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0337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docx

《汉语基础》平时作业答案作业用

《汉语基础》第1次平时作业

一、填空题

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具有物理性质、生理性质、社会性质三种属性;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主要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

2.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词汇,并且由语素、词、熟语三大部分构成。

3.语法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言单位和语言单位组合的规律。

4.分析句子,我们常常使用中心词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这两种方法。

5.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系统符号,并大致可以分为隶书、楷书、草书、行书__四种类型。

6.古汉语中,区分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根本方式是分析字的构件在字中的关系。

二、名词解释

1.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2.方言词――是从方言语汇中吸收到普通话语汇中的词。

3.词义――词义是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

任何一个词,作为语言符号系统的一个单位,都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即既有一定的语音形式,又有一定的语义内容。

4.熟语――熟语由词或语素构成的现成用语,它是语言中因长期习用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语汇中比较特殊的成员。

5.六书――六书是传统的汉字结构理论,分别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之法。

6.会意字――会意字是用两个以上的文字构成的,把两个文字的形义合在一起就造出一个新字,两个文字的意义的意义连缀起来就是这个新字的意义。

三、简答

1.简析语素和词的联系。

答: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言的最小单位,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两者都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但却有本质的不同。

语素和词的区别主要在于功能方面;语素的主要功能是构词,做构词的材料;词的主要功能是造句,充当各种句法成分。

能否能独立用做造句材料,这是词和语素最根本的功能。

2.怎样认识词义和概念的区别?

答:

第一,词义比概念包括的内容要广得多。

词义的内容可分为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两部分,而概念只有理性意义,没有附加意义。

第二,词义具有文化色彩。

第三,词义和概念不相对应。

两者之间没有对应关系,不是一个词的意义对应一个概念。

一个概念可以用一个词表达,也可以用几个词的意义联系起来表达。

3.语言单位的相互组合,需要遵守哪些规律?

答:

①符合语法关系。

注意词的语法功能,弄清楚哪些词和哪些词能搭配,哪些不能搭配。

②符合事理逻辑。

在意义上有关联,符合词语所代表的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也就是词的组合在词义上要有现实的根据。

③符合语言习惯。

可能不符合语法,但全社会的人都这样用,这样说,已经约定俗成,就只能承认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不能用语法规则来分析,是一种特例,这种特例扩展了一个词的组合范围。

4.简述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分析字形辨析字义的作用有哪些?

答:

①透彻的理解词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②有助于辨析、选择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③有助于掌握字的本义。

④有助于正确理解文字之间的形义关系,更清楚地了解汉字形义演变的规律。

5.选择复句常用的关联词有哪些?

答:

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任选,常用关联词有“或”、“或者”、“或是”、“或者……或者”、“是……还是……”。

一种是只选,常用关联词有“不是……就是……”、“与其……不如……”、“与其……宁可……”、“宁可……也不……”。

四、论述

1.针对不同的语境、表达内容和听话对象,如何正确地运用句式?

答:

一、注意句子的长短。

从句子成分的多少看,句子可分为长句和短句,并且各自有各自的表达作用。

长句修辞效果严密细致,多用于政论文、科技论著和文艺作品的写景抒情。

短句修辞效果简洁精炼,明快活泼,多用于日常交谈、演讲、广播稿、杂文中。

二、注意句子语序的变化。

语序一般不能改变,但在一定语境中,根据表达的特殊需要,也可以改变这种语序,形成一种特殊的句子。

根据句子成分的位置情况,可把句子分为常序句和变序句两种。

三、注意句子的结构形式。

运用句子时候,使用各种各样的句式。

为了交际表达需要,比如为了抒情、议论、写景、需要铺陈文字,需要增强语句的气势,增强语句的感染力,我们就要连续使用某种句式。

有时为了避免语句单调,又需要使用不同结构的句式。

这样多种句子组合在一起,前后句子结构整齐一致的,就是整句,前后句子结构不一致的,就是散句。

两种句式各有作用。

四、注意句子的语气和口气。

使用句子要有一定的语气,也要有一定的口气,因为你用句子陈述内容,总要讲个人的主观感受、思想情感放入句子中,使句子带上一定的色彩,如如肯定、否定、强调、委婉等等。

《汉语基础》第2次平时作业

一、填空题

1.音素根据特点可以分为__元音__和___辅音___两大类。

2.普通话以_北京语音__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3.我国是在1958年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用来记录普通话语音。

