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6916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

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濮阳模拟)下表1872—1890年棉纱进口量及其指数(指数:

1872年=100),据下表可以推知当时(  )

年份

进口量/千担

进口量指数/千担

1872

50

100

1875

91

182

1880

152

304

1885

388

776

1890

1082

2164

A.洋纱代替土纱使耕与织分离

B.手工棉织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布代替土布使纺与织分离

D.手工纺纱业逐步走向破产

解析:

洋纱代替土纱使纺与织分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棉纱进口量不断增加,不能说明手工棉织业遭到沉重打击,故B项错误;洋布代替土布使耕与织分离,故C项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棉纱的进口量不断增长,手工纺纱受到严重挤压,逐步走向破产,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7·济宁模拟)据《齐民四术》记载,1845年英国输入中国棉布达300多万匹,以致存货山积,不得不大幅度贬价销售,使松江、太仓一带“洋布大行,价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自然经济依然根深蒂固

B.中国已形成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C.列强已经全面打开中国市场

D.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解析:

根据材料中“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传统的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

D

3.(2017·衡阳模拟)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

洋务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

以下对于洋务工业“是一种畸形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D.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解析:

其“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强调其垄断性对资本主义自由的竞争的抑制作用,故D项正确;A项材料无涉及,排除;B项叙述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

D

4.(2017·长沙模拟)两江总督张之洞奏称:

“苏州开埠通商,所有筹办缥丝、纺纱各厂及内河行驶小轮各事宜,除江宁、苏州、上海各设商务总局,派员督饬办理外,并照会在籍绅士分别经理。

”这主要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手段

B.市场扩大刺激了苏州丝织业发展

C.开埠通商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D.官僚资本不断挤压吞噬民营企业

解析:

根据材料“所有筹办缥丝、纺纱各厂及内河行驶小轮各事宜,除江宁、苏州、上海各设商务总局,派员督饬办理外,并照会在籍绅士分别经理”可知,苏州的开埠通商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故C项正确。

答案:

C

5.(2017·承德模拟)下图是1875—1931年间主要年份手工织布(以平方码计)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变化情况。

示意图中的比重变化情况(  )

A.反映出中国已沦为商品市场

B.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结果

C.表明手工织布拥有独立市场

D.表明国民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解析:

手工织布仍然占据很大比重,反映出手工织布拥有独立市场,自然经济对西方经济具有顽强抵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成为西方世界市场的附庸,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使用机器生产,不同于土布的手工生产,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鼓励机器生产,不同于土布的手工生产,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8·汕头模拟)下表反映了洋务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任职情况,由此可知洋务运动(  )

代表

曾国藩

李鸿章

沈葆桢

张之洞

左宗棠

职务

领班总

理衙门

大臣

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

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两广总督湖广总督

闽浙总督陕甘总督

A.造就了地方势力和利益B.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C.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D.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

解析:

根据表格中洋务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任职情况,可以得出洋务运动造就了地方势力和利益,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

A

7.(2017·洛阳模拟)下图是中国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B.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变化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高潮,1895—1899年中国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增加迅速,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7·济南模拟)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中日战争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中日战争前的7倍。

这主要得益于(  )

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

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间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影响因素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7·韶关模拟)1891年,南洋巨商张振勋应洋务派实力人物盛宣怀之邀,前往烟台商谈办理矿务、铁路事宜。

1895年9月,张振勋独资的张裕酿酒公司在烟台成立,并获准在奉天、直隶、山东三省专营15年,免税3年。

这表明(  )

A.洋务派热衷于投资民族工业

B.铁路修筑推动酿酒业的兴起

C.民族工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D.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的依赖

解析:

南洋巨商张振勋(民族资本家)应洋务派实力人物盛宣怀之邀商谈矿务、铁路事务,反映了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民族工业,1895年9月,张振勋独资的张裕酿酒公司在烟台成立并获得三省专营权15年与免税权3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故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7·日照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利权流失

B.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

C.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

D.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解析:

根据材料中“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说明当时我国的民族工业的利益得不到合法保护,所以只能借助外国的名号,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7·威海模拟)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

“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此计划(  )

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解析:

