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老字号.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1774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同老字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同老字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同老字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同老字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同老字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大同老字号.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大同老字号.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大同老字号.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大同老字号.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大同老字号.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大同老字号.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大同老字号.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大同老字号.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大同老字号.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同老字号.doc

《大同老字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同老字号.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同老字号.doc

大同老字号

由于大同自古以来便是山西北部的重要商阜和物产集散地,这里的大街小巷商迹遍地,至今仍保存着30多处老店铺遗址,如绸布店“德泰钰”、“恒丽魁”,珠宝店“德胜荣”,药铺“德仁堂”,副食品有“郭肉铺”、“王面铺”,还有30多条以市场命名的街道,如:

南马市角、北马市角、东羊市角、西羊市角;东油坊巷、西油坊巷;南柴市角、北柴市角;赵大豆巷、草帽巷、稻米店巷等等。

从清朝末年到1937年大同沦陷前,旧商号有850余家,杂货店居首位,近百余家,粮店业次之有65家,皮货、油、盐业各30家,鞋庄38家,分京庄和同庄两大类,帽店有王子典帽铺、郝草帽、义记帽庄等,印刷业、书局、文具、纸业11家,帐业8家,钟表眼镜店11家,洗染业13家,照相业5家,木器业20家。

大同人很讲究饮食文化,茶馆、酒店、名吃、名店因经营有方而名噪一时,现列举几家。

1、德泰钰

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一对摆摊兄弟梁泰和梁钰在古城大同东街一家座北朝南的小阁楼(九龙壁西)开起了百货店,生意颇为兴隆。

不久,在总号斜对面(东街拆迁前人民服装厂一工段),又建成一幢二层小洋楼开设分号。

掌柜郝泰除在天津常设采购机构外,还代办北平、上海、杭州的汇兑。

总号经营批发业务,商品主要有冰糖、红糖、白糖、香油、海带、锡箔等;分号零售洋布、呢绒、绸缎、铁锅、铁绳(拴马、牛等牲畜用)、扁担等杂货,形成一个综合性贸易商店,那时的日销额高达数百两现银。

1928年,德泰钰又在大南街开设一家分号,该号门面高大,座东朝西(大南街拆迁前的国营糖业烟酒公司南街批零商店),门面上方的五个长方装潢格内,当年分别写着绸缎、呢绒、花布、五金等字,可想店内货品齐全,种类繁多。

这时,掌柜的已换为刘忠义、王敬才二人,总号和分号人员共约一百多人,生意更加庞大,可为德泰钰鼎盛时期。

“七·七”事变后,德泰钰开始衰落,营业额明显下降,只能维持本店人员生活费用。

抗战胜利后,仍无起色,后又遇安徽商人骗去24万资金,不久便倒闭。

2、恒丽魁

恒丽魁创业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6年),总店座落在大南街,背东朝西。

其出资股东是大同有名的祁家三兄弟,祁奎、祁成祥、祁子英。

创店前,他们靠摆摊集资,买下大南街路东七间铺面,重新整修后,开张营业。

开始主要经营绸缎、棉布,代销杂货。

祁奎颇为精明,也有些商业头脑,他亲理业务,独闯北平、天津、上海,直接从厂方进货,由于货源充足,又经营得法,生意火爆,顾客盈门。

没几年时间就发展起来,又重修门面,增设柜台,分立专柜,成为内、中、外三室穿堂店铺,顾客可穿行其间,颇似现在的超市。

同时在北门外(现火车站一带)设有专销老醋、美孚煤油的分店,在包头、绥远(呼市)设魁记煤油庄,在丰镇设永记煤油庄,在雁北十三县设煤油分包处,在京、津、沪、行唐、正定等地派专人驻庄。

