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1928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doc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doc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向大中城市转移,从而必将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呈扩大之势。

在我校组织的调查中,被调查家庭中98.5%的民工子女留在家乡,只有1.5%的孩子随父母一起外出生活。

可见,“留守”是外出民工子女的主要生存形式。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完善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成人成材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然而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却生活在缺乏父母关爱的家庭里。

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思考这样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成长会带来哪些负面效应,并提出相应对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家长)对有特定关系(血缘关系)的受教育者,通过特定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实施的一种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的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如下:

  

(一)家庭教育缺乏亲子沟通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它的成功需要父母和孩子间的长期沟通。

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从生活期望上看,95.5%的留守儿童希望“爸爸妈妈都在家”,少数的留守儿童选择“跟着爸爸妈妈去城里读书”,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

在一项调查中,64.4%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只有11.3%的留守儿童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同时54.3%的孩子还认为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及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

  

(二)隔代监护弱化了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后,家庭教育的责任就落在祖辈或其他亲戚身上。

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在孩子学习方面不能提供任何帮助。

再则,这一代老人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都比较落后,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寄居在其他亲戚家的留守儿童难以产生归属感,总觉得是寄人篱下。

无论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戚,他们对孩子的关怀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只顾及到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培育,结果使家庭教育挂一漏万。

  (三)家庭教育的诸多不合理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和父母长期相处、频繁沟通,只得同祖辈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仍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其一是,祖辈觉得孩子离开父母,十分可怜,于是便溺爱孩子,疏于严加管教。

其二是孩子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也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些,片面地认为只要满足孩子对金钱的需要,孩子便会好好学习,成材成人。

可惜的是,这样非但不能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反而会助长孩子“重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

其三是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未能做到以孩子为本,而是以家长为中心,以命令主义为主,甚至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看孩子的成长,未能注意到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给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效应分析

  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比如人身安全缺少保障、亲子关系疏远、心理健康问题、学习水平下降、道德滑坡等。

  

(一)人身安全和生活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顾,但因为不能得到父母有力和有效的监管,极易产生安全隐患。

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安全。

在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上衣食无忧。

由于家人疏于管教,部分孩子会大手大脚地花钱。

由于部分照顾孩子的祖辈过于衰老,所以其照顾的儿童有时会面临生命威胁。

  

(二)家庭内部情感问题

  由于经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外出民工回家次数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留守儿童成为“父母双在的孤儿”。

长期的分离和缺乏亲情沟通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

广大儿童在与外出务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甚至错把生母当后母。

这种现象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莫名的心灵上的伤害,极易引起家庭内部的冲突,也会增加父母对孩子的内疚感,使孩子失去对家庭的依赖感和对父母的信任感,从而也使家庭教育收效甚微。

  (三)心理问题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对心灵关怀的渴求和对感情交流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一些不良情绪如失落、担忧等长期得不到排解,于是便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主要有:

情绪不稳定,为人处事孤僻多疑,自卑心理严重,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严重,甚至有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和暴力化倾向。

  (四)学习问题

  父母离家进城后,留守儿童在学习和接受教育上处于无人看管的境地。

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在学校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家里只能靠自己独自思索,因为祖辈的受教育水平的确难以帮助其解决知识上的难题。

留守儿童主要的学习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持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能上升,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人在经过一到两个月后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

总体上看,不少人学习成绩有所下降。

  (五)道德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人较之成材更为重要,德育较之智育更需优先考虑。

远离父母的孩子处于放任自流的境地,年迈的老人根本无力管教。

在家中称王称霸的孩子在学校里也常常会违反纪律,严重的还会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也会间接地影响到社会能否良性运行。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首先要求广大父母提高家庭责任感,也需要社会献计献策和政府重视。

  

(一)微观家庭层面

  有父母参与的家庭教育才是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

然而,留守儿童父母为进城务工不得不离开孩子,人为地割裂亲子关系。

只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让孩子生活在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会身心健康地成长。

让留守儿童接受完善的家庭教育,首先就要让为人父母者树立高度的家庭责任感,要通过大力宣传教育使父母转变观念,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片面观念,要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即使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也应留下一位专门负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人,以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

此外,父母偶尔回家和孩子相处时也要注意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应树立良好形象,切不可行动鲁莽或语言粗俗。

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方面,父母不能只关注学习,更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而应多关心孩子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层面

  教师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

父母没能在孩子身边,广大教师应该多奉献一份爱心,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多一些关注。

为了弥补远离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亲情缺失,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应留意孩子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在生活中有什么烦恼,在感情上有什么困惑,也应多抽时间深入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

  针对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情况,广大热心的社会工作者和热衷于农村教育的人士可以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适当地建立一些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基地,培养孩子自信、自强和合作的人生态度,给这些儿童以生活、心理及学习上更多的关爱,以此补偿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政府政策层面和法律层面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局限颇多,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形式就是让孩子生活在父母身边。

但是广大民工在城里做的工作最累,工资最低,再加上城市学校仅凭一纸户籍就把儿童挡在校门之外(因为这些学校要向民工子女收取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等),致使广大农村儿童不能跟随父母一起到城里学习、生活,也就难以得到基本的家庭教育了。

保障每一位儿童健康地成长并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人民政府的神圣职责。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应通过法律手段修改针对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性政策,为解决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塘桥实验学校陈宏亮

二00八年八月十六日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