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1604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主管护师社区讲义:社区重点人群保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个性和道德情感初步形成,意志品质逐步发展,如果儿童完全理解行动的目的,并对该项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就有较好的表现,此时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及意志品质的好时机。

  (五)学龄期

  入小学(6~7岁)到青春期之前(女孩11~12岁,男孩13~14岁)。

  是儿童行为发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此期小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在此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智能发育更为成熟,是接受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

此时小儿也表现出积极勤奋的态度,力求将事物做得完美。

如果得不到支持将使其产生自卑感,并进而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

在此时期,小儿的道德观从为得到别人的赞同而遵守社会习俗,发展为理解什么是纪律法律,为维护社会秩序而遵守法律。

依靠书面语言的帮助,小儿可更精确的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此期疾病的发病率降低,但应注意预防近视、龋齿。

  二、常见健康问题

  

(一)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1周内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下降幅度为出生体重的3%~9%。

于出生后7~10日恢复。

  预防:

早开奶、及时补充水分

  

(二)生理性黄疸

  生后2~3天出现黄疸,多在14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

  病理性黄疸:

  黄疸出现过早(24小时之内);

  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黄疸退而复现。

  同时可作血清胆红素测试,如确诊为病理性黄疸,则需入院进行蓝光等治疗。

  (三)乳腺肿大和假月经

  出生后母体雌激素突然中断所致。

  乳腺肿大多出现于生后3~5天,一般2~3周后自然消退。

  假月经可出现于生后5~7天,持续1~3天即自行停止。

  (四)婴幼儿腹泻

  腹泻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其中6个月至1岁发病率尤高。

婴幼儿腹泻常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

多为病毒感染,其次为细菌性感染。

  喂养不当、过多过早添加辅食是常见非感染因素——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原因

  此外,气候突然变化致腹部受凉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等都可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急性感染性腹泻具有明显的发病规律。

小儿急性腹泻多为散发流行,呈现夏季和秋冬季一年两个高峰。

婴幼儿腹泻具有传染性,多为粪-口传播。

临床多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萎靡等,易腹胀。

  对肠道感染性腹泻患儿,要做好床边隔离,注意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对呕吐、腹泻重者应暂时禁食,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饮食;

对于可进食小儿,注意给患儿喂营养丰富的食物,饮食应避免含纤维素多的或大块的食物。

大小便后及时清洗,清洗后暴露臀部于空气中或阳光下,还可涂鞣酸软膏。

预防婴幼儿腹泻应注意:

提倡母乳喂养;

合理添加辅食,遵循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稀到稠的原则;

培养儿童日常生活卫生习惯。

  (五)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此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常见于3个月至2岁小儿。

  早期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易激惹、烦躁、夜间惊啼等)、常伴有多汗,枕秃。

后期有明显骨骼改变。

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

母乳喂养;

加强室外活动,每日不少于1小时;

小儿生后2周开始,预防性口服维生素D(400~800IU/d),直至2周岁。

  (六)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常因喂养不当和(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

其表现首先为体重不增加,继而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并伴有各器官系统功能紊乱。

合理喂养

  (七)肥胖

  肥胖是因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

儿童多为营养过剩所致的单纯性肥胖

  预防和治疗:

合理饮食、积极锻炼

  (八)龋齿

  龋齿的形成需要有四大因素共同作用:

致龋细菌、蔗糖、牙菌斑和易感牙齿。

  2~14岁好发,宣传爱牙护牙知识。

  乳牙是小儿的第一副牙齿,乳牙龋的发生率很高,新牙萌出后2~4年龋齿发病率达到最高峰。

如果乳牙保护不利,会影响恒牙的萌出,造成恒牙排列不齐,易存留食物残渣和细菌,进而使恒牙患龋齿几率增高。

  宣传爱牙护牙知识、预防小儿龋齿的发生成为社区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

  (九)近视

  近视的发生受后天环境因素,如用眼时间、外界光线、视物距离等影响很大。

目前,由于小儿看电视、用电脑,课业负担较重,其用眼时间明显延长,易形成视疲劳,如未能得到及时休息与调整,则易形成近视。

又由于小儿年龄越小,睫状肌调节功能越不完善,故而更易形成近视。

  预防近视的有效手段——宣传视力保健知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十)意外伤害

  意外伤害是指因各种突然发生的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人损伤。

儿童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所限,属于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