昌盛时人员达120多人,铺底资金八千余块大洋,周转资金15万元,年营业额达百万元左右。

经营范围包括绸缎、呢绒、棉布、土布、百货、颜料、糖果、纸张、西药、香烟、火柴、煤油等。

1936年,恒丽魁利用商业信用吸收游资,包销美孚公司的煤油、谦信洋行的颜料、西药、怡和洋行的白糖、丹华公司的火柴。

美孚煤油成为恒丽魁盈利最丰的业务,名声远扬。

祁魁经营之道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民国三年(1914),美孚公司来同寻找市场,经基督教徒倪虎臣介绍,双方达成协议,以“存油超押金”的好处,订立包销合同,从而控制晋北、大西北一带的煤油市场。

亚细亚、品德士古油始终在这些地区打不开销路,包销商号被恒丽魁挤垮。

日寇侵华期间,美孚公司煤油不能进口,恒丽魁又包销日本驼牌煤油。

日军投降后,又恢复美孚油,直到大同解放前夕,垄断晋北、大西北市场。

“七·七”事变后,祁魁年岁已高,祁成祥之子祁乐天为了躲避日伪的纠缠,不当汉奸,遂出面担任恒丽魁掌柜,经常以采购为名在内蒙等地躲避,店铺经营每况愈下,规章制度松弛,漏洞时有发现。

国民党统治时期,因通货膨胀,物价不稳定,恒丽魁仰仗雄厚的资金,坚持卖出多少货,务必购进多少货,但日子仍一天不如一天,加上苛捐杂税,终于未等到大同解放就破产倒闭了。

恒丽魁六十多年的兴衰史,至今留给大同人不少值得思索的东西。

3、广丰茶庄

广丰茶庄为大同的百年名店。

茶庄创设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店址原坐落在市中心的四牌楼东街路北,时有门面三间。

1989年,因市政改建,迁入马路对过的永泰大楼,虽然铺面见小,但“广丰茶庄”牌匾赫然入目。

也给过路人留得缕缕茶香。

大同天寒地脊,有茶草而无茶树,惟因地处边塞,扼居北地马和中原茶交易要地,故自古以来茶在大同一带市场颇盛。

明清时期,大同“市井茶肆相属”“南来烟酒糖布茶”“北来牛羊骆驼马”,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

广丰茶庄的创始人高松林原为皮货商,天资聪慧,人又勤快,深得东家喜爱,常被独自打发到草原牧区收皮货的本事。

逐渐练就他鉴别皮货的本事。

正当高氏准备在皮毛行大显身手时,一场意外使他改弦更张,索性舍弃皮毛而做起茶叶生意。

有次押货南下,途中遇雨,皮张全部淋湿而大蚀其本。

在高进退维谷、无以北归之际,适逢一熟识茶商急于向北方运茶而又苦于没有帮手,高松林喜出望外,慨然应允。

后来茶叶出手,所获酬金颇丰,高用这笔钱又约两个弟弟凑足银洋1000元开办茶庄。

广丰茶庄开张后,高家弟兄阐精竭虑,勤于招徕,生意越做越火,至民国十七八年,又在北街开设分店——广丰仁记茶庄。

高松林苦心经营广丰茶庄达三十年之久,使得茶庄在大同立地生根,生意兴隆,名声大振,从而饮誉大同周围及晋、冀、陕、内蒙和外蒙古广大地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丰茶庄的店名被认为是“四旧”,牌匾被红卫兵砸毁,店名改为“大东街茶叶门市部”。

1980年,广丰茶庄恢复了店名,重新挂上了老字号牌匾。

1982年,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广丰茶庄由老职工高宝生出面承包,茶庄职工13人。

4、同和书局

民国初年,一位早年从河北流落来同的书生王杰,开了个书铺,起名叫“同和书局”,意思是“天下大同,和平繁荣”。

开书局之初,只卖些线装书,如《四书》、《五经》以及一些《康熙字典》之类的工具书。

这些线装书一般是从北京进货,装帧整齐,颇有收藏价值,特别是包皮,皆用绸缎裱装由名人题签,令人眼目一新。

因此,书局不到几年便略有赢利。

“五·四”运动后,王杰的女儿渐渐长大,由当时的兰池小学升入大同女子师范学校(大同五中的前身)。

她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便有意传播进步思想,于是奉劝其父从北京购入大量进步书籍。

