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5856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秘密★启用前

九江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

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侯。

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

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

“笨蛋!

”——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

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

“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

”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地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

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

“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

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

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

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

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

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双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三: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

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

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木村症侯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D.亲属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是生育和婚姻事实,每个人都形成一个亲属关系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B.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

知识不如城里人。

C.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D.礼是有甚于道德的,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3.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采用了比喻论证,以“柴”与“波纹”为喻,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请根据材料二,分析“礼”与“法”的不同。

5.乡下人是否真的愚?

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2.A3.B

4.①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

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礼的规范依赖的则是传统。

②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人服礼是主动的;而法的惩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服法是被动的。

③后果不同:

人可以逃避法网,还能骄傲;但人无法逃脱礼的约束。

5.乡下人并非真的愚。

原因:

①乡下人是因为没有机会学习,而不是因智力缺陷缺乏学习能力;②乡下人是由于不知道时常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并非“愚不可及”;③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需要同城里人一样多,因此知识不及人是正常现象,并非真的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理解错误。

原文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可见“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

B.“都是‘愚’的具体表现”说法错误。

原文说“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作者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C.“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错误。

原文材料二第二段开头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的能力。

A.“‘愚’就是智力

不足或缺陷”说法绝对,“就是”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如果”。

原文“‘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B.“正反对比论证”说法错误,材料二主要将“礼”与“法律”进行比较。

结合原文“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等句子可知,原文中只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二者无正反之说,没有正反对比。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根据材料二,分析‘礼’与‘法’的不同,要求结合材料二加以比较。

题干已经明确答题范围限制在材料二中,作答时学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二的内容,找出“礼”与“法”的相关内容。

由“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可概括出“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

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礼的规范依赖的则是传统”;

由“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可概括出“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人服礼是主动的;而法的惩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服法是被动的”;

由“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

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双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可概括出“‘礼’与‘法’的后果不同:

人可以逃避法网,还能骄傲;但人无法逃脱礼的约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乡下人是否真的愚?

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题干已经明确答题范围限制在材料一中,作答时学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一的内容,谈看法,乡下人真的愚,还是乡下人并非真的愚?

要发表观点。

依据材料可先表明态度:

乡下人并非真的愚。

由“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可概括出乡下人是没有机会学习,而不是智力不行,也就是“乡下人是因为没有机会学习,而不是因智力缺陷缺乏学习能力”;

由“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可概括出“乡下人是由于不知道时常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并非‘愚不可及’”;

由“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

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可概括“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需要同城里人一样多,因此知识不及人是正常现象,并非真的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将军的小板凳

石朋庆

我到部队参军时,只有十八岁,年纪小,个头儿也不高,在班里老是被战友们说成是小兵蛋子。

高炮团训练很严格,一般的身体还真吃不消,一天下来,累得像害场病似的。

有战友私下问我:

“你这个头儿怎么想到要当兵啊?

我倔强地回应了一句:

“我自幼就立志当兵,个头儿小也会慢慢长高的。

一天,我们班长对我说:

“你真有福!

老将军听说你与他是同乡,要见见你。

我一时不知所措。

我想这可能是我改变命运的一个契机,战友们也以为我会离开连队去师部机关。

果真,第二天师部通讯员小范就打电话来了,要连部派车速送我到师部。

我在训练营累得满头大汗,没顾得擦洗一把就搭乘连部的吉普往师部赶。

到了师部,通讯员小范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说:

“老将军是我们的老首长,对我们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兵一卒都怀有深厚的感情。

离休后,老将军主动要求回到这里。

今天时间紧,以后有空,我带你去师部荣誉室参观参观。

现在,我们一起去老将军家吧!

我原以为老将军会像电影里的将军一样气派,他的家也有和电影里一样的摆设,但眼前这个腿脚已经不太方便的老人却不是我想象中的老将军。

老将军看到我后,就示意小范退出了房间。

我一时不知该坐着还是站着,他伸出了双手,我也下意识地伸出了双手。

他握我的手时很是有力。

然后,老将军问我:

“你是南山头的?

