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8198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docx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十五”以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部署,不断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实现了新的突破,改革为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

  一、“十五”改革的基本判断

  “十五”改革具有良好的体制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至“九五”期末,我省公有制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与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特点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以养老、医疗、失业三项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保持了我省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

  “十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改革推进力度最强的时期。

对“十五”改革的基本判断是:

微观市场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明显进展,体制机制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改革为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保障。

  “十五”时期,我省改革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全国领先优势:

  ——率先完善所有制结构,培育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

加快推进以产权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制面达97.8%,集体企业达98.0%。

积极实施民营经济新飞跃战略,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7.1%提高到71.5%。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较早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率先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加快转变商品市场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全国百强专业市场我省占1/4,年成交额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

积极探索紧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启动工业用地招、拍、挂改革试点,开展水、电等紧缺资源的以市场为取向的价格改革试点。

积极推进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设,地方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劳动力等市场建设步伐加快。

  ——率先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率先在全国制定出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全面实施“农村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着力推进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非农从业人员比重从2000年的64.4%提高到2005年75.5%,比全国高17.3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60元,连续21年列全国各省区首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64.0%,连续3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率先构建新型大社保体系,形成多层次社会保障网络。

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企业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五大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基础、专项救助为补充、统一就业为根本的新型大社保体系。

到2005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71亿元,支付能力达22月,均居全国第二,人均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908元,居各省区首位。

  ——率先推进教科文卫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大力实施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四个强省”战略。

全面推进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率先实施医药卫生三项制度改革。

着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四项工程”,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居全国前列,教育强县达到53个。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我省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国第四。

  ——率先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较早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之一。

投资、财政等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科学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

《世界竞争力年鉴》(2006)显示,我省政府效率在参评的60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18位。

二、“十五”市场化进程评价

  为了更好地量化评价我省改革进程,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借鉴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有关研究成果,从所有制结构、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发育情况、体制活力与外向程度四个方面,选取16项指标,测评区域市场化的最新进展。

结果显示,2000和2005年我省市场化水平均居全国第一,评价得分由8.46上升到9.29,体制机制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强(测评情况见附件一)。

  图表1   我省市场化进程测评得分   

项目

2000年

2005年

得分变化

名次变化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所有制结构

  非国有工业销售收入比重

10.00

1

10.38

2

0.38

-1

  非国有单位就业比重

10.00

1

10.42

1

0.42

0

  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

9.86

2

11.93

3

2.07

-1

  综合

9.95

1

10.91

2

0.96

-1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相对规模

8.71

4

10.23

4

1.52

0

  科教文卫占财政支出比重

10.00

1

9.54

1

-0.46

0

  罚没收入等占财政收入比重

8.90

3

7.84

3

-1.06

0

  固定资产投资中非财政预算资金比重

8.67

5

10.41

6

1.74

-1

  综合

9.07

2

9.51

1

0.44

1

市场发育情况

  劳动力市场发育

6.11

3

6.45

7

0.34

-4

  技术市场发育

8.26

9

7.43

10

-0.83

-1

  教育社会化水平

9.19

4

9.95

6

0.76

-2

  综合

7.85

1

7.94

3

0.09

-2

体制活力与外向程度

  人均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数

9.17

3

12.54

1

3.37

2

  企业资产利润率

7.89

4

8.02

14

0.13

-10

  人均专利数

6.84

5

9.70

4

2.86

1

  城乡收入差距

8.25

3

6.85

5

-1.40

-2

  出口占GDP比重

6.89

6

8.54

5

1.65

1

  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

6.67

10

8.40

8

1.73

2

  综合

7.62

6

9.01

3

1.39

3

  16项指标综合得分

8.46

1

9.29

1

0.83

0

    领先优势有所增强。

根据这一测评,我省长期形成的所有制结构、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发育等改革优势,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得分进一步提高。

2000-2005年,所有制结构得分从9.95提高到10.91,政府职能转变得分从9.07提高到9.51,市场发育得分从7.85提高到7.94,均列全国前三位。

  新的优势加快形成。

涉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外向型经济取得较好成效。

2000-2005年,出口占GDP比重得分由6.89提高到了8.54,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得分由6.67提升到了8.40,在全国排名分别上升了一个和两个位次。

技术创新提升较快,反映技术创新活力的人均专利数,得分由6.84提高到了9.70,排名上升一个位次。

  部分指标得分下降。

科教文卫占财政支出比重、罚没收入等占财政收入比重、城乡收入差距3项指标,2005年得分分别下降0.46、1.06和1.40。

此外,技术市场发育、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等指标,得分排名仍然较低。

三、“十五”改革的新进展

  1、深化企业改革,所有制结构调整形成新格局。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继续深化国企国资改革。

