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8632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docx

园林艺术欣赏笔记

园林艺术欣赏

园林的定义: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区域。

1.公园绿地: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包括城市中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以及街旁绿地。

2.生产绿地:

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3.防护绿地:

对城市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防风林等。

4.附属绿地:

城市建设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等。

5.其他用地:

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等。

中国园林的四大基本要素

1.建筑:

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是建筑散布于园林之中,具有双重作用。

除了满足居住休息游乐等需要之外,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的构图中心,创造了丰富变化的空间环境和建筑艺术。

亭、台、楼阁、榭、墙、窗等。

如中国园林中的长廊、粉墙、花窗、假山等往往将单一的有限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多种广袤深邃的景观,特别是大量运用的框景、漏景和对景等手法,使动态、序列景观贯穿于全园;最典型的莫过于苏州古典园林中花窗、门洞形式的运用,象花窗的形式约有216种之多,仅沧浪亭一园就有108种。

2.山石:

中国园林讲究无园不山,无山不石。

早期利用天然山石,而后注重人工叠山技艺。

其形象是取材于大自然中的真山,堆石为山,叠石为峰,垒土为岛。

西方园林主要依靠选择天然石材,进行人工改造,或者加工成建筑石材,或者打造成栩栩如生的雕塑等。

3.水体:

园林无水则枯,得水则活。

中国山水园中的理水手法和意境,无不来源于自然风景中的江湖、溪涧、瀑布,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西方园林中的人工水景以各种水喷、涌泉、滴灌为特色。

4.植物:

指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形态、色泽、气味等方面有一定欣赏价值的植物,又称观赏植物。

园林中的树木花草,既是构成园林的重要因素,也是组成园景的重要部分,是组成园景的重要题材。

植物的四季变化与生长发育,使园林建筑空间形象产生相应变化,使静观建筑环境具有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季候感,协调建筑和周围环境。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狩猎社会的园林:

自然从属型社会

特点:

认识水平不高,以宗教信仰园林空间(处于萌芽状态)为主。

第二阶段农业社会的园林:

自然顺应型社会

特点:

世界各地园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

三个共同特点

(1)园林为统治者、贵族、宗教者等少数人所有与享用。

(2)园林空间为封闭的,内向型。

(3)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多忽视生态与环境效益。

第三阶段工业社会的园林:

自然征服型社会

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20世纪,自然征服型(工业)社会的后果导致了地球环境的急剧恶化,主要表现在地球温暖化、酸性雨以及野生生物的灭绝等。

对于城市环境来讲,主要带来了三大问题:

(1)城市人口爆发性的增加,

(2)人类生态系的突出,

(3)人工环境领域的扩大。

可以说人类在创造便利与富裕生活社会的同时,正在破坏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园林出现了公园、都市绿地系统、田园都市等。

第四阶段现代社会的园林:

将朝人类与自然处于共生关系的自然共生型社会发展,生物多样性将成为评价园林绿地的标准。

中国是世界上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

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商周,就已经出现了园林的雏形——“囿”;经过秦汉时期的孕育、发展,至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到宋、元、明、清达到鼎盛时期。

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理论以及创作实践,不仅对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依据园林基址选择和开发方式分类:

人工山水园:

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创造山水体貌,配以花木栽植,把天然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以城镇内居多。

天然山水园:

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规模较小的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大的则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作为建园基址,再配以花木植栽和建筑营构。

整形式

自然风景式

混合式

2、依据所有(隶属)关系分类:

☐皇室园林:

大内、行宫、离宫御苑等

☐私家园林:

宅园、游憩园、别墅园等

☐寺观园林:

佛寺、道观等的附属园林

3、依据地域分类:

☐北方园林

☐南方园林

☐岭南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情趣

4.意境涵蕴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的这一特点形成的哲学背景渊源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

“自然为万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崇尚自然、追求虚静、回避现实、向往一种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

