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起点本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9226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专科起点本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科起点本科.docx

《专科起点本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科起点本科.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科起点本科.docx

专科起点本科

2007年专科起点本科

《大学语文》课程入学考试

复习资料

(内部资料)

 

适用专业:

专升本层次各文科专业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07.1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07年(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一、考试目标:

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规范的汉语言文学,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中国古代和现代及外国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有初步的了解;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地学习并继承当今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正确掌握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1.不写错字、别字和其他不规范的文字。

2.文字通顺,符合汉语语法规范。

3.语意表达清晰,有较强的逻辑性。

(二)文言文阅读能力

熟读大纲所列的古代文学作品,并能准确地将古代散文译成现代汉语。

(三)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

1.考纲涉及的古今各种文体知识。

2.考纲涉及的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1)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

(2)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

3.考纲涉及的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四)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1.能准确分析一篇作品的主题、篇章结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2.鉴赏。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

(1)结合文体知识进行鉴赏。

(2)史传文学与小说,侧重于人物,结构、语言的鉴赏。

(3)诗词、散文,侧重于抒情、写景、状物、意象、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鉴赏。

(五)作文

1.议论文

2.记叙文

二、考试选用的教材:

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考试篇目:

1.《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

2.《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3.《钱》梁实秋

4.《心灵的灰烬》傅雷

5.《再别康桥》徐志摩

6.《雨巷》戴望舒

7.《拾麦穗》张洁

8.《纪念傅雷》施

9.《不朽》胡适

10.《风波》鲁迅

11.《断魂枪》老舍

12.《苦恼》契珂夫

13.《绳子的故事》莫泊桑

14.《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15.《沙滩上的足迹》茅盾

16.《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17.《先秦诸子语录一、二》

18.《秋水》庄子

19.《陈情表》李密

20.《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21.《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22.《李将军列传》司马迁

23.《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24.《氓》《诗经》

25.《短歌行》曹操

26.《归园田居》陶渊明

27.《饮酒》陶渊明

2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9.《山居秋暝》王维

30.《从军行》王昌龄

3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2.《蜀道难》李白

33.《无题》李商隐

34.《虞美人》李煜

35.《八声甘州》柳永

36.《江城子》苏轼

《水调歌头》苏轼

37.《声声慢》李清照

38.《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39.《扬州慢》姜夔

40.《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冯梦龙

四、试卷结构与题型

一、实体类型

1.单项选择

2.多项选择

3.判断正误

4.名词解释

5.填空

6.文言文翻译

7.作文

二、试卷难易比例

容易题约占40%,中等难度占40%,难题约占20%。

五、考试方式与时间

1.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

100分

3.考试时间:

100分钟

六、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15分)

1、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者是()

A、班固B、苏轼C、鲁迅D、郭沫若

2《世说新语》产生于()

A、唐代B、明代C、汉代D、南北朝

3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

A、清新俊逸B、沉郁顿挫C、苍凉悲壮D、沉哀凄苦

4、下列诗人中属于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

A、李白B、王维C、岑参D、杜甫

5、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一词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A、仕途失意B、伤春惜别C、羁旅行役之苦D、怀古叹今之悲

6、下列诗歌中属于律诗的是()

A、杜甫《秋兴八首》(其一)B、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李白《行路难》D、陆游《关山月》

7、__________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

A、契诃夫B、莫泊桑C、欧·亨利D、屠格涅夫

8、诗歌《致树》的作者是_________

A、徐志摩B、戴望舒C、舒婷D、北岛

9、下列作品中采用倒叙方式的是___________

A、《苦恼》B、《麦琪的礼物》C、《米龙老爹》D、《再别康桥》

10、下列哪部不是余秋雨的作品_____________

A、《文明的碎片》B、《山居笔记》C、《故都的秋》D、《文化苦旅》

11、_________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艺翻译家

A、曹禺B、巴金C、傅雷D、钱钟书

12、丁香姑娘出自哪部作品_____________

A、《拾麦穗》B、《人生》C、《雨巷》D、《迟桂花》

13、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张洁的___________

A、《爱,是不能忘记的》B、《方舟》C、《祖母绿》D、《红豆》

14、孟尝君是战国时期

A、楚国人B、秦国人C、齐国人D、赵国人

15、《冯谖客孟尝君》选自_________

A、《国语·齐语》B、《国策·齐策》

C、《左传》D、《战国策·魏策》

二.判断题:

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

正确的划:

√,错误的打×)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诗305篇,分“赋”、“比”、“兴”。

()

2.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

3.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周邦彦。

()

4.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代表是白居易、元稹。

()

5.晋宋山水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陶渊明、谢灵运等()

6.桐城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

()

7.《华成先生》是一部讽刺小说。

()

8.曹禺的作品被称为“京味”十足的“市井文学”。

()

9.《伤逝》表现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

()

10.马克思称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

三、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穷巷牛羊归”中的“穷巷”:

A.穷人居住的街巷B.僻静的街巷C.死巷子D.寂静的街巷

2、“扪参历井仰胁息”中的“扪”、“历”:

A.摸经历B.按经历C.摸檫D.抚檫

3.“以手抚膺坐长叹”中的“膺”:

A.胸口B.肺C.肝胆D.胸怀

4、“望洋向若而叹曰”中的“望洋”

A.望着海洋B.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C.向着海洋D.面对海洋

5.“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中的“儿息”

A.儿子、媳妇B.媳妇C.儿媳妇D.儿子

6.“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的“薄”

A.迫近B.靠近C.薄云D.厚薄

7、“杀其二人,生得一人”中的“生得”

A.活了一人B.生了一个小孩C.活捉D.救活一人

8、“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

”中的“少”和“轻”

A.多少轻重B.以……为少以……为轻

C.使……为少使……为轻D.少多

9.“责收毕,以何市而反”中的“责”和“反”

A.责任谋反B.负责谋反

C.“责”通“债”,“反”通“返”D.负责平反

10.“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中的“相环”:

A.互相环绕B.四周都是C.环环相扣D.连环扣

四、阅读简答题,选出下列正确的选项(15分)

(一)阅读《纪念傅雷》(6分)

1.在《纪念傅雷》一文中,作者描写了傅雷()的个性特征。

(3分)

A.性情刚直,还近于狂妄;B.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

C.脾气火爆,如一团干柴烈火D.“三怒”表现了他性格的怪癖

2.在《纪念傅雷》一文中,作者表现了()的主题。

(3分)

A.傅雷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的品质。

B.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C.对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的呼唤。

D.作者与傅雷27的交往与情谊。

(二)阅读契可夫《苦恼》的开头一段:

(9分)

暮色晦暗。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毛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

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

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也不动,身子向前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

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不动。

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那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

1.这段描写分为()层。

(1分)

A.3层B.2层C.1层D.4层

2.各层分别写了()。

(2分)

A.暮色B.雪景C.车夫D.小母马E.马车

3.人物描写采用的是()描写。

(2分)

A.静态描写B.肖像描写C.白描D.静态的肖像描写

4.马的描绘与认为形象刻画有()内在的联系:

(2分)

A.类比关系B.暗示车夫的处境、生活和心境与牛马一样

C.反比关系D.暗示车夫与马生死相依

5.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分)

A.显示作家的写景技巧B.为车夫悲惨的故事作铺垫

C.互相映衬D.故事发生的背景

五、作文(40分)

题目:

追求

要求:

A、必须写成以议论为主的文章.

B、不少于800字

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大学语文》模拟试卷二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15)

1.李清照的《声声慢》的主要艺术特点是()

A.融情入景B.借景抒情C.语句工整D.层层铺叙

2.下列词中属婉约风格的有()

A.《声声慢》B.《八声甘州》C.《破阵子》D.摸鱼儿》

3.马致远的《秋思》所表达的感情是()

A.蹉跎岁月B.倦于漂泊C.游子思乡D.因秋思人

4.辛弃疾词的主要风格是()

A.豪放沉郁B.温婉含蓄C.慷慨悲壮D.凄凉哀婉

5.下列作家属于宋代的有()

