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8834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docx

陕西历史中考分析

2015试题特点评析、解读2016命题趋势

2015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卷总体上沿袭了2010年的试题结构,考试内容基本遵照《2015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

与2014年陕西中考历史试题相比难度有所下降,但相较于2015年其他省市中考历史试题和陕西省中考其他科目试题,难度依然较大。

2015年试题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认识、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热点问题和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

试卷中中国史、世界史比例得当,符合中考说明要求,但选择题中两道组合式选择题均为不等式选项,与中考说明中的题型示例不符。

另外,材料呈现方式更加简洁,图文搭配更加规范,设问更加直接具体,基本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试题的传承之处

(一)题型和分值较为稳定。

2015年陕西中考历史选择题六道,共12分。

题型包括:

古文材料阅读题第13题,最佳选项题第14题,主题式选择题第15-16题,组合式选择题第15和17题,否定式选择题第18题,图表题第18题等,与近年来题型保持一致。

非选择题三道,共28分。

题型包括:

材料解析题第19题和20题,材料综合探究题第21题。

其中第19题第

(2)问,依然是选做题。

(二)注重对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

2015年陕西中考中国古代史涉及:

秦统一六国,周秦汉唐定都关中地区、唐之后政治经济重心最终东移南移,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唐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汉唐两宋海外贸易的情况、原因和作用等。

中国近现代史涉及:

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国共两党领导的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百团大战,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等。

世界史涉及:

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和汽船、火车的发明,美国南北战争,英国对印度和中国的掠夺,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凡尔赛和约》,杜鲁门主义和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美苏冷战对世界一体化的影响,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等。

以上均是核心主干知识。

(三)注重对教材材料、地图信息的考查,保持了材料呈现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强调重视课本知识。

19题材料一丝绸之路地图来自人教教材,并与北师版教材极为相似,20题材料一中的材料均来自于北师版教材。

(四)注重对陕西地方历史、社会热点和周年纪念类事件的考查。

如第14题对中国统治中心迁离关中地区时间的考查、对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条件的考查及以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为命题背景对遵义会议的考查等。

二、试题的创新之处

(一)试题结构呈现回归态势,与近几年来的结构不同。

同时设问数量减少,分值增大。

2015年试题结构与近几年来的试题结构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以2014年试题为例,今年的不同有:

一是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增加了一道题目,相应的中国近现代史则减少了一道题目。

二是非选择题中第20题变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材料解析题,第21题变成了世界近现代史综合材料探究题。

纵观陕西省2010年以来的历史中考试题,只有2010年试题结构与今年一致,其余四年均与2011年一致,即单选中国古代史一道题目,中国近现代史3道题目,第20题为纯世界史材料解析题,第21题为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的综合材料探究题。

2015年试题结构的突然回归和改变,主观上降低了试题难度,让历史试题与初中学习内容顺序一致,但客观上突然的改变会影响学生的答题情绪。

三是设问数目减少而分值差增大。

近几年来,非选择性试题一般设置11问,基本是3+3+5模式,每问分值一般是2-3分,有一问为4分,分值差一般较小。

而2015年三道材料解析题共计10问,其中最高分值为5分,最小分值为1分,另外有3问分值为4分,分差高达3-4分。

(二)问题设置更加直接具体,比较接地气。

2015年的历史试题在设问方面有较大的改变,比较接近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选择题13-18题关键词分别是“说的是”、“最终迁离此区域是在”、“对遵义会议阐述正确的有”、“战略决策是”、“最能反映会议分赃性质的是”、“表述不正确的是”,除了第16题设问在关键词前面增加“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议上所做的”限定词外,其他5道题均直问直答。

不存在设问模糊、拐弯抹角让学生读不懂题意、理解不了设问要求的现象。

非选择题有几问也是如此,如19题第

(1)问“材料一中丝绸之路经过的A处是?