因此,热爱自然、把握自然、开掘自然美,就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观。

早在商周的人工苑囿,自然山水已经成为游乐的场所,但是应该看到,直到两汉,人们对自然的把握还是机械的、直观的。

到了魏晋,一个富有自然美趣味的、空间韵律变化幅度较大的、时间序列延缓程度较长的园林空间被开发出来。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山水画的巨变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园林,一大批经由科举入仕的大夫们,他们由野而朝、由乡村到城市,丘上溪壑、村居野店情趣成了他们荣华富贵的一种心里上的补充和替换,特别是在他们失意之后,则成为一种情感的回忆和追求,于是,园林这个人造环境更加自然化,这种追求自然的风格发展到明清,更趋向高峰。

盛清时期的园林风貌进一步表现了人对自然的积极把握,它一方面尽量摄取、利用、改造、融合自然界一切美的因素;另一方面,又充分展示了人的创造能力,充满了人情味。

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宛如天开”,但它不仅是自然的镜子,也是心灵的镜子;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饱含着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发现了自然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掌握了构成山水美的组合规律而创造出来的。

他们把这种对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带到园林艺术的创作之中,把对自然山水及其美的感受予以外化。

这种融汇了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艺术意境,一直是中国园林刻意追求的目标。

宋代文人园林的兴起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1.简远(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

2.疏朗(景物数量不求其多,但整体性强,不琐碎)

3.雅致(文人文化)

4.天然(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契合,内部以植物造景为主)

苏州沧浪亭

*位于苏州城南部的三元坊附近,为现存最为悠久的一处苏州园林。

明代、清初的造园匠师与园林专著

*计成,字无否,江苏吴江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著有《园冶》一书,是我国园林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著作。

园林建筑的类型及其特点

*园林是建筑与园艺工程结合的产物。

建筑起源于避风雨、防兽害的实用功能,是确保人类舒适安全的基本生活环境,故而出现极早,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史前。

园林属休闲场所,是随着居室建筑功能的扩展而产生的。

*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欣赏的双重功能,是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

常在山石、水景和花木陪衬下成为园林的主景。

*我国的园林建筑千姿百态、空灵通透,是立体的画,凝固的诗,建筑本身便构成极优美的景观。

园林建筑又往往设在欣赏景致的最佳位置,因此建筑也是风景的最佳观赏点。

*园林建筑的主要类别名称有亭、廊、榭、舫、厅、堂、轩、馆、楼、阁、台、桥、塔、园路、园门、园墙、园窗等。

1、亭

*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为逗留赏景的场所,也是园林风景中的重要点缀。

其位置、式样、大小因地制宜,变化无穷,有半亭、独立亭、鸳鸯亭之分。

*大型园林中的亭多布置在景点或观景点上,小型园林中亭常作为主景而筑于山间池畔,或辅之以幽竹、苍松等植物,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创造出不同的景观。