A.柳宗元B.苏轼C.韩愈D.欧阳修

6.下列诗篇属于乐府旧题的有()

A.《关山月》B.《从军行》C.《行路难》D.《短歌行》

7.“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词人表达的情感有()

A.留恋时光的生命意识B.不堪忍受囚禁之苦C.美景不常D.生不如死的痛苦

8.《蜀相》是一首()诗

A.绝句B.七句律诗C.乐府旧题D.近体诗

9.欧·亨利的代表作品有()

A.《最后的藤叶》B.《麦琪的礼场》C.《羊脂球》D.《警察和赞美诗》

10.冰心的代表作品有()

A、《寄小读者》B.《樱花赞》C.《小桔灯》D.《背影》

11.巴金的代表作品有()

A.《子夜》B.《家》C.《秋》D.《春》

12.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有()

A.郑振铎B.徐志摩C.茅盾D.余秋雨

13.在《沙滩上的脚迹》中出现了()的脚迹

A.妖怪B.禽兽C.小孩D.外星人

14.小说构成的要素包括()

A.人物B.故事C.情节D.环境

15.俄国的作家有()

A.雨果B.莎士比亚C.托尔斯泰D.契河夫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作家是()

A.李煜B.柳永C.苏轼D.晏殊

2.《西厢记》的主人公是()

A.崔莺莺、张生B.杜丽娘、柳梦梅C.李香君、侯方域D.杜十娘、李甲

3.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

A.关汉卿B.白朴C.马致远D.王实甫

4.不属于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有()

A苏轼B.辛弃疾C.陆游D.周邦彦。

5.()的语言以四言为主。

A.《楚辞》B.《诗经》C.《乐府》D.《律诗》

6.“社会的不朽论”选()的《不朽》。

A.朱自清B.傅雷C.胡适D.巴金

7.从体裁上看《氓》是一首()

A.抒情诗B.叙事诗C.散文诗D.歌行体

8.()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A.朱光潜B.茅盾C.朱自清D.傅雷

9.《风波》主要描写了一场关于()的风波。

A.帽子B.绳子C.辫子D.鞋子

10.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A.《易经》B.《诗经》C.《楚辞》D.乐府诗集

11.唐代的著名诗仙是(),他的诗歌风格是飘逸。

A.李贺B.王维C.李商隐D.李白

12.唐代著名的诗圣是指(),他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

A.李白B.杜甫C.王维D.王勃

13.初唐四杰是指():

A.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B.王维、杨雄、卢照邻、骆宾王

C.王建、杨修、卢照邻、骆宾王D.王勃、杨炯、贾岛、姚合

14.李商隐和牡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他的诗构思缜密,想象丰富,语言优美,韵调和谐,

各体之中,尤擅长()

A.五律B.七律C.歌行体D.古体诗

1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的诗作极为倾服的赞语。

A.李白对杜甫B.杜甫对李白C.苏轼对李白D.杜甫对王维

16.“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是()的山水田园诗的极高评价。

A.苏轼对李白B.苏轼对王维C.韩愈对杜甫D.杜甫对李白

17.《湘夫人》选自:

A.《九章》B。

《离骚》C。

《九歌》D。

《天问》

18.轼写的最早一首豪放词,其词牌和题目是()

A.《江城子·密州出猎》B.《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念奴娇·赤壁怀古》

19.()是一种以散文为主,杂以骈偶、韵语的变体。

A.骈赋B.汉赋C.文赋D.律赋

20.莫泊桑的成名之作是()

A.《梅塘小说集》B.《米龙老爹》C.《羊脂球》D.《俊友》

21.《米龙老爹》在结构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顺叙B.插叙C.铺叙D.倒叙

22.米龙老爹杀死啊十六个全副武装的普军骑兵,显示了他()

A.崇高的爱国主义觉悟B.朴素的爱国主义信念

C.狭隘的报复心理D.难以妥协和极端吝啬的性格特征

23.《断魂枪》中,作者塑造沙子龙的性格特征时运用了

A.白描手法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烘托和对比手法

24.“明月松间照,()

