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1787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题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压题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压题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压题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压题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doc

《压题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题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压题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doc

With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itisgettingincreasinglymature,andgraduallyinfiltratedintoallkindsofindustries.Networkinformation-seekingisanimportantwayforpeopletosearchinformation.However,asthereisamassofinformationoninternet。

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

广西南宁沛鸿民族中学韦燕智

内容提要:

把握好文学形象,并化用到高考作文中,通过整句铺排、对比举例、化诗入文、故事新编等方法,让高考作文增光添彩。

关键词:

文学形象话题作文文采创新

2004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以文学形象作为作文话题送给考生,让考生大开眼界,让高考指导教师重新找回以读促写的备考传统。

文学形象在历史的隧道中纵贯古今,熠熠生辉。

学生熟悉阅读过的文学形象的生活,因为这些形象曾经让他们真正感动过,曾经让他们捧腹开怀过,或曾经让他们潸然泪下。

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这是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的回归,也是语文高考文学性和人文性的体现。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话题材料同样富有诗一般的启迪:

“水有水的灵动,山有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能显其智慧,山的沉稳能显其敦厚。

然而海水的灵动却不改始终如一的一色蔚蓝,山虽然是沉稳的却有它的敦厚。

”这充分体现高考作文文学性在命题者心目中的地位。

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再次闪光,同样获得评卷教师的青睐。

它能显示考生的文化积淀,它能体现考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灵活的组材能力,它能展示考生的嫁接能力和点题意识,文学形象能再次让高考作文文采飞扬。

那么,如何让文学形象在考生的作文中再次显现其审美魅力呢?

首先,要熟读文学名著,让文学形象烂熟于心。

据《赤兔之死》的作者、原南京市十三中的考生介绍,光《三国演义》他就读了七遍。

在多读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人物的典型性格,如熟读《阿Q正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阿Q;熟读《西游记》对,就会对孙悟空机智勇敢、猪八戒嘴馋身懒的特点了如指掌;熟读《欧也妮•葛朗台》,常常会对贪婪吝啬葛朗台捧腹大笑;熟读《红楼梦》,黛玉的聪慧与多情常让自己心领神会。

总之,熟读精读文学名著,对作品中的人物要烂熟于心,才能为我所用。

其次,要善于发现文学形象的现实意义,在生活中再造原型,创新形象。

在高考话题作文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必须善于挖掘文学形象的现实意义,找到他们与话题的切合点,运用起来才能不见斧凿痕迹,自然贴切。

2004年湖北考生在《买好一面镜胜过百黄金》中将文学形象和人生品格与追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第三,要在高考写作中找到文学形象与话题的结合点,巧妙构思,锐意创新。

好马还要配好鞍,生动的文学形象如果没有生动的载体,同样索然寡味。

善于运用文学手法再造文学审美形象,文学形象才能再放异彩。

如何能让文学形象在高考作文中闪光呢?

一、整句铺排,气势恢宏。

话题作文往往需要学生紧扣话题写出思辨性和哲理性。

排比、对比举例能使作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整句铺排,整齐明快,流畅自然,让文学形象相互辉映,突出强烈的审美色彩。

2004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水边的女人》排比举例水边的女人,然后由面到点,淋漓尽致地再现黛玉水一般的灵动形象,产生强烈的审美震撼力。

我看见西子浣沙的涟漪,望见貂婵戏水的波澜,听到红拂袖水的誓言,闻到虞姬临江的哀叹。

水边的女人,永远带着那一份无悔,保持着那永不失去真彩的灵动。

“汝”,于是我想到了你——黛玉。

水做成了女人,宝玉如是说。

你就如那一池流过沁芳闸的活水,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

于是,一泉清流被你演绎到了极致。

水边,你写下了《葬花吟》;水边,你赋出了《唐多令》。

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

也许,你又感怀身世了,面对那池清流,你想到了“逝者如斯”;看到了随波而去的落红,你想到了“花自飘零水自流”。

水成了你感情的承载,载着水做的女人的眼泪,流向远方。

诗言志,歌咏怀。

诗歌的形象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诗人的化身。

诗歌的形象在高考作文同样流光溢彩。

2004年湖北考生《买好一面镜胜过百黄金》由诗歌的形象而品评诗人的人格:

镜乃一种品格,既然是品格,则有高尚与低劣之分。

陶渊明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李白选择“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自强;苏轼选择“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豁达。

