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6599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6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

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秧歌/怏怏不乐罢黜/相形见绌阿胶/阿谀奉承

B.造诣/自怨自艾懈怠/百战不殆饯行/践规踏矩

C.驰骋/锃光瓦亮搪塞/敷衍塞责蛮横/横行霸道

D.纰缪/未雨绸缪粮饷/不稂不莠俳句/徘徊不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每晚六时许,城市的马路上来往的车辆不绝如缕,一些马路志愿者们站在路口,面带微笑地提醒那些准备“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人:

为了您的安全,请遵守交通规则!

B.中国将用十年左右的时间,突破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建设中国独立自主的空间站,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让科学家们蠢蠢欲动。

C.在河南的一场矿难中,三十三名矿工尽管年龄不一,性格各异,但是他们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一个多月的井下生活。

D.李嘉诚这位曾表态财富应该“取诸社会,还诸社会”的富翁,挥金如土,至今已向社会捐款近13.7亿美元,这位富翁还称他的“李嘉诚基金会”是自己的“第三个儿子”。

3.请补写出下面语段的空缺部分。

要求:

符合情境,简明得体。

(4分)

著名教授沈志云先生是两院院士,在物理学方面颇有建树。

在一次访问现场,他提到“沈氏理论”是198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第八届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会议上发表的,如今已经过了几十年,还在被引用。

现场响起一片掌声,他却打住喝彩:

“你们别鼓掌,这不是个好现象。

一篇文章过了几十年还在被引用,我认为是坏事,说明▲。

如果▲,我认为才值得鼓掌。

”此番言语,又引起现场掌声一片。

4.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5分)

 

(1)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

(2分)

答:

(2)这幅漫画想要表达怎样的期望?

(3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亡室沈安人传

【明】叶绍袁

沈氏名宜修,字宛君,宪副沈公长女。

八岁丧母,即能秉壶政,以礼肃下,闺门穆然,从父少参公甚异之。

公与先大夫同籍,雅深契厚,语先大夫曰:

“家季玉(宪副沈公字)有女,母亡而条条媞媞如也,长必贤,是有贵征,曷以字若子?

”先大夫喜甚,即为余缔缨褵之盟焉。

十六岁,归於余。

余少时不甚居家中,即居家中,亦不敢一私入君帏。

非太宜人命,寒篝夜雨,竹窗纸帐,萧萧掩书室卧耳。

盖太宜人止余一子,且又早孤,然爱深训挚,以慈闱兼父道焉。

即通籍后,余夫妇夔夔斋栗,三十年一日也。

君因太宜人不欲作诗,遂弃诗,清昼虚寂,兀兀为余录帖括耳。

时家季若与余比卢而居,同席而学。

余文,妇书之;季若文,亦其妇书之,兄弟相对语此,亦贫士一乐。

今我两人俱幸成进士,徼半通之纶①,荣施及妇,而两妇俱于一岁中相继沦韵,天欤?

何哉?

有友人计营一椽,私筹于余。

余曰:

“我母严,我弗敢言,当谋诸妇耳。

”试与之言,君曰:

“贫友以告急而不能周,愧也。

”即脱簪珥鬻数十金予之。

余曰:

“去此,君箱箧俱空,宁无怨色?

”君曰:

“恒少君②鹿车布裳,固自可,君何弗及鲍宣?

”余喜谢曰:

“异日当以翟冠翠翘,霞裾珠帔报若德耳。

”君笑曰:

“我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且既委身于君,又云何报?

君待人慈恕,持己平易,下御婢仆,必为霁容善语,即有纰缪,悉洞原其情之所在,故无撄和之怒,亦无非理之谴。

岁荒于潦,佃者相告,余于常额外倍加减去,君更命主计者,改置小量收之。

君仁心卓鉴,诸如此类。

往时余所从贷之家,以贷久不偿,恐又复言贷,尽塞耳避走,故自赋归来,仅仅徵藉数亩之人,君或典钗篦佐之,入既甚罕,典更几何?