A.低头思故乡B.清泉石上流C.月是故乡明D.明月松间叫

25.“出师未捷身先死,()

A.长使英雄泪满襟B.常使英雄泪满襟

C.两朝开济老臣心D.尝使英雄泪满襟

26.《短歌行》中运用了一些成句,这些成句取自

A.《离骚》B.《乐府诗集》C.《诗经》D.《周易》

2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

A.苏轼《前赤壁赋》B.曹操《短歌行》C.曹丕《燕歌行》D.杜甫《月夜》

28《风波》的时代背景是()

A.百日维新失败侯B.普法战争期间C.张勋复辟时D.五四运动前夕

29.下列作品中,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上看,都达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最高峰的是()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红楼梦》D.《西游记》

30.《红楼梦》是一部()

A.文言长篇小说B.长篇章回小说C.纪实小说D.心理小说

三、阅读简析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单选或多选)

1.《麦琪的礼物》最后写道:

“我的拙笔在这里向读者叙述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

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家里最宝贵的东西。

但是,让我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一句最后的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

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

他们就是麦琪。

(1)这一段主要采用了()表达方式。

A.说明B.描写C.议论D.叙述

(2)那两个“笨孩子”指的是()

A.杰姆和德拉B.杰姆和瑞拉C.杰克和德瑞

(3)作者对他面的态度是()

A.对他们的艰难处境给予同情,对他们的无知和笨拙进行了嘲笑。

B.对他们的艰难处境给予同情,对他们缺乏沟通和交流进行了嘲笑。

C.对他们的艰难处境给予嘲笑,对他们的善良心地和纯真爱情进行了赞扬。

D.对他面的艰难处境给予同情,对他们的善良心地和纯真爱情进行了赞扬。

(4)“麦琪”指的是()

A.基督教传说中基督降生时从东方来耶路撒冷给他送礼物的三个贤人。

B.圣诞老人

C.麦琪受开了圣诞送礼物的风俗,因而又可指圣诞所送的美好的东西。

D.麦琪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5)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是两个最聪明的,因为()

A.因为他们都是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卖了,给对方买最喜欢的礼物。

B.他们双方送上的是一颗真诚的心。

C.当礼物失去价值后,他们不但没有丝毫埋怨,反而相互爱得更深了。

D.赞美了他们互赠的礼物就像麦琪送给基督的礼物一样圣洁完美。

………………………………………………………………………………(密)…………(线)

四、作文(字数在800字左右,40分)

题目:

月夜遐思

要求:

.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大学语文》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

A、王安石B、苏轼C、韩愈D、范成大

2.与杜甫《蜀相》诗相关的旅游景点是()

A、江油李白纪念馆B、成都武侯祠C、成都杜甫草堂D、南昌滕王阁

3.曹操的《短歌行》从诗体来看诗一首()

A、乐府旧题诗B、律诗C、新乐府诗D、汉乐府诗

4.在下列作家中,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诗人是()

A、陶渊明B、王维C、王昌龄D、李白

5.被人称赞为“七绝圣手”的诗人是()

A、李白B、杜甫C、王昌龄D、王维

6.《诗经·氓》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

A、恋女B、弃妇C、男子D、寡妇

7.北宋第一个专业写词并大量制作慢词的是()

A、欧阳修B、苏轼C、秦观D、柳永

8.《东坡乐府》是一本()

A、文集B、诗集C、词集D、散曲

9.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是()

A、《麦琪的礼场》B、《苦恼》C、《米龙老爹》D、《断魂枪》

10.由徐志摩发起、组织的文学社团是()

A、创造社B、新月社C、文学研究会D、语丝社

11.鲁迅的《狂人日记》选自()

A、《呐喊》B、《朝花夕拾》C、《故事新编》D、《彷徨》

12.《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选自()的作品

A、戴望舒B、柯岩C、舒婷D、张天翼

13.丁香姑娘出自哪位作家的笔下()

A、郭沫若B、钱钟书C、戴望舒D、郁大夫

14.下列哪篇作者属于记事散文()

A、《大堰河——我的保姆》B、《拾麦穗》

C、《舞会以后》D、《华威先生》

15.“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里的他是指()

