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6955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docx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文言名句选读与教材同步

文言名句选读

(一)

(与七上语文教材同步)

多行不义,必自毙语见《左传·隐公元年》。

毙:

倒。

意思是,多做不义之事,必然要栽跟头,自己毁灭自己。

这句话现在常用来说明,坏事做多了,必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灭亡。

行百里者半九十语见《战国策·秦策》。

半:

以……为一半。

意思是,全程百里,走了90里,只能说走了一半。

现常用来说明,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越要坚持不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语见《论语·为政》。

知:

前四个“知”都是知道,懂得的意思;最后一个“知”通“智”,聪明。

是:

这。

意思是,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现在用来劝戒人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语见清代赵翼《论诗》。

意思是,神州大地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诗人,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领导着当代的诗坛,开一代新的诗风。

现在可用来说明事物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人才在涌现,各个时期都有各个时期的新人新事。

启发人们不要一味厚古薄今,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语见《荀子·修身》。

非:

认为……错误。

当:

恰当。

是:

认为……正确。

谄谀(chǎnyú):

巴结奉承。

贼:

害。

意思是,对我的过错批评得正确的,是我的老师;肯定我的优点恰当的,是我的朋友;巴结奉承我的,是害我的人。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怎样识人,怎样择友,怎样修身。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见《荀子·劝学篇》,跬(kuǐ):

古半步。

无以:

不能够。

意思是,不坚持一步一步地前进,就不能走千里远;不汇聚涓涓细流,便不能形成大江大海。

这两句话现在用来说明,学习必须点滴积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可好高骛远,半途而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见屈原《楚辞·卜居》。

意思是,尺虽长,但和更长的相比,就显得短了;寸虽短,但和更短的相比,就显得长了。

这两句话表现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现在用来比喻人或事物都各有长处和短处。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为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必须不断革新,取长补短。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语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意思是,坚持做的人,总会取得成功;不停向前走的人,总会达到目的地。

现在常用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工作,持之以恒。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语见《鹛冠子·天则》。

蔽:

遮挡。

雷霆:

大雷。

意思是,一片树叶遮住双眼,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

两粒豆子塞了双耳,就连大雷也听不到了。

现在用来比喻,小处或局部的蒙蔽,可以使人看不到大处和全局。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语见《礼记·经解》。

原为“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后也写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差:

错误。

谬:

差错。

意思是,一点差错不注意,就会造成大错。

现在用来告诫人们,学习、工作一开始就必须小心谨慎,严格要求。

如果粗枝大叶,掉以轻心,就会造成大错误。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语见《礼记·学记》。

不足:

短处。

困:

有所不通。

意思是,学习,开阔了眼界,才知道自己的短处;教人时,才发现自己有所不通。

勉励人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更勤奋地学习,更热心地去帮助别人学习。

行远必自尔,登高必自卑语见《礼记·中庸》。

尔:

通“迩”,近。

自:

从。

卑:

低。

意思是,走远路必须从近处起步,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

现在常用以比喻,凡事必须从头开始,循序渐进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语见《汉书·陈汤传》。

意思是,安定时不忘记危难,强盛时要想到衰败。

这两句话现在常用来告诫人们,要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加强危机感和责任感。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语见王勃《滕王阁序》。

东隅:

东方,日出的地方,代指早晨,也比喻人的青少年时期。

桑榆:

日落的地方,代指晚上,也比喻人的晚年。

意思是,早晨已经过去了,但抓紧晚上的时间还不算晚。

这句话从《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化出。

现在用来劝勉人要及时努力,坚持不懈。

过去没有取得成就,还会有所作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见王之涣《登鹳雀楼》。

穷:

尽。

意思是,要想穷尽目力看到千里之远,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台。

现在常用来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也有单用最后一句来激励人们鼓足干劲,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胜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语见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千帆:

言船之多。

意思是,在沉船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这两句诗现在常用来比喻反动势力的必然灭亡,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语见李绅《悯农》诗,加上开头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说明农民耕种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劝勉人们要尊重农民的劳动,要珍惜粮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语见苏轼《题西林壁》。

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上。

只缘:

只因为这两句诗是借景说理。

为什么不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处在庐山之中。

现在用来说明,要了解事物的全貌,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高瞻远瞩,全面、客观地认识、观察问题,否则就会被假象或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它的本质和实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语见叶绍翁《游园不值》。

不值:

没有遇到人,这里指没进去。

意思是,满园的美好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鲜艳的粉红色杏花伸出墙来。

这两句诗现在常用来比喻形势大好,也可比喻新事物冲破压抑,茁壮成长,旺盛喜人。

拾穗虽利,不如躬耕;束炬夜驰,不如早行语见施闰章《警志诗》。

躬耕:

亲自耕种(田地)。

束炬:

