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9083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外国文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docx

《外国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docx

外国文学

第一章古代文学

*古代西方文学的源头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真正的开端。

两河文明形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两河文明是现在的巴比伦。

古风时代,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著名诗人赫西俄德创作了叙事长诗《工作与时日》和《神谱》。

亚里士多德写有《诗学》,完整提出“摹仿说”的美学观。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现实主义传统的开端,对后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上,最突出的是古典悲剧和喜剧以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文学理论。

*柏拉图:

在政治上反对民主制而主张贵族政治;在哲学上则主张“理念论”,成为西哲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

从公元前4世纪起罗马走上征服和扩张之路,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罗马原有阿特拉笑剧和拟剧两种民间戏剧,在受到希腊化时期希腊新喜剧的影响后,发展了自己的戏剧,代表作家是普劳图斯和泰伦提乌斯。

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是奥古斯都时期最重要的三位诗人。

《埃涅阿斯记》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史诗,辞藻典丽、音律和谐、富有暗示性,煌煌12卷,倾注了诗人一生最后10年的所有心血。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希腊神话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征,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神人同形同性论”。

希腊人是相信命运观念的,希腊神话是把人放在中心地位的神话,凸显的是人的精神,回荡着昂扬、乐观、健康的现世气息,希腊神话是希腊文学及后世西方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两部。

(到公元前9至8世纪时)相传在小亚细亚一带有一位天才的盲人民间歌手名荷马在流传已久的英雄短歌基础上对大量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润色,形成了长篇巨作,情节完整,风格统一,结构巧妙,剪裁富于匠心的两部史诗,后人称“荷马史诗”。

直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特拉图时期,荷马史诗才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到公元前3至2世纪的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将两部史诗各分为24卷。

特洛伊战争由“不和的金苹果”引发,由“木马计”结束。

在《伊利昂记》中,诗人说“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奥德修记》中写奥德修斯四处飘零。

漂泊隐喻了人与自然的抗争,是西方文学漂流的原型。

荷马史诗内容的意义:

人类远古时期的百科全书。

以神话方式表现了特定的历史内容。

(1)再现了古希腊的社会形态和生活风貌

(2)展现了当时的民族意识和道德观念。

战争观念:

没有战争的道义是非感,因为没有人怀疑掠夺的正当性。

英雄主义:

力量的象征,勇敢是首先因素(价值核心是荣誉面子)。

个体本位观念:

为维护个人权力财产而战争。

《伊利昂记》写战事,重在表现英雄的勇武;《奥德修记》写海上的冒险经历,重在展示英雄的智慧。

《伊利昂记》的中心人物是阿基琉斯(典型的氏族部落时期英雄)。

重视个人荣誉是那个时代的普遍观念。

《奥德修记》中奥德修斯是智慧与勇敢的化身,表现出征服自然的杰出智慧和豪迈精神。

古代希腊的戏剧分悲剧和喜剧两种,它们的希腊文原文分别是“山羊之歌”和“狂欢之歌”。

酒神狄奥尼索斯(宙斯之子)

古希腊戏剧就是由这种带有民间宗教色彩的祭祀式逐渐发展起来的,具体来说,悲剧的前身是“酒神颂歌”,喜剧的前身则是祭神的歌舞和滑稽戏。

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悲剧的鼎盛时期,雅典活跃着许多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是其中最杰出的三位剧作家。

埃斯库罗斯有“悲剧之父”的美誉,是他首先在悲剧中增加了第二名演员。

《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其最著名作品。

《美狄亚》是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取材于希腊传说中伊阿宋的故事。

古希腊的戏剧取材于现实,揭示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反映出下层平民和普通百姓的思想意识。

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喜剧作家的代表,有“喜剧之父”之称。

《阿卡奈人》和《鸟》是其两部著名的作品。

古希腊戏剧艺术中,悲剧占有突出地位,而三位悲剧诗人中,索福克勒斯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家,他被人称为“戏剧中的荷马”,在埃斯库罗斯悲剧艺术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大步,增加了第三个演员,他的剧作《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尤为出色,后者更是被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赞誉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命运悲剧的典型。

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

悲剧表现了人的自由意志与残酷命运之间不可协调的冲突,展示出不屈服于命运的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

《俄狄浦斯王》揭示的不是人的绝望感,而是作为有自由意志的人的不屈精神。

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正体现了人性的伟大和崇高。

俄狄浦斯是最理想的人的典型。

剧作标志着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成熟。

现代杰出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根据《俄狄浦斯王》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从公元11世纪末开始,西欧基督教国家对东方异教国家长达200年之久的8次十字军东征。