在这样的文化气氛熏陶下,王姑娘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经常与一些进步青年来往。

谁知,当地官员李某看上了她,硬以“革命之罪”把她抓进大同监狱,然后又逼她为妾。

姑娘虽然生性柔弱,但宁死不屈。

后王杰变卖家产才打通了关节,把女儿救了出来。

之后王姑娘拜齐白石为师,在北京成了一位女画家,人称“妙如先生。

”解放后,大西街共有三家书局,都是由同和书局分支出来的。

一是同和书局,二是晋益书局,三是同文书局。

特别是晋益书局又办起了印刷厂,兼印一些帐簿表格和一些书籍小册子,当时闻名晋北。

1955年公私合营后,这几个书局合并成立了“大同印刷厂”。

5、琵琶老店

谈及大同老字号,琵琶老店当为第一店,历史最为悠久,相传距今约有2000多年。

过去步入古城大同,在清远街(大西街)路南有一座旅店(大西街46号,原名东胜店),门前悬一醒目的木匾,上刻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琵琶老店”。

相传汉代昭君出塞,路经平城,曾在此店小住。

故大同民间将琵琶老店与昭君联系在一起。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王昭君,字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入宫。

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与汉通好,“自言愿婿汉氏以结亲”。

元帝为改善与匈奴的关系,答应和亲。

消息传到后宫,王昭君主动请求出塞和亲,元帝遂将昭君赐于呼韩邪单于。

昭君出塞和亲,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而历代文学、音乐、绘画均以此为题材,反复咏叹,编成戏剧、曲艺,广为流传。

相传昭君一行从长安出发,向北行进。

时值寒冬,一路上白杨萧萧,寒风瑟瑟,夕阳古道,风尘仆仆。

这天来到塞外古城平城,住在大西街东胜店。

晚上明月当头,她想到明日就要离开汉土,一腔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命人取出随身琵琶,焚香弹曲,舒缓处似行云流水,在场人无不动情。

据说通晓音律的民间艺人将曲谱记录下来,演变成为后来的大同民间戏曲“耍孩儿腔”。

第二天昭君将她弹的琵琶赠与店家作为留念,遂动身经武州塞,过右玉东北时,汉马停步不前,驱赶不动,昭君感叹汉马尚知恋土,遂换上匈奴坐骑,进入胡地。

这就是人们说的“汉马不过边关”,至今此地还留下昭君乘骑的蹄痕。

为了纪念为国和亲的昭君,此地遂称“蹄窟岭”。

昭君出塞后,使得边疆地区“人民炽盛,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声,黎庶无干戈之役。

”巩固和平环境达60年之久。

昭君在胡地生了三个孩子,呼韩邪单于在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去世后,她曾上书汉成帝,要求重返汉室,为了维护和亲,成帝让她服从胡俗,继续留在胡地。

昭君最后老死胡地,葬于呼和浩特南郊9公里处,称“青冢”。

至今33米高的坟丘,嫩黄黛绿,草青如茵,成为中外游人凭吊的游览胜地。

大同人为了纪念这位和平使者,遂将东胜店改为“琵琶老店”。

相传唐懿宗显通年间(860-873)大同军节度使段文楚,将一块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亲笔书写的“琵琶老店”四字牌匾,悬挂在该店门上,从此琵琶老店远近驰名,迎来八方客,生意达四海。

6、凤临阁

大同的凤临阁座落在城内大西街的九龙巷内,原名“久盛楼”。

相传明正德年间,大同煤龙镇(现煤峪口)有个青年女子叫李凤姐,长得貌若天仙且为人朴实,和他哥哥李二在九龙巷开了个酒楼,备清茶便饭,招待城内和过往客人。

由于他们善良勤快,小本经营倒也快活。

有一年明武宗微服来到大同,在久盛楼用餐,被李凤姐的姿色所迷。

武宗使用种种手段,并道出皇帝身份,把李凤姐哄骗到手。

后来李凤姐劝武宗应以国事为重返朝要紧,武宗听其劝解从大同返居庸关回京城,谁知在返京途中李凤姐病故居庸关,葬于居庸关西侧,现以成为居庸关“关沟十八景”之一的“白凤冢”。