日日益罄,则挑灯夜坐,共诵鲍明远《愁苦行》,笑以为乐。

君语我曰:

“慎勿忧贫,世间福已享尽,暂将贫字与造化籍手作缺陷耳。

”然哉然哉,浸寻三载,家祸频仍,君亦随以身殉之。

嗟乎!

安得宛君而更与我语贫也。

岂不悲哉!

自两女亡后,拾草问花,皆滋涕泪,兴亦尽减矣。

甲戌春病起,犹为尼德安书《西方庵碑文》,遒逸端整,其耽情翰墨如此。

拟乙亥秋,书《楞严经》,资太宜人冥福,适遂遘疾,疾竟不起也。

九月四日,犹与余对谈,但稍气弱耳。

至子夜,息如睡者。

须臾,侧卧而逝,不作儿女子片言也。

伤哉!

叶子云:

荀奉倩云:

“妇人才德皆不必论,故当以色为主。

”余之伤宛君,非以色也。

然秀外惠中,盖亦雅人深致矣。

(有删节)

【注】①半通:

即“半印”,下级官吏所用印符;纶:

指头巾。

②恒少君:

前汉鲍宣妻恒少君,装送资贿甚盛,宣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少君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与先大夫同籍,雅深契厚契:

交情

B.十六岁,归於余归:

出嫁

C.悉洞原其情之所在原:

推究

D.家祸频仍,君亦随以身殉之殉:

殉情

6.下列句子中,都直接表现沈氏“雅人深致”的一组是(▲)(3分)

八岁丧母,即能秉壶

兀兀为余录帖括耳

③君何弗及鲍宣④君更命主计者,改置小量收之

⑤共诵鲍明远《愁苦行》,笑以为乐⑥拾草问花,皆滋涕泪

A.

④⑥B.

③⑥C.

③⑤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不希望沈氏作诗,沈氏于是放弃了作诗的爱好,一心为“我”抄录科举应试的文章,后来“我”中了进士,可是沈氏还没怎么享福就去世了。

B.沈氏变卖了首饰后让“我”拿去周济朋友,当“我”许之以日后的荣华富贵来感谢她的时候,她认为夫妇之间,帮助是本分,勿要提报答。

C.沈氏体恤水荒年租户的收成不好,在看到“我”对租户减租以后,更是告诉收租的人,改小容器来称量收租,可谓宅心仁厚。

D.自从两个女儿过世,沈氏生活兴致大减,有一次抄写《西方庵碑文》和《楞严经》为母亲偷偷祈福,染上疾病竟一病不起。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长必贤,是有贵征,曷以字若子?

(3分)

译文:

(2)盖太宜人止余一子,且又早孤,然爱深训挚,以慈闱兼父道焉。

(4分)

译文:

(3)君或典钗篦佐之,入既甚罕,典更几何?

(3分)

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诏芳亭赠坐客①

【宋】叶梦得

一醉年年今夜月,酒船聊更同浮。

恨无羯鼓打梁州②。

遗声犹好在,风景一时留。

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双鬓成秋。

会须击节溯中流。

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

【注】①作者自注云:

“去岁中秋,南山台初成,与友连三日极饮其上,尝作《临江仙》三首。

今岁复会诏芳亭。

”②梁州,即《梁州曲》,又称《霓裳羽衣曲》。

(1)请结合上阕分析“恨”字包含的情感。

(2分)

答:

(2)请赏析结句“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

(4分)

答:

(3)有人评价叶梦得晚年词“雄杰”,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乘骐骥以驰骋兮,▲。

(《离骚》屈原)

(2)▲,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3)荡胸生层云,▲。

(杜甫《望岳》)

(4)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欧阳修《醉翁亭记》)

(7)少年心事当拿云,▲。

(李贺《致酒行》)

(8)子曰: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远离村人

刘亮程

⑴我每天的事:

早晨起来望一眼麦垛。

总共五大垛,一溜排开。

整个白天可以不管它们。

到了下午,天黑之前,再朝四野里望一望,看有无可疑的东西朝这边移动。

⑵这片大野隐藏着许多东西。

一个人,五垛麦子,也是其中的隐匿者,谁也不愿让谁发现。

即使是树,也都蹲着长,躯干一曲再曲,枝桠匐着地伸展。

我从没在荒野上看见一棵像杨树一样高扬着头、招摇而长的植物。

有一种东西压着万物的头,也压抑着我。

⑶有几个下午我注意到西边的荒野中有一个黑影在不断地变大。

我看不清那是什么东西,它孤独地蹲在那里,让我几个晚上没睡好觉。

若有个东西在你身旁越变越小最后消失了,你或许一点不会在意。

有个东西在你身边突然大起来,变得巨大无比,你便会感到惊慌和恐惧。

⑷早晨天刚亮我便爬起来,看见那个黑影又长大了一些。

再看麦垛,似乎一夜间矮了许多。

我有点担心,扛着锨小心翼翼地走过去,穿过麦地走了一阵,才看清楚,是一棵树。

一棵枯死的老树突然长出许多枝条和叶子。

我围着树转了一圈。

许多叶子是昨晚上才长出来的,我能感觉到它的枝枝叶叶还在长,而且会长得更加蓬蓬勃勃。

我想这棵老树的某一条根,一定扎到了土地深处的一个旺水层。

⑸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

往回走时,我暗暗记住了这个地方。

那时,我刚刚开始模糊地意识到,我已经放任自己像植物一样去随意生长。

我的胳膊太细,腿也不粗,胆子也不大,需要长的东西很多。

多少年来我似乎忘记了生长。

⑹随着剩下的活儿一点一点地干完,莫名的空虚感开始笼罩着草棚。

活儿干完了,镰刀和铁锨扔到一边。

孤单成了一件事情。

寂寞和恐惧成了一件大事情。

⑺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而它们——成群的、连片的、成堆的对着我。

我的群落在几十里外的太平渠村里。

此时此刻,我的村民帮不了我,朋友和亲人帮不了我。

⑻我的寂寞和恐惧是从村里带来的。

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

那是他一个人的。

⑼就像一粒虫、一棵草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

其他的虫、草不知道。

⑽一棵树枯死了,提前进入了比生更漫长的无花无叶的枯木期。

其他的树还活着,枝繁叶茂。

阳光照在绿叶上,也照在一棵枯树上。

我们看不见一棵枯树在阳光中生长着什么。

它埋在地深处的根在向什么地方延伸。

死亡以后的事情,我们不知道。

⑾一个人死了,我们把它搁过去——埋掉。

我们在坟墓旁边往下活。

活着活着,就会觉得不对劲。

这条路是谁留下的,那件事谁做过了,这句话谁说过,那个女人谁爱过……

⑿我在村人中生活了几十年,什么事都经过了,再呆下去,也不会有啥新鲜事。

剩下的几十年,我想在花草中度过,在虫鸟水土中度过。

我不知道这样行不行,或许村里人会把我喊回去,让我娶个女人生养孩子。

让我翻地,种下一年的麦子。

他们不会让我闲下来,他们必做的事情,也必然是我的事情。

他们不会知道,在我心中,这些事情早就结束了。

⒀如果我还有什么剩下要做的事情,那就是一棵草的事情,一粒虫的事情,一片云的事情。

⒁我在野地上还有十几天时间,也可能更长。

我正好远离村人,做点自己的事情。

11.文中两次出现了“一粒虫”“一棵草”,请分别谈谈这组意象在两处的含义。

(4分)

答:

12.请赏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

(6分)

答:

13.请概述本文的情感脉络。

(4分)

答:

14.有人称刘亮程的散文体现了“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请探究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公民社会

【德】达仁道夫

公民的身份地位的确立标志着社会的事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是,公民的身份地位本身还不说明自由已经立足其中的社会的种类。