  意外伤害是我国0~14岁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死因以车祸、跌坠、溺水、自杀等位居前列。

  三、护理与保健措施

  

(一)新生儿家庭访视

  新生儿家庭访视是我国社区护理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之一。

社区护士通过定期上门访视,不但可以指导家长正确喂养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和有针对性的卫生保健宣传指导,还能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以减少发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保证其健康成长。

  新生儿家庭访视3~4次。

  顺产新生儿家庭访视为出生后3天、7天、14天和28天;

  剖宫产新生儿家庭访视为出生后7天、14天和28天。

  访视内容:

  

(1)询问及观察:

出生、喂哺、睡眠情况、居住环境。

  

(2)检查:

第一次全面检查;

每次访视测体重。

  重点检查:

黄疸、口腔黏膜;

脐带等。

  (3)指导:

喂养、保暖、日常护理、早期教养、预防疾病和意外。

  (4)处理:

脐带、口腔感染、尿布皮炎等的处理。

  (5)记录:

体检指标、异常问题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预防接种

  出生卡介苗

(1)、乙肝疫苗

(1)

  1个月乙肝疫苗

(2)、脊髓灰质炎疫苗

(1)

  3个月脊髓灰质炎疫苗

(2)、百白破三联

(1)

  4个月脊髓灰质炎疫苗(3)、百白破三联

(2)

  5个月百白破三联(3)

  6个月乙肝疫苗(3)

  8个月麻疹减毒活疫苗

(1)

  2岁百白破三联(4)

  4岁脊髓灰质炎疫苗(4)

  6~7岁卡介苗

(2)、百白破三联(5)、麻疹减毒活疫苗

(2)

  口诀:

出生乙肝卡介苗,

  二月脊灰炎正好,

  三四五月百白破,

  八月麻疹岁乙脑。

  (注: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满2个月时接种;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满1个月时接种)

  (三)饮食指导

  婴儿每日需能量400~500kJ(100~120kcal/kg),需水分150ml/kg。

  1.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最适宜的食物,其营养成分合理、易消化吸收,且经济、便捷又卫生,故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4~5个月开始添加辅食;

断奶应逐渐减少喂养次数,切忌突然断奶;

10~12个月逐渐完全断奶。

  2.混合喂养:

母乳次数≥3次/日,以防母乳量减少。

  3.人工喂养:

鲜奶、牛奶制品、豆浆、米面制品。

  注意:

喂哺前检查奶头孔大小(以奶瓶盛水倒置水连续滴出为宜)、奶液温度(滴几滴在手腕内侧,不烫即可);

喂哺后应将小儿抱起拍背,奶具清洗、消毒。

  4.辅食的添加:

  原则: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

  每次只加一种食物适应后再加另一种。

添加辅食应在健康、消化功能良好时进行,注意营养均衡,食物多样。

  (四)口腔保健

  1.预防乳牙龋:

孕期注意补钙、磷。

牙未萌出时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

牙萌出后每天轻擦牙面。

睡前不含奶嘴、吃甜食。

幼儿可开始学习刷牙。

  预防关键在父母。

对父母大力宣传口腔卫生知识,指导家长正确的护牙方法并帮助家长培养小儿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

  2.刷牙

  上下刷,牙齿三个面均刷到,尤其是咬合面;

  每天刷牙两次,每次≥3min,餐后及时漱口。

  3.控制糖的摄入:

控制甜食,睡前避免食用甜食。

  4.改善易感牙齿:

及时纠正牙列不齐;

在饮食、饮水中添加氟化物或封闭牙齿咬合面的窝沟。

  (五)视力保健

  1.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读书写字:

眼睛距离书本30cm以上,不要躺着看书;

  看电视:

不要超过0.5h~1h,最佳距离3m(20英寸以上彩电),不可小于2~2.5m,室内应有适当的照明;

  玩电脑或电子游戏:

每隔10~30min休息一下(年龄越小间隔越短)

  2.学会简单有效的视力保健方法,定期检查视力,及时发现、及时矫正。

  (六)小儿的保护

  小儿的保护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一是安全保护,预防意外伤害;

二是保护小儿权益,防止家庭虐待。

  1.预防意外伤害:

  小儿意外伤害发生率排名前三位的场所依次为:

家庭内、学校内和上学途中。

  学龄前多发生在家中,学龄儿童多在学校或上学途中。

  最常见的有车祸、跌落、烧伤、溺水、中毒和自杀等。

  指导针对性防护措施

  2.保护小儿权益、防止家庭虐待

  虐待——体罚、情感虐待或冷落、营养剥夺、性虐待、溺婴等。

  指导沟通、协调亲子关系、针对年龄特点正确施教。

  (七)亲子关系

  与小儿接触最早、最密切的人是父母。

父母与小儿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小儿身心发育,尤其是小儿心理发育。

合理的教育能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同时良好的亲子关系又能促进对小儿的教育和培养。

  由于小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育特点,所以护理人员应指导父母针对小儿特点加强教育,以达到最佳效果。

  1.婴儿期:

最简单的方法是目光交流。

  拥抱、抚摸、亲吻,说话、游戏都能促进亲子关系。

  2.幼儿期:

肯定主动行动,避免过分干预;

及时肯定和赞扬,以增加小儿的自信心。

明确告知可以做什么。

  3.学龄前期:

具有不安全或破坏性

  应专门开辟安全空间,充分发挥其探索能力,无须过多干涉。

  4.学龄期:

不要过分强调成绩、不应责罚或嘲笑小儿,以免造成其自卑心理。

  (八)特殊群体儿童保健护理

  1.散居儿童:

散居儿童是指不进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儿童保教机构而散居在家庭抚养的儿童。

社区内3岁以下散居儿童是社区护士保健管理的重点。

  

(1)定期健康检查:

6岁以下的儿童,社区护士应对其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

1岁以内每季度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2~3岁每半年一次,以后每年检查一次至7岁。

  

(2)家庭保健护理指导内容:

  预防接种指导;

儿童心理卫生指导;

口腔、视力、听力保健指导;

喂养指导;

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指导;

意外事故预防指导;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指导等。

  2.托幼机构儿童

  托幼机构作为社区内的一个群体组织,社区护士有责任对机构内的儿童群体提供保健护理及管理。

  托幼机构卫生及保健重点:

各种制度的建立(生活制度、膳食管理制度、安全制度、健康检查制度、疾病预防制度等)

  

(1)健康检查

  1)入院前检查:

儿童入院前应到指定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2)晨间检查:

儿童每天入园时,应由保健人员进行简单的身体检查,如口腔、扁桃体。

  3)定期检查:

1岁以内婴儿每年体检4次(出生后3、6、9、12个月);

第二年2次(出生后18、24个月);

第三年1次(生后30个月);

以后每年检查一次直到7岁。

检查内容包括:

体格测量、物理测量、实验室检查等。

  

(2)常见疾病预防:

托幼机构中的儿童以上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病和营养不良为多见。

托幼机构在加强晨间检查和定期检查的基础上,应建立常见病、多发病登记制度;

对患病儿童加强生活护理、加强营养管理。

青少年保健

  一、青少年期特点

  女孩青春期大多开始于11~12岁,结束于17~18岁。

男孩一般开始于13~15岁,结束于19~21岁。

  青春期三阶段:

  青春前期:

第二性征出现之前体格发育加速的阶段;

  性征发育期:

从第二性征开始发育到性成熟;

  青春后期:

性成熟到体格发育停止的阶段。

  

(一)营养不良

  

(二)吸烟与饮酒

  (三)早恋

  (四)性发育相关性问题

  

(一)饮食营养指导

  1.合理饮食:

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营养均衡、合理搭配。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规律进食,不挑食偏食、暴饮暴食。

  3.重视早餐:

早餐营养,吃饱吃好,有条件可加餐。

  4.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饭前饭后不剧烈运动、不大量饮水,饭前洗手、饭后略作休息等。

  

(二)卫生指导

  男孩:

洗澡时应将包皮翻开,清洗污垢,避免包皮炎的发生;

变声时注意保护声带。

  女孩:

注意外生殖器和会阴部的卫生,每晚用温水冲洗干净,更换内裤;

经期洗澡避免盆浴,同时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不要受凉、不要吃冷食或刺激性食物。

  (三)休息与睡眠指导

  8~10小时/d,午饭后最好午休。

  (四)体育锻炼

  锻炼内容全面、注意心肺功能的增强、锻炼时间(青少年健康的基本要求——体育锻炼1h/d)