2、廊

*在园林中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又常是欣赏风景的导游线。

建筑形式通透开敞,自然飘逸,是划分空间、组成景区的重要建筑形式。

自身又是独具魅力的园中景致。

*造型样式可分为直廊、曲廊、波形廊、复廊等。

按空间形式与位置可分为半廊、空廊、回廊、楼廊、爬山廊、水廊等。

廊既可环绕池沼,又可跨越山涧,或穿楼过殿,蜿蜒曲折地将建筑物、水景和山林连接成一个整体。

3、榭

*由古代的台演化而成,江南园林中的榭也有以水阁相称的。

榭多数为临水建筑,一般突露于岸,驾临水上,结构轻巧,空间开敞。

跨水部分由立于水中的石构梁柱支撑。

*榭的功能主要用于观赏水景,本身也是极富艺术特色的园林建筑。

与水面、池岸结合强调水平线条。

4、舫

*由于徒具船形而不能行动,在园林中又称不希舟,是一种仿船形的建筑,多建于水池边,且三面临水,也有四面临水的形式。

其一侧多设有平桥与岸相连,有仿跳板之意。

前舱较高,有亭榭特征;中舱略低,是休息、娱乐、宴饮的场所;尾舱多为二层,以便登高远眺观景。

*舫为水边的重要建筑,不仅要求比例和造型适宜,而且装修也要精美。

船身结构多为石质,也有全部采用砖石结构的。

5、厅堂

*私家园林的主体建筑称为厅或堂,是供园主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戏曲的场所。

不仅需要较大的空间以容纳众多宾客,以较完备的陈设满足人们不同的功能需求,还要营造一定的情境以充分体现园主人的身份、修养和志趣情怀。

*园林中的厅分为四面厅、鸳鸯厅、花厅、荷花厅、花篮厅等。

6、斋

*园林中的斋指修身养性的场所,多用于学舍书屋。

建筑形式各有不同,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园林,如北京的静心斋,也可以是一个小庭院,但共同特点是多设于园林的僻静之处,常以叠石、植物进行遮掩,建筑体量适中,结构素雅,营造一种幽静的环境。

7、馆

*园林中的馆是指招待宾客、临时居住的建筑。

古代苑囿中的宫室并不经常使用,故称离宫别馆,私塾、教书之处称蒙馆、就馆,中国古典园林中供起居、观览、眺望的建筑以及书房等均可称馆,称谓较为随意。

8、轩

*园林中的轩多置于高敞和临水之处,是用作观景的单体小建筑。

*形式多样,有船篷轩、海棠轩、弓形轩、鹤颈轩等,造型优美,为江南园林建筑所特有。

9、楼阁

*在古典园林中,楼阁为常用而重要的建筑类型,大型园林中楼阁置于主体位置,兼有观景和景观的双重作用。

如颐和园的佛香阁,避暑山庄的烟雨楼。

*小型园林的楼阁多设于园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一般为三层,上层高度为下层十分之七左右。

*楼阁在园中作为主景,位置应鲜明突出。

若作为配景,则位于隐蔽处居多。

如留园明瑟楼、拙政园见山楼、沧浪亭看山楼等。

10、台

*台起源于商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早期的台是一种高耸的夯土建筑,古代的宫殿建筑多建于台上。

古典园林中的台后来演变成厅堂前的露天平台。

11、塔

*起源于印度,为佛教纪念性建筑。

我国佛塔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年历史。

*塔的类型繁多,按材质可分为木塔、砖塔、金属塔等。

按构造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喇嘛塔、琉璃塔等。

多见于寺庙园林。

*江南园林中,因园林面积较小,塔不多见,多以借景出现。

水池中有时设点景小石塔。

12、桥

*桥在园林中可联系两岸、园路,方便游览,是园林中组景的重要因素,兼有交通和观赏功能。

*造型变化丰富,小型园林中的桥小巧精致,以平桥居多,常贴近水面,以取凌波行走之势。

也用于划分水面,增加水面的空间层次感。

较大的园林中常以曲折之桥跨越水面,一曲一折都有景致对应,游人在曲折行进之中有步移景异之妙。

大型园林中,桥是重要的景观建筑,造型丰富,讲究气势,注重雕刻装饰。

*按材质分有石桥和木桥。

按造型分有平桥、曲桥、拱桥、亭桥、廊桥等。

13、门

*门通常指建筑群落及院落的出入口。

府宅园林一般都在院落前设置门屋,视主人地位而定,或三间或五间。

*住宅与园林或院落之间的门有几种形式:

南方园林多采用磨砖雕花门楼,上面精雕细刻各种花卉、人物图案;北方园林中常见垂花门,造型色彩华丽。

*较为普遍的形式则是形态各异的门洞,样式有圆形、瓶形、月牙形、长六角形、海棠形、葫芦形等。

圆形门洞又称月洞门。

门洞往往是观赏园林景观的最佳位置,在门洞的另一面多设置叠石、花木等景观,处理成对景或框景,犹如画框一般组成优美的画面。

14、窗

*园林建筑中的窗与隔扇相似,只是少了隔扇裙板以下部分。

有半窗、地坪窗、横风窗、合窗等。

*分隔园林的粉墙及廊间墙上常开漏窗,漏窗是园林设计中重要的装饰手段,可使呆板的墙面产生丰富的变化,在划分景区时可使空间隔中有透,运用多种虚实和明暗对比手法,增加层次。