它是公民社会的一个要素,但是,公民社会要求满足其他的更为敏感的条件。

作为自由的媒介物的公民社会,有其专有的特征。

公民社会有很多的组织和机构,结构的多样性使人们能够在其中实现他们在各方面的生活利益。

美国宪法的缔造者和《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之一詹姆斯·麦迪逊特别强调这一方面,因为“多数的专制统治”令他忧心忡仲。

“一方面一切统治将从社会派生而来,并且保持对社会的依附,另一方面社会本身将分为如此之多的部分、利益集团和公民阶级,以至于个人或者少数人的权利就几乎不会受到多数人出于利益而形成的联合的危害。

”因此惟一的一个国教与公民的社会毫无关系;与此相反,若干独立于国家的教会则属于公民的社会。

这些组织和机构的自治,则保证了其可以独立于一个权力中心。

凡是社区自治得到严肃对待的地方,乡镇的行政管理(自治管理)就能够变为公民社会的一部分。

即使由国家财政拨款维系的机构,如大学,也能实行自治。

诚然,毋庸否认,倘若自治建立在成员们自己的主动性上,而且一般也是建立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之上,自治就会更加牢靠一些。

中小型企业如同基金会、协会和联合会一样,也是公民社会的组成部分。

社会团体自治的渊源和形式是创建公民社会的一个中心主题,创建公民社会必须创造一些使这类社会能欣欣向荣的条件。

公民社会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与人的行为举止有关系。

在这里我们遇到公民身份地位的另一方面,即公民个人的一面,也就是说,公民意识。

在这个意义上的公民,并不问别人、尤其是国家能为他做些什么,而是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举止。

有礼貌的、宽容的、无暴力的、刚直不阿——它们是描写公民社会成员美德的常用的字眼。

显然,公民社会是一切独裁权力的眼中钉、肉中刺。

专制的领主们充其量允许公民社会作为个人的“内心流亡地”。

然而,这是违背公民社会的开放原则的。

极权的统治者们憎恨公民社会更甚于憎恨其他的一切,公民社会抗拒他们的肆无忌惮、骄横狂妄。

纳粹统治在德国的立足首先是一种反对公民社会的基本要素的斗争,包括反对公民社会的一些令人惊叹的方面,例如大学生联合会,或者有着固有的(自治的)荣誉习俗的贵族。

反过来,这就是说,公民社会也许是惟一有效反对专制和极权统治的源泉。

在现存的专制国家里,凡是存在着公民社会基本要素的地方,那里的反对派就强大。

 (有删改) 

15.请简要说明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答:

16.请概述公民社会的要素。

(6分)

答:

17.为什么说“公民社会是一切独裁权力的眼中钉、肉中刺”?

(6分)

答: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条尾巴,它很自豪,它说:

“我拥有一只猫。

你看,孩子跟着爸妈跑,说爸妈有孩子当然对,要说孩子有爸妈也很好。

猫可以有尾巴,为什么尾巴就不能有一只猫?

另一条尾巴听见了,它是一条狗的尾巴,它说:

“哎呀,原来我有一只狗,真好!

狗生气了吗?

没有,原来,它正跟在主人的身后,高兴地想:

“对啊,原来我有一个人,多妙!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京师大附中xx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附加题xx.05

注意事项:

1、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

本试卷总分40分,考试用时3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

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近世缀文之士,颇称述熙甫,以为可继曾南丰、王半山之为文。

自我观之,不同日而语矣。

或又与方苞氏并举,抑非其伦也。

自周诗有《崧高》诸篇汉有《河梁》之咏沿及六朝饯别之诗动累卷帙于是有为之序者昌黎韩氏为此体特繁至或无诗而徒有序。

骈拇枝指,于义为已侈矣。

熙甫则未必饯别而赠人以序,徒词费耳。

然当时颇崇茁轧之习,假齐梁之雕琢,号为力追周秦者,往往而有。

熙甫一切弃去,不事涂饰,不刻画而足以昭物情,与古作者合符,而后来者取则焉,不可谓不智已。

——《书归震川文集后》曾国藩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自周诗有《崧高》诸篇汉有《河梁》之咏沿及六朝饯别之诗动累卷帙于是有为之序者昌黎韩氏为此体特繁至或无诗而徒有序

20.文中提到的“王半山”是指宋代著名文学家▲;“方苞氏”是清代散文流派▲的代表。

(2分)

21.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作者对归震川作品的评价(15字以内)。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飞鸟集》内容丰富,包括了爱情、亲情、友情等多方面,诗人将自己比喻成寻找理想境界的永恒旅客,像飞鸟一样经历内心的漂泊历程。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B.“您等等!