出使西域,并为开通这条道路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唐朝时,政府在这条上路上设置什么机构,为道路畅通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21题第(3)问前半部分,“冷战和两极对峙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等,学生很快就会理解题目要求,直接就能想到要求写的答案内容。

(三)不回避现实热点,加大对热点问题的考查。

2011~2014年陕西历史中考对热点问题采取不回避或者隐性介入的方法进行考查。

如2012年向海洋进军,2013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和日美安保条约,2014年医疗改革问题等,都是将现实“热点”用历史知识进行“冷处理”。

而今年则公开考查热点和周年纪念类问题。

如选择题第16题材料直接与十八大三中全会有关,用现实热点引出重要考点;非选择题第19题对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考查,直接关注社会热点,从历史角度分析“一带一路”战略的可行性;第20题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既是周年纪念,又是社会热点,直接用一道大题来考查,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现实教育功能。

三、具体试题分析

命题点古代国家统一(近5年正副题考查5次)

1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秦始皇统一文字

C.元世祖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D.元世祖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试题点评】本题以文言文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秦统一六国,延续了2014年来的材料形式,此题文言文材料相对简单,设问明确具体,备选项均来自于课本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文言文材料的理解能力。

此题的难点在于B选项与题干中“纪功石刻”有一定的迷惑性,学生容易将“纪功石刻”与秦始皇统一文字联系在一起,从而选出错误答案。

【规律总结与预测】本命题点在陕西近5年的正副题中考查过5次,题型以非选择题为主,也涉及到了对选择题的考查,考查过的知识有秦统一六国、西域、秦朝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大一统、康熙帝的历史功绩等。

命题材料都是文言文材料,注重对文言文材料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的考查,答案多是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总结,部分答案来自于课本知识,材料与课本知识联系紧密。

此命题点的设问角度以措施和历史意义为主。

预计2016年也会有对此命题点的考查,要注重对历代王朝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及产生的历史意义的复习。

加强文言文材料的分析练习,注重掌握和分析古代王朝疆域图,分析疆域图演变的原因等知识。

命题点古代盛世、衰亡(近5年正副题考查3次)

14.关中地区曾是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区域,后来由于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而丧失其主要地位。

中国的统治中心最终迁离此区域是在(B)

A.汉末三国的战乱时期B.唐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

C.南宋定都临安后D.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建立政权时

【试题点评】本题具有很强的陕西地方史特色。

其难点在于没有明确的考点依托,在课本中没有相关知识,属于隐性知识。

解题的关键在于熟悉中国古代统一王朝都城的演变,本题需要一定的思维转换,对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规律总结与预测】本命题点在陕西近5年的正副题中考查过3次,题型以非选择题为主,2015年考查的选择题是该命题点下的新型题型,该命题点下考查过的知识点有唐太宗及“贞观之治”、唐玄宗及“开元盛世”。

在非选择题中以文言文材料为命题素材,注重对文言文材料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的考查,答案基本来自于材料和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归纳。

设问角度有措施、评价和目的。

选择题仅在2015年考查过一次,命题素材是现代文,设问角度较为笼统。

本题具有陕西地方史特色,预计2016年也会有对陕西地方史的考查,在复习时要注意发生在陕西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秦、汉、唐的历史知识要重点掌握。

命题点党的重要会议(近5年正副题考查3次)

15.下列对遵义会议阐述正确的有(A)

①纠正了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③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④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试题点评】本题没有设置材料情景,设问言简意赅,一改陕西中考近两年来冗长难懂的材料情景设置及较难理解的题干设问。

题肢均来自于课本,解题难度较小。

但本题对于细节的处理细致入微,将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的会议内容的易混点,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充分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审题能力。

16.新华社电文曾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

”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议上所做的战略决策是(D)

A.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D.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试题点评】本题引用了时政材料,用现实热点引出重要考点。

一改以往陕西中考将现实“热点”用历史知识进行“冷处理”的试题设置方式,更加有效地凸显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本题的材料来自于课外,但备选项均来自于课本知识,试题的难度大大降低。

只需要根据题干材料判断出是哪一标志性会议,再结合课本知识,即可解答本题。

【规律总结与预测】本命题点在陕西近5年的正副题中考查过3次,其中在2015年以一拖二的形式考查了2道题。

考查的题型都是选择题,考查的知识有遵义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一大、中共七大、中共八大。

设问角度集中在会议的内容及意义,考查形式多直接考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预计2016年对党的重要会议的命题点会在非选择题中进行考查,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着重对会议的背景、内容、意义进行辨识记忆,清楚区分出党的历史上召开重要会议的异同点,对此命题点的学习和复习要学会归纳整合,以达到事半功倍,提高学习的效率。

命题点国际会议、条约(近5年正副题考查1次)

