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6736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docx

《大高考》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第四部分专题十四doc

专题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一物质和运动

1.(2015·江苏单科,24,2分)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此题考查唯物论的相关知识。

“世界万物,变动不居”是指世间万物不住地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强调物质是运动的,故①正确。

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强调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思想与观念,故②正确。

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排除③。

此题没有涉及矛盾的对立统一,排除④。

答案 A

2.(2014·福建文综,34,4分)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  )

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体现的是物质运动的客观性,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①不选。

(a+b)2=a2+2ab+b2,体现了矛盾同一性,②不选。

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 B

3.(2014·江苏单科,22,2分)被誉为古代织锦“活化石”的南京云锦借用西方的“错视艺术”,因其时尚度高而深得年轻人喜爱;用硫酸纸拼装的创意秦淮花灯,内置节能环保的LED灯,各部件以中国家具榫卯原理扣合,可以拆散装盒带往各地……这些老工艺的新诠释

(  )

①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

②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

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④反映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老工艺的新诠释,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③④正确切题,故选D。

对老工艺进行新诠释,并没有淡化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故①不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故②不选。

答案 D

4.(2012·江苏单科,27,2分)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解析 该题为判断类型选择题。

题干要求:

判断与诗中哲理相近的选项。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D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题干雪莱的诗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所以,B符合题意。

答案 B

5.(2011·江苏单科,26,2分)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

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解析 该题为体现类型选择题。

题干要求: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什么。

题肢判断:

D本身错误,不选,运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A、B、C本身正确。

从干肢关系看,题干材料中“几秒种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说明A符合题意。

答案 A

6.(2011·浙江文综,27,4分)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

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

这表明

(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 该题为表明类型选择题。

题干要求:

材料中的现象表明了什么哲理。

题肢判断:

①②③④本身正确。

从干肢关系看,题干中的材料反映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这说明③④即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考点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2015·福建文综,34,4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  )

①滴水穿石 ②根系沃土 ③敬德保民 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D.①→④→②→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是:

意识是自然界(生命、非生命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据此应该是滴水穿石、根系沃土、犬吠非主、敬德保民,即①→②→④→③,选A。

答案 A

2.(2015·重庆文综,3,4分)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

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

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

(  )

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D.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以及认识的相关知识。

对机器人超越人类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机器人是人们设计的,是按照预先设置的程序开展工作的,它没有主观能动性,据此可排除B;之所以担心机器人会超越人类,人为机器人也有智能,是因为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材料未体现认识的无限性、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舍去C、D两项;故答案选A。

答案 A

3.(2015·重庆文综,4,4分)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科幻文学

(  )

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

B.扩展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

科幻文学描写的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明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区别,不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排除A;科幻文学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明人们创作科幻文学,拓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体现意识活动的创造性,B符合题意;创作科幻文学必须遵循文学创作规律,不能任意想象,C错误;科幻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创作,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因此D错误;故答案选B。

答案 B

4.(2014·北京文综,26,4分)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

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

这表明

(  )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

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主观映象,②③正确。

意识源于物质,而不是来源于主观想象,①错误;时空观念属于意识范畴,不能对社会生活起决定性作用,④错误。

答案 C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

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完成下题。

5.(2014·课标Ⅱ,20,4分)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  )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①说法错误,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

③错误,物质与意识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区别。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故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C

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

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

回答下题。

6.(2014·重庆文综,9,4分)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B.“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

D.“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

解析 现在雾霾严重影响了人们对雾的意象,说明人们对雾的意象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B符合题意;认识的反复性是指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本题体现的是认识与时间、地点、条件的关系,A与题意不符;“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客观事物的变化,C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实践的产物,D错误。

答案 B

7.(2014·天津文综,4,4分)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

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

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  )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解析 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对象的现象,而且能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排除A。

人脑把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想象成完整情形,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故选B。

C错误,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错误,意识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还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 B

8.(2014·浙江文综,28,4分)漫画《统一武器》(作者张吉亮)讽刺了(  )

①形式主义,工作只重形式不管内容

②平均主义,追求无差别的利益分配

③本位主义,只顾本单位不顾大局和整体

④官僚主义,作决策漠视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漫画中唐僧要求三个徒弟“为了团队整齐”“使用统一的武器”,讽刺了没有从实际出发,只重形式不管内容的形式主义和漠视群众意愿和要求的官僚主义,①④正确;漫画未涉及利益分配,②与题意不符;漫画中从“团队整齐”出发,是顾全大局,但忽视了局部的特点,③与题意不符。

应选C。

答案 C

9.(2014·江苏单科,27,2分)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解析 苏州园林的设计源自江南风景,说明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正确。

