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7321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组

本组教材包括两篇精读课文《赵州桥》《参观人民大会堂》,两篇略读课文《纸奶奶的生日》《万能胶水发明记》,一个“积累·运用”。

本组课文主要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古今建筑物和科技新产品。

学习时,要注意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弄清事物的特点,体会到人类的聪明才智。

同时要继续运用“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做到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重点词句,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本组教材的教学,建议用11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积累·运用”5课时。

9赵州桥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说明文。

课文开头先交代赵州桥的所在地、设计人及建桥的时间,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讲作者由衷的赞美。

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在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时,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赵州桥在设计上某一方面的特点,然后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法具体说明。

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注意这个表达特色,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一是让学生了解闻名世界的赵州桥的设计特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让学生领悟语言描写的特色,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石匠、雄伟、砌成、横跨、创举、冲击、冲毁、坚固、而且、图案、智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赵州桥的有关知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领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有关赵州桥的资料,初步了解赵州桥的建筑设计特点,并读读课文。

2.学习课文时,根据课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先读通读顺全文,了解课文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和全文的内容,然后抓住第二、第三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和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最后展开由物及人的联想,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第二、第三两个重点段时,要在了解这两个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句子。

(1)“赵州桥非常雄伟”这个句子是段落的总起句。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弄清“雄伟”的本意和在本课中的意思,再深入联系下文,特别是课文中用的几个数字,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概括了第二自然段的意思,是一个重点句。

引导学生理解时,可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种设计”的句子,了解“这种设计”是怎样的一种设计。

在此基础上,进而了解“这种设计”有什么优点,这些优点能克服什么缺点,最终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理解这个重点句子,要注意两点:

一是句子中的关键词“建桥史”需要弄明白;二是在这个基础上,联系第一自然段中的“一千四百多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创举”的含义,从而加深对课文最后那段话的理解。

(3)“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句子既是对上一个自然段的总结,又是第三个自然段内容的概括。

学习时,要先让学生弄清总结了上一个自然段的什么内容,又概括第三个自然段的什么内容,感受这个句子的过渡作用。

再讨论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这句话写具体、生动的。

教学时可以运用挂图、投影等直观手段,让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坚固、美观。

3.关于朗读和背诵。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在第二、三自然段。

读到课文用数字来写赵州桥的“雄伟”时,要引导学生反复琢磨这些数字,从而把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读出来。

课文还描写了赵州桥的美。

朗读桥面两侧石栏上的雕刻这段话时,要引导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读。

特别是读到文中描写精美图案的句子,要把“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的神态读出来。

课文不仅是在介绍桥,赞美桥,同时也在赞美造桥的人。

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时,由桥想到造桥人的智慧和才干,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创造力而感到自豪,从而既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又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关于“思考·练习”。

第二题要求学生说说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和为什么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

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从“桥墩”“桥洞”来说明设计的特点。

关于赵州桥的“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可以参照“教学建议”2给予指导,教师不要限制过多,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题,先让学生读读这段话,然后让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内容,再看一看这段话是围绕着什么意思写的。

选做题可与课后扩展活动结合起来。

5.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联系画面和上下文初步理解“雄伟、创举、坚固、美观、遗产”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生字较多,要注意检测下列字。

字音:

“创、智”读准翘舌音。

“量”是多音字,要读准确。

字形:

“既”,右旁的笔画笔顺,与“即”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砌、毁”容易写错;“慧”的第10画是短横。

字义:

让学生尽量结合生字的构字特点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如“砌”,是用石头来砌,所以是石字旁。

“跨”,原指一只脚向前或向左右迈,所以是足字旁,在课文中则指赵州桥的两端分别架在河的两岸。

“雄伟、创举、美观”三个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应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