捆起火把。

意思是,拾稻穗麦穗,虽也得到好处,但不如自己种田收获多;拿着火把赶夜路,不如早点动身走。

现在常用来说明做事与其只顾眼前,不如早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道理。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释义】指人固有的(羞耻憎恶)之心态。

【出处】《孟子·告子上》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释义】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峻。

也形容一个人有万夫莫当之勇,一个人挡上万个人。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释义】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

【出处】杜甫《前出塞》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释义】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后来流传演化而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

“赏奇析疑”和原诗意思一样,形容欣赏诗文、分析疑难。

“奇文共赏”却和原诗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讥讽的语气,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众,让大家一起来贬斥,讥刺为“奇文共赏”。

【出处】陶渊明的《移居》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释义】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

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出处】宋朝志南和尚的《七绝》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释义】比喻作者想做的一件事情,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结果并没能如愿。

而且不经意的事情,反而很顺利的得到好结果。

【出处】《增广贤文》

 

文言名句选读

(二)

(与七下语文教材同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语见汉朝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蹊(xī):

小路。

意思是:

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来召引人,但它的花鲜艳、绚丽,果实甘美,人人喜爱,因此树下人来往不绝,自然走出一条小路来。

这句话用来比喻踏实工作、卓有成就的人,不自矜夸,自然会得

到人们的崇敬。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语见宋朝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

迁:

迁移、改变。

意思是:

看见好的,就要改变自己的态度而去向他学习;有了错误,就要改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语见清朝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匹夫:

普通人。

意思是:

国家的兴亡,普通人也有责任。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语见《荀子·儒效》。

知:

同“智”。

意思是:

聪明并且喜欢向别人请教,然后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语见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

见:

音义同“现”。

意思是:

书多读几遍,道理自然就懂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语见《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这是唐朝大臣魏徽回答唐太宗的话。

意思是:

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听信一方面的话就要作出错误的判断。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语见《晏子春秋》。

齐景公的大臣梁丘据很佩服国相晏婴,认为自己不管怎样努力也赶不上他。

晏婴不同意这种看法,他鼓励梁丘据,说了这句话。

意思是:

努力去做的人就可以成功,努力前行的人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语见《诗经·大雅·荡》。

靡:

无。

鲜(xiǎn):

少。

克:

能。

意思是:

凡事都有好的开端,但很少能够有好的结局。

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说明事物难得善始善终,有劝勉人持恒成事的意思。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语见《左传·僖公十四年》,原作“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焉:

里。

附:

依附。

意思是:

皮都没有了,毛还依附在哪里呢?

这句话用来比喻基础没有了,赖以生存的东西也就不能存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语见《战国策·赵策一》。

意思是:

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鉴。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语见《战国策·楚策四》,原句是“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亡:

丢失。

牢:

关牲口的圈。

意思是:

丢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迟。

这句话比喻出了事故或犯了错误之后,如果及时想法补救,还可以防止再受损失。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见屈原《离骚》。

曼曼:

即漫漫,长、远的样子。

修:

长。

意思是:

道路是那么遥远,但我仍将到处追求真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语见晋代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

朱:

朱砂,红色颜料。

意思是:

接触朱砂,就会染红;接近黑墨,就会沾黑。

现在用来比喻接近好人,容易变好;接近坏人,容易变坏,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但要认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也能影响改变环境。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语见《论语·微子》。

谏:

止,这里是挽回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

过去的事情已不可挽回,今后的事情还可以来得及更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语见《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

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就必然会有眼前的忧虑。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语见《礼记·中庸》。

豫:

同“预”,预见,事前做准备。

立:

成功。

意思是:

凡事有预见,事前做准备,就能成功;事前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语见《老子·道德经三十三》。

意思是:

能够正确认识别人的人,是聪明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明达的人。

这就是说聪慧明达的人,既能知人,又有自知之明。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语见《论语·学而》,患:

担忧,怕。

意思是:

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语见《论语·里仁》。

贤:

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省(xǐng):

检查,察看。

这句话的意思是:

看见有德才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看见德才不好的人,就对照检查自己有无类似缺点而改正它。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释义】这就像蚂蚁想摇动参天大树,太可笑,太不自量了!