17.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内容中,最能反映会议分赃性质的是(C)

①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②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控制③德国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④阿尔萨斯和洛林归于法国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④

【试题点评】本题没有设置材料情景,直接进行设问,单考点且单知识点考查,在陕西中考选择题突出复合化考查的大背景下显得单调乏味。

题肢均来自课本知识,但试题的设问相对较难理解。

对于“分赃”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需要以“分赃”这一个词语来甄别四个题肢的正误。

对词语的理解和对课本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认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规律总结与预测】本命题点在近5年的正副题中只考查过1次,属于较为冷门的命题点,中考难度的降低,也为冷门且包含知识点内容较少的命题点出现在中考试题中提供了条件,预计2016年对近5年中考考查较少、包含知识有限的命题点会有所考查,在学习和复习中不要忽视考查较少的知识,对于任何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知识都要认真学习和掌握。

命题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近5年正副题考查4次)

18.下表反映了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

对此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D)

A.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增长长期停滞

B.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C.农业集体化对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不大

D.经济危机爆发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试题点评】本题以表格为命题材料,要求透过表格数据的变化,得出历史现象,依据得出的历史现象分析原因。

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本题突破了过去传统的对俄国(苏联)史的考查模式,打破了国界的限制,将俄国以外的历史史实融入到了备选项中,将俄国(苏联)史的考查放到了一个更大的历史环境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规律总结与预测】本命题点在近5年的正副题中考查过4次,是一个高频命题点,尤其是近两年来考查趋于常态化,考查的知识均是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命题素材以表格数据、漫画、折线图为主,设问角度多是对材料的解读判断,重点在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预计2016年会出现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命题点的考查。

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对比、苏联经济建设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对比是对本命题点考查的重要切入点,在学习和复习中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

专题对外交往(近5年正副题考查1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8分)

19.(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项目

内容

朝代

汉朝

唐朝

两宋

 

路线

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管理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

先后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

还制定市舶条和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1)材料一中“丝绸之路”经过的A处是敦煌(1分)(地名)。

出使西域,并为开通这条道路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是张骞(1分)。

唐朝时,政府在这条商路上设置安西都护府(1分)(机构),为道路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分)

(2)选做题:

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依据材料二,说明“海上丝绸之路”从汉朝以来交往越来越发达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分)

②依据材料二,说明“海上丝绸之路”从汉朝以来管理越来越规范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分)

我选做:

()

【答案】①表现:

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

(1分)原因:

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繁荣;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②措施:

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两宋设市舶司并制定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

(1分)作用:

有利于中外文明交流,促进唐、两宋经济繁荣。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前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条件。

(3分)

【答案】历史条件:

古代海陆丝绸之路奠定历史基础;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国力;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日益加强。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3分)

【试题点评】本题以中国古代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为命题主线,结合当前“一带一路”战略这一社会时政热点。

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地图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对材料文字的分析归纳能力,本题难度相较于前两年有所降低,问题和答案与课本知识联系紧密。

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及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规律总结与预测】本题属于对外交往专题,在近5年的陕西中考中只在2015年考查过一次,在此之外考查的都是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考查过的专题有改革与制度创新、统一国家与民族关系的发展、思想解放等,2013年、2014年考查的范围较为单一,考查的知识只是围绕一个历史朝代来进行。

2015年考查的知识涉及汉、唐、宋三个朝代,是传统通史考查的回归,在命题素材上,对古代史非选择题的考查以文言文材料和地图材料为主,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和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答案也多来自对材料的归纳总结。

设问角度以措施、表现、影响、意义、评价、认识为主。

对历史的认知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其最后一问一般为开放性试题。

2015年的试题凸显了社会热点,考查难度相对降低,但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依旧有着较高的要求。

预计2016年的试题会延续通史的考查,注重历史知识的线索性,同时也会最大限度地关注社会热点,在2016年的复习备考中,要注重线索性较强的古代史知识的复习,同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加强文言文材料和地图材料的分析训练。

以更好地适应中考要求。

专题侵略与反抗(近5年正副题考查1次)

20.(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哪怕日本强盗凶,我们的兄弟打起仗来真英勇。

哪怕敌人枪炮狠,找不到我们人和影。

让敌人乱冲撞,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

敌人战线越延长,我们的队伍愈扩张。

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

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

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

看最后胜利日,世界和平现曙光。

——贺绿汀《游击队歌》

(1)从材料一地图中归纳这场战争的特点,并评价李鸿章的言论。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有何反应?