  (五)青少年生长发育检测与评价

  定期测量形态和功能、检查素质和性发育等。

  评价:

形态、功能、智力发育,发育速度及各项发育指标间的关系等。

  (六)伙伴关系

  开展有益活动,营造适宜环境,帮助结交正派伙伴。

  青少年处于第二反抗期,父母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子女;

青少年应认识到此时的情绪波动属正常现象,学习调节方法,缓解与父母的矛盾。

妇女保健

  一、围婚期妇女保健与护理

  围婚期:

妇女从择偶、确定对象到婚后怀孕前的阶段。

  保健内容:

婚前检查、评估、指导并协助做好怀孕前准备、指导选择正确的避孕方法。

  

(一)配偶的选择

  1.近亲不相恋

  2.健康状况:

遗传性精神病不宜生育;

肝炎、肾炎、心脏病、活动性肺结核等治愈前不宜结婚。

  3.适宜的年龄

  

(二)进行婚前检查

  评估夫妻双方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状态。

  (三)指导妇女选择最佳的生育时机

  年龄(25~30);

心理、工作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等

  (四)指导妇女做好怀孕前的准备

  双方心情愉快、身体状态良好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预防病毒感染

  避孕药避孕者改用其他方式避孕,半年后再怀孕

  营养均衡,可遵医嘱补充维生素和叶酸等

  (五)指导妇女选择适当的避孕方法

  二、孕期妇女保健与护理

  保健的目的:

保障孕期母婴健康和优生优育。

  

(一)孕期妇女的特点

  1.孕早期(妊娠12周前):

  生理反应:

早孕反应、尿频尿急、乳房增大、月经来潮停止、阴道内分泌物增多等。

  心理表现:

既高兴又焦虑,情绪不稳定,需要亲人的关心体谅。

  2.孕中期(妊娠12~36周):

早孕反应减轻或消失,胎儿生长迅速,子宫明显增大。

孕妇自觉胎动,血容量增加达到高峰。

孕妇对妊娠适应能力增加,孕早期的矛盾心理消失,情绪相对稳定。

  3.孕晚期(妊娠36周以后):

胎儿逐渐长大发育成熟,生理负担加重,行动不便。

分娩前出现不规律宫缩、见红等。

对分娩恐惧,对健康产生焦虑和不安。

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精神压抑、关心他人少。

  

(二)常见健康问题

  1.早孕反应: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12周左右自行消失。

  2.眩晕、晕厥:

直立性低血压或低血糖导致。

  3.腰背痛:

主要发生在背下段,常伴臀部疼痛,放射至双腿。

  4.便秘:

平滑肌受抑制、活动量减少、增大的子宫压迫肠管所致。

  5.贫血:

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出现生理性贫血

  6.下肢水肿及痉挛:

多见于孕晚期,以足踝水肿最为常见。

增大子宫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所致。

  7.缺乏孕期保健知识:

监测胎动、胎心、测量宫底高度、营养、乳房护理、性生活等知识。

  8.有流产和胎儿畸形的危险:

孕早期感染、不恰当用药、放射线污染可能致畸。

剧烈运动等可致流产。

  9.心理问题:

焦虑、紧张、情绪波动等。

  (三)护理与保健措施

  1.营养指导:

避免高脂肪、高盐、高糖、油炸和刺激性食物;

避免添加防腐剂和色素的食物。

注意补充钙、磷、铁、碘、锌等无机盐及维生素。

  2.有早孕反应时少量多餐

  3.妊后期可采取左侧卧位休息

  4.乳房护理指导:

戴尺码合适的乳罩,避免肥皂清洁乳头。

  5.临产前避免性生活,避免发生产后感染。

  6.教会自我监护:

教会数胎动、听胎心,每日定时听胎心并记录。

  7.产前教育:

组织学习妊娠、胎儿发育、分娩、产后的知识、注意事项和各种检查、化验、治疗、护理及服药的必要性。

  8.复诊指导:

坚持孕期复诊,孕12周后每4周检查一次;

孕28周后每2周检查1次;

孕36周后每周检查1次。

  三、产后期妇女保健与护理

  

(一)产后期妇女的特点:

  子宫逐渐恢复、恶露形成;

外阴轻度水肿;

  未哺乳妇女产后10周左右可恢复排卵,哺乳妇女在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和月经来潮;

