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6798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docx

《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docx

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

Web时代的博物馆网络传播

  国际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遍及全球,它是继报纸、电话、广播和电视后,人类社会又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它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9年万维网出现后,全球网民数量急剧增长,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全球网民人数已达20.8亿,其中中国上网人数为4.57亿。

如此巨大的数据表明,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对网络的飞速发展和上网人数的增多,国内外的博物馆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网络对于博物馆宣传和营销的巨大好处,纷纷采用最新的网络技术和应用产品拓宽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和教育传播范围。

本文旨在梳理万维网发明以来,国内外博物馆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宣传、营销和艺术传播,同时讨论当今最新的网络技术对实体博物馆在管理、功能转变方面的影响。

  

  一、互联网、国际互联网、万维网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

  

  在讨论第一代互联网时期博物馆网站的发展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及互联网、国际互联网、万维网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是指能彼此通信的设备组成的网络,始于1969年。

“国际互联网”(Internet)又称因特网,是互联网的一种,1974年诞生,指的是在全球范围,由采用TCP/IP协议族的众多计算机网相互连接而成的最大的开放式计算机网络。

“万维网”(WorldWideWeb,简称WWW或Web)则于1989年出现,它是国际互联网上集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于一身的全球信息资源网络。

客户需要通过浏览器访问万维网,常用的浏览器是Microsoft公司的InternetExplorer(IE)。

  互联网、国际互联网、万维网三者的关系是:

互联网包含国际互联网,国际互联网包含万维网,但是由于万维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万维网常被当成国际互联网的同义词,不过其实万维网是靠着国际互联网运行的一项服务。

今天我们讨论的Web的概念指的是万维网。

  1994年,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

  

  二、web1.0时期博物馆网站的发展

  

  从1989到2003年,万维网的发展速度令人始料不及,经过十多年的角逐,第一代万维网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万维网从兴起到网络泡沫经济破灭的这段时间我们称之为第一代互联网,即Web1.0。

  在Web1.0时期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而Gooa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在Web1.0时代,雅虎、新浪、搜狐等综合性的门户网站以及Gooale、XX等搜索引擎成为万维网的主体。

网民从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上获取信息,网站则通过广告营销盈利。

  20世纪90年代中,西方博物馆开始与万维网发生接触,在此之前,一些博物馆已经通过局域网和数据线缆进行机构间的数据共享。

  20世纪90年代中,至少有20家博物馆建立了自己的网上主页,它们在网页上列出了本馆的展览、藏品、开放时间等信息,在网络上向公众敞开大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在这些“网上博物馆”上获取信息。

1994年,国际博物馆委员会(ICOM)建立了一个名为“虚拟图书馆博物馆主页(VLMP)”的网站,列出世界各地博物馆的网上主页链接,至今这个网站还依然存在。

  1995年,卢浮宫向大众开放了官方网站,它是第一个把藏品从展厅搬到网络上的博物馆。

1999年,故宫博物院网站上线,这是中国最早上线的博物馆。

2004年2月,中国美术馆官方网站上线,至今已经经历了三次改版。

目前网站每日唯一IP访问量超过1万。

  过去短短的十多年间,国内外几乎所有重要的博物馆都在Webjk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

对博物馆而言,新的网络技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博物馆的影响力,也扩大了实体博物馆的各项职能。

  网上博物馆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人们能在任何时间、地点上网参观。

其次,网民能在不同栏目和页面之间穿梭连接,自由地参观展览、欣赏藏品、浏览新闻。

同时,网上博物馆还对博物馆的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源进行整合、加工,运用多媒体手段在网站上营造出逼真、生动的展示效果。

  例如,通过新技术制作的“虚拟展厅”,使观众不在现场也可参观展览,同时保留了展厅布置陈设的宝贵资料。

2006年9月,在“意大利艺术?

意大利生活”系列综合展期间,中国美术馆网站推出“虚拟展厅”,这在中国美术馆界尚属首次。

  除了上述优势,网上博物馆还能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如英国泰特美术馆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立了儿童、青少年及教师专题网站,以更有针对性的方式提供公共教育资源。

此外,观众还能利用网站的论坛、留言版、公众信箱发表意见和建议,加强了与博物馆的沟通。

  

  三、深度变革的第二代互联网

  

  2004年底,互联网专家提姆?

奥莱理(Tim0’Reilly)组织了首届“Web2.0大会”,“Web2.0”因此而诞生。

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

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网民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

  概括而言,Web2.0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

首先是有“多人参与”的特点,在Web1.0时期,互联网的内容由少数编辑人员撰写,比如各门户网站,而在Web2.0里,每个人都是内容的供稿者。

其次“人”是Web2.0的灵魂,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信息是由每个人贡献出来的,各个人共同组成互联网信息源。

再次,Web2.0是“可写可读互联网”,在Web1.0里,互联网是“阅读式互联网”,而到了Web2.0时代,人们不仅可以从互联网上读取信息,同时也参与到互联网内容的编写之中。

  目前,Web2.0提供的主要应用包括博客、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享服务等等。

  

  四、博物馆广泛采用Web2.0技术进行网络传播

  

  Web2.0提供的服务开始受到网民的广泛欢迎,博物馆出于加强与公众沟通、提升服务水平、宣传和传播自己等目的,开始在网站上提供Web2.0的服务,同时也利用成熟的Web2.0网站平台,参与到全民“织网”的浪潮中。

