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8525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docx

《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docx

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分析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姓名:

方士敏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社会学指导教师:

杨玉洁20061201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有关信任的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近些年来,信任问题更是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议题。

本文试图从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现状入手,通过对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其危害的阐述,了解当前我国信任危机的基本状况;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从经济领域、公共管理领域、日常生活领域、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对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从信任机制,伦理支持两个维度和政府、中间组织、个人三个层面探讨重建社会信任的机制,并试图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解决我国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这一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采用比较归纳法、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信任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博弈理论等对现实的社会“信任危机”问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和阐释,并广泛借鉴和吸取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对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探索性地提出了解决信任危机的合理措施,体现了社会学研究的综合性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关键词:

信任;信任危机;信任机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Scholarshavebeenattachinggreatimportanttotheresearchofsocialtrust,andithasbecomeoneofthehottestacademicresearchtopicsinourcountryandoverseas.Onthebasisofthecurrentstateofcredibilitycrisisinoursocialtransformation,thethesisattemptstoillustratetherepresentationofcredibilitycrisisanditsdangerstothesociety,soastohaveabetterunderstandingofthepresentissueson0111”socialcredibility.Then,inthelightoftherelevanttheoryofsociology,itaimstoanalyzeanddiscussthecausesofthecrisisfromtheperspectivesofsuchfactorsasbackground,culture,history,andinstitution.Furthermore,thereconstructionofsocialcredibilitymechanismisexploredbasedontwosupportsystems�9�9institutionandethics.aswell猫threelevelsofgovernment,intermediateandindividual.Predicatedontheexploration,thecorrespondingstrategiesareadvanced,whichisconducivetothesolutiontothesocialissue.i.e.credibilitycrisisiIltheprocessofoursocialtransformation.Thethesisisofrealisticsignificanceaswellasoftheoreticalvalue.Bymeansofcomparativeinduction,literature,andsynthesisanalysis,anin—depthanalysisandillustrationisconductedoncredibilitycrisis,capitalizingonthetheoriesinthefieldofsociologysuchascredibilitytheory,socialcapitaltheo珊andgametheory.Inaddition,benefitingfromeconomics,law,andethicslatestresearchesontheissue,thethesistentativelyputsforwardappropriatemeasures,whichembodiestheintegrativeresearchinsociologyandtheconcernforthesocialreality.Keywords:

Trust;Credibilitycrisis;Credibilitymechanism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本论文的所有工作,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

有关观点、方法、数据和文献等的引用已在文中指出,并与参考文献相对应。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储。

签鼽墨二绝日期:

渺6年厂胡溯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1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1.1.1问题的提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诚信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例如:

诚信是立人之本,孔子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诚信是执政之基,《左传》日:

“信,国之宝也。

”诚信是交友之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朋友信之”;诚信是心灵之良药。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新中国的建立之初,基于信仰基础上的信任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其后的“文化大革命”批判或者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合理内容,破坏了中国原有的信任机制及其道德基础,使得社会的信任机制遭到了很大的重创。

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大革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任机制和道德观念,明显不能适应当代社会转型的需求,而新的信任机制和道德观念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就造成了现在社会总体信任水平的严重滑坡,造成目前中国的信任危机。

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写道:

“所有到过中国的观察家都证实,中国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信任,这与基督教文化中人们普遍的信任和诚实形成鲜明的对“”。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水平显著下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较高的社会信任水平对于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政治家说信任是民主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学家说信任是社会秩序得以建立的重要因素;经济学家说较高的社会信任水平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更好的理解信任机制的运行基础,可以加深对中国目前信任危机的理解。

例如,什么因素使得中国的信任水平显著降低?

较低的信任水平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如何提高中国的信任水平?

这些闷题正是本文打算解决的问题。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2选题的意义信任问题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不同的学科基于各自不同的研究目的,在不同理论视野中运用不同的理论范式对信任问题展开研究,并且,这些研究越来越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

社会学家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和人类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与这些相关理论的视野融合中去探讨信任的形成机理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美国传教士斯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韦伯的《儒教与道教》、高伟定的《中国资本主义精神》以及福山的《信任:

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都把中国社会归为低信任社会,绝大部分的华人学者不同意他们对中国社会信任水平的判断。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国在经济制度转型过程中,面临着社会信任机制重构、提高社会总体信任水平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都是局限在“诚信”层面的研究。