京剧传统剧目《游龙戏凤》演的就是这个故事。

缘于此,李凤姐曾开过的“久盛楼”便更名“凤临阁”。

凤临阁的故址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仍在。

凤临阁的出名除了以上人文色彩的渲染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特色菜肴。

清末,大同地区一些有名望的名厨都曾操厨于此,有精烹满汉全席的官厨张林泉,擅做宫廷点心的关祥及后起之秀李寿山、武殿仕等。

特别值的一提的是凤临阁刘二师傅的烧麦妇孺皆知,久负盛名。

该店原有一幅精美的壁画,描绘关于正德皇帝巡幸大同,在久盛楼与李凤姐相遇的故事,可惜,壁画毁于“文化大革命”。

7、兴中轩

“兴中轩”初创于民国年间。

地址坐落在大北街火神庙街东口对正的一栋中式木结构二层楼内。

楼下有大厅和伙房,楼上有雅座。

二楼楼外雕栏画栋,雅观别致,坐在楼上,大同北城风光尽收眼底。

楼阁门柱上有一副楹联,上联“素手挽玉箸致兴中到”,下联“嘉朋登绣楼隆轩福祉”,楼正中悬一横匾,黑底金字“兴中轩”。

兴中轩的服务态度极好,相传有个穷书生没钱用饭,手里攥一颗鸡蛋和一个馒头,来到兴中轩叫店小二给炒一下鸡蛋倒一杯热水。

店小二二话没说一会儿一碟鲜黄的炒鸡蛋端了出来,还给加了一两韭菜,黄绿相间,色香味俱全,只把个穷书生吃得油亮满面,后来这个书生便为他们书写了上文提到的那副对联。

1954年,兴中轩公私合营,成为大同城内独一家的回民大饭店,一直到80年代末仍久盛不衰。

8、积德钰

大同城糕点铺历代甚多,出品精细,装潢甚美。

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糕点有大北街的清雅斋、忠信魁、广发新,以及德明斋、德盛魁、福安斋、新和园等,主要产品有潮糕、蜜饯、马蹄酥、佛手、绿豆糕、饼干等。

其中积德钰是一家颇负盛名的大糕点铺。

该店铺坐落在和阳街(大东街)路面朝北(今九龙壁东、都司街西之间)。

传说清末年间,大同府有一家姓白的回族员外之家,其本家叔叔曾经在皇宫御膳房中当饽饽厨师,有一手做糕点的绝活。

这位厨师因不愿在宫廷作坊中过单调拘束的生活,一次在宫廷满族皇家祭祀祖先宴请朝官时,他有意把饽饽供品十三层宅塔,少放了一层,被御膳房主持发现后,打发出宫。

他无处可去,遂来大同寄居在白员外家。

白员外在大东街买下一座小店铺,让他开个饽饽铺,并把家中一位叫宝姑娘的丫环派到店铺去帮工。

这位宝姑娘有几分姿色,且聪明大方,勤快肯干,人品也好,加上微笑服务,卖的货又是皇家品位,货真价实,从而招来不少回头之客,小店铺经营得红红火火,生意兴隆,门庭若市。

一日黄昏,宝姑娘正关闭店门,店主从隔壁酒铺出来醉醺醺地摇晃着回店,宝姑娘扶他入店后,他猛然将宝姑娘抱住,并说要娶她为妻。

宝姑娘因与恩人有婚约,不从他,一口气跑回员外家哭述,无心在做悖悖,店铺便一时关闭。

后来在员外的说和下,店主主动向宝姑娘赔礼道歉,并答应她同其恩人成亲后,双双来店铺工作。

宝姑娘心地善良,又觉得店主之非礼也是酒后所为,于是点头答应。

店铺重新开张,从此生意一日好似一日。

一天新任大同知府来到这家悖悖铺。

店主将他在大同开铺的事讲给知府听,知府听后笑道“有恩必报积德也,掌柜有此店家,藏钰也,可喜可贺!

