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206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2.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docx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范本

刍顺天集团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湖南顺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坪塘中学项目

二O—六年七月

总则1

第一章混凝土结构工程2

第一节钢筋工程2

第二节模板工程5

第三节混凝土工程10

第二章钢结构工程16

第一节焊接质量16

第二节钢结构安装20

第三章砌体工程22

第四章建筑屋面工程26

第五章房屋裂缝专项质量通病29

第一节混凝土结构裂缝30

第二节填充墙砌体裂缝36

第三节抹灰层裂纹38

第六章房屋渗漏专项质量通病40

第一节地下室防渗漏40

第二节外墙(外门窗)防渗漏44

第三节厨卫间防渗漏50

第七章装饰装修工程52

第一节抹灰工程52

第二节楼地面工程54

第三节饰面板(砖)工程58

第四节门窗工程61

第五节幕墙工程64

第六节涂料工程67

第七节吊顶工程70

总贝U

为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切实有效地防治工程质量通病,针对我公司下属在建工程的“多发病、常见病”认真分析,对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国家有关规范、标准为依据,特编制了《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一、《手册》作为公司内部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办法和业务培训教材,在公司在建项目统一实施执行。

各项目于工程开工前应组织参建各方(项目管理人员、专业分包及劳务分包单位等)成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管理小组,加强对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技术管理,督促参建各方制定相关的通病防治方案和实施细则,并严格监督落实和考核。

二、《手册》针对每项质量通病,分别介绍了通病的现象,分析了产生原因,并重点介绍了预控措施和治理方法。

在质量通病控制中,工程(技术)部要从源头上做好防治工作,加强图纸会审和进场材料验收;对易产生质量通病的部位要加强技术交底和工序验收,对于违章操作或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及时予以纠正。

三、公司及项目要把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纳入质量控制目标,加强对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引导和服务,组织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检查、指导,一定要高度重视防治工程质量通病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质量工作方法,确保质量通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在编写时,力求做到通用性强、内容完整、简明扼要,《手册》内容如存在与国家现行规范和标准相抵触之处,应以国家的规范和标准为准。

为不断扩充完善《手册》,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注意总结经验,待施工工艺条件成熟时再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修订。

第一章混凝土结构工程

第一节钢筋工程

一、电渣压力焊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

(一)现象:

接头处轴线弯折或轴线偏心过大,焊包不匀,并有咬边、夹渣、未熔合等现象;钢筋夹持处烧伤。

(二)原因分析:

1、钢筋端部歪扭不直,清理不干净或端面不平;钢筋安装不正,轴线偏

移,机具损坏,造成钢筋晃动和位移;焊接完成后,接头未经充分冷却;

2、焊接工艺方法应用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操作技术不过关;

3、焊剂装填不匀,或受潮。

(三)防治措施

1、焊接前应矫正或切除钢筋端部过于弯折或扭曲的部分,并予以清除干净,钢筋端面应磨平;

2、钢筋加工安装应由持证焊工进行,安装钢筋时要注意钢筋或夹具轴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钢筋是否安装牢固,过长的钢筋安装时应有置于同一水平面的延长架,如机具损坏,特别是焊接夹具垫块损坏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经验收合格后方准焊接;

3、根据《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CJ18)合理选择焊接参数,正确掌握操作方法。

焊接完成后,应视情况保持冷却1~2min后,待接头有足够的强度时再拆除机具或移动;

4、焊工必须持有上岗证。

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施焊;

5、焊接完成后必须坚持自检。

对接头弯折和偏心超过标准的及未焊透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或采取补强焊接措施;对脆性断裂的接头应按规定进行复验,不合格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

二、柱子纵向钢筋偏位

(一)现象: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基础插筋和楼层柱子纵筋外伸部分常发生偏位情况。

此,在施工中必须及时进行纠偏处理(如图12、图13)。

图12柱纵向钢筋间距偏差大,移位图13柱纵向钢筋间距均匀、无移位

(二)原因分析:

1、模板固定不牢,在施工过程中,时有碰撞柱模的情况,致使柱子纵筋与模板相对位置发生错动;

2、因箍筋制作误差比较大,内包尺寸不符合要求,造成柱纵筋偏位,甚至整个柱子钢筋骨架发生扭曲现象;

