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0781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

毛概教案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它同通常说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什么区别?

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这个理论怎样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何重大政治、理论和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题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

【教学时数】

5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

但苏联模式未必适合中国。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揭示了苏联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等等。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毛泽东于1955年底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从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挑战面前,毛泽东率先提出了科学对待一切外国的东西,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任务,并且取得了探索的初步而丰富的成果。

υ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υ 中共八大召开

υ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结、探索的初步成果。

2.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全国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坚持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党和群众联系。

总的来说,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

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

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这个讲话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但是,1957年反右派的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59年的反右倾,是“左”倾错误的大发展,再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中国的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了严重困难,即通常所称的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全面失调。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制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党和政府认真地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为调整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出现好转的趋势,到1965年,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时期结束,社会主义建设又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0世纪50年末60年代初的探索

20世纪50年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主要包括:

υ 深化了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υ 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υ 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υ 提出对国民经济发展要保持有效的宏观调控

上述四个方面是党和毛泽东从1956年起,为摆脱苏联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

这些成果,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党在这十年中虽然发生过严重失误,遭受过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这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主导方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

“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好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

当然,我们也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上,党和毛泽东勇于突破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

这些理论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使用过这个概念,但他们曾对社会主义本质做过深刻地分析和明确的阐述,他们从目的性与规律性去研究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目的是实现人类解放,使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

第一阶段:

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二阶段:

从反面论述社会主义本质

第三阶段:

明确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四阶段:

科学、精炼、完整地概括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一阶段,邓小平认为只有先解放思想才能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他说:

“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1980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他指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开始。

第二阶段,邓小平开始陆续从反面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

他先是提出:

“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进而强调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页)。

使用这种方法,邓小平后来又陆续阐述了“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他有别于他人阐述社会主义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

第三阶段,邓小平逐渐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

1985年邓小平指出: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后来他又提到: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1991年他明确断定,“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这表明邓小平不断尝试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概括性的表述。

最后,邓小平在明确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之后,1992年视察南方时,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科学的、精辟的、完整的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邓小平正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保留了以往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合理部分,澄清了原来对社会主义认识中的不科学成分,强调了过去被忽略了的社会主义内容,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用新的思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思考,艰辛探索的结果。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历史与现实的回答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有三个方面内容: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

  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为什么要把这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呢?

[案例2] 新中国50年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5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历史面貌。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更多的体现。

第一,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加了100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增长7.7%。

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钢产量跃居现在的第一位,原油产量跃居第五位,粮食产量增长了3.3倍。

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格局。

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状况有了极大改善。

新中国5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政治动荡的局面中,不但岿然屹立,避免了苏东剧变的悲剧,而且顶住了西方的经济制裁和强大的“和平演变”攻势。

因此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能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吗,资本主义国家不也在发展生产力吗?

)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是解放生产力。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制度,是革命,无疑是解放生产力。

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就不再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只有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过去受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我们也曾经以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不再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才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必须进行改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只讲发展生产力,不讲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继续解放生产力。

这无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有人认为,发展生产力,似乎是一切新制度都具有的,怎么能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呢?

其实不然。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同其他社会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以往的私有制社会,新制度建立初期还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后就逐渐成为生产力的桎梏,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极其广阔的余地。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完全是自发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为自己生产掘墓人,导致自身灭亡。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则是自觉的,发展水平越高越能推动社会主义前进。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利润,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因此,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才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是唯有社会主义才具有的本质。

新中国5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也说明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与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有些人可能要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些三资企业中,难道没有剥削吗?

有的下岗职工刚解决温饱,而有的人却腰缠万贯,这又难道不是两极分化吗?

”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看待呢?

首先,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

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灭社会还存在的种种剥削现象。

彻底消灭剥削,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两极分化,是指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向贫富两极积累、最终导致阶级分化。

消除两极分化与消灭剥削是紧密联系的,剥削是两极分化的基础,而两极分化的发展又必然加深剥削、强化剥削。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

如果没有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就不可能消灭剥削;在分配领域,也就不可能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取代不劳而获,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富悬殊,造成两极分化。

其次,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

剥削现象与贫富不均、差距拉大现象恐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都将长期存在,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逐渐消灭以至完全消除。

这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3页)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同时,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存在与两极分化的产生具有必然的联系,中国要解决十几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如果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就会产生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根本目标上的体现,它既说明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富裕,也说明了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内容的有机联系: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内涵的两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前两者的最终目标)。

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体现了一系列的辨证关系: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

他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避免了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单一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容易产生的弊端。

[案例3] 我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变革生产关系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

之后,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建立了2.6万个人民公社。

全国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公社。

“人民公社化”的特点就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的过程就是大刮“共产风”的过程。

它无视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大搞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经济结构扭曲、经济效益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阻碍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辨证关系。

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案例4] 我国的“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

“文化大革命”十年,“左”的指导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毛泽东在1967年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被林彪、江青集团利用,他们无视生产力的发展,把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歪曲为“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使国民经济发展遭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

10年间,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相当于1949年到1979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6。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严重歪曲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到了崩溃的边缘。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

他把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即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说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案例5]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理论,自16世纪开始就已产生,经过3个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由空想变为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实践、一种运动,经历了由理论变为实践、由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由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社会主义模式转变的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形态,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探讨并解决它所存在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总之,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的辨证关系,要领会: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看作动态过程,即从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动力开始,到解决所存在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基本社会问题,直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在本质论断中用了五个动词:

“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邓小平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方面,说明了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困惑等,都与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有关。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含的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两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表达社会主义本质的。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准确的表述。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新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因此,邓小平本质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开拓与创新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理论意义

ν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

1、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水平,为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支点。

邓小平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理论意义)

2、在实践上,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邓小平指出:

“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

老祖宗不能丢啊!

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实践意义)

同时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把握: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做法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建设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屈服于外国的压力、丧失国格不是社会主义,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不是社会主义。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善于吸收并力求超越人类社会的一切先进成就的社会主义;是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的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是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是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共产党领导的、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为什么没有提公有制问题

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所以没有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与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特点有关。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确实只能实行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但对社会主义的概括不能仅局限于说明其初级阶段,而应当对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适用。

从社会主义的最终要求来看,当然是要实现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若强调这一点,又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突出生产力,是为了突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但是相对于“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这两个原则来说,只是具有前提条件和方法手段的意义。

“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同“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理论中不是处于同一个层次上的,从社会主义的目的来说,“共同富裕”处于最高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则处于最高层以下的手段层,是表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经济制度范畴。

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重要性,就重要性而言,都同等重要。

现阶段的中国还必须坚持这两条,它们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不能改变。

总结:

通过以上讲解,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四个结论:

[结论1]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以对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为基础的,是一个逐步酝酿、形成直至成熟的过程。

[结论2]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结论3]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理论

[结论4]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大厦的基石。

它决定并规范着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和性质,而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内容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

邓小平多次明确地强调: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