白掌柜忙说:

“望大人能为小店题匾”,知府乐道:

“正合吾意。

”于是拿出文房四宝,“积德钰”三个大字耀然纸上。

几日后牌匾刻就,店主请来白员外和同行业主,敲锣打鼓悬匾于店铺门额之上,从此积德钰名声大振。

民国时期积德钰除经营糕点外,还增加了干果菜糖茶等杂货,成为大同著名的杂货铺之一。

大同解放后,该店铺由杂货又转为专营糕点,店铺在大东街改造中搬迁到都司街口东,店铺也几易其主,仍然经营至今,为大同现存可数的百年老店之一。

9、增盛源

增盛源创建于清光绪年间。

财东是阳高人靳二喜,卖豆腐出身,家中一贫如洗,夫妇二人靠磨豆腐卖豆腐逐渐积累了一些钱财,成为一个小业主;又逐渐买房置地雇工,成为一个地主兼商人。

他不满足于在阳高发展,来到大同开了杂货铺增盛源,发展成为雁同一带商业巨子。

但靳二喜生性吝啬,眼光狭隘,他的绰号没毛狼,是当时人们对他吝啬狠毒的评价。

增盛源极盛时,总部设在大同南街,但靳二喜仍然不改当年豆腐匠的生活习性,省吃俭用,据说他一日三餐仍是玉米面糊糊山药旦,烂腌菜就饭。

其家人甚至吃山药蛋都不准剥皮,逢年过节吃顿黄糕也要掺上玉米面。

他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一顶破毡帽戴了几十年还舍不得扔。

据说靳二喜有次坐马车出大同东门回阳高,车夫在前面赶车,下东门大坡时他在后面紧拉磨杆(煞车),由于紧张把破毡帽丢到地上,他竟顾不上拉磨杆,急忙跳下车去捡帽子,在车上仔细把破帽子翻开检查,十万银票、地契、房契、等一张不少,这才放下心来赶路。

由于过分吝啬财聚不散,就好像一个湖泊只蓄不泄,最后必然要决堤溃坝那样,终于在明国年间,一次大火将大同总店烧得七零八落,从此,增盛源一厥不振,直至销声匿迹。

10、德盛荣

在大同众多的老字号当中,德盛荣银匠铺以童叟无欺而著称。

大同的老年人都还记得它的门面上的那块绿字黑牌,上书“童叟无欺”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德盛荣正是凭着这股经营之道而享有声誉的。

德盛荣坐落在大北街路西,至少有六十余年的店史。

创始人为大同郊外三井村(现时庄附近)人杨海全父子,大掌柜施润庵,店面50余平米,三间连空一室,店铺后院是成货加工作坊。

日本侵占时期,流行销售金货,德盛荣又增开一个作坊,专从天津等地调入艺工十五、六名,打制各种首饰、串连珠花等,当时的生意最为兴隆。

每日早晨,店员把刚从北平接到的黄金变动价牌挂出,掌柜的上店坐在门对面柜台后的太师椅上,开始饮茶阅文,名曰:

“压柜”,两旁柜台内的伙计便开始笑盈盈的接待顾客,金银玉器一经买出,便遂开保票,票上注有货名、成色、类别、价格,凭着这张保票,一旦发现货色有假,即可退换。

于是,民间流传着一句歇后语:

“德盛荣的保票——硬得很”。

德盛荣有伙计十二、三人,加上作坊工人,共有二十五六人,伙计们长年住在店里,吃在柜上。

该店每年只收一、两名学徒,几年后,表现出色的才让其顶柜,有能力者逐渐任管帐先生或培养其当掌柜。

11、王面铺

王面铺原址在南关关角十字路口,距今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刚开始创业时,由王富、王德兄弟俩经营,人称“大面王”、“二面王”。

