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8991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71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docx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专题检测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时间:

45分钟 满分:

5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2018河南一模)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A.葡萄“变”美酒

B.水果“变”果汁

C.树根“变”根雕

D.玉石“变”印章

2.下列变化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C)

A.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B.干冰汽化

C.点燃蜡烛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3.(2018山东滨州七校联考)人体中发生的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A.汗水的挥发

B.蛋白质的水解

C.葡萄糖的氧化

D.油脂的消化吸收

4.(2018甘肃定西一模)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C)

A.氧气用于供给呼吸

B.一氧化碳用作燃料

C.铝丝用作导线

D.用熟石灰配制波尔多液

5.(2018河南许昌禹州一模)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甲醛能与蛋白质发生反应,所以甲醛可用于水产品的保鲜

B.洗洁精有乳化功能,所以常用洗洁精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C.熟石灰能和酸发生反应,所以常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在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用于防腐

6.(2018贵州黔西南望谟模拟)下列成语中只包含物理变化的是(A)

A.沙里淘金B.刀耕火耨

C.釜底抽薪D.百炼成钢

7.(2018黑龙江牡丹江一模)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不一致的是(B)

A.洗涤剂 乳化功能 清洗餐具

B.酒精 可燃性 消毒剂

C.金刚石 硬度大 裁玻璃

D.干冰 升华吸热 人工降雨

8.(2018山东威海模拟)下列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

9.(2018山东德州武城一模)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本质的差异,该变化是(B)

A.水沸腾B.铁生锈

C.酒精挥发D.瓷碗破碎

10.(2018山东泰安押题卷)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化学的发展使人们发现了许多物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如:

①通过晒海水或煮盐井水得到粗盐,②以天然气等为原料合成塑料,③用铁矿石、煤炭、石灰石等炼铁,④制药厂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上述发生的变化过程中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D)

A.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二、填空题(共30分)

11.(5分)某校在“化学活动”中开展了以下趣味活动。

(1)“1+1<2”:

将100mL酒精与100mL水充分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两者混合过程发生物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白纸显字”:

取一张白纸,用酚酞溶液写字,晾干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立即显示出红色字迹。

这一表演应用的氨水的化学性质是氨水呈碱性。

(3)“指纹鉴定”:

向指纹上喷硝酸银溶液,指纹汗液中含有的氯化钠会转化成不溶物。

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gNO3+NaCl

AgCl↓+NaNO3。

(4)“火球跳舞”:

加热硝酸钾至熔化,投入黄豆大的木炭,木炭由黑转红,在试管里不断上下跳动。

写出发生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硝酸钾受热分解生成亚硝酸钾(KNO2)和氧气:

2KNO3

2KNO2+O2↑;

②木炭完全燃烧:

C+O2

CO2。

12.(5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化学反应中常常伴随很多现象。

请写出你判断下列变化为化学变化所借助的现象。

实验内容

借助的关键现象

①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有蓝色沉淀生成

②镁在空气中燃烧

有白色粉末状固体生成

③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核电站中核燃料铀或钚在中子的撞击下,原子核发生分裂,产生钡、氙、碘、铯、锶等原子和一些粒子及射线,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可用于驱动汽轮机发电。

从物质的变化上看,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相同点是都产生了新的物质;从原子的变化上看,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在核变化中原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本身不变。

13.(8分)阅读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909年哈伯在实验室将氮气和氢气在600℃、2.02×104kPa和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首次合成了氨(NH3)。

常温下,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经过下列反应制得生产炸药的原料——硝酸。

A.氨和氧气在铂催化剂和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B.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来自空气、煤和水,这是一种经济的固氮方法。

这一成果生产的化肥给农业带来了丰收,也获得了代替智利硝石生产炸药的原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由于德国垄断了合成氨技术,能快速生产氨和硝酸,使粮食和炸药的供应有了保障,这也促成了德皇威廉二世开战的决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1)请从以上信息中总结有关氨的知识。

①氨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氨的化学性质:

氨和氧气在铂催化剂和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③氨的制法(写化学方程式):

N2+3H2

2NH3;

④氨的用途:

制取化肥、炸药。

(2)根据氨生产硝酸的三个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①B反应的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②对于C反应中产生的一氧化氮(一种大气污染物)尾气,你认为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将尾气返回至B步继续反应。

(3)你认为工业合成氨中氢元素主要来自原料中的水。

14.(12分)现有以下5个变化:

①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②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③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④给水通入直流电;

⑤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化学变化的规律始终是化学科学的核心任务。

上述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①②④⑤(填序号),你判断的依据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2)在上述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④(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

(3)在化学变化中,下列各项不变的是abf(填序号)。

a.原子的数目 b.原子的种类

c.分子的数目 d.分子的种类

e.物质的种类 f.元素的种类

(4)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①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5)⑤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6CO2+6H2O

C6H12O6+6O2,该反应与常温下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比较,反应物相同,但产物不同,原因是反应条件不同。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稀HCl与NaCl溶液

取样,分别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B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热,观察是否有固体残渣

C

除去CO气体中少量CO2气体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的NaOH溶液和浓硫酸的洗气瓶后收集

D

除去CaO固体中少量的CaCO3

加入适量稀盐酸后,过滤

A.AB.BC.CD.D

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炭燃烧B.酒精挥发C.矿石粉碎D.铁丝弯曲

3.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丁的化学式为N2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均保持不变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等于丙丁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4.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

地壳中元素含量B.