置身于苏州园林中引发了人们的江南情思,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D与题意不符。

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B错误。

答案 C

10.(2014·江苏单科,25,2分)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

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  )

A.胸有成竹 一叶障目B.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C.盲人摸象 唇亡齿寒D.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解析 胸有成竹所体现的哲学观点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一叶障目所体现的哲学观点是以部分代替整体,A与题意不符。

掩耳盗铃和画饼充饥所体现的哲学观点都是以意识代替客观实际,B正确切题。

盲人摸象所体现的哲学观点是以部分代替整体,唇亡齿寒所体现的哲学观点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与题意不符。

拔苗助长所体现的哲学观点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刻舟求剑所体现的哲学观点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D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11.(2013·江苏单科,26,2分)有研究表明,“江南style”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并风靡世界,原因之一是与一种叫做耳朵虫的大脑神经运动有关。

耳朵虫是一种认知瘙痒,“江南style”中那种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

这表明

(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解析 该题为表明类型选择题。

题干要求:

材料中现象表明什么哲理。

题肢判断:

A、B、C、D本身都正确。

从干肢关系看,题干材料“旋律会激发人的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说明A符合题意。

答案 A

12.[2015·课标Ⅱ,39

(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

解答时要获取有效信息,找出对应的哲学道理。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必胜信念。

”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体现了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控制作用。

正是意识的这些能动作用,才激发了人民的抗战精神,取得革命的胜利。

答案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13.[2014·福建文综,39

(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

材料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发展历程

重要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时期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解析 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试题难度不大,考生可从“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两个方面结合材料进行对应分析。

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

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正确总结。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化了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

14.[2014·浙江文综,41

(1),10分]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

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

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

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

解答时要审读材料,写出对应的哲学道理。

美食的创造中“就地取材”“精制而成”,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整个美食创造过程精心烹制体现了在意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就地取材”“应时而作”的过程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地发挥了意识能动作用。

答案 美食的创造,从食材的获取、辅材佐料的搭配到烹制方法的选择,无不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美食的创造是意识指导下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动,体现劳动者意志和追求,发挥了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就地取材、应时而获、因材烹制,符合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从而正确地发挥了意识能动作用。

考点三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2015·课标Ⅰ,21,4分)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

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

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  )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人的意识决定了”,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故①排除;意识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所以②③符合题意,正确;人的意识不同,结果就会不同,仍就夸大了意识的作用,且材料也未体现“实践结果的性质”,故排除④。

故选A。

答案 A

2.(2015·江苏单科,31,2分)“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

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诗句表明

(  )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 此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

鱼生活在水里,不要迷恋天空,强调把握自身实际。

鸟飞翔在天空,不能在海里游泳,所以要明确自身的实际,材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故答案为D。

材料并不是强调鸟与鱼的对立统一,排除A。

材料强调依据客观实际,正确认识自己,没有涉及认识的发展,排除B。

材料强调主观符合客观,没有涉及矛盾的观点,排除C。

答案 D

3.(2015·广东文综,33,4分)哲人说:

“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

”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此题考查唯物论、哲学是什么的相关知识。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属于主观范畴,排除①。

世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④表述错误。

接受不能改变的,凸显对世界物质性的尊重,改变能改变的,凸显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故②正确。

哲人告诉我们的哲理,对我们生活具有指导作用,故③正确。

答案 C

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

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

回答下题。

4.(2014·重庆文综,10,4分)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

这表明

(  )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解析 向雾霾等污染宣战、治理污染,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正确,A错误;向污染宣战需要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和生活方式,B错误;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缺一不可,C错误。

答案 D

5.(2014·课标Ⅱ,21,4分)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

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

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②错误;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③错误;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B

6.(2014·天津文综,5,4分)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  )

如此创新

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B.批判继承,自我否定

C.挑战传统,标新立异D.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解析 漫画中的人在创新活动中不从对象的客观实际出发,或者说违背了客观规律,事与愿违,这对于我们的启示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故选D。

题干不涉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排除A。

B不符合题意,排除。

对待传统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排除C。

答案 D

7.(2013·山东文综,24,4分)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

她说:

“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  )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解析 该题为体现类型选择题。

题干要求:

故事蕴含了什么哲理。

题肢判断:

A本身错误,不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派生的;C本身错误,不选,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不是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B、D本身正确。

从干肢关系看,题干材料中病人心理状态的积极变化使其活下来说明B符合题意。

答案 B

8.(2013·北京文综,28,4分)一位小提琴家在音乐会上演奏,突然G弦断了,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来,随即创作了一首从头到尾可以不用G弦的曲子,演奏非常成功。

这说明

(  )

①成功总是以挫折困难为基础 ②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发挥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