6.课后拓展。

(1)举行一次演讲会,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有特点的桥。

这些知识可以从课外的语文、历史、建筑等资料中查找。

(2)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有关桥的资料和图片,在班上办一个小小展览会。

让学生通过参观,进一步了解有关桥梁方面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四、参考资料

赵州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南赵县南门外。

赵县古为赵州,所以叫赵州桥,也叫安济桥,是国务院规定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581—618年,杨坚所建。

石拱桥完全使用石料建成的拱形桥梁。

石拱桥常见的是单孔,也有双孔和三孔石拱桥,即多孔石拱桥。

多孔石拱桥的桥墩有厚墩(现代称为刚性墩)和薄墩(现代称为柔性墩)两种。

一般说来,墩厚小于1/6的拱桥净跨,就可当作薄墩;多孔薄墩拱桥一孔受载,要波及相邻桥孔,影响的程度与波及孔数的多少,主要决定于拱圈刚度对桥墩刚度的比值大小。

现代称它为连续拱桥,简称连拱。

薄墩有利于泄洪和船舟航行,并使全桥轻盈优美,与水乡环境相协调。

10参观人民大会堂

一、教材说明

课文记叙了“我”参观人民大会堂的经过。

通过“我”看到的情景和听王叔叔的介绍,表现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抒发了“我”对人民大会堂的赞叹之情。

课文是按参观的顺序写的,共有九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讲了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和“我”的心情。

第二至第八自然段讲参观人民大会堂的经过。

讲参观经过这几个自然段,都是先讲“我”来到什么地方,再抓住这个地方的突出特点进行描述。

这样写层次分明,各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第九自然段讲了人民大会堂建设速度之快和“我”的感受,赞扬了建设者的创造力和高度的责任感。

本课重点是帮助学生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色以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这种写作方法;二是让学生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登上、台阶、大厅、大礼堂、主席台、灿烂、宽敞、椅子、会议、贵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

师生收集关于人民大会堂的图片和有关人民大会堂的其他资料。

有条件的,可以制作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2.本篇课文的教学,一要抓住参观顺序,理清思路;二要抓住课文的描写重点。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然后启发学生在阅读时想一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再看一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要注意抓住重点语句的理解,加深印象。

例如,可以先画出写什么地方的句子,再把怎样写的句子读一读。

还可以读读、想想、写写,把人民大会堂各处的名称写出来,然后仔细阅读,了解各处的特点。

3.课文中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1)“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我”对人民大会堂的总的印象,课文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这句话讲的。

(2)“登上台阶,一抬头就望见正门上那个庄严的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

”“红底镶金,闪闪发光”突出了国徽的庄严。

(3)“十二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六七层楼那么高,要四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柱子又高又大,从这十二根柱子又高又大也能看出大会堂的雄伟。

(4)“大理石的地面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

这句话突出了大厅的壮丽美观。

(5)“我抬头一看,只见天花板上有无数盏电灯,像满天繁星;中央是一盏红五角星大灯,放出灿烂的光芒。

”这个句子形象地说明了灯很多。

“灿烂”指光彩鲜明耀眼,“放出灿烂的光芒”是说那盏“红五角星大灯”非常明亮,使得大礼堂显得格外壮丽。

这句话还可以看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6)“走出大门的时候,王叔叔说:

‘这样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不到一年工夫就建成了!

’”这句话讲了人民大会堂建设速度之快,赞扬了建设者的创造力和高度的责任感。

4.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除了要读好“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

”这句话,对其余部分,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如同身临其境,具体地感受到人民大会堂各处的特点。

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自然地流露出欣赏、兴奋、赞美和自豪的感情。

5.自主性学习。

这篇课文各段的结构大体相似,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发现这一规律,然后再独立细读每一部分,体会人民大会堂各部分的主要特点。