在基本完成市、县(市、区)国有集体企业产权改革和理顺劳动关系的基础上,组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逐步到位。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两目标”任务,2004年下半年起积极推进以产权主体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集团整体改制和优化重组工作有序开展。

17家省属集团企业制订了改革方案,4家省属上市公司股改方案审核通过,33家下属公司批复改制。

2005年,省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413.4亿元,位居全国第8位;利润总额108.1亿元,位居全国第2位。

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38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462亿元,利润总额182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60.2%、133.7%和146.4%。

  ——着力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

省委、省政府于2004年作出了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着力构筑市场准入、税收管理、规费标准、金融贷款和部门服务“五个平等”机制,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到2005年底,私营企业达到36万户,比2000年增加一倍,其中规模以上私营企业达到2.4万户,比2000年增加4.8倍,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8250亿元,比2000年增加6.7倍。

个体私营经济的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四项指标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

国有、集体和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共同发展的混和所有制经济,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实现形式。

  ——积极探索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探索建立城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公交、供水、排污等市政公用事业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杭州市积极推进交通投资体制改革,引进82亿元转让绕城公路25年经营权;宁波市积极探索供水投资体制改革,引进1.8亿元转让自来水公司90%的股权;温州市积极推进城市环保体制改革,对城市保洁和垃圾处理实行市场化运作;上虞市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组建了国有控股的股份制污水处理公司。

   2、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市场体系培育迈出新步伐。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要素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推进资本、土地等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市场体系。

  ——积极探索紧缺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

在全面实行经营性项目用地招、拍、挂制度基础上,制订土地区片综合价和工业用地“双控”制度,强化了土地使用的监管。

积极探索工业用地的市场化配置改革,2005年全省已有30个市、县(市、区)开展了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共有59宗2242.5亩工业用地实施了市场化配置。

对6大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电价改革,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改革。

宁波、绍兴、舟山、玉环、洞头等地积极开展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价格改革试点。

嘉兴市开展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

丽水市率先实施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建设。

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化,基本完成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制度改革,组建了25家农村信用合作银行、42家农村信用联社。

城市商业银行基本完成阶段性增资扩股工作,6家银行完成增资扩股。

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全省引进外资银行5家,保险公司4家。

产权交易市场在规范中发展,2005年全省共有产权交易机构28家,交易额超过50亿元。

企业上市工作有序推进,全省上市公司数量从2000年的53家增加到2005年的106家,居全国第四,累计募集资金从273.3亿元增加到486.5亿元。

其中民营上市公司68家,居全国第一。

  ——大力培育技术、劳动力市场。

修订出台《浙江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网上技术市场,上网交易企业达7万多家。

制定出台《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加快劳动力市场规范发展。

全省共有各类人才市场285个,其中民营人才中介机构174个;职业介绍机构2394家,通过职业介绍就业的用工数达203.3万人次,居全国第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

3、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

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先后开展三轮审批制度改革,省级行政审批事项从3251项减少到630项。

2005年开展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清理和审核,拟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264项。

不断改进审批方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索网上审批,全面实施集中审批。

1999年上虞市建立全国第一家综合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至今,全省101个市、县(市、区)都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成为服务型政府、效率型政府的重要“窗口”。

  ——推进投资体制和规划体制改革。

制定出台《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浙江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政府投资项目评估、公示和代建制,加快实施重大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度和稽察制度,建立项目与土地、环保等联动审批机制、土地供给率和项目开工率“两率”考核制度,健全了投资运行监测体系。

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规划工作的意见》,在宁波、温州等11个市县开展规划体制改革试点。

  ——深化省直管县的管理体制改革。

在1992年和1997年实施强县扩权改革的基础上,2002年省委、省政府第三次出台政策,对17个经济强县(市)和3个区进一步扩大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了313项管理权限。

2003年进一步完善省直接对县(市)的财政体制,出台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两保两挂”、“两保一挂”的财政政策,加速了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3,成为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总数,我省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连续三年占30席。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省级137个部门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管理,市、县的部门预算改革加快推进。

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

“十五”期间全省政府采购额471亿元,资金节约率13%。

全面启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制定出台《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

稳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2005年制定《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在科技厅、教育厅、农业厅、卫生厅等部门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试点工作。

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十五”期间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累计2402亿元,年均增长24.5%。

  4、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形成新局面。

在全国率先制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2000年在上虞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2年起全面推行以“减调改稳”为实质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农民人均负担从改革前的94.0元下降到7.8元。

2005年起全面停征农业税,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选择绍兴县、嘉善县、开化县、宁波市北仑区,开展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转变乡镇职能等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机制改革,到2005年底,全省流转承包土地366万亩,占承包面积的17.9%。

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2004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十五”末,全省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413家。

为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大力开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制定下发《关于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全省已有538个村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造。

