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1585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9 大小:48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9页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9页
亲,该文档总共2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教案(2007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政治地理要素与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权力要素与国家实力分析;

行为地理学的概念;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行为空间及人

类日常活动的空间行为;

人口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内涵及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任务;

21世纪的政治地理新现实。

2、课程教学难点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的主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人口转变模式与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迁移的机制;

种族的起源、地理环境对种族、民族、民俗的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农业起源的理论和不同类型农业的特征;

工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世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语言传播的特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宗教的传播及其影响因素;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的地缘政治模式;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的几种典型模式;

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人类当代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

(三)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除课堂讲授外,还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题初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总课时:

72课时,其中:

讲授68学时,习题课4学时。

学时分配建议表

课程内容

各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

讲课

习题课

实验

绪论

4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6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2

人口、人种和民族

8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聚落地理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总 计(学时)

68

(五)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

课程小论文(10分)、出勤(5分)、课堂提问、讨论情况(5分)

III

等占20%。

2、期终考试成绩占80%。

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

0.2+(期终考试成绩)×

0.8。

(六)参考教材

1、王恩涌.人文地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陈慧琳.人文地理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

3、吴传钧.人文地理学.南京:

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4、王兴中.人文地理学概论.济南:

山东地图出版社.1996

5、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长春:

东北师大出版社.1993

6、董明辉.人文地理学概论.长沙:

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

7、陆丽姣.人文地理学概论.武汉:

华中师大出版社.1990

8、李旭旦.人文地理学论丛.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IV

课程简介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它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以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行为、自然、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到现实社会中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如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人口流动、宗教信仰、文化产业化和新经济等,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社会性是指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区域性是指人文地理学包涵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是指人文地理学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地相关以后,在一个更高地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本课程是在强调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理论为基础的特点,构建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框架。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提高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深层理解,并能够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人文地理学这门课程在我国经历过曲折的道路。

1949年以前,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就开设了人文地理学课程。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南京大学前身的东南大学地学系,胡焕庸教授就讲授过人文地理学;

在清华大学地学系,洪绂教授也讲授过人文地理学。

一般使用的教材有维达尔的《人文地理学原理》、白吕纳的《人文地理学》和辛普尔的《地理环境之影响》等。

1949 年以后, 我国高校地理教育受极左思想和前苏联地理学结构的影响,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两大块。

经济地理即是原来从属于人文地理学的经济地理分支。

人文地理中的其他部分则全部取消。

20世纪70年代末,李旭旦教授呼吁复兴人文地理学,得到各方面的热烈支持。

因大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地理学在我国已单独发展了几十年,遂主张地理学实行三分法,即分成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为复兴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于

1983年7月批准成立人文地理学专业委员会。

VIII

1984年,李旭旦等提出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三个要点,即“出人”、“出书”、“走正路”。

“出人”主要采取培养研究生和开短期学习班等办法;

“出书”就是出版教材和参考书;

“走正路”即吸收过去地理学照搬外国模式走过的弯路和教训,分析地引进、批判地吸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其后,一些大学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列上人文地理课程,并正式成为接收研究生的专业。

在教材方面,除东北师范大学的张文奎和南京师范大学的金其铭分别出版了人文地理学教材外,其他学校与个人也陆续出版了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另外,人文地理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军事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也都出版了一些专著与教材。

由于学术界的努力,人文地理学被列为国家“六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

1996年教育部高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地理学各专业改革与课程设置,提

出为加强各地理学专业的共同基础,保证教学质量,建议将人文地理学等5门课程作

为地理系各专业学生的共同基础课。

同时决定编写面向21世纪教材《人文地理学》。

全面开展了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包括课程建设指导思想、课程内容整合、教材和辅导材料编写、考试改革、课程与学年论文的融合等。

必须强调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充分体现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理论为核心的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思想,重视理论素养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自学积极性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全球与本国的地理热点问题的关心等。