直到90年代,一批学者才开始在社会学层面来关注信任问题,我国社会学界的信任研究一直围绕着当代中国信任缺失、信任度下降等问题展开【2】。

美国、香港、大陆三地学者在中国大陆四个城市(上海、天津、武汉、深圳)曾作过调查,其结果显示,平均只有30%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值得信任,其中深圳的社会信任度仅为16.8%。

当前,失信行为情况之严重、涉及领域之广、失信人数之多,说明失信己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

从社会学观点来说,这种超出个人的特殊生活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制度或历史有关的威胁社会多数成员价值观、利益和生存条件的公共问题,是一种社会问题,它的根源在社会而非个人。

从表面上看,它是人们普遍的不诚实、不守信用和不信任他人的社会现象,实际上是社会成员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由于缺失有效性承诺而导致缺乏基本的信赖的普遍不确定乃至于不安全关系状态【3】,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信任危机。

信任危机今天己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一个致命的病兆,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信任问题己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最迫切需2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根治信任危机、重建社会信任的对策,是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本论文拟对我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这一重大课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为解决信任危机提供参考。

1.2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营销学等众多领域,许多学者从人际关系、组织行为、商品交换、社会制度等不同角度对信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当今,人们对信任问题的研究,己经跨越了学科的屏障和边界,一种多学科的互动和关注方式正在形成。

信任,无论是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还是作为一种“公共美德”,都可以说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经济、伦理关系的表现方式之一。

对有关学科理论信任研究的进展及成果进行梳理能够更好地对信任问题进行较为细致、深入、系统的研究,深化人们对信任问题的理解。

1.2.1信任问题的国外研究成果在西方古典社会学中,齐美尔是最早对信任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研究的学者。

他在1900年出版的《货币哲学》可以说是信任问题研究的一部重要的著作。

他在书中指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建立在对他人确切的认知之上。

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证据或个人经验那样强或更强,则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持续下来。

”【4】自齐美尔之后,信任研究沉睡了近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批心理学家的人际信任实验研究才让这一主题重新为人们所发现。

虽然心理学的信任研究是现代信任研究的逻辑起点,但如果人们局限于心理学的学术思路而不寻求研究视野上的突破,作为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和制度问题的“信任”论题就不可能出现。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更多社会学家的介入,信任这一话题开始成为社会学的专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门课题。

韦伯(MaxWeber)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信任方式:

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

前者以血缘性社会为基础,后者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

迪尔凯姆认为信任来自家庭和血缘关系,因为人们发现在家庭和血缘关系亲近的群体之间,信任保证了婚姻关系的产生和稳定,信任更容易建立。

帕森斯把信任视为约定(交换的一种代表性媒介)的一种结果,彼得�9�9布劳则把信任描述为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因素。

当代信任的研究最先是从20世纪50年代由心理学路径开始的。

心理学对信任问题的研究开始于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多依奇的囚徒困境的实验。

通过对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实验的考察,可以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信任被看作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

多依奇的研究是从行为的层面对信任进行的研究,在其中信任被理解为对情境的反应,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行为,即信任被视为对情境的刺激反应行为。

这暗示了个体是否信任他人取决于环境刺激,而这种判断不~定会带来理性的行为。

多依奇的这项实验研究开创了心理学人际信任研究的先河,被视为人际信任的经典研究之一。

在其之后,心理学家罗特和赖兹曼等,从个体的心理层面上把发生在人际关系中的信任,通过个人的心理特质(预期、信心和信念)来表达。

他们循着人际信任研究的思路,从人际信任特质上个体差异、人格特点的角度出发,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借助测量、统计、比较,得出结论:

信任就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罗特认为信任是个体承认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为可靠的一种概括性的期望:

赖兹曼谈到,信任是个体所有的、一种构成其个人特质之一部分的信念,他认为一般人都是有诚意、善良及信任别人的。

罗特和赖兹曼都把信任看作是个体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信念,前者只提到对他4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言行方面的信任,后者则涉及他人的动机和人格方面的信任。

他们在实验中还注意到,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对人性的看法会导致形成对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通常期望或信念【51。

有的人倾向于信任他人,有的人则倾向于怀疑他人。

1979年,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出版了《信任与权力》一书,他从新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信任属于一种简化机制,通过信任可以降低环境的复杂性和系统的复杂性。

他认为信任与社会结构、制度变迁存在着明确的互动关系,信任本身就是嵌入在社会结构和制度之中的一种功能化的社会机制。

当社会发生变迁时,信任的内涵和功能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

卢曼在论述中使用了“系统信任”这一概念,并用“二分建构”的方法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前者以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建立的情感基础,后者以社会的规范制度、法律法规的制约为基础。