根据材料“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可知,这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的突出重点就是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民族经济,故C项正确。

答案:

C

12.(2017·河南六市联考)解放战争期间,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

“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瓶里喝水。

”这一现象一直维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反映出(  )

A.美苏“冷战”局势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

B.“关贸总协定”的宗旨与效果存在差异

C.连年战争降低了中国人民的购买力

D.科技革命增强了美国的经济竞争力

解析:

“关贸总协定”的宗旨之一是实现贸易自由化,而实际情况是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所以“关贸总协定”的宗旨与效果存在差异,美苏“冷战”局势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正确;连年战争降低了中国人民的购买力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科技革命增强了美国的经济竞争力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2017·保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华中地区被作为日本在战争期间经济立足的基本“生存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在上述地区都扶植了相应的傀儡政权,以便于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

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依据其制定的政治、经济侵略方针经过全面经济掠夺的准备阶段,全面统治和经济掠夺阶段,全面法西斯统治和疯狂开发掠夺三个阶段。

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学者指出,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

——《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经济资源的掠夺与影响》

材料二 早在1931年9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就主张:

“中国求自卫应统制经济。

”另一学者张素民认为:

“为苏民困,为速行工业化计,我国必须实行统制经济”。

当统制经济这一学说在学术界深入讨论时,国民党以及政府上层、特别是掌管财政经济的各部门首长立即予以热烈的响应。

在统制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国民政府于1935年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并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经济掠夺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的理解。

(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推行统制经济政策的背景和作用。

(12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的信息概括;第二小问“理解”,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侵华战争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破坏了中国市场的统一;经济掠夺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发展必要的资金、资源、劳动力;经济掠夺造成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2)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信息概括;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加快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步伐;使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得到增强,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

答案:

(1)特点:

以掠夺中国资源,实现“以战养战”为目的;扶植傀儡政权;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中地区;不同时期经济掠夺方针不同。

理解:

侵华战争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破坏了中国市场的统一;经济掠夺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发展必要的资金、资源、劳动力;经济掠夺造成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2)背景: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效果;学术界兴起的统治经济思潮;政界重要人物的提倡和支持等。

作用:

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加快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步伐;使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得到增强,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

14.(12分)(2017·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鸿章建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首家机器棉纺织工厂。

当时洋布进口不断增长,(由1872年的1224万匹增到1890年的1556万匹)郑观应为此提出:

“筹一暗收利权之策,则莫如加洋布税,设洋布厂”,李鸿章指派他筹建织布局,郑提请“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限内另自纺织……后患庶几可免矣”。

结果李鸿章给予了十年专利权。

上海机器织布局历经十余年几次筹资失败,最终在1889年开工,年产24万匹布。

其优厚的利润,吸引了许多华商酝酿建厂,由于织布局十年专利,在上海也仅有少数以织布局分局等形式建立。

1893年织布局毁于火灾,第二年李鸿章下令在原址建立华盛纺织总厂,但不久上海“洋厂林立,华厂独受其挤”,1900年变卖他人。

结合历史背景,解读从上海机器织布局到华盛纺织总厂的变化历程。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

根据材料可将发展历程分为上海机器织布局时期(1889-1893)与华盛纺织总厂时期(1894-1900),相对应的史实为洋务运动时期与甲午中日战争后。

结合材料与史实可知其发展历程为洋务运动时期,为与外国商品竞争,李鸿章创办机器纺织厂,并设置十年的垄断权以增强竞争力。

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获得了投资办厂的权利,失去垄断地位的纺织厂在外商企业冲击下失败。

由纺织厂的历程表明:

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建立,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近代化,对民族资本主义棉纺织业的兴起发挥了一定的诱导作用,但其垄断权又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企业也很难抵御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

答案:

洋务运动时期,为与外国商品竞争,李鸿章创办机器纺织厂,并设置十年的垄断权以增强竞争力。

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获得了投资办厂的权利,失去垄断地位的纺织厂在外商企业冲击下失败。

纺织厂的历程表明:

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建立,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近代化,对民族资本主义棉纺织业的兴起发挥了一定的诱导作用。

但其垄断权又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企业也很难抵御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