用以比喻力量微小,却不自量力,妄图动摇强大的事物。

【出处】唐代诗人韩愈的《调张籍》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释义】只拉紧弓弦而不放松弓弦,即使是文王和武王也做不到;只放松弓弦而不拉紧,却是文王和武王不会做的;有时拉紧弓弦有时放松,这才是文王、武王治理民众的办法。

启发:

凡事要适度,不要走极端;要注意掌握节奏,适当调节。

【出处】《杂记下》

殊途同归,一致而百虑。

【释义】殊途同归,是说从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最后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百虑一致,即使有许多不同的打算与心思,但目的一样。

【出处】《周易》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释义】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惊人。

后世遂用“一鸣惊人、一鸣、一飞鸣、冲天翼、三年翼”等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出处】《韩非子·喻老》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释义】(做)一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栽种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

表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这句话选自《管子权修》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释义】孔子说: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出处】《论语》

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释义】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意思是脑筋的作用就是思维。

寓意:

要你勤思考,多学习。

【出处】孟轲《孟子·告子上》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释义】长衣袖合于舞蹈,本钱多便于做生意。

比喻有所凭藉,事业容易成功。

也比喻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

文言名句选读(三)

(与八上语文教材同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见《老子》六十四章。

意思是,行千里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现在用来比喻:

宏伟的事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或用来说明,攀登科学高峰

重在打好基础。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语见《荀子·劝学》。

绳:

木工取直的墨线。

金:

金属利器,如刀剑等。

就:

就近。

砺:

磨刀石。

利:

锋利。

意思是,木头用墨线量,就能取直,金属做成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

这两句话用来说明,人们要经过学习、磨炼,才能进步。

强调了学习、锻炼的重要性。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语见《韩非子·喻老》。

原句是“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意思是,千里长的河堤,可能由于蝼蛄蚂蚁的洞穴而崩溃。

现在常用来比喻:

忽视微小的漏洞,可能造成大祸,启示人们懂得防微杜渐的必要性。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语见李斯《谏逐客书》。

让:

推辞。

择:

挑拣。

就:

造成。

意思是,泰山不舍弃细小的泥土,所以能这样高大;江河、海洋不挑拣水流的大小,所以能这样深广。

这两句话现在用来比喻:

学习要兼收并蓄,财富要逐步积累,告诫人们不要小看和舍弃细小的东西。

言必信,行必果语见《论语·子路》。

果:

果断,坚决。

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行动一定要果断。

现在用来表示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要实践自己的诺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见《论语·卫灵公》。

善:

把……做好。

利:

使……锋利。

器:

工具,器具。

意思是,工匠要想把活做好,必先把工具磨得锋利。

现在用来比喻要把事情办好,首先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也用来说明工具合适,方法对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语见《汉书·董仲舒传》。

《淮南子·说林训》最早写作“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意思是,只在岸上羡慕深水中的鱼儿,不如回家织网来捕鱼。

现在常用来比喻说明:

空想不如实干。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语见诸葛亮《诫子书》。

意思是,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习获得成功。

现在用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激励人们刻苦钻研,勤奋读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语见诸葛亮《后出师表》。

鞠躬:

弯腰,引申为恭敬谨慎。

瘁(cuì):

劳累。

意思是,恭敬而谨慎地去做,竭尽劳苦,到死才罢休。

这表现了诸葛亮忠诚辅佐刘禅的决心。

现在用来赞美革命者为革命事业奉献最大的力量,直到牺牲生命为止的高尚精神。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勿:

不。

意思是,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好事太小而不去做。

这两句话是刘备临终前给儿子刘禅的“遗诏”。

现在用来告诫人们,坏事很小,也不能去做;好事不大,也应该去做。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语见《孔子家语》。

意思是,好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对端正行为有帮助。

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语见《北齐书·元景安传》。

原句为“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意思是,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

现在常用来比喻:

宁可为正义事业而牺牲,决不丧失气节而苟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语见杜甫《望岳》。

会当:

定当。

凌:

登上。

绝顶:

最高峰。

意思是,我定当登上泰山极顶,高瞻远瞩,那时,所有的山岭定会显得十分矮小。

这两句诗是从《孟子·尽心上》中“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化出,既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伟,也反映了诗人年轻时志高气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现在常引用来表示有远大抱负,或用以说明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业精于勤,荒于嬉语见韩愈《进学解》。

嬉:

戏耍。

意思是,学业的精深在于刻苦勤奋,荒废在于嬉戏游惰。

现在用来勉励人们勤奋学习,不断上进,不要因循堕落,荒废时光。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语见刘禹锡《乐天兄示伤微之、敦信、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一诗。

意思是,春天树木的新叶催落了旧叶,奔腾的流水前波让位给后波。

现在常引用这两句诗比喻新旧事物交替的必然性,说明“新陈代谢”是自然界的规律,启示人们支持新生事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见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之三。

纸上:

指书本。

绝:

极,彻底。

躬行:

亲身实践。

这两句诗现在用来说明,学习知识不能只靠书本,要联系实际,亲身实践。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语见陆游《游山西村》。

复:

繁多。

意思是,山一层层,水一道道,好像阻挡了去路,可是转过去又是一个绿柳成阴、山花烂漫的村庄。

现在常用来比喻绝境中的希望和转机,给人以安慰和鼓励。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语见杨万里《小池》。

意思是,荷叶的尖角刚露出水面,早有蜻蜓站在上头。

现在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人们热爱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刚一露头就能敏锐地觉察到,并热情支持,大力扶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见朱熹《观书有感》。