*漏窗本身造图案与题材灵活多样,大体有几何形和自然形两大类。

几何形图案如万字、冰裂纹、鱼鳞、海棠等,自然形图案有花卉、鸟兽、人物故事等。

15、墙

*园林中的墙多用来分割空间、衬托景物或遮掩不良景物。

为不过于封闭呆板,建筑匠师们采取多种方式建造形式各异、通透而富于装饰美的墙,形成江南园林的重要特色,这一特色被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在皇家园林中大量移植,以各种优美的墙来构筑园中之园。

常见墙垣有砖墙、乱石墙和白粉墙,园林中常用白粉墙,其上覆盖黑瓦顶,造型富于变化,如龙形墙、波形墙等。

*中国园林中,墙的运用很多且具有自己的特色。

显然与中国园林的使用性和艺术风格有关。

在皇家园林中,园林的边界上有宫墙以别内外,园内每组庭园建筑群又多以园墙相围绕,组成内向的庭园。

江南私家园林多以高墙作为界墙,与闹市隔离。

由于私家园林面积小,建筑物密集,为了在有限范围内增加景物的层次,常以墙来划分景区,组织园林景观,控制、引导游览路线,做到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墙成为空间构图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国园林建筑的基本特点

1.自由多变的建筑样式

*中国传统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均强调中轴对称法则,园林建筑却讲究自然天成、曲折多变。

西方则相反,建筑和城市规划自由多变,园林却强调对称规则,突出人工修饰美。

虽然各个体系都存在内部的互补性而趋于协调并形成各自的风格与审美情趣,但中国园林建筑与自然相融和的造园手法却显示出人与自然更亲和的特征。

2.轻灵通透的空间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系大木构架,这种结构极易产生轻灵通透的形式,中国园林建筑将此特点发挥到极致,创造出亭、廊、台、榭、舫等建筑形式,以空灵流动的空间、千姿百态的结构配合多样性的自然景物,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共同创造出中国园林美的意境。

3.以人为本的营造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以人为本的理念灌注于园林之中并体现在“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四个方面。

*可望,就必须建亭台、堆山石、植花木,营造可观赏的景致。

可行,就必须修园路、蹬道、桥,以便游览行走。

可游,必须有吟咏、渔钓、泛舟、歌舞、游宴的设施与场所,使人尽兴而归。

可居,就必须有书斋、寝室和会友用膳的厅堂楼馆。

*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园林建筑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风格等,都易于为人欣赏和接受。

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既“师法自然”,又“以人为本”。

园林的置石叠山艺术

*置石即在园林中有意识地安置零星山石。

置石用料较少,结构简单、易于施工。

有特置和散置之分,“以点取胜”,并广泛适用于园林各处。

叠山指人工堆造假山的造园手法。

置石叠山是我国独特的造园艺术并广泛运用于造园实践中。

*园林用石分类:

湖石类、黄石类、剑石笋石类、英石类、灵璧石、宣石类、卵圆石类等

园林理水

理水是园林中各种水景的设计建造。

水是造园的重要元素,古人常把水比作园林的血脉,“有水则活”。

理水手法涉及水的规划布局、水的形态变化、水的动态变化、水的空间层次以及水与建筑、山石、花木的配合关系。

可概括为以下五种:

聚散、曲折、掩映、临近、静与动。

*聚散

园林理水的布局可大致划分为聚集与分散两种形式。

聚集式理水往往以水池为中心,沿池周边营造建筑、置石叠山和配置花木;较大园林的水池也可偏处一侧,形成山水相依的格局;大型皇家园林或风景名胜园林则常在宽阔的水域中构筑岛屿,使水域不致过于空旷。