4.基本词具有稳固性、普遍性、能产性三个特点。

5.一般词包括新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四种类型。

6.词语从语音角度可以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两类。

7.古代汉语以单纯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合成词为主。

8.词义具有客观性、概括性、模糊性三个特点。

二、名词解释

1.定位语素――一个语素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时候,位置固定的语素叫定位语素。

如“非”、“阿”、“可”总是位于前面。

2.古语词――是产生、通行于古代而只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使用的词语,现代口语中很少使用,如“之”、“亦”、“矣”、“乎”等等。

3.谚语――谚语又叫俗语、俗话,是总结某种经验知识而创造出来的,流传于群众口语中的固定语句。

4.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作为其它类别的词来使用,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三、简答

1.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在语句中的特点是什么?

答:

在使用上,单音节词往往要受到限制,不如多音节词自由。

如表示姓名、地名、数目的词,单音节的一般要扩展为双音节形式才便于运用。

例如回答“姓什么”,单音节的姓氏一定要加上“姓”,如“姓赵”;双音节的可以不加,直接用姓氏回答。

如“欧阳”、“司马”。

如地方,单音节的后面一定要交上类名,如“法国”、“美国”,而双音节则不必加类命,如“巴西”、“波兰”。

有些双音节词,在使用上有一定要求,只与双音节词配合运用,不能与单音节词搭配。

如“讨论问题”、“大力支持”等等。

因此,运用词语组织句子,要充分注意词的语音上的特点,尤其是整句形式的句子,如对偶句,排比句等,前后句之间的音节应均匀一致,互相呼应。

2.如何辨析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答:

第一,概念意义的差别:

包括范围大小不同,词义轻重不同,词义着重点不同,适用对象不同。

第二,附加意义的差别:

包括感情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不同,形象色彩不同。

第三,用法上的差异:

包括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搭配功能不同。

3.在古代汉语中,如何辨析翻译词类活用?

答:

辨析翻译词类活用主要从语法特点和意义两个方面考察。

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对应原文写出各词现代汉语的意义。

第二,从语法特点上考察,看词、句子成分的组合关系。

第三,从意义上考察。

比如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形式上一致,因此只能从意义上考察。

4.简述在古汉语中,分析词性的方法有哪些?

答:

首先要抓住各类词的主要特点。

例如:

看它能否与介词、副词结合,就可以判断是名词还是形容词或动词。

其次从词的语法功能上不能判断词性,就要结合词在上下文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5.简述惯用语的特点。

答:

一、形式简洁。

二、用法灵活。

三、结构简明。

四、义多讽喻。

四、综合分析

1.说明下列句中的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答: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恒晋文之事》)

“老”、“幼”,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尊敬”、“疼爱”。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寡人闻”。

③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贾列传》)

“短”,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说坏话”。

④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韩信拜将》)

“臣”,名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诸侯成为臣子”。

⑤孟尝君客我。

(《冯谖客孟尝君》)

“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孟尝君把我当作宾客对待”。

2.修改下列病句

(1)他办事十分武断,深得群众拥护。

果敢

(2)贩毒分子已落入我人民警察设下的陷阱。

圈套

(3)他扬言要继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立誓

(4)歌颂光明,诽谤黑暗。

批判

《汉语基础》第3次平时作业

一、填空题

1.根据合成词的语素的特点,一般把合成词的构造方式分为复合式合成词和附加式合成词两类。

2.根据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

3.从语气角度看,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

4.从句子结构分,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

5.在主谓句中,根据谓语的特点,一般把句子分为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名词性谓语句三类。

6.根据构词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组合式合成词又分为并列式、限定式、补充式、支配式、陈述式五种。