3、不重视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如垫块强度低被挤碎,垫块设置不均匀,数量少,垫块厚度不一致及与纵筋绑扎不牢等问题影响纵筋偏位;

4、施工人员随意摇动、踩踏、攀登已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使绑扎点松弛,纵筋偏位;

5、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极易触动箍筋与纵筋,使钢筋受振错位;

6、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筋往往被梁筋挤歪而偏位;

7、施工中,有时将基础柱插筋连同底层柱筋一并绑扎安装,结果因钢筋过长,上部又缺少定位箍筋约束,整个骨架刚度差而晃动,造成偏位。

(三)防治措施:

1、设计时,应合理协调梁、柱、墙间相互尺寸关系。

如柱、墙比梁边宽50至100mm即以大包小,避免上下等宽情况的发生;

2、按设计图纸要求将柱、墙断面尺寸线标在各层楼面上,然后把柱、墙从下层伸上来的纵筋,用两个箍筋或定位水平筋分别在本层楼面标高及以上500mn处用柱箍点焊固定;

2、基础部分插筋应为短筋插接,逐层接筋,并用定位箍筋固定;

3、按设计要求正确制作箍筋,与柱子纵筋绑扎应牢固,绑点不得遗漏;

4、柱、墙钢筋骨架侧面的垫块应绑扎牢固,所有垫块厚度应一致,并为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5、在梁柱交接处应用箍筋与柱纵向钢筋点焊固定,同时绑扎上部钢筋。

三、钢筋直螺纹连接不规范

(一)现象:

钢筋连接丝头外露丝扣不符合规范规定,接头处套筒未拧紧,连接套筒开

(二)原因分析:

1、钢筋连接接头丝扣加工数量不够或过多,现场控制不严;

2、施工人员不按要求操作,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接头连接后未采用力

矩扳手及时检查;

3、连接套筒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

(三)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钢筋接头丝扣加工质量,要求施工单位做好后台的交底和检查工作;

2、连接套筒规格必须与钢筋一致,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

3、检查钢筋接头质量时,根据钢筋规格抽查接头连接力矩拧紧值是否符合要求(如图16、图17);

4、检查钢筋套筒连接型式检验报告,并做好过程中钢筋连接接头现场见证取样送检

图16直螺纹接头切割不平,四口长度不够图17直螺纹接头用通规和止规检验

第二节模板工程

一、轴线位移

(一)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二)原因分析:

1、模板翻样错误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就位;

2、构件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造成模板位移;

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三)防治措施:

1、要求施工单位将复杂部位的模板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以此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相关人员要审核模板加工图及技术交底;

2、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方可同意模板安装;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

采用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模板底部位置准确;

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二、标高偏差

(一)现象:

测量检查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或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二)原因分析:

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

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末按标记施工或标记有误差;

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4、楼梯踏步或降板等部位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等。

(三)防治措施:

1、每层要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要经常对标高标记进行复核,严格按标记施工;

3、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士0.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积误差,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3个(可按实际情况增加),以便复核;

4、楼梯踏步或降板处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

三、结构变形

(一)现象:

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

(二)原因分析:

1、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

2、组合小钢模,未按规定设置连接件,造成模板整体性差;

3、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4、竖向承重支撑的地基土未夯实,未垫平板,支承处地基下沉;

5、门窗洞口内模处顶撑不牢固,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

6、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足,以致局部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胀模;

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

8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模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导致模板变形。

(三)防治措施:

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混凝土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如图18);

图18模板支撑系统倒塌

2、支撑底部若为回填土方地基,应先按规定夯实,设置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3、组合小钢模拼装时,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4、梁、墙模板上口必须设临时顶撑,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由于砼浇筑时有胀力,设置顶撑时其长度可率小于梁、墙宽度;

5、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6、对于跨度>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

四、接缝不严

(一)现象:

由于模板接缝不严,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如图19),混凝土表面出现

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图19模板支撑不牢固,拼缝不严

(二)原因分析:

1、模板翻样不准确,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2、钢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接缝措施不当;

3、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三)防治措施:

1、要求施工单位认真翻样,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质量意识;

2、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充分吸水;

3、钢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框外变形,要及时修整平直;

4、钢模板间嵌缝措施要合理(可采用双面胶纸),不能用油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堵漏;

5、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缝间加双面胶纸)。

第三节混凝土工程

一、蜂窝

(一)现象:

混凝土结构面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的空隙(如图20、图21)。

图20施工缝交接处局部砼不密实图21板底砼松散及蜂窝

(二)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混凝土下料下料过高,未设串筒,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严重;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混凝土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先浇同配比减石子砂浆

(三)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符合要

求;

2、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墙体、柱等竖向构件根部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先浇同配比减石子砂浆(一般30〜50mn为宜);

3、浇灌混凝土时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4、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待下部混凝土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5、如出现小蜂窝:

洗刷干净后,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

6、如出现较大蜂窝:

凿去蜂窝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干净后支斜模,采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二、麻面

(一)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二)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或黏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拆模后形成麻点。

(三)防治措施:

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

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双面胶条等堵严;

2、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并且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3、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4、若出现麻面缺陷,混凝土表面作粉刷装修时,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

应在麻面处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三、孔洞

(一)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

局部或全部外露(如图22)。

图22大梁底部露筋

(二)原因分析: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挡住,未振捣沉实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土离析,砂石分离,石子成堆,模板严重漏浆,振捣时间不够;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振捣时不认真,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三)防治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用细石混凝土浇灌,认真分层振捣密实或加配人工捣

固;

2、预留孔洞处,两侧应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口,模板内应清理干净;

3、若出现孔洞缺陷时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四、缺棱掉角

(一)现象: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棱角有缺陷。

(二)原因分析: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

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冬季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成品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匀、漏涂。

(三)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

2、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MPa以上强度;

3、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保护好,以免碰损;

4、若有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

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斜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养护。

五、表面不平整

(一)现象: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二)原因分析:

1、砼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砼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三)防治措施:

1、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浇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

2、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设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并防止浸水,确保不发生下沉;

3、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施工。

六、混凝土表面裂缝

(一)现象:

1、混凝土表面出现有一定规律的裂缝,对于板类构件有的甚至上下裂通

2、混凝土表面出现无规律的龟裂,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发展。

3、大体积混凝土纵深裂缝。

(二)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高温干燥情况下产生干缩裂缝

2、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拌制混凝土,造成不规则的并随时间发展的裂缝。

3、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与收缩裂缝。

(三)防治措施:

1、按施工规程及时进行养护,浇筑完毕后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

水时间不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

体积混凝土如初凝后发生表面风干裂纹,应进行二次抹面或压实;

2、所有水泥必须经复检合格后才能使用;

3、对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捣前务必制定妥善的温控方案,控制内外温差在规定值以内。

气温变化时应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

七、螺丝端杆变形、断裂

(一)现象:

1、变形:

端杆与预应力筋焊接后,冷拉或张拉时,端杆螺纹发生塑性变

形;

2、断裂:

热处理45号钢制作的端杆,在高应力下(张拉过程中或张拉后)突然断裂,断口平整,呈脆性破坏。

(二)原因分析:

1、端杆强度低(端杆钢号低或热处理效果差)或者是由于冷拉或张拉应力过高;

2、接头对焊质量不合格,违反先对焊后冷拉的规定;端杆材质或加工质量不符合要求。

(三)防治措施:

1、加强原材料检验;

2、选用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参数;

3、坚持先对焊后冷拉的施工顺序;

4、根据变形值的大小更换端杆或通过二次张拉建立设计预应力值,对断裂的端杆必须进行更换。

第二章钢结构工程

第一节焊接质量

一、焊缝裂纹

(一)现象:

在焊接过程中或焊接后,在焊缝中心,或根部,或弧坑,或热影响区出现纵或横向的裂纹(如图41)。

图41裂纹

(二)原因分析:

1、厚工件施焊前预热不到位,道间温度控制不严,是导致焊缝出现裂缝的原因之一;

2、焊丝焊剂的组配对母材不合适(母材含碳过髙、焊缝金属含锰量过低)会导致焊缝出现裂纹;

3、焊接中执行焊接工艺参数不当(例:

电流大,电压低,焊接速度太快)引起焊缝裂纹;

4、不注重焊缝的形状系数,为加快进度而任意减少焊缝的道数,也会造成裂纹。

(三)防治措施:

1、表面裂纹如很浅,可用角向砂轮将其磨去,磨至能向周边的焊缝平顺过渡,向母材圆滑过渡为止;如裂纹很深,则必须用对待焊缝内部缺陷同样的办法作焊接修补;

