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9271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1.docx

浙科版生态系统单元测试1

生态系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草原中跳蝻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样方法

B.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属于化学防治

D.在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瓶中,其稳定性不只取决于物种的数量

【答案】C

【解析】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可以进行循环再利用,B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密度,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及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D正确。

2.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粉刺不正确的是()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乙→甲→丙

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若图A组成生态系统,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B、由图A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得出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是乙→甲→丙,B正确;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C正确;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D正确.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考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生物群落是生物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叫生物圈

3.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答案】A

【解析】同化的能量=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64%n,因而A项正确。

贮存在体内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64%n-48%n=16%n。

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应均小于16%n。

因而B、C、D均错误。

4.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中,有这样优美的诗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该诗句首先艺术地展现出了()

A.生物的进化规律B.生物的适应性

C.生物的遗传变异性D.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适应性和遗传变异性三者本质的理解程度和区别能力,考查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方法和技巧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真正理解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界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和适应,使生物界的生物变得形态各异,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以各自特有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然界中,题干中所述的生物现象,正符合这种意思;第二,区分开多样性、适应性、遗传变异性及生物进化规律的本质差别,并弄清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

生物的遗传变异性是进化的基础,多样性和适应性都是进化的结果,而适应性主要是指什么样的生物只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5.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C.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

D.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圈内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在、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6.下列属于全球性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是  (  )

A.农作物品种单调    B.人工林的病虫害严重

C.城市的“热岛效应”  D.酸雨

【答案】C

【解析】

7.下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组成

B.图中蜘蛛与青蛙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植食性鸟减少,会导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

【答案】B

【解析】依题意可知:

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植食性鸟→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鹰,A项错误;图中的蜘蛛与青蛙都可以食草昆虫为食,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青蛙也可以蜘蛛为食,说明二者之间又存在捕食关系,B项正确;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4种:

鹰、食虫鸟、蜘蛛、青蛙,C项错误;植食性鸟减少,鹰会通过捕食较多的蛇而维持生存,所以其数量不会大量减少,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种间关系

8.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分别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林地上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取样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调查林地上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取样,A正确;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正确;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C正确;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D错。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9.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

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答案】A

【解析】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属于生产者;原核生物既有生产者,又有分解者,所以选A。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成分

10.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A正确;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B正确;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自我调节能力差,生态系统的稳态不容易维持,C错误;生物多样性水平低,一旦出现虫害,由于缺少该昆虫的天敌,易爆发虫害,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1.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这条食物链中,虎鲸增加1kg体重,最多消耗浮游植物的量为

A.lk6B.10kgC.125kgD.1000kg

【答案】D

【解析】根据食物链“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选用能量传递效率10%,则鲸增加1kg体重,最多消费浮游植物的量为1kg÷10%÷10%÷10%=1000kg.故选D。

12.在放牧强度较大的草原上采取播撒优质牧草的种子、施肥、灌溉、控制有害动物等措施,其目的不包括()

A.设法提高牛、羊的环境容纳量

B.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C.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

D.实现对能量的分层次多级利用,使废物资源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播撒优质牧草的种子、施肥、灌溉、控制有害动物等措施可提高牧草的产量,进而可以提高牛、羊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这些措施可以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控制有害动物等措施能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C正确;这些措施不能实现对能量的分层次多级利用,也没有使废物资源化,D错误。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3.科学家发现,深海冷泉生态系统(最深可达9000多米)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物密度等特点,其能量的输入主要依靠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动物的同化作用

C.原核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深海阳光无法到达,绿色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A错。

动物无法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外界能量转化为有机物能量,B错。

化能合成细菌如硝化细菌能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动物供能,C正确。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散失的热能动物无法利用,D错。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4.某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如下图甲,而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种群实际大小。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的食物网中H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第三、四营养级