他的观点对于深入研究信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美国学者巴伯在《信任:

信任的逻辑与局限》一文中从技术能力和信用责任两方面来研究信任的意义。

他将信任定义为一种期望,即“对于自然的和道德的秩序的坚持和履行的期望”16】。

他认为信任从来没有在社会关系中得到完全实现,并提出了“合理的不信任”这一概念,即信任从来不是完全充分的,信任从来没有在社会关系中得到完全实现。

“合理的不信任”这一见解的提出,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开阔了思路。

以色列社会学家爱森斯塔德在1984年出版了《保护人、被保护人与朋友》一书,他在书中使用了“信任结构”这一概念。

他指出:

在社会分工组织与权力合法性调节、信任结构、意义结构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冲突,对这一冲突的强调也许是古典社会学理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信任的扩展能否与更广阔的工具权力结合起来,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极为重要。

此外,美国学者詹姆斯�9�9科尔曼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中将信任视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减少监督成本与惩罚成本,理性人必须在给予信5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任与拒绝信任中做出选择,以在风险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利益。

科尔曼把人际信任关系纳入社会系统行动的分析中。

他认为,人际信任关系是在人际互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信任关系是平等交换的重要条件。

他的主要观点有:

信任的给予是他人采取行动的前提,他人甚至在无需承诺的情况下,可能只需较少的代价而从资源中获得利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任关系是通过个体之间的承诺、契约、信任中介和法律保护来体现的。

为了维护个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社会内部需要有规范、法律及惩罚手段。

货币是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中信任关系的物化,是社会地位的替代物。

多个个体之间的相互信用关系形成了相互信任的共同体。

信任关系作为表达个体行动自由与集体控制之阉关系的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受到规范特别是法律、政治体制的规定。

在科尔曼之后普特南在《使民主运作:

现代意大利的市民传统》和《独自打保龄球:

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中也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论述了信任,他指出信任是社会资本的三要素之一,社会资本的下降将导致信任度的下降。

信任与社会资本不能从理性的投资决策中获得,只能从宗教、传统、习俗中得到。

综观这些社会学家的研究,他们大多是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把信任视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认为信任其实是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法规制度或伦理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

信任无法脱离社会和文化而独立存在,是一种“不可还原的多维的社会实体”【71。

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学的思路中,信任研究由最初的人际信任中的“私人信任”研究渐渐向宏观层面拓展。

虽然人际信任研究始终是心理学探讨的主题,而“社会信任”、“制度信任”研究往往是社会学关注的重点,但这两重视野、两个学科并没有截然的分割线。

它们所观察的视角不同,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连接却让二者产生了某种交汇,从而扩大了信任研究的视域。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学科视野的不断突破,已经成为了信任研究的一个必然趋势。

6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2信任问题的国内研究成果把我国国内对信任的研究单独进行总结,是因为国内学者对信任的研究在时间上相对滞后。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都是局限在“诚信”层面的研究。

直到90年代,一批学者才开始在社会学层面来关注信任问题,我国社会学界的信任研究一直围绕着当代中国信任缺失、信任度下降等问题展开。

王飞雪、山岸俊男在《信任的中F1美比较研究》一文中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对中国人的一般信任水平进行了测试和统计分析,发现相比而言中国人对人性有较高的信念,但表现出较低的信任行为。

在长期合作关系中,情感性的关系运作方法较受重视,而在一次性交往中,工具性的关系运作方法较受重视。

同时在经济合作关系中,人们除了采用关系运作方法之外,还会采用法制手段来增强信任。

郑也夫教授认为:

信任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之一,他在《信任论》一书中尖锐地指出中国产生于一种政治理想与制度管理的结合,“供给制”的经验与计划经济理念的单位制是造成中国不信任的温床。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信任机制被极大地破坏了,普遍信任的机制遭到重创,就连特殊信任的机制也无法幸免。

王绍光、刘欣在《信任的基础:

一种理性的解释》一文中提出了解释社会信任的六种理论,即利他信任理论、信任文化理论、信任发生认识论、信任理性选择理论、信任制度理论和信任道德基础理论。

每种理论都能解释社会信任问题的某些方面,综合各种理论,才能对社会信任做出全面、系统的解释。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心理学家将信任理解为个人的心理事件,因此他们关注的是信任的认知内容或行为表现。

而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信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紧密相关的社会现象。

因此,不能将信任从社会与文化中抽离出来,而要将它当作一个不可还原的多维的社会实体来研究。

经济学家把信任视为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础,并且更强调信任的理性基础与制度基础。