2、厚工件焊前要预热,并达到规范要求的温度。

厚工件在焊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道间温度;

3、注重焊接环境。

在相对湿度大于90%寸应暂停施焊;

4、严格审核钢材和焊接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

5、焊材的选用与被焊接的钢材(母材)相匹配;

6、焊材应按规定烘焙、保温;

7、拒绝使用镀铜层脱落的焊丝;

8无损检测检测出的裂纹,应按焊接返修工艺要求做返修焊补。

同时,当检查出一处裂纹缺陷时,应加倍检査,当检査出多处裂纹缺陷或加倍抽査又发现雷文缺陷时,应对该批余下焊缝的全数进行检查。

二、气孔

(一)现象:

在焊接中,熔池中气体来不及逸出,焊缝中液体金属凝固后,在焊缝内部或表面形成针眼,称之为气孔(如图42、图43)。

图42气孔图43气孔

(二)原因分析:

1、坡口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有油迹、锈斑、水渍、污物(特别是漆痕),是导致焊缝出现气孔的一个原因;

2、焊丝镀铜层局部脱落,以致该部位生镑,也会使焊缝产生气孔;

3、厚工件焊后未及时进行后热(去氢),或后热温度不够,或保温时间不够,都有可能使焊缝残留气孔;

4、表面气孔与焊材烘焙温度不够,升温速度太快,保温时间不够有直接的关系。

(三)防治措施:

1、数量少而直径小的表面气孔,可用角向砂轮磨去,磨至该部位能同整条焊缝平顺过渡,向母材圆滑过渡;

2、厚工件焊前要预热,并达到规范要求的温度。

厚工件应严格控制道间温度;

3、焊接材料应按规定进行烘焙与保温,并在领用后,在大气中不宜超过4小时;

4、注重焊接的环境,在相对湿度大于90%寸应暂停施焊;手工电弧焊在风速超过8m/s,气体保护焊在风速超过2m/s时施焊,应采取挡风措施;环境温度低于0°C时,应将工件加热到20°C,原需预热的工件此时应多预热20°C,加热范围为长宽各大于2倍工件的厚度,且各不小于100mm

5、注意执行焊接工艺参数,提高焊工技能气体保护焊的枪管内要经常用压缩空气吹通,以排除污物。

三、焊缝不饱满

(一)现象:

焊缝表面填充金属不足,形成连续或断续的沟槽(如图47)。

图47焊缝不饱满形成沟槽

(二)原因分析:

焊缝未焊满是由于盖面焊道的焊接速度太快,焊条、焊丝的直径太细,焊接电流太小,手工操作时手势不稳,突然加快焊接速度等原因造成的。

(三)防治措施:

1、根据钢材的类别和厚度,确定预热与否,如需预热,贝师按照规定预热,并控制道间温度;

2、选用较小的焊接热输入,即选用较细的焊条或焊丝、较小的焊接电流、短电弧、低的电弧电压、快的焊接速度施焊;

3、清除焊缝未焊满部位及其近侧周边30mn范围内的油、锈、水、污;

4、打磨修补焊缝,使之同原焊缝平顺过渡,并能向母材圆滑过渡。

第二节钢结构安装

一、待安装构件几何尺寸超差

(一)现象:

屋面梁安装与钢柱牛腿连接处间隙严重超差屋面梁变形严重未进行修复强行吊装(如图56、图57)

图56屋面梁与牛腿连接间隙超标图57屋面梁变形严重

(二)原因分析:

1、钢构件进场未对其主要尺寸进行复测,制作的一些尺寸偏差流入安装,无预先处理措施,造成安装困难;

2、装卸钢构件过程随意,造成钢构件损伤。

运输或现场堆放支承点不当,绑扎方法不当,造成钢构件变形;

3、对变形构件不作处理,造成安装几何尺寸超差。

(三)防治措施:

1、构件进场安装前应对钢构件主要安装尺寸进行复测,以保证安装工作顺利进行;

2、钢构件的运输应选用合适的车辆,超长过大的构件应注意支点的设置和绑扎方法,以防止构件发生永久变形和损伤涂层;

3、安装现场构件堆放应有足够的支承面,堆放层次应视构件重量而定,每层构件的支点应在同一垂直线上;

4、对几何尺寸超差和变形构件应矫正,并经检查合格后才能进入安装。

二、构件表面损伤与污染

(一)现象:

构件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