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662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docx

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养虎为患了。

现在他不行仁义,一味侵犯,我只有惩罚不义!

”于是黄帝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对阵。

③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结果是黄帝胜少败多,他心中焦虑不安。

为了振奋军心,黄帝派人去东海的流波山捉来一只叫“夔(kuí

)”的怪兽,把它的皮剥下来做了鼓面。

然后,黄帝又派人将雷泽湾中的怪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了鼓槌。

另外,黄帝还准备了八十面上等的牛皮鼓。

再次与蚩尤作战时,黄帝下令擂起战鼓,那“夔”皮鼓和八十面牛皮鼓一起响了起来,声音震天动地。

黄帝的兵勇气倍增,蚩尤的兵丧魂失魄,最终蚩尤大败而逃。

④蚩尤平时把铁块石头当饭吃,头跟铜铸的一样硬。

他还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

于是,黄帝命人把“夔”皮鼓使劲连擂九下,蚩尤顿时魂丧魄散,不能行走。

黄帝给蚩尤戴上枷锁,杀了他,然后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两个地方。

蚩尤死了以后,他身上的枷锁被抛在荒山上,变成了一片枫树林,每一片枫叶上,都有蚩尤枷锁上的斑斑血迹。

⑤黄帝打败蚩尤后,诸侯都尊奉他为天子。

黄帝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

1.这个故事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不想继续战争,一直想劝蚩尤休战是因为蚩尤非常勇猛,黄帝怕打不过他

B.黄帝最后用“夔”皮鼓制伏了蚩尤,“夔”是雷泽湾中的怪兽

C.诸侯都尊奉黄帝为天子是因为他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

D.看到“铜头铁额”这个词语,就能想到蚩尤

3.文中画“”的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可以体会到黄帝具有_________的品质。

4.说说这个故事的神奇之处。

(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短文的内容,给这个故事再起一个名字:

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爬山虎的脚

①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②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城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捧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③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圈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⑤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类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圈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国,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动,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判断下面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

________

②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的,绿得很新鲜,非常引人注意。

③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上。

④“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意思是说你的手指不用费劲,就可以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作者观察认真细致,具体生动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细微的变化:

先是茎上

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__,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________ 

,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后变成的________,颜色开始是________,后来变成________。

3.你觉得选文第⑤自然段中“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一句中,“逐渐”一词可以去掉吗?

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第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短文。

神奇的克隆

《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

这当然是神话,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那就是孙悟空能够快速地克隆自己。

许多植物先天就有克隆的本领。

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

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

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这都是植物的克隆。

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经过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

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

从二十世纪开始,科学家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

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

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

也可以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大大提高饲养效率。

克隆技术还可以挽救一些濒危物种,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免遭厄运,从而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

能够“制造”出人的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

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有删改)

1.短文介绍的先天具有克隆本领的植物中不包括()

A.马铃薯B.柳树

C.仙人掌D.玫瑰花

2.“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经过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

”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B.列数字

C.打比方D.分类别

3.文章开头以孙悟空为例,这样写的好处是()

A.使文章言简意明。

B.使读者一目了然。

C.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D.增加神秘感和趣味性。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起了什么作用?

()

A.总述作用B.承上启下

C.归纳作用D.总结作用

5.克隆技术有着哪些诱人的前景呢?

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挽救一些濒危物种。

B.培植人体器官。

C.培育高产、优质的粮食和蔬菜。

D.使恐龙重生。

6.“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一句中“装配”的意思是移植,如果把“装配”一词直接换成“移植”,好不好?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克隆技术一定能给人带来好处吗?

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纪念

毕加索在希特勒德国军队进入巴黎之后,没有受到这些侵略者的扰害,这真使他和他的朋友惊异。

其实这完全是因为德国宣传部想把这件事作为在国外大吹大擂的资本。

后来希特勒德国军官和大兵不时造访毕加索的工作室。

毕加索一语不发地接待这些不速之客,一语不发地领着他们东看西看,临走的时候送给他们一张复印的纳粹飞机炸毁巴斯克人的奎尔尼加市名画,然后他只说了一个词,而且总说这一个词:

“纪念!

有一天,一个德国秘密警察的警官去看毕加索,他把这样一张复印的画儿给毕加索看,问道:

“这是您作的吗?