我们从对信任研究的综述中可以看出,7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信任的研究不再是某个学科单独的事情,它已经成为了跨学科的课题,是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共同关注的焦点。

信任隐含了心理、社会、经济、文化、管理学等多个层面的涵义,只有从一种多学科的视野中对它进行考察才能真正把握它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在本质。

1.3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1.3.1本文的写作思路本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试图从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现状入手,通过对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其危害的阐述,了解当前我国信任危机的基本状况:

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从背景因素、本体因素、文化因素、历史因素和制度因素对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从制度机制、伦理支持两个纬度和政府、中间组织、个人三个层面探讨重建社会信任的机制,从社会学的视角,对现实的社会信任危机问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和阐释,同时尝试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解决我国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这一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1.3.2本文的创新之处关于信任的实质,在西方社会科学界,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人类文化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为什么经济转型或者社会转型使得社会信任水平显著下降?

也就是说,同一个体为什么会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表现出不问的信任度?

决定社会总体信任水平和个体信任度的关键或者重要因素是什么?

弄清楚这些问题可以加深我们对信任机制的理解。

本文从社会学范式出发,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道德伦理和习俗习惯等)的产物,理解为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紧密相关的社会现象从这个思维视角看,人之所以守信并相信他人,是因为社会法律制度以及倡导诚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信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已经内化为人的自觉行动。

文章采用比较归纳法、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从社会学的视角,综合经济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运用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信任理论、博弈理论等对现实的社会“信任危机”迥题进行具体丽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探索性地提出了解决信任危机的合理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体现了社会学研究的综合性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9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信任定义及信任危机的表现2.1信任的定义信任既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问题。

说他是老问题是因为在很多中外古典著作中都提到了信任,并进行了一般性的描述。

例如,在《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在《圣经》“trust”,和“confidence”出现了几十次【81,晚一点的大学者们如洛克、霍布斯、韦伯、杜尔凯姆、亚当�9�9斯密、斯图亚特�9�9穆勒等等,也在各自的著作中提到了信任。

说信任是个新问题因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之后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对信任的研究产生了一个新的高潮,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理论成果。

在众多研究信任的学科中,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严格的有关信任的定义,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大多是描述性。

威廉姆森就认为信任是一个具有很多层意思的词,针对这种状况卡普兰就指出,如果学者们能够更多地关注信任的特别要素,而不仅仅是一般化的信任,那么这样更加有助于他们对信任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多依奇认为:

“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具有信任是指,他期待这件事的出现,并且相应地采取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与他的预期相反时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大于与预期相符时所带来的正面心理影响。

”社会学家赖兹曼认为:

“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意及可信任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

”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

信任是致力于在风险中追求最大化功利的有目的的行为。

【9】甘姆贝塔总结各个学者对信任的定义,认为信任是一个行动者评估另一个或一群行动者将会进行某一特定行动的主观概率水平,他的这种评估发生在他能监控此特定行动之前,而且这种评估在一定的情境下做出,并影响了该行动者自己的行动。

从这个定义我们得到信任的几个基本特征:

一、信任面l临不确定性,是一个风险行为;二、信任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主观概率判断;10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对信任对象的不了解或者不确定是信任概念的核心。

本文所述的信任采用了这个定义。

2.2信任危机的表现信任危机有两个方面,一是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和贪赃枉法的泛滥,也就是在我们的社会中,不少东西,不少人本身的可信度很低,不值得信任。

二是不信任心态的普遍化,人们对许多事务和个人不信任,包括本来应该值得信任的也持有怀疑态度。

这种不可信任的现实和无法信任的心态对社会生活产生极大危害,成为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

2.2.1经济领域中的信任危机(1)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在中国很少有人没受过假货的欺骗。

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存在假冒伪劣以外,汽车、住房等昂贵商品质量低劣、偷工减料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几乎每一种有利可图的商品必有附身吸血之赝品。

在“首届中国打假扶优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战略研究所冯杰研究员透露,从2001年4月到2004年10月底,国家质检总局查获的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11亿元,市场上假冒产品总量超过1370亿元,而这仅是一个相当保守的估计,实际情况要大的多。

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带来巨大危害:

安徽等地的伪劣奶粉使多少儿童营养不良、生长畸形甚至丧命;广东的毒大米给多少食用者身心带来了巨大伤害;假医假药耽误了多少人治病的良机,给其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假冒伪劣的儿童食品,一直到现在还在威胁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劣质化妆品使得爱美的女性适得其反甚至毁容……假货的泛滥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冲击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也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国内和国际信誉。

.(2)合同履约率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