基督教在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1054年基督教内东西两派正式分裂。

中世纪的欧洲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宗教文学(教会文学)和世俗文学两大发展态势。

宗教文学《圣母哀歌》

中世纪史诗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中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另一类是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社会确立时代的艺术作品。

中世纪中期英雄史诗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其中法国史诗文学成就最大,《罗兰之歌》是最杰出的作品。

中世纪特有的文学现象——骑士文学

中世纪世俗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城市市民文学。

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

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特别是大力和集中赞美了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和乐观,即人在中世纪的新形象和新风貌。

市民文学以长篇叙事诗为最高。

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等。

但丁*阿里盖里是欧洲中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诗人,恩格斯称其为“中世纪的最后以为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著的《神曲》包括《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全部内容表现的是作家通过寓言和象征的手法,展示了具体的人类精神向至高的精神的追求、演进和复归的过程。

《神曲》的主题思想:

通过“但丁”在梦幻中游历幽明三界的故事,象征性地展示了“人类的精神”经过迷惘和错误,在“理性”和“信仰”的引导下,跨越苦难和考验走向“光明”和“最高精神”的过程。

这暗示了一个中世纪的普遍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精神世界是最本质的世界,现实问题的解决首先在于精神世界的复兴。

《神曲》的象征意义及其内容的矛盾性(二重性):

“豹”象征法兰西王,“瘦母狼”象征罗马教廷,“维吉尔”象征理性,“贝阿特丽采”象征神学信仰。

这种主题的矛盾性就使但丁在处理这一题材时,新旧思想相互掺杂,他既表现了中世纪的落后意识,给中古文化以集大成式的艺术总结,同时又在作品中第一个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其内容上的矛盾性中最突出的表现了但丁对宗教和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他对现实的教会、教皇以及僧侣们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对罪恶的僧侣阶级的残暴统治和无耻丑行作了暴露性的描写;另一方面他又歌颂和肯定了理想的基督教。

(即反教会不反宗教)

其中对对僧侣阶级的罪恶统治暴露性的描写,客观上是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一致的,也影响了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因此雪莱称但丁是“宗教改革的先驱”,是“第一个宗教改革家”。

当然,但丁批判现实中教会的丑恶和罪行,并不是要对基督教进行否定,相反,他对基督教则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仰。

《神曲》具有宏大、严谨、均衡的结构,它的结构好像一个严整而有系统的三棱形大建筑,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每部分各33篇,加上《地狱篇》前的序言,工100篇。

“三”象征着“三位一体”,“百”表示“完全中之完全”。

诗中的地狱、炼狱、天堂等部分,也是完全对称的。

这种完整而有秩序的结构具有一种造型艺术的效果,是中世纪神权思想的体现。

语言上的二重性

(1)是第一个不用官方语言拉丁语写作,而用当时的民间俗语意大利民族语言写作的诗人

(2)采用民间诗歌三行诗体的韵律(3)采用生活化比喻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运动最早是在意大利发端。

意大利人弗兰西斯科*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别称《笳略托公子》(对僧侣的批判)

英国作家杰弗利*乔叟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

法国作家拉伯雷在长篇小说《巨人传》中运用夸张手法和象征手法

拉伯雷正是用《巨人传》的创作,为人类塑出了两个躯体和情感合一的巨人形象,从此,人的形象顶天立地地站在了神的面前。

中世纪鼎盛时期骑士文学中的主人公,他们战无不胜的魔法均来自于上帝的赐予,而西班牙16世纪出现的骑士小说中的主人公的魔力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的武艺高强。

后来出现的“流浪汉小说”和西班牙文学“黄金时代”代表人物的塞万提斯的创作,是文艺复兴西班牙的一个最高峰。

早期人文主义文学就具备了两个方面的主题:

一是歌颂以人的本能要求为核心的“人生欢乐派”;一是以展示人的躯体,歌颂人的能力为核心的“巨人风采派”。

流浪汉小说:

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取材现实,内容多表现无业游民为生存而偷骗等消极反抗社会的情绪,结构上以主人公为线索串联其各地经历、见闻,对后来的长篇小说发展有一定影响。

代表作无名氏的《小癞子》。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中学毕业自学成才曾作为一普通士兵参加了著名的雷邦多海战,最后左臂残废,被称为“雷邦多独臂人”最后一部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荣达历险记》