他们各有所爱的“镜”,他们各自选择自己所坚持的秉性。

议论文中用文学形象对比、排比举例,更是气势非凡,平添几分洒脱,几分豪气。

2004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文化的性格》如此评论文化的性格:

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山的沉稳。

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若江南文化是李白的清新俊逸,西北文化则是杜甫的沉郁顿挫。

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西北文化则是东坡的超旷豪放;若江南文化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西北文化则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风流人物”。

二、化诗入文,文采飞扬。

诗歌是语言的精灵,文学的精华。

诗歌的形象灵气十足,凝练而简洁。

往往一两句诗词名句,即可再现诗人的形象。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那番豪言壮语,散发着曹操的雄心与气魄。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在那悲苍伤忧的情景中,感受到杜甫的忧国患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是那感怀凄凉的小调,感染着李清照的落泊与寂寞。

(广东考生《语言,沟通的基石》)因此化诗入文,守住文学写作的阵地,让诗歌形象为高考作文增光添彩。

2004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稳中求胜》有这么两段: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

消沉了吗?

没有。

“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以诗人的诗歌写诗人,何等洒脱,何等畅快。

三、故事新编,针砭时弊。

鲁迅是故事新编的开创者,从1932年写的《补天》到1935年12月写的《出关》,共写了8篇,这些作品无不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鲁迅在《故事新编》一书《序言》中所说:

“……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却也许还有存在的余地罢。

”其中《铸剑》是写眉间尺为父复分仇的传奇故事鲜明地表现了这一思想:

统治维修组用屠杀政策来统治人民,人民就用头颅来反抗这种统治,宁愿与统治者同归于尽也决不妥协。

《奔月》题材来自嫦娥奔月的神话,但渗透着强烈的现实感受,体现出作者复仇和韧性战斗的精神。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故事新编,重塑文学形象,倍受青睐。

单一部《红楼梦》中的宝钗,2003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有《宝钗鸣冤》,2004年福建又有《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魂断大观园》、《宝钗的独白》等佳作。

利用文学形象改编故事不是文学作品的缩写,也不是文学形象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匠心独运,紧扣话题,联系生活实际,翻出新意来。

其一,以文学形象为基础,结合实际,展开联想和想像,让文学形象到现代生活,却保持人物在原著中的性格特征,从而在人物形象与现实的矛盾中反映社会问题。

如《悟空下岗记》让唐僧几个徒弟竞争上岗,反映了当代的人才观。

如《悟空八戒经商记》的折射的就是市场经济中商家对诚信的理解。

如《孔雀东南飞新传》别出心裁,根据作文题意要求对原作大胆改造,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给了兰芝和仲卿的关系一种新的“诠解”。

这样的“故事新编”,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并且在题意的“前提”下创造出“似古非古,似今非今”的形象。

其二,反弹琵琶,让文学形象翻出新意。

用求异的构思重塑人物形象,这样写出的作品不落窠臼,陈言尽去,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002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昭君的选择》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

在构思上,将故事中昭君完全被动的出塞行为,改为为国家民族利益而主动请命的壮举。

由被动到主动的行为变化,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也相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求异思维的恰当运用,既有力地表现了“心灵的选择”这一话题,也一改历史上昭君远嫁是个人悲剧、民族耻辱的论调,歌颂昭君舍小我而顾大局的精神,昭君也就不再是文人笔下那个“环珮空归月夜魂”“泪湿春风鬓脚垂”的充满哀怨的悲剧形象了。

另一篇高考作文《刺秦》也是用这样的构思写出来的精品。

《刺秦》中的荆轲为了天下苍生再次陷入战乱之中,变原作中的“刺”为“不刺”,变“刺不中”为“不想刺中”。

人物也由《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扶弱救困、反抗强暴的侠义形象,一变而为明大义、顾大体、识大局的仁人志士。

其三,旧瓶装新酒,借文学形象或文学作品框架重构文学形象,锐意创新。

2004年湖南考生写的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借琵琶行的结构再造艺术形象,抒发的感情与原诗截然不同,但确有古今形象交相辉映的效果,虚实相生,产生深刻的审美内涵。

我们在写作故事新编时,一定要注意紧扣所给话题,反映现实生活。

否则,文章便没有现实意义,很难达到“深刻”的要求。

多读熟读经典名著,让文学形象为高考作文增光添彩。

创新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文学形象的现实意义,发现文学形象在生活中的闪光点。

一定能写出富有创新意识的高考作文。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