我这儿千真万确还没开张,这您知道!

开张以后,还得麻烦您呢!

得啦,您买包茶叶喝吧!

(递钞票)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知道巡警要敲诈自己,王利发既表明难处,又无可奈何,同时希望免掉交大饼的摊派。

C.《家》中,觉新因梅的去世受到极大的刺激,因而无法料理其后事。

在向灵柩告别时,他悲哀地说:

“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

……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

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D.《呐喊·端午节》里的方玄绰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表面上是新式文人,但骨子里浅薄、市侩;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

E.《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弟弟因破产自杀而死,葛朗台太太提议为其戴孝,葛朗台批评太太“光知道出新鲜主意花钱”,并说“戴孝在乎心而不在乎衣服”,但还是照办并戴上了一块黑纱。

23.简答题(10分)

(1)“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

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三国演义》中此诗所咏者为谁?

请简述诗中所涉的其人其事。

(5分)

答:

(2)“你还是去找东洋大班罢!

跟吴老三办交涉,简直是老虎嘴里讨肉吃!

”朱吟秋抢前说,恨恨地叹了一口气。

——《子夜》

请简析朱吟秋因何说出此话并“恨恨地叹了一口气”?

(5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不止让人有频繁的心灵撞击,还能有看完后的沉静思索。

所谓亲子,不只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更是大人与孩子两颗心灵的靠近。

《爸爸去哪儿》,是在对亲子的心灵进行距离测试。

这档节目的内容是,几个明星爸爸和孩子们一起“进村冒险”。

孩子在展露天性,作为成年人的父亲在思维方式等方面将遭遇难题。

在天性面前,在童真面前,就算是再过光鲜的明星,也只能回到一个最基本角色——父亲。

面对各自独特的心肝宝贝,面对人小鬼大的古灵精怪,面对百般疼爱的恃宠而骄,那一刻,一个男人,成功与否不是因为他拥有多少光环或财富,而是他能不能做个好父亲,能不能让自己和孩子的心靠得无限近。

《爸爸去哪儿》一炮而红,收视率在综艺节目中独领风骚。

这本身就说明,没有什么比真实更有力量,没有什么比真情更能打动人心。

在这个价值观溃散、无数人遭遇信仰危机的年代,孩子正在成为无数人内心最加呵护、最为敬畏的“宗教”;在这个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角色分工传统社会,又有无数爸爸们在淡出幼儿教育。

于是,跟着爸爸去远方,让两颗心靠近,让孩子更加独立、更加坚实地走向更为长远的人生,应该成为一个社会的公共选择。

随着“80后”甚至“90后”开始为人父母,这代年轻人既要继承传统亲情伦理,又要在亲子关系中增添更多符合这个时代的文化价值,会面临诸多现实难题。

如何让他们既为孩子提供安全呵护,又能传递价值文明,本身就需要一个公共文化平台,来进行交流、互动与传播。

《爸爸去哪儿》无疑极好地完成了一次“议程设置”,让更多人发自内心地参与进来。

一个孩子要健康安全地成长为有独立精神与人格的现代公民,需要跟着爸爸的脚步前行。

《爸爸去哪儿》可以留下一种时代的踪迹,引起群体共鸣。

因为,爸爸去哪儿,孩子就会去哪儿;孩子去哪儿,我们的社会也就去哪儿。

24.简要概括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特点。

(4分)

答:

25.作者为什么说“《爸爸去哪儿》,是在对亲子的心灵进行距离测试”?