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

1基本情节:

戏拟骑士小说的写法。

描写堂吉诃德及其侍从桑丘的三次“游侠”史。

2内容意义:

作家最初的写作宗旨是“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但它的意义却远远过了对骑士文学的嘲讽和攻击,成为真实全面反映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著名作品。

3人物形象:

这部小说共出现了包括社会各阶层将近700个人物。

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一个道德高尚的疯子,一个荒诞不拘的梦想家)。

堂吉诃德,一个身穿古代甲胄、将幻想当现实的喜剧人物,同时又是受到历史嘲弄的悲剧英雄。

他的性格矛盾而复杂,可笑又可悲。

一方面,陷于幻觉,发疯胡闹;但另一方面,堂吉诃德又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喜剧角色,在他身上还有高于时代、超于常人的英雄品质。

(1)性格形成原因【苦难哲学、道德完善者】

(2)性格二重性:

【精神动机层面】道德高尚、信仰执着、追求正义、勇于献身——可敬;【显示效果层面】脱离实际、耽于幻想、神志不清、事与愿违——可笑。

4形象意义:

(1)时代性:

是对骑士小说的有力讽刺

(2)普遍性:

【负面】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带有堂吉诃德气质【正面】忠于理想、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超越平庸这样献身的勇气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精神意义和价值。

5形象启示的意义:

这是人与人在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动机与效果等双重存在中常常要反省、选择和调整的一个难题。

堂吉诃德已成了一个脱离实际、主观主义的代名词,成了一面不朽的人类自己的折射镜。

作为叙事作品的历史意义:

《堂吉诃德》在欧洲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总结了中世纪以来长篇叙事作品的成就,奠定了近代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

这是一部戏拟骑士小说而写成的现实主义巨著,作者有意识地把主人公的活动处处与骑士小说的有关情节联系在一起,用夸张的手法无情嘲笑了骑士小说和骑士精神,体现了符合时代精神的人文主义思想,显示了强烈的评判倾向。

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十分成功。

作家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堂吉诃德和桑丘,显示了人文主义者与农民完全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

小说语言鲜明、生动、幽默,富于情趣。

书中人物语言合乎本人身份和教养。

作者运用大量民间俗语和谚语。

不足之处:

结构不太严谨,有流浪汉小说的痕迹。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37个剧本。

两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其中戏剧方面的成就最高。

他的创作活动从1590开始至1612结束,大约经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历史剧和喜剧(1590—1600)

历史剧:

主题借古讽今,表达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国家统一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

代表作《亨利四世》,追溯英国历史上的内忧外患,通过对不同君主描写,为现实提供借鉴和依据。

喜剧:

基本主题歌颂爱情和友谊,表现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基调浪漫抒情。

代表作《威尼斯商人》&《一磅肉》,抒情喜剧,主题:

反犹太人,基本剧情由三条线构成,谴责封建等级制度,民族歧视和对立,肯定爱情和友谊,体现人文主义的爱情观。

三线:

安东尼奥——犹太商人(夏洛克)——对立——主线

巴萨尼奥——鲍西亚——爱情——辅线

杰西卡——罗兰佑——爱情——辅线

第二个时期悲剧(1601—1608)

悲剧:

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高峰。

基调沉郁、愤激。

创作了10部悲剧,最著名的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奥赛罗》爱情悲剧,表现人文主义思想,改编于意大利同名小说,表明人文主义者向往的真诚关系在现实中遭到的无情迫害。

《李尔王》家庭悲剧,揭示了人对权利的渴望和人文主义者向往理想的矛盾,社会风气败坏和人伦关系的解体。

《奥赛罗》和《李尔王》都是“恶”得到惩罚,但同时“善”也同归于尽。

《麦克白》野心悲剧,取材于历史学家贺里西德《苏格兰编年史》。

主题:

批判野心,权欲对人心、人性的腐蚀作用。

麦克白: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受人瞩目。

其悲剧在于他的野心战胜他的善良本性。

第三个时期传奇剧(1609—1612)

传奇剧:

主题宣传宽恕、和解,剧情浪漫传奇(依靠现实力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人的道德改善上)

莎士比亚早期创作描绘了生机勃勃的世俗生活和以“爱”为核心的情欲世界。

早期的代表作品,如《错误的喜剧》《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

其喜剧内容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即肯定在激情驱使下的爱情行为合理性,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莱特》

悲剧题材来源于13世纪丹麦历史传说;剧情:

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

表达的主题思想:

(1)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的社会面貌。

“人的觉醒”——信仰动摇——理性丧失——私欲泛滥——社会混乱——“一个‘颠倒混乱了的时代’”

(2)表达了作者的时代忧虑和对人的命运前途的深切关注。

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欲望将会对社会和人的生存发展造成危害,因而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规范。

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后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的性格和悲剧充分体现了欧洲特定发展阶段(16c末17c初)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基本特征。

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的人文主义者,其主要精神过程如下:

快乐王子:

生活优裕,经历单纯,使其将现实理想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抱有美好期望→一个充满憧憬、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忧郁王子:

遭受现实无情的打击【父亡、母嫁、王位被篡夺】→无所依托,对人的信念被打击得粉碎

延宕王子:

面对重大现实责任【宗法家族责任→为父报仇;社会责任→重整乾坤】→不急于寻求复仇方法,而是陷入深刻的精神危机,思考人的价值和意义,对人类、人生悲观绝望,由此质疑复仇意义(思考多于行动)。

精神危机除来自其人的理想和丑恶现实中人的行为的冲突外,还与他时时感到自己无力去承担“重整乾坤”的伟大任务分不开。

复仇王子:

以一种对死亡冷淡无谓的宿命态度,与敌人同归于尽。

悲剧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矛盾漩涡中,探讨了人自身的本性问题和人类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境遇问题,从而揭示了文艺复兴晚期对人的认识的深化特征。

莎士比亚在本剧中探讨的已经不再是早期的人文主义的人的理想,而是文艺复兴晚期对人的认识。

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后期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文艺复兴晚期特定时代的悲剧。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1悲剧情节具有鲜明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常常把多条戏剧情节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2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用“独白”手法,真实地展示主人公的内心冲突。

3反映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特风格。

既有悲剧的因素,又有喜剧的因素。

莎士比亚打破了传统的悲剧与喜剧的严格界限,对欧洲戏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4语言上也有极高的造诣。

丰富性,全剧总词汇量达到20000多个,堪称“千古独步”。

形象性,用无韵诗体写成,同时又包含有韵的格律诗和民间歌谣。

个性化,不同人物使用不同的语言。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17世纪是欧洲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经济制度剧烈冲突的世纪。

随着文化巨人们的去世和教会势力的加强,人文主义文学运动逐渐衰退,巴洛克与古典主义相继登上欧洲文学的舞台。

巴洛克文学兴起于17世纪30年代。

巴洛克这个词最初被用来形容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后来又被用于绘画、音乐和文学。

巴洛克文学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灵与肉的冲突和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在艺术上刻意雕琢,追求怪异,用支离破碎的形式和夸张繁艳的语言表达悲剧颓丧的思想,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夸饰主义”。

意大利诗人马里诺和西班牙诗人贡戈拉代表巴洛克文学的贵族倾向;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作品体现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西班牙戏剧家卡尔德隆,《人生如梦》。

古典主义思潮在法国找到最适合的土壤。

在英国,60年代以前主要是资产阶级清教文学,其后是古典主义。

这个世纪英国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约翰*弥尔顿,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斗士参孙》;清教文学的另一个代表作家约翰*班扬,其寓意小说《天路历程》广泛地描写了当时英国的现实生活;英国古典主义代表作家约翰*德莱顿被认为是“英国批判的创始人”。

“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提倡学习古代作品(希腊、罗马)和发扬古代理论。

16世纪后半叶,出现了资产阶级与贵族两大势均力敌的阶级互相妥协、共同支持王权的局面。

古典主义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政治基础上,适应绝对王权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也迎合了贵族阶级的趣味。

笛卡尔提出了唯心的理性主义哲学,既强调“物质实体”的存在,又强调“精神实体”的独立性,认为人的存在标志是思维,从而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

唯心的理性主义开启了欧陆哲学和英伦哲学(经验主义)的对比。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其首要特征是具有为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古典主义的第二个特征是崇尚理性。

这种理性泛指人类所特有的良知,古典主义者把理性看作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和创作评论的最高标准,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宣扬公民义务,建立君主专制下理想的道德规范。

(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不同,那时的理性宣扬的是人的智慧)。

古典主义的第三个特征是模仿古代经典,注重艺术形式的规范化。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规则“三一定律”。

“三一定律”是指戏剧创作中的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完整同一,就是说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时间是一昼夜之内。