“不是。

”他摇着头,同时反驳说,“这是你们作的。

这个特务完全听懂了;

也许没有听懂毕加索的回答;

也许毕加索的勇敢吓住了他;

也许他认为这是疯子的说法——这都由他去吧。

他走了,毕加索再也没有听到什么下文。

这是1944年的事情。

正如赫伯尔在《莱茵老朋友的小珠宝箱》里所说的,这件事是值得再三念诵的。

1.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其中“这件事”指的是________。

2.“这是你们作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 

 

A.毕加索否认这幅画儿是他画的

B.毕加索隐晦地告诉德国特务,是他们炸毁了巴斯克人的奎尔尼加市,这幅画儿的内容是他们造成的

C.毕加索说这幅画儿是假的

D.这幅画儿是德国人集体绘画创作的

3.毕加索送画时,为什么总说一个词“纪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毕加索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窗前的树(节选)

①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②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

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③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

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

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

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

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

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

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④夏日的洋槐,郁郁葱葱,生机勃发。

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

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

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却窥见它的树干始终岿然。

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⑤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

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

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

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

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

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

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1.选文第③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春天槐花的______和______。

2.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春天洋槐的特点,下列词语中最恰当的是()。

A.隐绿B.沉稳C.甘甜淡雅D.绝不喧哗

3.作者写夏日的洋槐时,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暴风雨中的洋槐,目的是_____________。

4.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

A.槐树叶老了,就应该抛弃。

B.槐树落叶是一种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C.槐树落叶腐烂之后,可以为槐树的生长提供养分。

D.槐树落叶是一种自然规律,腐烂之后可以为槐树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还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

5.读了这篇文章,你从洋槐身上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乡村如画

①乡下,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

那里依山傍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我的老家在高楼东岩,那里风景如画,到处有山,到处有水,美丽极了。

带着无尽的向往,我们踏上了回程。

②车停下了,我们下了车,看到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直通村子,道路两旁栽着柳树,碧绿柔软的枝条随风飘动,真是“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盏盏路灯,像哨兵,竖立在路旁。

③房屋前后,朵朵粉红的桃花缀满枝头,一簇簇,一树树,被微风吹落,宛若红霞飘落,落英缤纷,清香沁人肺腑。

成群的小蜜蜂嗡嗡地叫着,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偶尔有蝴蝶飞过来,一会儿在空中飞舞,一会儿落在花上,看着看着,恍惚间以为花儿长了翅膀飞了起来。

没有城市的喧闹声,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乡村显得宁静又干净,我可以听见鸟儿清脆的叫声。

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一会儿落在电线杆上,好像五线谱上的音符;

一会儿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鸣啭枝头;

一会儿在空中飞来飞去,划过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当你迷迷离离地陶醉在这幅画中的时候,只有鸟鸣能让你回到现实。

④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有金黄的稻子,有绿油油的蔬莱。

当你经过弯弯曲曲的小河时,你会看到河里游着许多红嘴白毛的鹅,你又立刻会进入“曲项向天歌”的美好意境中。

⑤到了晚上,你又会听见许多孩子快乐的笑声,那是乡村的孩子们在月光下玩¨

藏猫猫”,还会听见许多大人坐在屋前聊天。

在宁静的乡村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但一定不缺少天籁——田园虫鸣加上快乐的笑声。

⑥乡下是这么的特别,又是这么的朴素。

1.文章第①段中能概括乡村风景特点的关键词是____________,能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情感的关键词是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⑤段画“”的句子中“喧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天籁”指的是___________。

这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对____________的喜爱之情。

3.以下最能体现第③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项是()

A.朵朵粉红的桃花缀满枝头B.乡村显得宁静又干净

C.划过一道道美丽的弧线D.迷迷离离地陶醉在这幅画中

4.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乡下是这么的特别,又是这么的朴素”。

请联系短文,说说自己对“特别”和“朴素”的体会。

八、课内阅读

天窗(节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暼;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

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1.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________、________,想象到它们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

2.选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时候的生活场景。

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

(1)“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的原因是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的孩子们只有通过天窗才能体会、想象外面的世界。

(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这时候”指的是下雨被关进屋子里的时候。

4.为什么说“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外阅读。

妈妈的手

我的妈妈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双充满爱意的手。

记得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在回家()路上,一脚陷进了小水坑里,弄得鞋子满是泥水;

回到家里,我把鞋子悄悄放在厕所的门背后,准备等天气暖和些再洗。

天气真冷!