B.图甲中所示的全部组成成分再加上分解者就是生态系统

C.从图乙中可知,物种2的种内斗争最剧烈

D.若图甲中生物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则A增加10kg,至少需要B130kg

【答案】B

【解析】图甲中B、F均为生产者,因此H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第三、四营养级,A项正确;图甲中所示的全部组成成分再加上分解者就是生物群落,B项错误;图乙中,物种2的种群实际大小已超过其环境容纳量,种内斗争最剧烈,C项正确;若图甲中生物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则A增加10kg,若图甲中生物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则A增加10kg,至少需要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

一是根据生物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分析A的能量来源及比例,二是根据“至少”确定能量传递效率按10%还是20%进行计算。

15.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建立了高产稳产的桑基鱼塘,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从而获得稻、鱼、桑三丰收。

与该生态系统不符的叙述是()

A.人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突出

B.使物质能够更好循环

C.使能量流向了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提高了能量传递的效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该生态系统中人起了关键的作用,故A正确。

该生态系统是物质循环利用,故B正确。

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故C正确。

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处于动态平衡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正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输入和散失,B错误;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

17.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对垂体分泌活动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解:

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属于负反馈调节,故①正确;

②运动强度增加,则汗腺分泌增加,而运动强度受神经系统的控制,故②错误;

③降雨量增加,使得土壤动物存活率降低,但土壤动物不影响降雨量,故③错误;

④害虫数量增加,则其天敌鸟类数量增加,由于捕食者增加,则害虫数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故④正确.

所以,①④正确.

故选:

D.

考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动物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的动物都一定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所有的细菌都一定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答案】C

【解析】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少数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A错误;细菌不都是分解者,有少数细菌是消费者(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还有少数细菌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B错误;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C正确;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处在多个个营养级上,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消费者:

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

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

19.蜜蜂用不同的舞蹈动作把所发现蜜源的信息传递给同伴.蜜蜂跳舞属于()

A.化学信息B.物理信息C.行为信息D.营养信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蜜蜂发现蜜源后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远近,其中舞蹈动作属于行为信息.

故选:

C.

20.如图表示初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的部分过程,括号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初级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为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在B处加上标有细胞呼吸的箭头

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n—a

C.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n—a—b

D.B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D项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中一部分通过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以应在A处加上标有细胞呼吸的箭头,A项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n-粪便中的能量a,B项正确;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n-a-b-分解者利用,C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二、综合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40分)

21.科技人员为提高某品种西瓜的产量和品质,进行了以下研究,请分析回答:

(1)测定不同种植密度下,西瓜的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结果如下表。

①此品种西瓜最适宜的种植密度是,因为。

②当叶面积指数过大时,产量反而下降,原因是。

(2)测得西瓜的果实发育中可溶性糖含量、酶活性、激素含量的变化分别如下。

①可溶性糖包括果糖、葡萄糖、蔗糖等,西瓜的果实发育中,这些糖类从根本上来自作用。

果实成熟阶段,这些糖类主要储存于果肉细胞的(细胞器)中。

②图1中,西瓜果实发育起始阶段,可溶性糖含量较低,可能是。

图1中三种糖合成关系可表示为,推测图2中与此合成有最直接关系的酶是。

③图3中,赤霉素、脱落酸的作用分别是;若要再研究生长素、乙烯这两种激素,则推测其含量变化曲线分别与图3中的情况相似。

【答案】

(1)①每亩694株此密度时叶面积指数最适宜,亩产量最高

②叶面积指数过大,受遮盖的叶片过多,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增多

(2)①光合液泡②起始阶段果实发育旺盛,需要分解较多的可溶性糖来提供能量和为新物质合成提供原料果糖+葡萄糖

蔗糖酶3(或酶3、酶4)

③促进细胞伸长,促进果实发育;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脱落赤霉素、脱落酸

【解析】

试题分析:

(1)①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种植密度是694株/亩时,亩产最高。

②对比种植密度分别为694株/亩和926株/亩可知,种植密度过大,则叶面积指数过大,但产量反而下降,是因为叶面积指数过大,受遮盖的叶片过多,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增多,导致产量反而下降。

(2)①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于光合作用;植物细胞内的糖类主要储存在液泡中。

②果实发育起始阶段代谢旺盛,需要分解较多的可溶性糖来提供能量和为新物质合成提供原料,导致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较低。