古典主义的主要体裁是戏剧。

彼埃尔*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开创者,作品《熙德》。

让*拉辛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后起之秀,作品《安德洛玛克》。

尼古拉*布瓦洛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诗体理论著作《诗的艺术》全部用韵文写成;他按照封建观念把文学体裁分成高级的史诗、悲剧和低级的寓言、闹剧等,褒扬前者,排斥后者。

莫里哀《悭吝人》、《伪君子》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伟大的古典主义喜剧家。

1659—1663年是其开始创作古典主义戏剧的时期,作品《可笑的女才子》和《太太学堂》,《太太学堂》的上演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最后一部剧作是《无病呻吟》。

《悭吝人》又名《吝啬鬼》,《悭吝人》成功地塑造了吝啬鬼阿巴贡这个不朽的文学典型。

五幕诗体喜剧《伪君子》又名《达尔杜弗》,是古典主义性格喜剧的杰作,达尔杜弗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它已成为伪善、“故作虔诚的奸徒”(“伪君子”)的代名词。

达尔杜弗,一个表里不一的故作虔诚的奸徒。

(达尔杜弗——教士——居士)

达尔杜弗→表里不一【表面上,宗教信仰非常虔诚、高尚、圣洁和仁慈;骨子里却是虚伪、狠毒、荒淫、贪婪的】;其性格的核心(即基本特征):

伪善;手段:

欺骗;目的:

掠夺他人的钱财妻女。

《伪君子》在艺术上严格按照古典主义原则进行创作。

古典主义戏剧结构严谨、矛盾冲突集中尖锐、层面分明,塑造了一些概括性很高的典型形象,莫里哀善于运用集中和夸张的手法,突现某个作品人物固定的、主导的特征,并从各个方面来表现这一特征,从而创作典型,这就造成人物性格单一,后人评价“扁平式的人物”。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启蒙运动

1在18世纪的欧洲有一场影响深远的具有全欧性质的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

这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

2“启蒙”一词意为启迪,用近代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精神照亮被教会和贵族专制的迷信和欺骗所造成的愚昧落后的社会,推崇理性,启蒙运动提出自由、人权、平等、博爱、共和国等一套纲领,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启蒙运动的中心是法国。

3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

启蒙思想家崇尚的理性原则和古典主义者有本质的区别,它是以理性为原则,要求人们思考并否定现存一切制度的合理性。

在18世纪,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启蒙文学的是启蒙文学和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

启蒙文学的特点

1政治性、革命性→体现反封建、反教会,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

2政论性、哲理性→文学成了一个宣传启蒙的工具(“传声筒”或“代言人”)

3民主性、现实性→反对宫廷贵族倾向,描写日常生活

4通俗化、散文化→抛弃了古典主义体裁高低韵律,打破了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

英国

现实主义小说是18世纪英国文学最主要的贡献,继承并发展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直接取材于社会生活,以普通人,特别是中下层人物作为主人公,通常含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笛福(1660—1731)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代表作《鲁宾逊漂流记》。

他通过鲁宾逊这个新的形象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

斯威夫特(1667—1745)批判了行政、立法、司法制度、殖民主义、金钱关系等各方面的黑暗和罪恶,代表作《格列佛游记》。

理查生,感伤主义小说家之一,他的第一部书信体小说《帕美拉》开了感伤主义小说的先河,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实细腻描写女性心理的小说。

菲尔丁是18世纪欧洲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汤姆*琼斯》

最能代表英国感伤主义的作家是劳伦斯*斯泰恩和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泰恩的主要作品《感伤的旅行》,“感伤主义”因此得名。

法国

前期(1751—1750)

孟德斯鸠,出版的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引起轰动。

1728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获得当时文人的最高“荣誉”,此后其深入考察英国政体,形成君主立宪的政治思想。

重要的理论名著《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说。

这一学说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美的《人权宣言》和《宪法》正是受到这一理论的启示。

伏尔泰的哲理小说不注重刻画人物性格,而是创造富有讽刺性的形象和故事,一般以滑稽的笔调或传奇式的故事,托古讽今、影射现实。

代表作《老实人》(作品中名句“种我们的园地要紧”)、《天真汉》。

后期(1751—1800)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又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以挑战的姿态,针对政治、宗教和哲学发表了很多激烈的言辞,全面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因而被罗马教廷视为禁书。

狄德罗作为文学家的地位,是由他的三部小说奠定的,《修女》、《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对话体小说,没有连贯的情节、《拉摩的侄儿》对话体小说,是其最重要的作品,被恩格斯称为“辩证法的杰作”。

卢梭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法国启蒙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