晚上我躲在房间里做作业,忽然听到厕所里传来刷刷的声音。

我走过去一看,妈妈蹲在厕所的水龙头旁边,正在洗我那双沾满泥水的鞋子。

望着妈妈冻()通红的手,我感到妈妈不是在刷鞋,而是在洗我那懒惰的习惯。

我回房做作业做得很专心很认真妈妈轻轻()来到我的身边他拿起我的作业说我看看你的作业说着,就到一边坐下。

看完以后,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用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说:

“你进步多了,继续努力吧!

”这时,妈妈的手热烘烘的,一股暖流流遍我()全身。

顿时,我沉浸在无限幸福中了。

做完作业,我在床上总睡不着,闭上眼睛,仿佛看见妈妈的手在眼前晃动,烧饭、煮菜、刷洗衣服,一切都是为了抚育我成长。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温柔(近义词)__________顿时(近义词)__________

马虎(反义词)__________严厉(反义词)__________

2.在第3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

3.选择“的、地、得”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我的妈妈有一双________的手,一双________的手。

(2)冬天的夜晚,妈妈用冻得通红的手________,又用那温柔的手________。

(3)闭上眼睛,我仿佛看见________,又想到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开头的方法是()

A.简要叙述,说明起因B.巧设悬念,引人入胜C.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6.怎样理解“我感到妈妈不是在刷鞋,而是在洗我那懒惰的习惯”这句话?

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外阅读

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

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当你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对大自然的斑斓色彩欣喜感叹之际,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

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

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

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单色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

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

绿叶只反射绿光,看上去呈绿色;

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的;

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

当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

水晶和水晶般的冰都是这样。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

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的光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

当阳光通过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时,其他波长较长的光,不受大气中的碳粒、尘埃、水蒸气的影响,而蓝色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天空是蓝的。

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

1.这篇短文围绕中心,主要从哪三方面来说明?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给这则短文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_______修辞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5.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志向

李大钊还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讲过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情。

当时八国联军的一部分队伍,曾经从乐亭县沿海登陆,到处杀人劫财,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

在那时,李大钊胸中就埋下了仇恨帝国主义,仇恨腐败的清政府的种子。

随着他渐渐长大,当地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在他的心灵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一种救国救民的志向,一天天在他的心田里萌发。

在他读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黄玉堂老先生给他讲太平天国的故事,他听得非常(入神凝神)。

黄老先生曾把他叫到自己的屋里,问他:

“你听了太平天国的故事,有什么感想啊?

李大钊抬起头,眼睛里好像喷着火苗一般,说:

“我要学习洪秀全,推翻腐败的政府!

中国要富强,不受外国欺!

后来,李大钊在天津法政学校读书,他的爱国思想进一步得到(增加增长)。

当时的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也有各种各样的志向。

有的想做个名士,游山玩水,乐活一生;

有的想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有的只想糊里糊涂混日子。

李大钊却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读书和研究政治理论方面。

他胸怀大志,(寻求寻找)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

他和同学们在一起交谈,用自己的思想帮助和启发了一些同学。

在当时那样的花花世界里,李大钊一尘不染,有好多人不理解,问他:

“你这样用心读书,将来要干点什么呢?

”他微微一笑,认真地说:

“我将来,只希望做一个对老百姓有用的人!

活着,以自己的本领为民众做事;

我死后,一不要棺材,二不要埋在地下,只希望把我的尸体扔进大海里,喂肥鱼虾,供民众食用,也使人民得到我的一点好处。

这就是我平生最大的志向!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准确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萌发”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尘不染”一般指___________,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是对李大钊______的______和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件事,请你读一读,填一填,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很小的时候,李大钊的心田里就萌发了一种救国救民的志向。

②读小学时,李大钊对老师说,要学习洪秀全,推翻腐败的政府。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5.你的志向是什么?

你打算怎样去实现自己的志向?

十二、阅读短文,完成下列练习。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