近年来学术界对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三门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学科发展进一步成熟,对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大大提高。

一些学者提出了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问题,社会调查和实践以及讨论课等环节的拓展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判断与决策能力问题,并在此提出了改革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建设构想,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赞同。

预计不久的将来,本课程教学基本建设方面的研究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文地理学》课程是地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它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一起并称为地理学的三大支柱。

本课程所指是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在学习过程中将全部内容划分为六个部分:

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划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部分,包括1~3章。

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以及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以将人文地理学的核心——人及其相关文化特征作为一章(第4章),体现人地关系以人为主的观点。

涉及人口、人种、民族、民俗与流行文化。

表现人口变化与发展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与动态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工农业物质文明与城市景观,包括5~7章。

基于农业和工业本身就是文化产物和二者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以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过程为主线,以空间格局作为发展的空间表现来阐述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以及聚落发展与城市景观。

第四部分是人类非物质文明的地理表现,包括8~12章。

有语言、宗教、旅游、人类行为、政治等方面内容,这五章均是把这些要素作为人文地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阐述,而且强调其横向的相互联系,把文化作为人地关系的中介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是介绍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文地理学分析问题的观点与方法(第13章)。

根据20世纪的变化,从人文地理角度,分别对环境问题、政治地理

“合”与“分”的空间格局与景观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分析问题的观点与方法,以及对未来问题的关切,增加社会责任感和增强社会责任心,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1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5学时) 1

第二节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1.5学时)…………………………………………

第三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0.5学时)…………………………………………………………

第四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0.5学时)

……………………………………………………………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6学时)…………………………………

第一节 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1学时)…………………………………………………………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3学时)…………………………………………………………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理论(2学时)………………………………………………………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6学时)…………………………………………………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0.5学时)

………………………………………………………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3学时)

………………………………………………………………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2.5学时)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8学时)………………………………………………………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3学时)……………………………………………………………………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2学时)……………………………………………………………………

第三节 人种(1学时)…………………………………………………………

第四节 民族(1学时)……………………………………………………………………

第五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1学时)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4学时) 38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2学时) 38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2学时) 39

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与发展(6学时) 43

第一节 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1学时) 43

第二节 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1.5学时) 44

第三节 产业类型和工业区(1.5学时) 45

第四节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1学时) 49

第五节 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1学时) 51

第七章 种族 民族 民俗(4学时) 52

第一节 种族与地理人种(1.5学时) 52

第二节 民族(1.5学时) 55

第三节 民俗与文化(1学时) 58

第八章 语言地理(4学时) 60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1学时) 61

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1学时) 63

第三节 语言的扩散与影响(1学时) 65

第四节 语言景观(1学时) 67

第九章 宗教与宗教地理(4学时) 70

第一节 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1.5学时) 70

第二节 宗教的传播与扩散(1学时) 76

第三节 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1学时) 79

第四节 宗教景观(0.5学时) 79

第十章 聚落地理(5学时) 80

第一节 聚落(2学时) 80

第二节 城市(2学时) 85

第三节 集镇与农村(1学时) 90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3学时) 98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1学时) 98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1学时) 99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1学时) 100

第十三章 政治地理(5学时) 101

第一节 政治地理要素(1.5学时) 101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1.5学时) 102

第三节 国家权力(1学时) 104

第四节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1学时) 105

第十四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3学时) 106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问题(1学时) 106

IX

第二节 世界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1学时) 107

第三节 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1学时) 108

X

第一章绪

教研室:

地理科学专业 教师姓名:

莫晓红

课程名称

人文地理学

授课专业及班次

地理科学专业2007级

授课内容

绪 论

授课方式及学时

讲授4学时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及学科特性。

2、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向。

3、了解人文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学习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

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向。

2、教学难点: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讲授内容及

时间分配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5学时)

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1学时)

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学时)

4、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0.5学时)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1、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2、李旭旦等.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3、张文奎等.人文地理学概论.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普雷斯顿·

詹姆斯·

杰弗雷·

马丁.地理学思想史(增订本)

【M】.李旭旦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9.