面铺主要经营麻叶、蜜麻叶、细酥饼、油果、大饼、馍馍等熟食品,由于兄弟两苦心经营,薄利多销开店以来买卖一直很兴旺。

三十年代末,是面铺的鼎盛时期,共有职员二十多个,骡、驴等畜力四十多头,胶皮车五辆,碾子两盘。

那时,逢年过节,面铺周围的人们提早把米面送来,赶制店心。

蜜麻叶和细酥饼是该铺最负盛名的面食,做工讲究,经济实惠。

因此,当时南来北往的脚夫、香客等,都成了王面铺的常客。

后来,由于战事频仍,王面铺连年赔本,终于无力支撑,于1948年关门歇业。

12、郭肉铺

大同四牌楼附近,过去有家经营肉食的铺子,店主姓郭,故这一带的人们称“郭肉铺”。

由于该店处在闹市区,又经营得法,生意一直很兴隆。

当时铺内备有两杆秤,顾客上门购肉,多是自己掌秤,若有怀疑,可用另一杆秤复验。

郭肉铺的刀法娴熟准确,一刀下来相差无几,因此,人称“郭刀准”。

每当有婚丧嫁娶之事,业主不仅把上好肉食称足包好,并且还送货上门,信誉极好。

那时,主要经营猪牛羊肉,本地的货供不应求,还从丰镇、包头、呼市运进,卖出时,要经过查肉质、去杂毛和清除污垢三道工序,不合要求者,一律不上柜。

13德仁堂

在大同老字号中,药铺有三十多家,其中经营中西药材的有晋仁堂、同济生、德仁堂、永成合、同德堂等几家,可既批发又零售的只德仁堂一家。

德仁堂建于1926年前后,地址在大东街,门面背南向北,由赵世宝等三人投资六百块大洋创建,堂内共二十四人,站柜店员十人,其余都在店后制药作坊加工半成品,包括切割、配剂中成草药,密封、包裹中成药丸等。

此外,柜上还有中医赵世宝、西医马玉清两位常年坐堂大夫。

当年,“德仁堂”巨匾下的两旁各书一联,右联“经销川广地道药材”,左联“批发零售中成西药”店门两侧挂着两条用铜料打制的草药幌子,很有气派。

赵世宝当掌柜时,组织采购人员出外采药,选药讲究地道药材,药效好,因而信誉高。

当时除赴广州、四川等地采集草药外,还时常与北平老药店同仁堂有生意往来,店内常有同仁堂的“十大王牌”,如治疗关节炎的虎骨酒,治疗半身不遂的再造丸,治疗妇女不孕的女金丹,治疗中风不语、口眼歪斜的苏合香丸等名贵药品。

由于德仁堂开设批发业务,许多云游郎中和摆摊户前来批销,常顾者享受优惠价格,本地行医者还往往赊帐拿药,致使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德仁堂归市药材公司管理。

14、清雅斋

民国初年,位于大北街的清真糕点铺“清雅斋”在大同名头很响。

其食品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良而享有盛誉。

清雅斋糕点的面粉必须选用京津地区的精制粉,成色要求纯白而细腻滑手,油料是上好的城东葫油,清澈透亮,毫无渣汁,外加河北小磨香油。

糖豆馅也是精选红豆,温火煎熬,细箩过滤。

糕点的外型,方是方,圆是圆,码得整整齐齐,糕点上面还要点上红点或撒点香菜,表示好看和吉祥的意思。

特别在包装上更是顿了一番脑筋,一是纸包,而是盒装。

纸包绝对不同于现在用塑料袋的散装,而是店小二用一张软纸铺在秤上称好后,把这些糕点垒成金字塔一般,用包装纸打折包好,再加上一张漂亮的红色方纸商标,用纸绳十字捆紧,留出提线,顾客一拎便走。

当时的盒装用的是硬纸盒,外表有好看的图案,也是大同人的一种摆设。

清雅斋的拿手品种是长寿糕、绿豆糕和酥皮点心,仅酥皮点心品种就达几十种,五仁馅、桂花馅、枣泥馅等应有尽有,该店的制作秘方一概不予外传。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