系统的开关量输入输出点估算如表3-1所示。

输入点估算

输出点估算

端口说明

端口数量

端口说明

端口数量

自动/手动开关

1

天窗电机

2

天窗状态反馈

2

遮阳幕展开

1

遮阳幕状态反馈

2

遮阳幕合拢

1

保温幕状态反馈

2

保温幕展开

1

循环风机状态反馈

1

保温幕合拢

1

通风风机状态反馈

1

循环风风机

1

湿帘状态反馈

2

通风风机风机

1

备用

2

备用

2

合计

13

合计

10

表3-1输入输出点估算

根据实际的需要,此设计选用了PZ-3U-4ADP,PZ-3U-4ADP可以兼容三菱GX-Works2和GX-Developer软件,兼容型号三菱FX-3U系列的PLC学习机,功能强大,有三个通讯端口可以同时使用,COM1为RS232口,USB与9针口之间靠开关转换实现,COM2,COM3口为485口,三个端口都能下载程序与在线监控;主机相当于26点的三菱PLC,从机是MODBUSRTU485扩展模块,通过485通讯能实现AD/DA的读取控制,数码管显示等等。

2、模拟量输入模块

对于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4种环境参数,则需要模拟量输入功能模块来实现采集,最终选择了4AD模拟量输入功能模块,4种传感器同时采集,位于PLC的1号位置采集温度,湿度,C02浓度和光照强度。

3、I/O点的分配情况

PLC的开关量输入输出端子与输入输出信号都是一对一的关系,输出控制执行部件,输入为其反馈,本温室系统中端子与信号的分配关系。

3.2传感器的选型与设计

1、传感器的选择

传感器是借助于检测元件接收一种形式的信息,并按一定规律将它转换成另一种信息的装置。

它获取的信息可以为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转换后的信息也可以有多种形式。

目前的传感器大多为电信号,因此,从狭义上讲,传感器也可定义为把外界的输入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

如图3-6所示:

图3-6传感器的基本组成

传感器是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元件。

它连接被测对象和测试系统,提供系统进行处理和决策所必需的原始信息。

显然,一个自动化系统首先要检测到信息才能去进行自动控制,如果传感器不能获得信息,或者获得的信息不确切,或者不能把信息精确地转换成电信号,那么,要显示、处理这些信号就会非常困难,甚至没有意义。

所以,传感器关系着一个测量系统或自动化系统的成败。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我觉的应该从使用的环境、目的、指标、成本等条件去选择,根据侧重点的不同,重点考虑几个条件就可以了,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1)根据测量对象与测量环境确定传感器的类型

为了进行具体的测量工作,首先要考虑传感器的原理,在确定之前需要分析许多因素。

因为,即使是测量相同的物理量,也有多种传感器的原理可以选择,哪种传感器的原理更合适,有必要根据被测的特性和传感器的使用条件考虑以下具体问题:

量程的大小;被测位置对传感器体积的要求;测量方法为接触或非接触;信号提取方法,有线或非接触测量;传感器的来源,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价格可以承受,还是自己开发的。

(2)根据灵敏度的选择

在传感器的线性范围内,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越好。

因为只有当灵敏度高时,对应于测量变化的输出信号的值相对较大,这有利于信号处理。

(3)判断频率的响应特性

传感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决定了要测量的频率范围,并且必须保持在允许的频率范围内而不失真。

事实上,传感器的响应总是有一定的延迟。

延迟越短越好。

传感器的频率响应越高,可测量信号的频率范围就越宽。

(4)根据传感器的线性范围

传感器的线性范围是输出与输入成比例的范围。

理论上,灵敏度在这个范围内保持不变。

传感器的线性范围越宽,范围就越大,测量精度就可以得到保证。

选择传感器时,当确定传感器的类型时,首先要看其量程是否满足要求。

(5)根据传感器的稳定性

传感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保持不变的能力称为稳定性。

除了传感器的结构外,影响传感器长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其工作环境。

因此,为了使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传感器必须具有很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选择传感器之前,应调查其使用环境,并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或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环境的影响。

(6)根据传感器的精度

精度是传感器的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是关系到整个测量系统测量精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感器的精度越高,其价格越昂贵,因此,传感器的精度只要满足整个测量系统的精度要求就可以,不必选得过高。

这样就可以在满足同一测量目的的诸多传感器中选择比较便宜和简单的传感器。

综上所述,由于被测量是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测量值的范围可以确定。

温室环境参数有的时变时延特性,所以对传感器精度要求不高;但是温室环境复杂,干扰多,所以对传感器稳定性要求较高。

并且由于所选用的特殊功能模块PLC模拟量输入模块需要模拟量信号,所以选用的均为模拟量输出的传感器。

2、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直接选择了热敏传感器模块,该模块采用热敏电阻传感器,灵敏度好,比较器输出,信号干净,波形好,驱动能力强,超过15mA,有配电位器调节温度检测阈值,工作电压3.3V-5V,输出形式为DO数字开关量输出(0和1)

和AO模拟量电压输出,使用宽电压LM393比较器。

3、湿度传感器

常见的湿度传感器按照敏感元件的的类型分为电容式和电阻式两大类,按敏感元件的材料不同有电解质、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等。

本系统检测的是温室的相对湿度,根据温室湿度控制的特点和选择传感器的原则,选择了HS1101湿度传感器。

HS1101湿度传感器是基于电容性湿度传感元件的。

HS1101湿度传感器的主要特点有:

不受水份浸渍的影响,具有高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尺寸小;对温度的依赖度低;测湿范围为0%到100%RH;55%RPl时校准精度±2%RPl;工作环境温度为-40℃-60℃;测量精度0.4%RH。

因此该湿度传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