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1611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doc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教一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华生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4.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6.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7.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来体现的。

  3.在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5.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6.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7.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三、简答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199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

  ①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

  ②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③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④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

这些研究为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选择题

  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

  A.人格  B.性格  C.气质  D.倾向性

  2.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3.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初期

  4.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

  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A.思考过程  B.意志过程  C.决策方式来源:

  D.认知过程

  6.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

  A.独立型和顺从型  B.外倾型和内倾型  C.中动型和沉思型  D.辐合型和发散型

  7.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8.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

  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  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  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

  9.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10.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1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和()。

  A.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和意识成分 C.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D.意志成分和认知成分

  1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A.《比纳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比纳一推孟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13.智商(IQ)等于()。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A100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14.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

  A.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  B.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  C.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D.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5.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为()。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需要

16.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

  A.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情绪特征  D.理智特征

  17.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A.1岁左右  B.3岁左右  C.6岁左右  D.9岁左右

  18.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之为()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决策方式  D.认知方式

  19.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20.有些儿童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二、填空题

  l.划分心理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3.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知过程。

  4.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其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5.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认知方式。

  6.个体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

  7.性格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8.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9.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

  11.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2.个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称之为心理发展。

  13.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体现在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方面。

  14.人格是指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台,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15.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成分有机地组成的。

  16.学习困难学生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17.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8.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

  19.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三、简答题

  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

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2.如何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两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有不同类型。

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

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3.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4.根据不同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等方面表现出的较为一致的特点,可以把人出生以后的发展分为以下的发展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和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7~11岁)又称童年期;学龄中期(1l一15岁)又称少年期;学龄晚期(15~25岁),又称为青年初期;成年期(25~65岁),包括青年期和壮年期;老年期(65岁到死亡)。

一、选择题

  1.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 B.学习期待来  C.学习动机  D.学习态度

  2.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

  A.奥苏贝尔来  B.桑代克  C.布鲁纳  D.斯金纳

  3.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A.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

  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4.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5.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

  A.诱因来  B.问题情景  C.学习期待  D.强化

  6.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

  A.需要  B.动机  C.强化  D.诱因

  7.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8.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9.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A.自我预期 B.成败经验  C.自我归因  D.期待

  lO.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

  A.班杜拉  B.奥苏贝尔  C.桑代克  D.布鲁纳

  二、填空题

  1.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需要是产生兴趣的基础。

  3.奥苏贝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归结为认知内驱力、自我实现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4.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5.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认知内驱力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7.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主观因素有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抱负水平和学生的个性特点。

  8.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9.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10.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11.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

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2.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时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三、简答题

  1.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动机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将动机划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2)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将其划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3)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可将其划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主导性动机是在某一时期起主要作用和处于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动机是在某一时期处于次要地位和作用较小的学习动机。

  (4)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其划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2.简述奥苏贝尔所指出的学校情景中成就动机的几种内驱力。

  

(1)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2)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3)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4)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自我提高和附属的内驱力都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3.简评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1)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2)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既存在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够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

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

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

  (3)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4.简述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中应用的评分艺术。

  

(1)成功和失败不仅可以提供反映活动的信息,而且能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动机产生影响。

总体上讲,适当的成功和失败都可以增强后续学习的动机,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体验,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

  

(2)评分或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对学习动机起强化作用。

因此,教师的评分在客观、公正、全面、合理的同时,还应掌握评分艺术。

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

①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②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否则,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③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④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5.简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

①熟悉教材。

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前提。

②了解学生。

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

③问题情景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6.简述维纳归因理论。

  

(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

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

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

因此,维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维度。

  7.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

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倒u形曲线,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

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并且归因方式可以训练和改变。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6)注意个别差异。

  四、论述题

  1.阐述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

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囚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替代经验。

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

其中的关键因素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

  (3)言语劝说。

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4)情绪唤醒。

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即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同时又力所能及,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曲线,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

动机过强或过低,都不会激发高效率的学习活动。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

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客观正确地进行成败归因

一、选择题

  1.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A.迁移  B.动机来源  C.策略  D.技巧

  2.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为()。

  A.负迁移  B.正迁移  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3.以下不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A.教师指导 B.学习材料特性  C.媒体来源  D.认知结构

  4.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