  ——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建立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扶持机制,“十五”期间省级财政支农支出累计达311.8亿元,年均增长21.6%。

完善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省级财政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及海岛地区的支出五年累计336亿元,年均增长17.7%。

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2003年以来完成120多万名劳动力转移培训,其中72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

建立城乡“五统一”的就业制度,在35个县(市、区)开展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从2000年的35.6%下降到2005年的24.5%。

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完善小城镇管理体制,增强小城镇发展活力,266个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

5、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覆盖城乡的大社保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以全覆盖为目标,统筹推进以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多层次、低保障、广覆盖”的新型大社保体系基本形成。

  ——深化就业体制改革。

在统筹城乡就业的同时,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若干意见》,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援助机制,“十五”期间帮助175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稳步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积极改善劳资关系,全省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5%。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保险等政策法规体系,率先实行社会保险费地税代理征缴制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00年的561.8万人上升到2005年的876.8万人,医疗保险人数从2000年的228.1万人上升到2005年的639.5万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较大幅度增加。

2003年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到2005年共有188万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

  ——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进一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5年全省共有61.0万名低保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镇8.8万人,农村52.2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6.9万人和32.6万人,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全面建立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制度,到2005年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2.0%和97.9%。

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5年已有86个市、县(市、区)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共有参保农民2460万,占全省农业人口的71%。

此外,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加快发展。

 6、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以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和均衡发展。

  ——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改革。

我省是全国8个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省份之一,率先建立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类、社会公益类、中介服务类、生产经营类划分制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认定工作,765家省级事业单位完成认定工作,宁波、绍兴、嘉兴三市初步完成认定工作。

加快推进中介服务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全省已批复改制的事业单位1539家,改制面达30%。

深化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60%左右的单位实行人事聘用制。

按照“自发设立、自主管理、自律发展”和政会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试点,全省行业协会数量从2000年的1856家增加到2005年的3044家。

  ——不断深化教科文卫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六位一体”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着力推进农民健康体检工作,2005年8月以来共为231万农民实施了免费体检。

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顺价作价制度,集中招标采购面达100%,采购量占总量的85%以上。

积极推行省级和杭州市医疗机构药品联合招标,实现同城同价。

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重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四项工程”,5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2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爱心营养餐,270项农村食宿改造工程顺利完成,5.5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素质培训。

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公益类文化事业单位重点推进干部、人事、分配、保障四项制度改革,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事转企”改革。

率先在全国全面实行科研院所改革,19家省属科研院所整体改制为企业。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政策。

  ——完善公共事业投入机制。

在政府加大对公共事业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创办教育、医疗、文化事业。

到2005年,全省拥有各类民办中、小学校538所,民营医院242家,民营剧团485家。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改革居委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区管理新体制。

杭州和宁波市区将818个居民区调整为390多个新型社区。

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政府依法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村级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健全了村务管理监督组织,完善了村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建立重大事项听证会制度。

进一步完善来信来访、领导下访等制度,畅通社会诉求渠道。

消费者权益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等制度进一步健全。

7、深化涉外体制改革,开放型经济发展形成新优势。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营造有利于开放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

  ——优化外贸经营体制。

取消对非公有制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限制,实行进出口经营资格登记制。

深化国有外贸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初步建立“大通关”制度,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按照“老账全退,新账不欠”原则,加快落实出口退税政策,2004年共清退出口退税欠帐443.3亿美元。

2005年,全省外贸出口总额达到768亿美元,占全国的10.1%。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搭建招商引资平台,2003年起定期在香港、法国等地举办“浙江周”活动,在新加坡设立招商引资窗口。

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建立“以民引外”、“以外引外”等多形式、多渠道招商引资机制。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从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并重转变,到2005年底,世界500强公司已有76家在我省投资创办了195家企业。

“十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252.2亿美元,是“九五”的3.4倍。

  ——完善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环境。

深化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简化境外投资项目审批和企业核准程序。

推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扩大外汇境外投资审批权限。

建立“走出去”的专项扶持基金,完善企业“走出去”的激励机制。

据商务部《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到2005年,我省共有境外企业1238家,占全国的19%,居全国第一。

——健全国际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我省是国际贸易摩擦多发区,“十五”期间,建立健全对外贸易监测预警机制、产业损害监测预警机制和反技术壁垒工作机制,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和贸易保障措施,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合一”工作机制,贸易摩擦应对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应诉率和胜诉率分别达到95%和80%。

四、“十五”改革的基本经验

  我省“十五”时期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我省实际相结合,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结果。

这一时期的改革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深化“十一五”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我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群众和基层的创新创造,作为推进改革的源动力;始终坚持“允许试、允许闯”,积极鼓励探索创新;始终坚持及时总结推广人民群众的改革创新经验,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坚持市场取向改革。

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