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6606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docx

江西省九江市届高三历史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题2

江西省九江市2018年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018.3

一、选择题

24.以下两则材料均出自司马迁《史记》: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结合汉初史实,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史记》中对汉初商业政策的记载自相矛盾

抑商侧重于压制商人社会地位

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政策的松动推动了商业发展

A.

B.

C.

D.

【知识点】“重农抑商”政策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高祖采取抑商政策,孝惠、高后虽然“复弛商贾之律”,但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说明也是采取抑商政策,故

错误;“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孝惠、高后时,……然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说明抑商侧重于压制商人社会地位,故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营手工业的信息,故

错误;根据材料“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说明政策的松动推动了商业发展,故

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5.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说:

“这种思路把知识领域的事情,都归入了人格涵养和心灵境界,于是更加强化了传统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个传统,即学术的终极意义在于“为己”,因此它也特别影响了中国士人对于形而下的、自然现象世界的无端轻蔑和对形而上的、道德理想世界的过度崇尚。

”此学者论述的应该是(  )

A.孔孟儒学B.老庄道学C.董仲舒儒学D.程朱理学

【知识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试题解析】材料中“把知识领域的事情”是格物致知,材料意思是,要求人们通过格物、居静、以“敬”的心境引导自己的心灵,从“人心”转向“道心”,这是朱熹观点,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6.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说:

“犁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

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以下各项属于《明夷待访录》一书中议论的是(  )

A.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B.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C.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D.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知识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试题解析】《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著作。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是李贽言论,故A项错误;“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黄宗羲言论,故B项正确;“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是早期维新派郑观应观点,故C项错误;“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B

27.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

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润笔为生”。

材料能说明(  )

A.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B.儒家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

C.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D.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代中后期儒家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

【试题解析】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强化,文化专制是加强,不是松弛,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说明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白银流通扩大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

28.下图为北宋“黄庭坚书梧州御制《戒石铭》”碑图,下列有关《戒石铭》说法错误的是(  )

(注:

北宋太宗始颁布《戒石铭》,将“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刻在石碑上,并诏令立于诸路州县官府,以劝诫百官。

其后各朝相沿为制。

A.体现了“民为国本”的思想B.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C.目的在于警醒官员廉洁奉公D.反映理学对吏治的推动作用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监察制

【试题解析】材料意思是:

你有你的俸禄可以收取,(还要)去搜刮民脂民膏,天底下的百姓是好欺负的,(但)上天的神明是不可欺负的。

此《戒石铭》告诫官员要以民生为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戒石铭》内容可以看出目的在于警醒官员廉洁奉公,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理学思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29.与洪秀全齐名的太平天国首领杨秀清,出身广西,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

后来因失业回到家乡,仍作烧炭工人。

杨秀清此时的失业,与某一城市的开港有关。

这一城市应是(  )

A.上海 B.广州C.南京D.天津

【知识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五口通商)

【试题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年,杨秀清失业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有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广州在鸦片战争前允许与外国人通商,不属于新增的通商口岸,上海属于新增的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B项错误;南京、天津不属于这时期开放的通商口岸,故C、D项错误。

【答案】A

30.1650年,英吉利共和国发布《航海条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点:

一、禁止外国商人和拥护斯图亚特王朝的美洲殖民地有任何贸易关系;二、外国商船如无共和国政府的许可证,不得与美洲的英国殖民地通商。

以下关于此条例说法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压制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B.其颁布有利于工业资本家在海外的扩张

C.主要为打击西班牙殖民势力扩张而颁布

D.反自由贸易,以保护主义促进国家利益

【知识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试题解析】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发生在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工业资本出现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故B项错误;《航海条例》主要为打击荷兰殖民势力扩张而颁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未经同意外国商人不得与英属美洲殖民地贸易往来,说明英国政府采取保护主义促进国家利益,故D项正确。

【答案】D

31.下列材料出自近现代某政治文件(  )

这个政治文件最有可能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共一大宣言》

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知识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扶助农工、节制资本”,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2.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

“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

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D.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试题解析】根据时间“1946年”以及电文内容可以看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国民党发动内战。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国民党只是为发动内战做准备,故A项错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爆发,故B项正确;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是在1947年,故C项错误;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故D项错误。

【答案】B

33.1958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国人民公社的未来几年做出估计:

虽然会因遇到许多困难而“调整公社体制”,采取一些“可能会更实际、更符合地方条件”的措施,但中共“肯定会继坚持公社的方针,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结合人民公社的有关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中情局对人民公社的预估不符合史实

B.三年困难后中共被迫放弃了人民公社体制

C.六十年代后公社内部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

D.1992年深化改革后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

【试题解析】人民公社体制存在时间是从1958年~1980年,美国中情局对人民公社的预估是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三年困难结束是在1961年,而人民公社体制放弃是在1980年后,故B项错误;六十年代后公社内部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符合史实,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是在1980年后,故D项错误。

【答案】C

34.1954年,中、苏、美、英、法等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朝鲜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