渠:

它,指塘水。

为:

因为。

意思是,问它为什么这样清澈,因为上有源头,活水不断流来。

现在常用来比喻学习要想取得成绩,必须不断地吸取新东西,充实新内容。

也用来说明,不断从生活中吸取原料,才能写出新鲜活泼的好文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语见文天祥《过零丁洋》。

汗青:

代指史册。

古时记事用青竹简烤出水汽后书写,水汽似汗,因称“汗青”。

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谁能不死,要紧的是使报国赤诚永垂青史。

现在用来说明革命者面对敌人,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即使牺牲生命,也是死得其所,永垂史册。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释义】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出处】《论语》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释义】(孔子)发愤用功,以至于把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出处】《论语·述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释义】: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释义】这是起兴的手法,用来说明人生一去不返,应该及时行乐的观点,有点消极。

【出处】李白的《将进酒》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释义】你们(守旧文人),在历史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释义】停下车来,是因为爱赏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

【出处】唐·杜牧《山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释义】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出处】高适《别董大》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释义】指空前绝后。

【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释义】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

【出处】唐朝李商隐《无题》

 

文言名句选读(四)

(与八下语文教材同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语见《荀子·劝学》。

意思是,骏马跳跃一下,还不到十步远;驽马拉十天车,也可以走得很远。

这句话以骐骥与驽马相对比,说明做学问和修养品德都要坚持不懈的道理。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语见《淮南子·说林训》。

意思是,翻了船的时候,才看得出谁是善游的;马狂奔的时候,才看得出谁是本领高强的车把式。

人的才能往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见出高低。

所以识人往往在于关键之时,紧急危难之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xíng)。

语见《韩诗外传》。

意思是,玉不加工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能使品德有所成就。

以玉喻人,以琢玉喻学习,以“成器’’喻“成行”,比喻恰当贴切。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语见《尚书·旅獒(áo)》。

意思是,堆积很高的山,因为只差一筐土而未成功。

这句话意在说明,即使是很小的缺点,也会影响结果,现在常用来警诫人们,不要因事情接近成功而自满,以致功败垂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见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意思是,熟读万卷书,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如有神助。

前句写读书要下苦功,后句写作文自有其乐。

这是诗人实践的体验。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语见《礼记·学记》。

意思是,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切磋,就会知识浅薄、见识短浅。

古人学习,很注意同学、朋友的观摩、切磋,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我们应该记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语见《孟子·离娄下》。

意思是,做事情应有所考虑,有所选择,应该做而且做得到的就去做,否则,就不做。

这样,才能集中力量把事情做好,才能有所成就。

如果这也想做,那也想做,分散时间,分散精力,则往往一事无成。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语见《诗经·小雅·小曼》。

意思是,小心谨慎,好像面临深渊,好像在薄冰上行走。

这两句是用“临深渊”、“履薄冰”时的心情来比喻处事谨慎的态度。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语见《老子·德经七十三》。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

天道的网(指自然惩罚)宽广无边,看起来很稀疏,但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后世用以形容坏人终究会受到惩罚,无处逃避。

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语见《晋书·王献之传》。

意思是,从竹管里看豹子,只能看到它的一个斑纹,用来比喻眼光狭窄,所见有限;也可用以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体。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语见《孟子·告子上》。

暴同“曝(pù)”,晒。

意思是,晒它一天,冻它十天。

比喻缺乏恒心,什么事都做不成。

近水楼台先得月。

语见宋代俞文豹《清夜录》。

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的照射(旧说,近水处无树木遮掩,或因水光的反射,所以近水楼台先得到月色)。

比喻由于靠近某人或某物,优先获得利益或照顾;也用来讽刺利用某种方便,非法占有利益的行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语见《论语·为政》。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行。

现在用于说明人必须讲信用;也用来警告某些不遵守诺言的人,必将暴露其虚伪面目,为众人所唾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语见《诗经·小雅·鹤鸣》。

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雕琢出玉器。

原指别国的贤才也可以为此国所利用。

后多用来比喻借助朋友的批评,来改正自己的缺点;借助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语见杜甫《登高》。

意思是,无边无际的落叶飒飒飘坠,无穷无尽的江水滚滚而来。

这两句诗原是写诗人登高所见的深秋景色萧索而壮观。

现在也用这

两句诗分别比喻腐朽势力的衰亡和新生力量的不可阻挡。

前车覆,后车戒。

语见《荀子·成相篇》。

意思是,前面的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子就应当引以为戒;后来,也写作“前车之覆,后车可鉴”,也简作“前车可鉴”。

比喻应当接受前人失败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语见《周易·系辞上》。

意思是,对同一个问题,仁者看了说是仁,智者看了说是智。

现在用来说明对同一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