(5分)

答:

26.既然“爸爸去哪儿,孩子就会去哪儿;孩子去哪儿,我们的社会也就去哪儿”,那么,未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

答:

语文参考答案

一1答案:

B

B(A.yāng/yàng,chù,ē。

B.yì,dài,jiàn。

C.chěng/zèng,sè,hèng/héng。

D。

miù/móu,

liáng/láng,pái。

2答案:

C

A.不绝如缕:

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望文生义。

B.蠢蠢欲动,贬义词。

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C.相濡以沫:

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D.挥金如土:

形容任意挥霍钱财,毫不在乎。

感情色彩不当。

3答案:

这个学科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2分;有新理论来取代沈氏理论2分

要点:

前一句在于学科发展不足,后一句在于要有进步,有创新。

4

(1)许多汽车排队等待(0.5分),一位老奶奶,一只鸭子带着一群小鸭子在慢慢地过马路。

(老奶奶0.5分,一只鸭子带着一群小鸭子0.5分,慢慢过马路0.5分)

(2)尊老(1分),保护动物(1分),注意行车文明(1分)。

如果写保护弱者得1分。

二5D(D殉:

丧生)

6C(

是言明她少有料理家事的才能;④是说她宅心仁厚;⑥是她爱子心切,悲伤成疾)

7D(原文:

为尼姑德安书《西方庵碑文》)

8

(1)(沈氏)长大了一定很贤淑,这个已经有可贵的征兆。

何不把她许配给您的儿子?

(重点看“征”和“字”的含义,每句1分)

(2)因为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而且我又很早没了父亲,于是对我爱护深切训导诚挚,既当慈母又当严父。

(一句1分)

(3)沈氏有时就典卖自己的首饰来补贴家用,收入十分微薄,典当又能支撑多久呢?

(或、佐、典等词是重点,一句1分)

译文参考:

沈氏名宜修,字宛君,是宪副沈公的大女儿。

沈宜修八岁时死了母亲,就能料理家庭内务,用礼法来整肃下人,内闱秩序井然,她的堂父少参公对她的才能很惊奇。

沈公与先父都是同一籍贯的老乡,平素交情深厚,沈公对先父说:

“我有个女儿,她母亲早亡,但女儿出落得亭亭玉立,大了一定很贤淑,这个已经有征兆。

何不来许嫁给您的儿子?

”先父大喜过望,就为我缔结了婚约。

十六岁的时候,沈氏嫁给了我。

我年轻时不常住在家中,就算住在家中,也不敢一人私自入沈氏的卧房。

除非有母亲的命令,就算(冬天)夜雨天灭了篝火,夏天以竹为窗用纸糊做蚊帐,冷冷清清地掩上书房门就睡了。

由于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而且我又很早没了父亲,然而对我爱护深切训导诚挚,既当慈母又当严父。

在我做官之后,我夫妇二人对母亲敬谨畏惧,三十年如一日。

沈氏因为母亲不喜欢作诗,于是放弃了写诗,在清虚的白昼和夜晚,劳苦地为我抄录科举应试的文章。

我当时就发愤专心读书,深入钻研家中藏书,每一理成,就请沈氏记下,累积成册,看过的友人,没有不叹服她的书法有卫夫人风韵的,字体端庄秀丽惹人喜爱。

当时季若和我比邻而居,同席学习。

我的文章,是我妻子为我抄写的;季若的文章,也是他的妻子为他抄写的,我们在一起谈到这个话题,也是贫贱书生的一件乐事吧。

现在我们两个人都有幸成为进士,求取了一个官职,荣华恩及妻子,然而我们两人的妻子都在一年中相继去世,这是天意吗?

是为什么呢?

有个朋友打算建造房子,私底下向我借钱。

我说:

“我的母亲严厉,我不敢跟她说借钱的事,应当跟我妻子商量这事。

”尝试把借钱的事说给她听,她说:

“贫穷的朋友因为事情紧急而求助,而您不能接济,惭愧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