教师不必逐段引导,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6.关于课后“思考·练习”。

第2题,重点是“向游人介绍人民大会堂”。

可以先让学生把人民大会堂各处的名称按顺序填在题中的括号里,然后在课堂上分成学习小组,互相用课文里的话或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3题,让学生通过对每组上下两个句子的比较,体会在描写事物的时候,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要引导学生比较每组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多了些什么,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哪种表达更好些。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初步渗透写具体的方法,如运用数字、描写颜色、恰当运用形容词等。

7.关于生字词。

字音:

“登”“厅”“党”“敞”是后鼻韵母;“灿”“烂”“宾”是前鼻韵母;“敞”是翘舌音。

字形:

“登”容易写错,要提醒学生注意。

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词,要鼓励学生尽量自己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内容理解。

“大理石”,一种带有花纹的岩石,有光泽,多用作装饰品或雕刻材料。

多产于我国云南大理。

“水晶玻璃”,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名贵矿石。

水晶玻璃是一种优质玻璃,很像水晶。

课文中写人民大会堂的中央大厅“水晶玻璃大吊灯”和“大理石的地面”更显出它的高雅华贵,富丽堂皇。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本课是指作者了解到人民大会堂建设的速度很快后,发自内心的感慨。

8.课后拓展。

(1)组织一次语文活动。

活动前,可以将人民大会堂的正门和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的图片悬挂于教室四周,再请学生当“导游”,带领“游客”参观。

(2)开展一次参观活动,写一篇“参观记”。

四、参考资料

人民大会堂建于1959年,是当时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

正门朝东面对天安门广场,顶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国徽,前面有12根25米高的大理石门柱。

这也是首都北京标志性的建筑。

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会议和一些重大的国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万人大礼堂长60米,宽76米,正中高33米。

共三层,屋顶是穹窿形,天花板上纵横排列着500个灯孔,灯光齐明时,就像满天星斗。

顶部中心挂着五星大灯,灯的周围是70条光芒线和40瓣镀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11*纸奶奶的生日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纸奶奶过生日,她的子孙纷纷赶来祝寿,汇报自己的本领。

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纸的种类越来越多。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

运用童话形式介绍科学知识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3.能初步把握本课所介绍的各种纸的性质和用途,体会到科学技术在发展,人类社会在进步。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

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准备课文中介绍的各种纸的实物或运用课件来展示。

2.本课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科学童话故事,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中应借助“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多读多想,从中归纳出各种纸的性质与作用。

应激发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获得思想启迪。

3.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不同纸的不同特点和用途,是本课的重点。

理解为什么纸奶奶感慨地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中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演课本剧,理解每一种纸的特点和用途,如避水纸的特点是不怕水,人们可以用它来做雨衣、游泳衣;耐热纸的特点就是不怕热,人们用它来炼钢和进行生物实验;食用纸是用食用纤维制成的,人们用它来印成报纸或书刊,读过后还可以拿来吃;容器纸的特点是表面上压一层薄铝箔,能耐高温,可以用来做饭、烧水;防锈纸的特点就是保护金属元件不生锈,人们用它来包装金属元件;速溶纸的特点就是能迅速溶解,人们用它制成了手帕、餐巾、水泥袋等。

4.朗读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

如避水纸恭恭敬敬地对纸奶奶说;食用纸抢着介绍;防锈纸大声喊;速溶纸慢条斯理地说。

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读中培养语感。

5.激发学生想象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讨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还能造出什么纸。

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布置课文续写。

四、参考资料

纸纸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公元105年,蔡伦发明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材料造纸。

近世有发展用无机纤维(如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等)、金属纤维、合成纤维和塑料薄膜造纸,以供特定用途。

纸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

从古到今,造纸所用主要原料都是植物纤维,诸如木材、芦苇、竹子、麦秸、稻草、蔗渣、树皮、麻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造纸所用纤维原料的种类和造纸产品的应用范围都在不断扩大,造纸技术的发展使其对纸张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果把以植物纤维为主构成的纸,叫做“第一代”纸的话,那么用合成纤维制成的纸和以塑料薄膜为纸胎制成的纸,则叫做“第二代”纸,又被称为合成纸。