  通过Web2.0的各种应用――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等,博物馆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发起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讨论,打破例如博物馆经过传统官方主页和电子邮件发布通告的呆板形象,形成了人对人的交流而非机构对人的交流。

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Web2.0的便利性和即时性也被发挥到了极致。

  目前,博客、微博及SNS这些流行的Web2.0技术已经广泛被国内外的博物馆采用,这些新技术的应用给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 博客(Blog)的应用

  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又称网络日志。

Blog的作者(Blogger)既是这个Blog的创作人,也是其档案管理人。

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1r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媒体。

博客是共享与分享精神的体现。

  1993年,最古老的博客原型出现。

1999年,“blog”一词出现,成为今天最常用的术语。

2001年9月11日,世贸大楼遭遇恐怖袭击,博客成为信息和灾难亲身体验的重要来源。

从此,博客正式步入主流社会的视野。

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

  2004年后迅速发展。

  现在不少国内外的博物馆都在知名博客网站或者自己的官网卜开设了博客,博物馆利用博客发布一些个性化的文字、图像,并与观众进行网络互动,这种方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博物馆变得更加亲民。

例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工作人员就在MoMA官网的博客上撰写布展日志,分享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让观众对展览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2 微博(MicroBIog)的流行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

2006年,埃文?

威廉姆斯推出了twitter服务。

目前,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2亿注册用户。

  2007年5月,王兴推出中国大陆首个微博应用――饭否。

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2010年堪称中国的“微博元年”。

在认证机制下,政府部门、名人、品牌企业、机构等组织纷纷进驻微博,微博成为他们发布官方信息和与网民交流互动的平台。

  在这种社会流行趋势下,博物馆也纷纷开设了自己的官方微博。

对于博物馆而言,开通微博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及时向观众发布信息,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微博博物馆可以与民众更快更直接地沟通。

其次,开通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博物馆的亲民性,吸引民众的关注。

  目前,国内开通微博的博物馆、美术馆不在少数。

例如,2010年,故宫博物院先后在新浪、腾讯等网站开通微博,迅速吸引百万“粉丝”关注,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中。

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微博上发布各种藏品、展览信息,并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回答网民的各种问题,积极与网民进行沟通,现在微博已经成为网民获取故宫博物馆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3 播客(Podcast)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

  播客是个人视频、声频的发布和定阅。

它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

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

YouTube是世界上访问量最大、最知名的视频播客类网站,2005年创立,可供网民上载观看及分享短片。

国内知名的视频播客类网站有优酷网、土豆网等。

  博物馆既在自己的网站上与观众分享视频,也利用专业的播客类网站进行视频发布。

例如,中国美术馆的官方网站上有专门的“视频”频道,观众可以在“视频”频道上点播收看各种展览活动、学术讲座、艺术家访谈的视频资料。

国外博物馆在这方面的步伐走得更快,如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在YouTube网站上设立了的主页,将本馆的各类视频资料都上传到这个主页上,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都可以足不出户地一饱眼福。

  

  4 社会化网络服务(sNs)的兴起

  SNS,全称SocialNetworkingServices。

SNS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如社交网站、QQ即时通讯服务等。

SNS基于六度分隔理论运作,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米格兰姆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2004年2月4日上线的facebook是目前全球最著名的SNS网站,注册用户达5亿,facebook成了最大的国际化社区。

中国知名的SNS网站有人人网、开心网、豆瓣网等。

  与国内博物馆的观望态度不同,国外的博物馆已经广泛采用SNS网站进行自我宣传和营销活动。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facebook设立主页后,已有40余万网民与之结为“好友”,可以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网上建立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聚集了一批爱好艺术、关注博物馆人士的大型艺术社区。

在这个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社区里,大都会博物馆可以发布展览信息、组织活动、发起学术讨论,“粉丝”们则可以对博物馆发出的展览和活动邀请进行公开讨论和反馈。

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大都会博物馆成功地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并最大范围地推广了自己的各项活动,观众也与博物馆进行了最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并通过这个平台找到同样喜爱艺术的朋友,这样双赢的结果正是Web2.0的应用技术带给博物馆的积极影响。

  除了上述四种应用外,Web2.0现有的产品还有图片分享(Flickr)、聚合内容(RSS订阅)、维基百科(Wiki)、标签(Tag)、即时通讯(Skype)等等。

随着这些应用的成熟和普及,国内外的博物馆也越来越多地加以采用。

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网站的《MetShare》栏目,我们可以看到大都会博物馆提供了十余种Web2.0的应用链接,几乎囊括了目前最常见的Web2.0产品。

  

  五、web2.0技术对博物馆的挑战

  

  对于博物馆来说,Web2.0这个平台带来的挑战,远远大干在Web2.0网站上申请一个简单的账号或者设计一个吸引人的绚丽页面。

Web2.0时代需要博物馆在管理上进行创新,抛下“主流”“官方”“机构”的身段,以平等、亲和的姿态,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拓宽博物馆的展览、收藏、研究、教育等职能。

  对博物馆的网络传播和宣传来说,在网络技术部门的支持下,博物馆的公共关系部门、市场行销等部门只要应用得宜,Web2.0提供的各种分享、社交工具就是一个方便、高效、亲民的公共关系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