中国在会议上积极活动,推动会议成功,提高了国际声誉。

以下关于日内瓦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

A.会议成功推动美国侵略者退出印度支那地区

B.会议达成和平公约,推动朝鲜战争双方停战

C.中国提出合理建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D.会议直接促成中国与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

【知识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日内瓦会议

【试题解析】会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故A项错误;朝鲜战争结束是在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当日内瓦会议陷于僵局的时候,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故C项正确;中国与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是在亚非万隆会议后,故D项错误。

【答案】C

35.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

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

A.平等自由B.城邦优先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试题解析】古代雅典人将流放他乡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说明雅典人把城邦看得至高无上,平等自由、人民主权、法律至上,材料没有体现,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金银,特别是银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殖民地流入欧洲,欧洲货币金属的供应量大幅度上升,在整个16世纪至少增加了3倍。

西班牙政府曾试图禁止金银的出口,但徒劳无益。

而且,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违禁者。

它用大量的金银支付对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的欠款,并且资助无休无止的战争。

正是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参与的违禁买卖活动,使贵金属在欧洲蔓延扩散。

最明显直接的结果是价格的长期(不正常的)上涨。

16世纪末的价格水平比世纪初高出3倍至4倍之多。

——《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直到19世纪中期为止,中国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主要是通过外国人用白银偿付来解决的。

然而,中国对白银的吸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明朝政府抛弃了元朝乃至更早的宋朝部分使用纸币的政策。

这是因为在发生危机时,滥印纸币总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后果。

明朝政府先是停止了纸币的印制,接着又停止了纸币的使用,从而完全使用铜钱和银锭。

另外,货币税收的份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完全用白银交纳的“一条鞭”法的税制。

正是中国对白银的公共需求、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出口顺差,导致了对世界白银的巨大需求,并造成了世界白银价格的上涨。

弗林和吉拉德尔说:

“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价格革命’”,也不会出现一个西班牙帝国(它是靠出售白银而得以生存)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材料一描述的是欧洲哪一经济现象?

其具体表现如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产生的影响。

(9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2分)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价格革命’”?

(4分)

【知识点】

(1)新航路的开辟——价格革命

(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白银货币化

(3)近代早期中西方之间经济关系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一“16世纪末的价格水平比世纪初高出3倍至4倍之多”可以看出是价格革命;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西班牙,继而流向整个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第三小问影响,从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两个角度来回答。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明朝政府抛弃了元朝乃至更早的宋朝部分使用纸币的政策。

这是因为在发生危机时,滥印纸币总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后果”归纳为纸钞的发行易造成通货膨胀的情况,“货币税收的份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完全用白银交纳的‘一条鞭’法的税制”归纳为税制改革的推动,“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出口顺差”归纳为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业的繁荣、出口顺差;第二小问影响从对国内、国外影响两方面回答。

国内来说,促进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国外来说,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和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3)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所引起的白银货币化以及近代早期中国和西方之间已发生了货币、经济联系两个角度来回答。

【答案】

(1)现象:

欧洲“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西班牙,继而流向整个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

(3分)

影响:

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收入减少,陷于贫困破产;商人、资产阶级大发其财;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6分)

(2)原因:

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业的繁荣,对白银的需求量增加;纸钞的发行易造成通货膨胀的情况;明朝通过出口顺差使得白银从国外流入中国;税制改革的推动(一条鞭法)(8分)

影响:

促进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和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和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4分)

(3)理解:

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所引起的白银货币化,是推动欧洲白银向范文移动、价格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近代早期中国和西方之间已发生了深刻的货币、经济联系。

(4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妥协”一词在中国近代政治语境中常以贬义的形式出现,意为无原则地让步、退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被看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然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要求:

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

(要求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先回答观点,根据材料“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归纳出观点,即妥协在欧美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论证,可以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或美国《1787年宪法》或法国1875宪法的制定中相互妥协的例子来说明。

【答案】观点:

妥协在欧美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分)

论证

例一:

英国,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都体现了妥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期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暴力革命,革命过程曲折反复。

而后期则以妥协的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英国国情的转型道路。

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革命成果,选择让斯图亚特王朝重掌政权。

这体现了一定的妥协。

由于请回来的国王缺乏妥协精神,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又有了后来的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相互妥协。

举议会改革的例子亦可

例二:

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满了矛盾,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和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

最终通过实行联邦制、议员分配比例、奴隶人口计算等方法调和了各方矛盾。

体现了各方的妥协

例三:

法国1875宪法的制定

法国共和之路过程曲折,充满暴力。

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体现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承认共和,这是君主派的妥协,而赋予总统以大权,这又体现了共和派的妥协。

正是双方的妥协才使得宪法得以签定,共和体制确立下来。

(任举两个国家例子,共10分)

45.(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

1946年开始实行煤炭工业国有化。

1947年8月以后,政府先后依据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在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通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

此外,工党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如实行免费医疗、教育补助、养老金补助、工伤补助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撒切尔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取得效果。

从1983年起情况好转,到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通货开始稳定,失业率也持续下降,达到了正常水平。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二战后英国经济政策的特点。