1分子葡萄糖与1分子果糖在酶的催化下,可形成1分子蔗糖,同时产生1分子水。

根据图1可知,授粉后第22-28天,蔗糖含量明显升高,图2中地22-28天酶3和酶4的含量也升高,推测酶3和酶4参与催化蔗糖的合成。

③图3中,第28天后,赤霉素含量下降,脱落酸含量继续升高,推测赤霉素主要促进细胞伸长,促进果实发育;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成熟的果实脱落。

生长素的功能与赤霉素相似,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因此若要研究生长素、乙烯这两种激素,则其含量变化曲线应分别与图3中赤霉素、脱落酸的情况相似。

考点:

本题考查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关系、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实验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设计实验探究简单生物学事实,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22.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是多种酸性污染气体溶于大气中的水分后,产生硫酸或硝酸等化合物,然后随着雨点降落下来而成。

某生物探究小组为了解酸雨对陆生植物的影响,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方案。

(1)目的原理:

大气中的SO2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实验室中以SO2模拟酸雨,研究不同SO2量对两种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从而了解自然界中酸雨对植物的危害。

(2)实验材料

①实验装置如下图。

②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SO2气体、气体流量计(控制充气量)、蒸馏水、植物培养液等。

(3)实验步骤

①取5套实验装置并编号,设立和。

②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发芽后,取已长出一片真叶的幼苗若干株,分别直立于盛有植物培养液的玻璃皿中,并放入各实验装置的容器内,如上图所示。

③按图装配好实验装置。

④。

⑤关闭实验装置活塞,将装置置于、的环境下,在第5天统计各组两种幼苗的死亡数,并计算死亡率。

(4)实验结果:

①实验结果如下表:

编号

1

2

3

4

5

SO2量

C1

C2

C3

C4

C0

死亡率(%)

0

10

40

80

0

0

0

20

40

0

②在下面画出直方图,比较甲、乙两种植物幼苗的[ZZ3]存活率。

(5)讨论:

从结果可知,。

(6)实验拓展:

[HT]在“酸雨对陆生植物影响的模拟实验”的研究中,除本试题的“方法”与“指标”外,请你另外设计方案,填入下表。

【答案】(3)实验步骤

①实验组和对照组

④向四套实验装置的容器中充入不同量的SO2气体;对照组应充入空气

⑤适宜的温度光照

(4)实验结果

(5)讨论:

SO2浓度越高,对植物生长影响越大,但不同植物受影响的程度不同,间接说明酸雨对自然界植物的影响

(6)实验拓展

模拟产生酸雨的方法

植物受影响的指标

配置不同浓度的硫酸、盐酸或者硝酸溶液作为模拟酸雨

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植物出现其他不正常生长现象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结合本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SO2量对两种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确定实验自变量为中的不同SO2浓度,对照组实验为通入正常空气,即实验中应该向4组实验装置中充入不同量的SO2气体,对照组(第5组装置)中充入空气。

(2)根据实验设计的控制变量适宜、相同的原则,结合植物正常生长的条件,在本实验中,应将各组实验装置放在相同的适宜的光照、温度等环境中培养植物幼苗。

(3)结合实验结果,不难发现:

装置中SO2浓度越高,对植物生长影响越大,但不同植物受影响的程度不同,由此间接说明酸雨对自然界植物生长的影响。

(4)由于题中已经研究了SO2(硫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此,进一步拓展可以探究其他酸性植物(如硝酸、盐酸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有关植物生长的指标可以多样,如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植株相同时间内干重增加量(生长量),相同时间内植物叶片出现的枯死斑数量等。

考点:

本题考查探究实验。

点评: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23.(11分)

(1)某大豆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田鼠

固定的

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能量从植物传递到田鼠的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点)。

②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

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_只/hm2。

若标记的部分田鼠能主动逃避陷阱,这样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__。

对捕获的田鼠进行性比例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其性比例____________(有利/不利)于种群增长。

③田鼠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了流入下一级外,还有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