原子结构

C.

物质分类D.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关系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降低温度,KNO3溶液一定析出晶体

B.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C.在20°C时,100g氯化镁饱和溶液中含有12g氯化镁,则20°C时氯化镁的溶解度为12g

D.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为1:

9

6.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硫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钙、硝酸钡、硝酸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固体的成分,某同学取适量样品实验如下: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滤渣a的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

B.该样品中一定不含硫酸钾,可能含硝酸钡

C.滤液中一定含氢氧根离子、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

D.若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不能确定是否含硝酸镁

7.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蓝藻人造叶片系统“让人类移民火星成为可能。

在太空极端环境下,蓝藻可以把二氧化碳和水还原成人类必需的氧气和蔗糖等物质。

下列关于蔗糖(C12H22O11)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有机物

B.由三种元素组成

C.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

1

8.酒精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中。

一定不涉及的物质种类是()

A.有机物B.酸C.氧化物D.单质

9.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溴化钠BrNa

B.氧化钠Na2O

C.碳酸钠NaCO3

D.氢氧化钙CaOH2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蜡烛用来照明

B.用酒精清洗掉粘在试管壁上的碘

C.用镁粉制作烟花

D.氮气用作保护气

11.一些水果的pH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柠檬pH=2.3B.青苹果pH=3.1C.西瓜pH=5.8D.柿子pH=8.5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铁含碳量大于钢

B.铜可以作导线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C.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D.工业上用高炉炼铁得到的产品为纯铁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在Cu(NO3)2、Al(NO3)3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得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上滴加稀硫酸时有气泡产生.则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有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写出一个即可).______.

14.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新鲜的苹果切开后因亚铁离子被氧化会很快变黄,亚铁离子的符号是_____。

(2)工业盐因含亚硝酸钠(NaNO2)而有毒,标出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_____。

(4)食品工业中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_____。

15.金属是人类生活中的常用的材料.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冶炼铁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有锌片、铜片、稀硫酸、硫酸锌溶液和硫酸铜溶液5种物质,某同学欲探究锌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选择的一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同学查阅资料得知,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他以铜锈为原料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且不含铜元素.图中部分物质略去).

①溶液C中所含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铜锈中Cu2(OH)2CO3的质量分数是10%,固体F的质量是1.28g,则铜锈中含Cu的质量分数是

__(结果精确至0.1%).

16.今年地球日主题为: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为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污染,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1)近日,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发电叶子”,将这种叶子放入水中,在太阳光照射下,叶子中的催化剂会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储存在氢氧燃料电池中,再转化为电能,供家庭用电需求.

①整个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形式的能量转化?

______.

②“发电叶子”产生氢气、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我国积极改进风电技术,扩大风电使用,并配套大型储能设备--“全钒液流”储能电池,以保证稳定供电.与煤炭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的优点是______.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甲实验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是_。

小亮用乙组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看到的现象是___,他根据三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所属的类别,推断三氧化硫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丙组实验是某同学做的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实验。

其正确的实验步骤是__(填字母),在各步实验中都用到一种仪器是___,它在步骤A中的作用是___。

当蒸发皿中出现____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18.如图1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实验室若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代号).如果选用图2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填“a”或“b”)端导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某化学小组同学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并选用B装置来制氧气。

实验中经过观察,大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

小明认为最好把发生装置由B改为C,你认为他的理由是________;

A可以控制反应速率B能够节约药品

C能够控制药品的添加,得到平稳气流D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小刚认为最好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后再制氧。

如果把50g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5%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_g;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新药左旋氧氟沙星(C18H20FN3O4)可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其说明书中部分内容如图.

(1)左旋氧氟沙星由_____种元素组成,属于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左旋氧氟沙星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精确到0.1%).

(3)成人呼吸道感染患者,一个疗程最少应服用左旋氧氟沙星_____g.

(4)从保存方法看,左旋氧氟沙星可能具有_____的化学性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

【解析】

【详解】

A、稀盐酸和氯化钠均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无法用无色酚酞试液检验稀盐酸和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B、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是所含钙、镁离子的多少,取样、加热,硬水和软水均有可能产生固体残渣,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

C、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的NaOH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后收集,氢氧化钠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一氧化碳不反应,通过浓硫酸,浓硫酸能干燥一氧化碳,故可以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D、加热稀盐酸,稀盐酸能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稀盐酸也能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不但除去了杂质,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除杂选择试剂的原则是:

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不减(不能将原物质反应掉)、不繁(整个过程不繁琐)。

2.A

【解析】

【详解】

A、木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矿石粉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铁丝弯曲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D

【解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是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氮气和甲烷,反应的方程式是:

3C+4NH3

3CH4+2N2。

A、由上述分析可知,丁的化学式为N2,正确;B、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正确;C、该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正确;D、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12+17=29,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16+24=40,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不等于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通过微观示意图,考查了从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D