并分析其实行的背景。

(8分)

(2)概括撒切尔经济政策与二战后经济政策的不同,政策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7分)

【知识点】二战后英国经济改革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在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通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可以归纳为推动大规模国有化;根据材料一“工党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如实行免费医疗、教育补助、养老金补助、工伤补助等”归纳为实施社会改革,推进福利国家建设。

第二小问背景,从英国经济衰落、凯恩斯主义的流行、资本资义社会的弊端的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并与材料一比较,可以得出:

从国有化到私有化;从推进福利国家建设到消减福利开支。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七十年代西方滞涨危机和福利国家的弊端。

【答案】

(1)特点:

推动大规模国有化;实施社会改革,推进福利国家建设。

背景:

二战使英国经济衰落;凯恩斯主义的流行;鉴于资本资义社会的弊端。

(8分)

(2)不同:

从国有化到私有化;从推进福利国家建设到消减福利开支。

原因:

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危机,陷入停滞与通货膨胀;福利国家的弊端。

(7分)

46.(15分)【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第14条,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21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员;

第22条,大总统宣告开战、媾和;

第50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60条,大总统对国民之全体负责任

——《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

材料二在民初政治形势下,恢复总统制并非毫无道理。

精通宪法学的古德诺就对改制表示赞赏,认为西方内阁制国家,人民于代议制有长久的经验,但中国却无此经验。

此外,内阁制国家多系君主国,创设此制的原因在于世袭君主端拱无为,故须内阁承担责任,中国的情况亦与此不同。

新约法变内阁制为总统制,以美国的先例衡量,可谓“共和国之良法”。

古氏虽有为袁世凯“御用”的嫌疑,所论却多少考虑了中国“国情”。

但因袁世凯和张勋相继上演“复辟”闹剧,不仅君宪政体被彻底否定,以集权行政为特征的总统制也不再被人看好。

——杨天宏《比较宪法学视阈下的民初根本法》

(1)依据材料一,《中华民国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什么政体?

其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6分)

(2)概括材料二中古德诺的观点。

你赞同他的观点吗?

请说出赞同或反对的理由。

(9分)

【知识点】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政体,根据材料一可知是总统制。

第二小问背景,《中华民国约法》颁布与1914年,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一步步加紧专制独裁。

(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认为西方内阁制国家,人民于代议制有长久的经验,但中国却无此经验。

此外,内阁制国家多系君主国,创设此制的原因在于世袭君主端拱无为,故须内阁承担责任,中国的情况亦与此不同。

新约法变内阁制为总统制,以美国的先例衡量,可谓‘共和国之良法’”归纳为古德诺认为内阁制不符合中国国情,总统制则为“良法”。

第二小问理由,赞同,可以从总统制有利于集权,内阁制多系君主国,中国没有代议制的经验来回答。

反对,可以从内阁制有利于约束袁世凯,古德诺是在为袁世凯制造舆论基础;袁世凯走向了复辟来回答。

【答案】

(1)政体:

总统制。

背景: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一步步加紧专制独裁。

(6分)

(2)观点:

古德诺认为内阁制不符合中国国情,总统制则为“良法”。

赞同:

总统制有利于集权;内阁制国家多系君主国;中国没有代议制的经验。

反对:

内阁制有利于约束袁世凯;古德诺是在为袁世凯制造舆论基础;袁世凯走向了复辟。

(9分)

47.(15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28年8月27日,德、美、比、法、英、意、日、波、捷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主要内容是:

缔结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任何国家只要同意本公约的内容都可加入。

该公约于1929年7月25日生效,截至1933年,加入者共计63个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间在日内瓦缔结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

包括:

战地公约、海上保护、战俘待遇、保护平民等。

其中1949年日内瓦第4公约,有159条正文和13个附件,主要内容是:

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受到保护和人道待遇,包括准予全离境,保障未被遣返的平民的基本权利等;禁止破坏不设防的城镇、乡村;禁止杀害、胁迫、虐待和驱逐和平居民;禁止体罚和酷刑;和平居民的人身、家庭、荣誉、财产、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应受到尊重;禁止集体惩罚和扣押人质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非战公约》。

(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内瓦公约》体现的主要原则以及与《非战公约》内容的主要区别。

(6分)

【知识点】

(1)《非战公约》

(2)《日内瓦公约》

【试题解析】

(1)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个角度来回答。

进步性,根据材料一“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所学知识归纳为有利于巩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和平秩序;强调互不侵犯和限制战争的原则;局限性,根据所学可知,《非战公约》并没有有效的约束力。

(2)第一小问主要原则,根据材料二“《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间在日内瓦缔结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归纳为人道主义和保护人权。

第二小问主要区别,《非战公约》旨在限制战争,《日内瓦公约》强调战时对人权的保护。

【答案】

(1)评价:

《非战公约》有利于巩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和平秩序;强调互不侵犯和限制战争的原则,体现了历史进步性;但《非战公约》并没有有效的约束力。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