A、巴金B、老舍C、钱钟书D、傅雷

16.初唐四杰中以七言歌行见长的诗人是()

A.王勃和骆宾王B.王勃和杨炯C.卢照龄和骆宾王D.卢照龄和杨炯

17.“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语出自()

A.贾岛B.李白C.杜甫D.韩愈

1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出自()

A.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B.杜甫的《月下独酌》

C.李白《关山月》D.王昌龄《出塞》

19.高适、岑参之外,以边塞诗著名的诗人还有()

A.王昌龄、王之涣、储光羲B.王昌龄、王之涣、王翰

C.王昌龄、王之涣、王维D.王昌龄、王之涣、常建

20.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分别是()

A.《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B.《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德赛》

C.《哈姆雷特》、《李尔王》、《雅典的泰门》、《奥德赛》

D.《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麦克白》、《奥德赛》

21.九斤老太是鲁迅()中的人物。

A.《故乡》B.《祝福》C.《药》D.《呐喊》

22.列宁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A.高尔基B.屠格涅夫C.托尔斯泰D.莫泊桑

23.福楼拜是()的老师。

A.莫泊桑B.契可夫C.高尔基D.狄更斯

24.早期的元杂剧创作心中在()

A.南京B.长安C.大都D.成都

25.被王国维推为“元人第一”大戏剧家的是()

A.马致远B.白扑C.王实甫D.关汉卿

26.明清二代为我国古代小说的繁荣期,短篇以白话“三言”、“二拍”和文言()为代表。

A.《聊斋志异》B.《桃花扇》C.《铁崖文集》D.《老残游记》

27.渐霜风凄紧,关和冷落()

A.夕阳西下B.残照当楼C.无语东流D.红衰翠减

28.(),千树万树梨花开。

作者()

A.忽如一夜春风来高适B.春风杨柳万千条岑参

C.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D.万紫千红总是春白居易

29.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A.冷月无声B.月明星稀C.明月当空D.水落石出

30.欧·亨利的小说以诙谐幽默见长,高悲于喜,形成了()的独特风格。

A.笑中带哭B.哭中带笑C.含泪的微笑D.喜中带悲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5分)

1.《苦恼》一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有()

A.心理描写B.细节描写C.以小见大D.对比E.夸张

2.宝玉挨打的导火线是()

A.与琪官平等交往,若恼了忠顺王爷B.同情投井而死的金钏儿而“五内催伤”

C.贾环出于嫉恨搬弄是非D.对仕途经济不用心。

E.碰见贾政时垂头丧气,应对不似往日。

3.《红楼梦》中,具有叛逆性格的人有()

A.贾宝玉B.袭人C.林黛玉D.薛宝钗

4.《前赤壁赋》借自然景物来抒发旷达之情,其中的主要景物有()

A.江水B.芦苇C.清风D.明月E.白云

5.《前赤壁赋》的主要形式特征是()

A.主客问答B.抑客伸主C.骈散交错D.押韵E.阐述哲理

三、词语解释,选出正确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王维《谓川田家》中“雉句隹”与“秀”的正确解释是()

A.野鸡清秀B.野鸡鸣叫麦子扬花吐穗

C.雉鸡秀丽D.野鸡麦子扬花吐穗

2.“颜色不变,阳阳如平常”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中,写张巡就以时的神态一句中“阳阳”一词的正确解释是()

A.阳光B.阳气C.安详的样子D.安祥的样子

3.“不能通知二父志”见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中,句中“通知”的正确解释是()

A.告诉B.告知C.理解D.通晓,理解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对“倩”、“红巾翠袖”、“搵”的正确理解是()

A.倩:

请某人做某事;红巾翠袖:

歌女。

揾:

B.倩:

娇好的身影;红巾翠袖:

歌女。

揾:

C.倩:

请某人做某事;红巾翠袖:

红头巾,緑袖子。

揾:

D.倩:

漂亮;红巾翠袖:

歌女。

揾:

抚摸

5.“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关汉卿《窦娥冤》中对“每”、“正法”的正确理解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