分散理水的方法即采取分隔的方法,将大的水域分成大小、长短、深浅和形态各异的局部水域。

分散理水的基本原则是:

水域宽阔以分为主,水域局促则应以聚为主;分流应曲萦回绕,聚合则宽阔浩渺;要分而不乱,聚而不死,分聚穿插,相辅相成。

分隔水域可通过建筑、石景、桥、堤、散石、汀步、矶和花木等来实现。

分隔使水面尺度与园景相宜,并借此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多变的景观。

*曲折

中国园林讲求自然天成,因此在造型上忌平直求曲折。

另一方面中国的古典文化艺术也把曲折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

理水之曲折关键在岸型变化,首先是岸型的整体变化,使水体的走向盘旋蜿蜒、纵横交错、曲折多变。

特别是河流、溪涧等带状水体,不仅要忌直求曲,水面还应有适度的宽窄变化,以寻求视觉上收放开合的韵律与节奏。

岸线采用多种变化,以屋漏痕的线型处理,或陡崖突兀、或浅矶露水,或水洞幽深,或平滩近水。

或汀石点缀,总之岸型要极尽曲折,因地制宜地予以变化。

*掩映

掩映有两层意思,掩即遮蔽,映即显露。

掩可用山石、树木、建筑等掩蔽水口、水源、水岸及水域,造成烟水迷离,来去悄然的景象,从而营造出幽邃深远的意境。

在掩的同时应注意映,即水域的适当开敞,以便形成水与山石、花木、建筑相互资借,交相辉映的生动景象。

掩与映的关系是辩证的、掩、映适度,才能相映生辉。

掩映得当,不仅使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视觉的空间感受。

掩映使水域时隐时现,引人探求其源,平添藏的意趣。

建筑、山石和花木,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以不同的形态,或虚或实,或藏或露的掩映水域,促使水景空间层次丰富,并能有效地加强景观深度。

*临近

临近意指接近、迫近水面。

水域旁或水域中的亭、台、榭、舫和桥应适度迫近水面,一方面借以形成融会一体的水域景观,另一方面也使人感觉到与水亲和的意趣。

堤和汀步则更应迫近水面,以便使人产生水面凌波的情趣。

江南一带的水景园,建筑、山石和花木都尽可能临水安置,因此这类景园如浮于水面,故称之为贴水园,典型的例子如苏州艺圃、同里退思园等。

另一种与水临近的造园手法是依水营构建筑、堆叠山石、种植花木,以环抱的模式临近水域,形成以水池为中心的水景观,这类景园称为依水园。

这两种园均以与水亲和融会为其特征。

园林的花木配置

一、花木类别

*园林中的花木包括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类,按园林花木的性状和观赏特性又可将其大致划分为:

乔木、灌木、藤本、竹、花卉、草和水生植物等类别。

三、花木种植

*花木种植指园林设计中植物栽种的选择与搭配。

中国园林花木种植以“自然天成”为准则,树种选用不论贵贱,以突出自然山野之趣为目的。

园林的花木种植可分为孤植、对植、丛植和列群植等手法。

1.孤植

*在较空旷的环境中单独栽一株形态优美的乔木或灌木,称作孤植。

孤植在园重点观赏的主景,也可作为配景或补景。

孤植有时用于衬托建筑物或山石,也可间的过渡。

孤植以个体的独特魅力打动人,故应选择体形大、姿态优美、生长茂的树种。

2.对植

*两株或两丛相同的树,按轴线对称种植或均衡种植的形式为对植。

对植不仅有装饰和庇阴的作用,还具有很强的空间暗示性,常用于建筑、路径和其他场地的出入口或路径两侧。

对植很少作为主景,在园林构图上往往作为配景或夹景。

自然均衡式对植,两棵树大小不一,距中轴线的距离也不相等,大树近、小树远,树形既有变化,又因呼应而不失整体感,易于形成自然生动的景观效果。

3.丛植

*二至九九株乔木、灌木成丛地栽植叫丛植。

成丛树木的平面布局最忌等距呆板的几何排列。

三株树的种植不可排在一条直线上,也不可排成等边三角形,一般以不等边三角形排列为佳;多株树的种植不可呈正多边形,每三棵树均以不等边形排列并连续种植。

立面效果则讲究两株一丛者必须一高一低,一俯一仰,一曲一直,一向左一向右,一有根一无根,一平头一尖头,两棵树应既有共相亦有疏相。

总之,配植既要整体又要避呆板、求变化。

4.群植

*二三十株以上的树木组成的树群称作群植。

群植既可选用同种花木,也可采取多种花木间种的方法,以适应园林的不同景致要求。

群植树的平面布局,一般忌成行、成排和等距的呆板排列。

立面构图上林冠线与林缘线应错落有致,富于韵律、节奏与空问层次感。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与造园手法

一.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在“天人合一”哲学的引导下,中国园林的发展一直遵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理念,最终形成与理性的西方规整式园林大相径庭的中国风景式园林。

因此,中国园林追求天然之趣,对于自然的模拟不露斧凿痕迹,园中建筑、山水、花木无不融合于自然之中。

旨在营造概括、典型而又不失自然秉性的园林意境,使人漫游其中,身临其境,忘其自身存在而达到“无我之境”。

2.诗的情境

以诗情画意融入山水立意,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征之一。

(1)把历史上名家诗文的典型意境在园林中以具体形象复现出来,或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于造园,使园林布局规划类似于文学艺术的结构,有机组织各种造园要素与成景类型,以形成诗文韵律一般的空间序列,呈现开合有序、迂回曲折、变化丰富、层次清晰、和谐统一、连续的园林景观效果,体现出诗一般的园林意境。

优秀的园林作品,有如凝动的音乐、无声的诗歌。

(2)中国园林注重审美体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人的审美能动性。

(3)中国园林特别注重题景,园景中用匾额、楹联、碑、刻石、竹刻、木刻等,直接点景题词。

3.画的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一般通过三个创作境界。

首先是创造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生境”,然后进一步上升为艺术美的“画境”,进而升华到理想美的“意境”,最后达到三者互为渗透,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

1.卜筑相地

2.经营位置

3.曲折幽深

4.步移景异

5.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6.虚实相生

1.卜筑相地

卜筑即用占卜的方法选择造园用地,相地即勘测与选择园址,卜筑相地势造园的第一件大事。

2.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一词原指绘画章法,即构图原理,园林借用其说明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组景的手法。

3.曲折幽深

曲折在园林中主要指游览路线的曲折萦回,也兼指园林景物造型之曲折多变。

4.步移景异(移步换景)

园林布局中借鉴中国画散点透视原理,引入运动和时间要素而形成多维空间效果。

具体表现为空间序列与景点的节奏变化,游览线路的曲折、穿插,配合参差错落、多姿多彩的景物,使游人在游览中产生顾盼不及、应接不暇的视觉体验。

游人在不断驻足,多角度、多方位品味景点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脚步的移动,产生空间扩展和景致变化无穷的感受。

5.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大中见小“意指园林中过于空旷、粗疏之处,应加以充实,通过恰到好处的局部点缀、修饰,使其丰富耐看。

6.虚实相生

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园林讲究意境,人对园林意境的感知,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虚景的诱导,以及虚实对比意趣的感染。

中国园林常以虚实相生手法营造通透、开敞的空间。

三.中国园林的成景类型

1.借景

将园子以外的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叠合的造园手法。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

借景可弥补空间尺度小的不足而且少费财力。

由于“借”来之景往往可望不可及,故反生向往之情而平添意趣。

2.主景

园林中的主要景物或景区(点),称为主景。

中国园林中多以峰峦或主要建筑为主景,在局部景点中一些景观价值很高的山石、水和花木也可称为主景。

3.点景

点景有点缀和点明环境内涵的双重含义。

4.引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