”我说:

“是。

”老将军一口的乡音,让我感到亲切。

“哪个村?

“楚家坳。

“真是同乡。

你说说,当年,我们楚家坳有多少红军牺性在南山头上?

“我知道的不是很多,我只听说您当年是最勇敢的小战士。

但我不知道,您还是这个部队的老将军。

“你坐,你坐,我去倒茶。

论辈分,我和你爷爷是一个辈分的,那时你爷爷没有跟着大部队走,现在还健在吧?

老将军一边说,一边倒茶。

我看到老将军家除了彩电是新的,其他的家具都很旧。

特别是那个小板凳,三块小木板拼成的,矮矮小小的,是普通人家都有的那种。

我坐了下去。

我之所以没有坐到沙发上,主要是心里对老将军很敬畏,有点儿诚惶诚恐。

虽然沙发也很旧。

老将军见了,笑了笑说:

“有山里人的质朴!

老将军把茶杯递到我手里时,我发现老将军看我的眼神很慈祥,使我想起了我的爷爷。

我们谈了一个上午,主要是老将军问,我答。

问的都是家乡的人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了,家乡有哪些变化,家乡的党员和干部在干什么之类的。

我把知道的都向老将军说了。

我说:

“不知道的,我写信回去问问,再来向您汇报。

老将军说:

“不了,我老了,我要回楚家坳去,叶落归根。

”他说这话时很伤感。

中午,师部安排我和老将军一起吃了午餐。

从那以后,我回到班里总想听到老将军给我带来的好消息,班里的战友也以为我很快会被调到师部或者送到军校去学习。

等了好长时间。

一天,师部通讯员小范又打来电话,点名要我到老将军家搬家。

我以为有戏,一定是老将军在师部领导面前提到了我。

为老将军搬家,我很是兴奋。

我认为,应该给老将军这样的功臣安排一个像样的家。

结果出乎我想象,老将军是告老还乡。

我帮老将军把一些旧家具搬到车上。

老将军说:

“搬家具是私事,所以,我只有让你来。

老将军说:

“我没什么东西留给你,只有你第一次到我家做客时坐的那个小板凳。

我感到诧异。

一只小板凳,为什么要留给我?

老将军被师部的小车送回了楚家坳。

我望着远去的老将军,眼里一片潮湿,心中五味杂陈。

第二年春,老将军中风了,病在床上,总是念叨着我和那只小板凳。

到了初夏,老将军已经病危。

师部领导通知我一起回去看望老将军,我带着那只小板凳回家了。

老将军在弥留之际,让我把小板凳拿给他看。

看到小板凳,老将军笑了。

他说,在延安大生产运动时,这只小板凳是中央一位首长纺纱时坐过的。

他当年到抗大学习时,那位首长送给了他。

他还说,当年,他就坐在前排,听过很多中央领导讲课。

我默默听完老将军讲的小板凳的故事,低着头,任泪水直流。

《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8月第1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将军中风了,仍然念叨着小板凳,说明小板凳在他心目中分量很重,而老将军将小板凳送给我,也说明了对我的看重。

B.在和老将军刚开始交往时,“我”对老将军有所希冀,认为与老将军交往可能是“我”改变命运的契机,体现了我的狭隘自私的性格特点。

C.老将军知道我是同乡后接见我,向我咨询家乡的情况、离休后想要落叶归根,这些细节表现出他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D.文章善于从细微之处写人,当老将军点名要我搬家时,将我想像中的家与现实中的家的情况形成了对比,突出了老将军的品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介绍了老将军询问我关于家乡的事,为老将军最终告老还乡作出了铺垫。

B.“我”初次到老将军家里,就坐到那个小板龚上,既照应了小说题目,更为下文老将军把小板凳留给我埋下了伏笔。

C.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较多,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我和老将军的形象。

D.小说以“我低着头,任泪水直流”为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体现了微型小说的特点。