5、蔡运龙.多样化的生存与发展——从第29届国际地理大会看地理学趋势.人文地理,2001,16(5).

0

内容提要: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本章首先详细阐述了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指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性,归纳出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得出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的结论,最后提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认识人文地理学的应用及理论价值。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

1、古代地理学时期(自远古地理思想萌芽——19世纪上半叶)

古代地理学时期,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自然与人文现象)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人类对地理现象的认识流散于哲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数理等相关学科之中,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本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著。

中国的《尚书·

禹贡》、《管子·

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

到了后期,欧洲地理大发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2、近代地理学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主要是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描述地理环境到解释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

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

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

这一时期,各种学说纷起、学派林立。

地理学形成了人文地理学派、区域学派等,使地理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体系,并划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科学领域。

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德国的洪堡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9

德国的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地貌学;

奥地利沃汉恩的、俄国沃耶伊科夫的、德国柯本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

英国的华莱士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俄国道库恰耶夫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德国的李特尔和拉采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等。

3、现代地理学时期(二战后——)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等应用的出现。

现代地理学强调地理的统一性、理论化、数量化、行为化和生态化。

(二)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外行的模糊认识

(1)采购员和马车夫的学问;

(2)游山玩水看风水的学问;

(3)甚至认为地理学没有学问。

2、地理界探索

要真正了解什么叫地理学,必须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纵横比较分析。

(1)纵向发展:

“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

30年代认为:

“地理学是分布的科学”(胡焕庸)。

40年代认为:

“地理学是研究地域差异的科学”(吴传钧)。

50年代主要研究景观地域类型。

60年代主要研究区位理论(从60年代以来,在地理学的理论方面,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性已在全世界再次得到确认)。

70年代:

计量革命

和谐论地理学发生三大变革计量革命

关联运动

二次大战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已能处理多种变量的计算,使地理学有可能对一些空间规律的研究,应用许多新的统计方法与技术手段来进行精确的度量,并用数字来表达人地关系,说明区域差异与变化(即从定性→定量)。

80年代:

理论地理论与应用地理理论、区域地理复兴,区域开发是中心课题。

90年代:

地理学面临机遇与挑战。

总结:

地理学家干想干而又被允许干的工作。

(2)横向比较:

世界上没有同一地理学

自然景观(地貌为主)德国:

区域景观人文景观(聚落为主)法国:

区域地理

英国:

地缘政治学

美国:

土地利用、生态地理、文化景观、地市地理、行为地理、消费地理

(3)共同认识:

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科学

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气候、地貌、岩石、水文、生物)和多种人文要素(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社会制度)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所组成的一个综合体。

除地理学之外,还有生物学、气象学、人口学、城市学、社会学等都是研究地理环境某要素的科学,但这些学科都不属于地理学的范畴。

地理学与上述学科之间有何区别?

地理学强调地理环境要素的空间特性、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性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其他学科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多属于单要素的、非空间特性的研究,而且不是从人地相互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

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大气圈(气象气候学范畴)

水 圈(水文学研究范畴) 自然 时空

地理环境 岩石圈(地质地貌学范畴) 圈层 耦合→“三流”(物质流生物圈(生物地理学范畴) 交互 能量流

社会圈(人文地理学范畴):

智慧圈 重叠 信息流)也可以说:

地理学是研究“五圈三流”变化规律的科学。

(三)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其构成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大类。

地理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

形成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技术与应用地理学等分之学科。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之学科之一。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由自然要素所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如: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人种地理学、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

人文地理学——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结构、区域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地理学是对特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进行的综合研究。

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湖南地理等。

技术与应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学方法和技术以及把地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学科。

技术性与实践性是其重要特性。

计量地理、遥感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等。

本国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学 世界区域地理

国别区域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