  心理上各有差异。

  1.恶露:

产后血液、脱落蜕膜经阴道排出,持续4~6周,总量约500ml。

恶露过多、血性恶露过多、有异味等提示子宫收缩不良或宫腔感染。

  2.会阴切开创口:

产后3天内可见切口处水肿,抵抗力下降,恶露的污染使得创口处极易感染。

  3.乳头皲裂:

产前乳头护理不足或产后哺乳姿势不当所致。

  4.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体表温度下降或感觉麻木,患肢胀痛。

由于产后血液高凝、活动减少,形成血栓。

  5.产后压抑:

产妇在产后2~3天内发生轻、中度情绪反应。

表现为易哭、易激惹、忧虑、不安,多在几天后自然消失。

  1.定期家庭访视:

出院后3~7天第一次访视,28~30天第二次访视。

高危产妇或异常情况酌情增加次数。

  2.居室环境指导:

温度20~22℃,光线适宜,定时通风换气,通风时注意防止产妇受凉。

  3.营养指导:

母乳喂养者可增加食量、均衡饮食、少食多餐。

  4.休息和睡眠指导:

卧位正确,适当活动,避免疲劳。

  5.外阴卫生指导:

每日清洗(产后4周内禁盆浴),勤换内衣和会阴垫,学会乳房自我护理。

  6.母乳喂养指导:

按需哺乳,越早越好,足月儿生后半小时哺乳,最晚不超过生后2小时。

  7.退奶指导:

学习小儿护理的知识及技巧,指导性生活及避孕,指导用药。

  8.预防血栓性静脉炎:

卧床期间上下肢运动,避免交叉两腿及长时间坐位。

  9.心理支持

  四、围绝经期妇女保健与护理

  围绝经期:

45~55岁,包括绝经过渡期和绝经期。

  

(一)围绝经期妇女的特点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候群:

  生理——月经不规律,阴道弹性减退、易感染,乳房下垂,尿失禁,发热、潮红、耳鸣、骨质疏松等;

  心理——焦虑、紧张、沮丧、记忆力减退、情绪易激动、感情脆弱、多疑、唠叨等。

个性及行为改变,如自私,甚至自杀。

  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月经周期及量不规则。

  2.血管舒缩失调症状:

全身潮红、燥热、出汗等。

  3.骨质疏松症状:

身材变小,易骨折。

  4.心血管系统症状:

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率高。

  5.妇科肿瘤:

好发于子宫、卵巢、宫颈和乳腺等。

  6.泌尿生殖系统萎缩致性交困难、阴道炎、尿道炎等。

  7.情绪变化:

焦虑、悲观,偏执状态、忧郁症等。

  1.针对性指导:

  月经量过多——补铁;

  预防泌尿生殖道感染——高锰酸钾坐浴;

  雌激素替代治疗——正确用药。

  2.健康教育:

解除不必要的顾虑,适当锻炼。

  3.对家属提供健康教育:

使他们谅解妇女的消极情绪,避免冲突,协助其渡过困难时期。

老年保健

  一、老年期特点

  我国:

60~89岁老年期,90岁以上长寿期,100岁以上高寿期。

  各器官功能下降,适应力下降。

头发变白或脱落,皮肤出现皱褶及斑,牙齿松动或脱落,身高变矮。

记忆力减退,有不安、无能为力及孤独感。

  1.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调整生活节奏及生活方式。

  2.慢病管理

  3.性需求:

身体老化及社会偏见,造成性压抑及性功能萎缩乃至丧失。

  4.临终体验:

不能从容应对死亡

  5.自我完善:

核心问题、终极目标——善始善终

  6.心理需求:

孤独、抑郁、健忘

  

(一)指导老年人自我保健

  1.提高预防自理缺陷的意识:

鼓励自我照顾,克服和预防自理缺陷。

  2.培养自我观察与判断能力:

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或疾病先兆,主动寻求帮助。

  3.指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规律起居、充足睡眠;

合理营养、多饮水;

戒烟限酒;

适当运动;

心理平衡。

  

(二)创造良好的居家环境

  采光充分,定时通风,温湿适宜(夏26~28℃,冬20~22℃,湿度50%);

地面平坦防滑,按需设保护设备等。

  (三)合理膳食

  1.食物粗细搭配,易于消化

  2.适度体力活动,保持能量平衡

  3.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