【解析】

【详解】

A.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

氧、硅、铝、铁,故选项化学模型错误。

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选项化学模型错误。

C.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故选项化学模型错误。

D.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中有的属于氧化反应,有的不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选项化学模型正确。

故选:

D。

5.D

【解析】

【详解】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会析出晶体,若不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KNO3溶液不一定析出晶体,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饱和溶液指的是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是相对的,溶液的浓稀指的是溶质占溶液总质量的相对大小,因此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溶解度的概念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达到饱和的溶液,因此在20°C时,100g水中溶解氯化镁达到饱和时氯化镁的质量才能称为20°C时氯化镁的溶解度,不是100g饱和氯化镁溶液中含有12g氯化镁,就说20°C时氯化镁的溶解度为12g,衡量的标准是100g水而不是100g溶液,C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分数为1-10%=90%,设溶液的质量为x,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比为

,D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解析】

【详解】

样品溶于水得到滤渣1.1g,能够全部溶于稀盐酸,且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说明沉淀一定含有碳酸钙,一定没有硫酸钡;

设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x=1g<1.1g,因此沉淀还有氢氧化镁;则沉淀a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滤液通入二氧化碳产生沉淀,说明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钾反应产生碳酸钾,碳酸钾和硝酸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因此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钾、硝酸钡和硝酸钾;

A、滤渣a的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故A正确;

B、该样品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钾,一定含有硝酸钡,故B错误;

C、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钾、硝酸钡,滤液中一定含有钡离子、氢氧根离子、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故C正确;

D、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可以知道沉淀a一定含有碳酸钙和硫酸钡沉淀,就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镁沉淀,因此无法确定硝酸镁的存在,故D正确。

故选:

B。

7.D

【解析】

【详解】

A、蔗糖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正确;

B、由化学式可知,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C、蔗糖中,碳、氢、氧质量比为(12×12):

(1×22):

(16×11)=144:

22:

176,所以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氧,故正确;

D、蔗糖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

(16×11)=1:

8,故错误。

故选D。

8.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酒精属于有机物,因此化学方程式中有有机物,故不符合题意;

B、化学方程式中没有涉及到酸,故符合题意;

C、生成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为氧化物,因此化学方程式中有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D、氧气为单质,因此化学方程式中有单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解析】

【详解】

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

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

A.溴化钠中溴显-1价,钠显+1价,化学式为NaBr,选项错误;

B.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选项正确;

C.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碳酸钠Na2CO3,选项错误;

D.钙元素显+2价,氢氧根显-1价,氢氧化钙Ca(OH)2,选项错误。

故选B。

10.B

【解析】

【详解】

A、蜡烛用来照明时,需要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的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石蜡可燃烧是石蜡的化学性质;

B、用酒精清洗掉粘在试管壁上的碘,酒精将碘溶解,只是物质的充分混合,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碘能溶于酒精是物理性质;

C、镁的燃烧,生成氧化镁,是化学变化,用镁粉制作烟花利用了镁能燃烧的化学性质;

D、氮气用作保护气,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故选B。

11.A

【解析】

【详解】

柠檬pH=2.3,小于7,呈酸性;苹果pH=3.1,小于7,呈酸性;西瓜pH=5.8,小于7,呈酸性;柿子pH=8.5,大于7,呈碱性;呈酸性的物质中,柠檬的pH最小,故酸性最强。

故选A。

【点睛】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

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

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

当溶液的pH<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12.D

【解析】

【详解】

A、生铁的含碳量是2%-4.3%,钢的含碳量是0.03-2%,故选项A正确;

B、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所以铜可以作导线,故选项B正确;

C、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也就是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故选项C正确;

D、工业上用高炉炼铁得到的产品是生铁,生铁中还含有碳等其他物质,是混合物,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

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金属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金属资源的保护,理解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金属材料的用途、铁制品生锈的原因。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Fe2+、Al3+Fe+2AgNO3=2Ag+Fe(NO3)2或Fe+Cu(NO3)2=Cu+Fe(NO3)2

【解析】

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铝>铁>铜>银,向含有AgNO3、Cu(NO3)2、Al(NO3)3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铁粉首先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继续与硝酸铜发生反应而不能与硝酸铝发生反应;因为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有铁粉,即所加的铁粉过量,那说明原混合溶液中的银和铜全部被置换出来,即滤液中肯定没有Cu(NO3)2、Al(NO3)3,因为铁和Cu(NO3)2、Al(NO3)3反应时生成的是Fe(NO3)2,所以滤液肯定中有Fe(NO3)2;又因为铁不能从Al(NO3)3液中置换出铝,所以滤液中肯定含有Al(NO3)3;所以,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有:

Al3+和Fe2+,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AgNO3=2Ag+Fe(NO3)2或Fe+Cu(NO3)2=Cu+Fe(NO3)2。

14.Fe2+

CH4NaHCO3

【解析】

【详解】

(1)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根据离子符号的写法:

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出电荷的数目,再写出电荷的电性,电荷数为1时省略不写,所以亚铁离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