挂历薄膜所用即为此种纸。

近几年来,国内外又有了“功能纸”。

所谓功能纸,就是采用某些特殊原料,制造出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新纸种。

报纸上报道国外的纸手表所用的纸,大概就属于这类功能纸。

有人把这类功能纸称为“第三代”纸。

普通的纸,制成后未经再次加工,一般称为纸或原纸。

为了保证纸的表面性质和装饰效果,或者为了赋予纸面一种特别性能,对原纸进行了再加工,所得到的成品便称为加工纸(如涂布印刷纸、复写纸等)。

然而,仅仅按照加工还不能满足某些特殊用途的需要,于是,采用新的纤维原料和加工措施,获得了具有某种功能的纸。

耐火纸、夜光纸、电磁波屏蔽纸以及被誉为“东方魔纸”的车用保洁纸等,均可视为功能纸。

12*万能胶水发明记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位名叫聪聪的小朋友,搞创造发明的事。

他在生活中遇到种种麻烦事情以后积极思考,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发明了一种万能胶水,可惜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告诉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从而自觉实践,大胆创新;二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课文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聪聪是怎样想到要发明万能胶水的和他是怎样做的。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培养自觉实践、大胆创新的好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课文的故事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阅读理解。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将课文多读几遍,了解聪聪怎样想到要发明万能胶水和他是怎样做的。

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

聪聪发明的万能胶水为什么暂时无法使用,他的想法最终能够实现吗?

突破理解的难点。

2.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对理解全文至关重要,需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

(1)“聪聪决定发明一种万能胶水,让每个小朋友随身携带一瓶,所有的问题全解决了,再也没有这么多麻烦,也能少惹爸爸妈妈生气。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聪聪要让每个小朋友随身携带一瓶?

(2)“在第四十三天的早晨,聪聪从他配制的一百种药液中各取出一滴,小心地混合在一个玻璃瓶里,再加上两滴他自己的汗水,万能胶水就试制成功了。

”为什么要再加上两滴自己的汗水?

(3)“当天晚上的电视新闻是这样报道的:

小发明家聪聪成功地发明了万能胶水,但是,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

”为什么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还要报道出来?

以上围绕三个句子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谈得合理都应该给予鼓励。

3.朗读时,要注意故事的情节发展和聪聪的心情变化。

课文的前半部分,聪聪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麻烦事情并引起他的思考,要读出他担心、好奇、盼望的语气;他决定发明一种万能胶水以及研究、实验的经过,要读出他充满自信的心情;在宣布发明结果而又无法演示时,要读出焦急、生气、无奈但又无比佩服的语气。

4.课后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更多的发明创造的故事或尝试开展某种发明创造活动。

四、参考资料

下面是20世纪一些最重要的发明与发现。

飞机1903年,两位自行车制造商莱特兄弟进行了第一次机动飞行试验。

1930年,英国工程师弗兰克·惠特尔首次申请喷气发动机的专利。

但是,德国是第一个研究成功喷气式飞机的国家,德国研制的海因克尔·赫178型飞机于1939年飞上蓝天。

电视机提起电视机的发明,人们最常想到的是苏格兰工程师约翰·贝尔德。

他在1923年首先为他制造的有8条显像线的装置申请了专利。

1930年第一台电视机投放市场,他将这个装置命名为“电视接收器”。

青霉素这种世纪神奇药物是1928年由苏格兰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的。

当时他在培养皿中发现一种霉菌可以杀死细菌。

但是直到10年以后,牛津大学的3位研究人员找到了提纯这种霉菌并作为药物使用的方法时,他的发现才得到广泛应用。

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开始于1943年,并在二战中得到了大大推进。

青霉素拯救了无数生命。

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实用型电子机械计算机是1943年由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发明的。

这台名为“巨人”的计算机是用来破译纳粹密码的。

此后的不断革新使得电子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能力却提高了成千上万倍:

晶体管(1947年)、集成电路(1959年)和微处理器(1970年)的发明逐步提高了数据运行速度;硬盘(1956年)、调制解调器(1980年)和鼠标(1983年)的发明又不断提高了获取数据的能力。

未来还会出现一些“智能”型装置,诸如手表型对话器,及时提醒你购买牛奶的冰箱。

一、读读背背

选择了五句关于珍惜时间的谚语,一是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二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美。

学习这些谚语,鼓励学生熟读背诵,在读书、背诵中体会,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最好引导他们讨论解决。

还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珍惜时间的谚语,以不同的形式组织同学交流。

二、阅读

短文《参观中华世纪坛》按照参观的先后顺序,具体描述了参观中华世纪坛四个组成部分的见闻、感受,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悠久文明历史的自豪之情。

学习短文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中华世纪坛的资料。

阅读短文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可根据短文后的两个题目进行讨论,交流感受。

第一题能填出世纪坛另外两个组成部分的名称即可,但顺序不能颠倒,还可以让学生谈一谈每一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二题要在阅读全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要引导学生联系收集到的资料来谈感受。

参考资料

2000年到来之前,世界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迎接新世纪与新千年的到来。

许多国家的首都如巴黎、伦敦等都不惜重金,兴建标志性建筑。

1998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号召“以崭新的风貌迎接建国五十周年,迎接澳门回归祖国,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作为首都北京,以“中华世纪墙”为启端,发展到以“中华世纪坛”作为迎接新世纪、新千年的标志性建筑。

中华世纪坛,是一座规模不大但却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纪念建筑。

称之为坛,虽含有弘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意义,但其总体上已完全区别于古代祭祀天地日月的祭坛,而赋予了现代化的内涵、风格与韵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世纪作为度量历史的单元,中华民族拥有五十个世纪的文明史,熔铸着伟大祖国的盛衰兴亡,铭刻着伟大民族的荣辱沉浮。

浓缩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再现五千年文化的辉煌;纪念先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保持优良传统,创造美好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这就是中华世纪坛的立意。

三、口语交际

安排了“交流纸的知识”,既有布置教室的要求,又有交流、评议的要求,重点在后者。

教学时,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查找有关纸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对纸有更多的了解;并搜集各种各样的纸,剪成喜欢的图形布置教室。

语文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于进行口语交际。

在指导口语交际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回忆课前准备的材料,选好话题,主要是自己了解的有关纸的知识,如纸的发明历史,纸的生产原料,纸的生产过程等。

然后先在小组里讲,再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

评议时可以只评谁的纸剪得怎么样,或讲得怎么样,也可以综合起来评议。

四、习作

这次习作要求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参观活动写下来,注意把参观过程写清楚,重点部分内容写具体。

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参观过哪些地方,哪些展览。

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参观活动,为习作做准备,提供材料。

2.在人人都有习作素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选出印象最深的一次参观,想一想参观的过程怎么样,在参观的过程中最有吸引力的景物或展品是什么,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及其他观众的表现怎么样。

个人想好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再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

一个学生说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质疑,从而打开学生思路,丰富习作内容。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自己想的、说的内容写下来。

写的时候,还可以参考《参观人民大会堂》《参观中华世纪坛》等文章的表达方法。

习作的讲评要紧扣参观过程是否写清楚、重点部分内容是否写具体等要求,采取教师讲评、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当小老师组织讲评、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

第四组

本组教材包括两篇精读课文《翠鸟》《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略读课文《杏儿熟了》《信箱》和一个“积累·运用”。

本组课文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赞美了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学习时,要以读为本,读出这种情感,用心体会这种情感,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达到沟通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使用语言叙述事物,表达感情的。

本组教材的教学,建议用12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课时,略读课文3课时,“积累·运用”5课时。

13翠鸟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小巧玲珑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

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

作者在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