8.小说中老将军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小说以“小板凳”为题,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6.B7.C

8.①慈祥、待人热情。

从知晓我是同乡后,老将军热情的接见了我,看见我伸出手,握我手时很用力,主动的为我“倒茶”,这些细节都可以体现。

②质朴、节俭。

将军家中与“我”想象的气派氛围截然不同,家中摆设除了彩电是新的,其他家具都很旧,并且从对旧小板凳的珍爱也可以看出老将军的性格。

③重情重义、念旧。

从接见同乡战士“我”,询问我家乡的变化,退休后渴望“叶落归根”可以看出。

9.①作为行文线索,将我首次拜访老将军家坐板凳,给老将军搬家时送板凳和最后我带着小板凳看望老将军的情节串联起来,推动情节发展。

②老将军对小板凳的珍视,可以衬托出老将军质朴、重情重义的品格。

③寄寓着革命老一代人对年轻一辈的期许,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传承,深化文章主旨。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体现了我的狭隘自私的性格特点”错误,此处反映了我的年轻、渴望被重用的形象。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赏析的能力。

C.“对比的手法”错。

小说刻画了我和老将军的形象,展现人物的形象时使用了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但没有使用对比手法。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老将军看到我后,就示意小范退出了房间。

我一时不知该坐着还是站着,他伸出了双手,我也下意识地伸出了双手。

他握我的手时很是有力”“你坐,你坐,我去倒茶……”,从知晓我是同乡后,老将军热情的接见了我,看见我伸出手,握我手时很用力,主动的为我“倒茶”,这些细节可以体现出老将军慈祥、待人热情。

“我看到老将军家除了彩电是新的,其他的家具都很旧。

特别是那个小板凳,三块小木板拼成的,矮矮小小的,是普通人家都有的那种”“他说,在延安大生产运动时,这只小板凳是中央一位首长纺纱时坐过的”,将军家中与“我”想象的气派氛围截然不同,家中摆设除了彩电是新的,其他家具都很旧,并且从对旧小板凳的珍爱也可以看出老将军质朴、节俭。

“你真有福!

老将军听说你与他是同乡,要见见你”“问的都是家乡的人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了,家乡有哪些变化,家乡的党员和干部在干什么之类的”“不了,我老了,我要回楚家坳去,叶落归根”,从接见同乡战士“我”,询问我家乡的变化,退休后渴望“叶落归根”可以看出老将军重情重义、念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人物、情节、主旨三方面作答。

从情节上来看,“小板凳”作为文章的行文线索,全文围绕“小板凳”展开叙述,将我首次拜访老将军家坐板凳,给老将军搬家时送板凳,最后我带着小板凳看望老将军的情节串联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小说以“小板凳”为题,文中写老将军中风了,仍然念叨着小板凳,说明小板凳在他心目中分量很重,老将军对小板凳的珍视,可以衬托出老将军质朴、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

从主题思想方面来看,老将军将小板凳送给我,说明了对我的看重。

“小板凳”寄寓着革命老一代人对年轻一辈的期望,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传承,深化了文章主旨,引人深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砺:

磨砺。

B.吾尝跂而望矣跂:

提起脚后跟。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

清楚。

D.用心躁也躁:

浮躁,不专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

在本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时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

C.“驽马十驾”的“驾”是驾车的意思,这里的“十驾”是指驾着十匹劣马而行。

D.“六跪”指的是量的六条腿。

“六”应是“八”。

1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B.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C.“跤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奥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答案】10.A11.C12.B

13.

(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砺:

磨刀石。

金就砺则利:

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驾’是驾车的意思,这里的‘十驾’是指驾着十匹劣马而行”错。

“驽马十驾”的“驾”是一天的行程。

古代用马拉车,一天叫做一驾,十驾就是十天的路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错。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参”,检查,检验;“省”,反省,省察;“知”,智慧。

(2)“假”,借助;“水”,游泳;“绝”,横渡。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