7.现代汉语词中,有些词兼有两类词的功能特点,这样的词被称之为兼类词。

8.由述语和宾语构成的短语叫述宾短语。

9.在主谓句中,根据谓语的特点,一般把句子分为动词性谓语句、名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三类。

二、名词解释

1.语法――语法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言单位和语言单位组合的规律。

2.附加式合成词――以实语素为词根加上词缀构成的词叫附加式合成词,也称派生词。

3.连动句――连动句是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又叫连谓句。

具体而言:

连动句的谓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词语充当,共同陈述同一主语,彼此之间没有主谓、动宾、联合、偏正等关系。

4.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又称“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单位(包括短语和句子)的直接成分进行结构层次分析的方法。

由于切分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二分,所以层次分析法又称作“二分法”。

三、简答

1.简述把字句的构成特点。

答:

第一,把字句强调对动作行为涉及对象的处置结果,因此能构成把字句的动词一般必须是动作性较强的及物动词。

第二,把字句中的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动词前后必须有别的成分,或带状语,或重叠,或带补语,或带上时态助词,总之不能使孤零零的动词。

第三,把后置成分所代表的事物,必须是有定的事物,是特定的,具体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事物。

2.运用句子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使句子之间连贯而且表义周密?

答:

第一、注意句子的长短。

第二、注意句子语序的变化。

第三、注意句子的结构形式。

第四、注意句子的语气和口气。

3.简述兼语句的基本特点。

答:

第一,在结构上,兼语句前后连用的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同一个对象发出来的,一般情况下是全句主语发出动词1的动作,动词1的动作,动词1的宾语发出动词2的动作。

第二,兼语前面的动词具有越位要求的特点,即动词1不但要带上宾语,要有支配对象,而且对它支配的对象怎么样还有进一步的要求。

第三,通常能够构成兼语句的动词主要有三种,第一类是含有指示、命令意义的动词。

第二类时表示感谢、赞许、责怪一类意义的动词。

第三类是表示存在、不存在的动词。

四、综合分析

1.分析下列复句的类型。

(1)现代社会新技术、新产品越来越多,因此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关联词是“因此”,为因果复句。

(2)如果明天要下雨,那么运动会就延期举行。

关联词是“如果。

那么。

”,为条件复句。

(3)宁可站着生,也不跪着死。

关联词是“宁可。

也。

”,为选择复句。

(4)今年北方都异常的热,更何况这是南方呢。

关联词是“更”,为递进复句。

(5)只要肯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关联词是“只要。

就。

”,为条件复句。

2.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句子。

(1)我们需要进口的设备。

主谓

述宾

偏正

(2)我们必须学习好外语。

主谓

状中

述宾

述补

3.修改下列病句。

(1)那一张张亲切的笑容,我至今难以忘怀,

笑脸

(2)小林妹妹结婚的时候,她的伴娘叫小梁。

缺少谓语,“时候”后面加上“找了个伴娘”,然后把“她的伴娘”改成“名字”。

(3)我决心做好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工作。

将“做好工作”和“做合格的教师”套在一起了。

4.用划线法分析下列多重复句的结构关系。

(1)他上课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仔细做笔记,︱︱而且勤于思考,︱︱︱不懂

并列递进并列

就问,︱所以期末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因果

(2)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叫人活泼不

并列因果

得;︱︱只有孔乙己已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对比条件因果

5.说明下列有下划线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

“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指“有的人”,做主语。

(2)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公输》)

“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指“没有谁”,做主语。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其”是代词,代“郑”,做分句主语。

(4)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

“所”指“坠落的地方”,做状语。

(5)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者”指“妾认为我漂亮的原因”,做主语。

(6)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韩信拜将》)

“所”在介词“以”之前,指“抵御”的办法。

《汉语基础》第4次平时作业

一、填空题

1.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文字。

2.篆书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四个阶段。

3.汉字的结构单位可分为笔画和偏旁两种。

4.古文今译的要求是信、达、雅。

5.对初学者来说,古文今译应该分两步进行。

第一是对译,第二是调整。

6.古文标点中常见的错误类型主要有两种:

一是断句错误,二是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7.目前我国各类字词典通行的检字法主要有部首检字法、音序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笔顺检字法四种。

8.世界上的所有文字,根据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而汉字则是表意文字。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2.记号偏旁――记号偏旁是汉字中与字音和字义没有任何关系的偏旁,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区别字形。

3.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

4.部首检字法――部首检字法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一种检字法。

它是一种根据汉字形体结构上的一些共同特点来编排、查检汉字的检字法。

部首检字法的优点是可查找已知字形,但不知音、义的字,缺点是不易确定某些字的部首,查找费时。

三、简答(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汉字的主要特点。

答:

第一,在语音上代表音节,一个汉字基本上就是一个音节;第二,汉字在一以上代表语素,绝大部分汉字都表示语素,具有独立的读音和意义,有少部分汉字没有意义,必须几个汉字和起来表示意义。

这些主要都联绵字,如葡萄、枇杷。

第三,从内部结构看,汉字具有理据性,包含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信息,大部分汉字的结构成分与字音、字义有联系。

通过汉字内部结构,我们甚至可以窥见古代的风俗、社会发展、认识水平等。

2.相对于象形、会意、指事,形声造字法有什么优点?

答:

便于记忆,因为形声字都可以拆成形部和声部,它们分别可以从两个简单字引申而来。

例如:

“返”,形部为“走”,代表行走;声部为“反”,代表反向,综合起来就可以把“返”解释为反向行走。

因此形声字对于造字者和使用者来说都具有便于记忆、便于从两个简单字中获得信息的优点。

3.举例说明形声字中,声旁和形旁的搭配方式有哪些?

答:

左形右声,如抗、纸;左声右形,如功、领;

上形下声,如露、花;上声下形,如烈、忘;

内形外声,如闻、闷;内声外形,如圆、阁。

4.简述楷书和行书的区别和联系。

答:

楷书是可以作为书写的楷模,至今都是汉字通用的标准字体,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行书的产生稍后于楷书,是介于曹叔和楷书两种字体的一种字体。

楷书笔画工整,但又不便写快,草书写起来快速但不易认读。

而行书同时兼有楷书和草书两种字体的优点:

近似于楷书不象楷书那种拘谨,书写较为灵活流畅;近似于草体又不象草体那样任意挥洒,比较容易辨认。

5.举例说明,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哪几种?

答:

一、因不了解字词在句中的意思而造成误译。

二,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三,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型制度而误译。

四、综合分析题

1.指出句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下的前置。

(1)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毛遂自荐》)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何”作动词“为”的宾语,意思是“干什么”。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尔”、“我”作动词“诈”、“虞”的前置宾语。

(3)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十年》)

“是”复指的前置宾语“不谷”是个名词,而“先君之好”是个偏正结构的词组。

(4)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隐公元年》)

“之”复指前置宾语“何厌”。

(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恒晋文之事》)

“之”放于助动词“能”前。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指出句中的名词状语,并说明在句中的意义。

(1)少时,一狼之躯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龄《狼》)

“犬”名作状,意为“像……那样”。

(2)孟尝君予车五十乘,西游于梁。

(《冯谖客孟尝君》)

方位名词做状语,“西”表趋向,翻译成“向……”。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庖丁解牛》)

时间名词做状语,“岁”、“月”的意思是“每日”、“每年”、“每月”。

(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史记·屈原列传》)

“客”表示身份。

(5)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

(《史记·蔺廉颇相如列传》)

“廷”名作状,表示行为的处所。

3.说明下列句中主语、宾语的省略现象。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动词“鼓”。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

“食”后省略了宾语“之”。

(3)楚人为之,吴人及之。

奔,食而从之。

(《左传·定公四年》)

“奔”前省略了主语“吴人”,“食”前省略了主语“楚人”。

(4)公使阳处父追之,及渚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则”前省略了主语

(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郑伯克段于鄢》)

“请”前省略了主语“姜氏”,“使”前省略了主语“郑伯”,“使”后省略了兼语“段”,“谓”前省略了主语“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