(4分)

【答案】特点:

由日军首先挑起战争,战争在朝鲜境内爆发;战线由朝鲜向国内推移,在海上和陆上进行;战事多发生在清朝统治中心进行。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评价:

认识不全面。

武器的优劣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他没有认识到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

(1分)反应:

宣传维新思想,发动戊戌变法;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宣传民主思想,进行辛亥革命。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2)材料二所指的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从力量和地位两方面归纳中国抗击日本的这场战争的特点。

(4分)

【答案】意义: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分)特点:

力量: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地位:

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当前形势,从抗击日本侵略的两次战争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1分)

【答案】认识:

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牢记教训、勿忘国耻;国家和民族利益至高无上,改革自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决反对日本篡改历史的行径,防止军国主义复活,积极维护区域和世界和平。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试题点评】本题以近代历史上中国两次抗击日本侵略为命题主线,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这两个主线,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辛亥革命、百团大战、抗日战争等知识。

主要考查学生从文字材料、地图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1)题第一小问、第

(2)题第二小问难度较大。

此题与时政热点紧密结合,在解答此题时应该把材料反映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注意在语言表达上的简洁、精炼。

【规律总结与预测】在近5年的陕西中考中该专题只在2015年考查过一次。

在非选择题中,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考查都具有很强的线索性。

考查过的专题大多围绕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专题展开,同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考查也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热点,如2012年正题“向海洋进军”、2011年副题“重视三农,促进和谐”等。

在命题素材上以白话文材料、地图材料和漫画材料为主。

对材料的分析归纳、根据所学分析材料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设问角度以原因、影响、认识为主。

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和运用有较高的要求。

2015年试题突破了近4年陕西中考的命题模式,将中国近现代史的考查范围缩小,以小专题切入,回归到了2010年的命题模式。

本题极大地凸显了2015年的社会热点,预计2016年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考查会回归到探究题的模式,在学习和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时,要注重对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线索性强、时间跨度大的专题的学习,加强对地图材料和漫画材料的练习。

专题世界格局的演变(近5年正副题考查过3次)

21.(11分)近代世界是一部各国、各民族由原始、孤立、分散的历史发展成为彼此交融联系的历史。

九年级某班同学以“交融与联系”为主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结束孤立】

材料一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材料一、二中关于“世界历史”开端的两种观点,所学教材支持哪一个?

(1分)

【答案】支持“新航路开辟”的观点。

【行销世界】

材料三

19世纪上半期,一个英国政论家这样写道:

我们可爱的国家— — 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

 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

 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

19世纪中期英国贸易图

(2)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其哪一行业的发展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英国从北美进口棉花和对东方国家出口大量纺织品分别给这些地区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5分)

【答案】地位:

世界工厂。

(1分)行业:

交通运输业。

(1分)影响:

加剧了美国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1分)加速了中国、印度等东方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自然经济的瓦解,使这些地区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阻碍了这些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对峙发展】

材料四冷战所造成的两极对峙国际格局和经济上的两个平行市场,促使相互对抗的东西方两大集团都高度地加强各自内部的协调。

而这种两大集团内部的高度协调却在分割世界的同时又对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叶江《大变局》

(3)冷战与两极对峙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对世界整体交融与联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4分)

【答案】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分)两极对峙开始的标志:

1955年华约建立。

(1分)积极影响:

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教训,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加强了两大集团内部的协调,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在当今世界交融与联系日益密切的趋势下我国应如何应对?

(1分)

【答案】应对:

加强国际合作,关注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试题点评】本题以“交融与联系”为探究主题,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美国南北战争、殖民侵略与扩张、“冷战”、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影响、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等知识点的考查,系统地、完整地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2)题第三小问、第(3)题第二小问难度较大。

本题时间跨度大、考查范围广,既有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有对能力的考查,很好地体现了中考的选拔性。

【规律总结与预测】在近5年的陕西中考中对“世界格局的演变”考查过三次。

考查的主要方式是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综合考查,同时关注社会热点,在2013年副题中以“朝核危机”“六方会谈”为切入点考查世界格局。

并注重对思辨性问题的考查。

考查的知识主要有:

美苏两极格局、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设问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