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148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docx

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复习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一、[2018·南昌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每小题2分,共4分)

村 行①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②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③,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④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⑤似吾乡。

[注释]①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

王禹偁的代表作《村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②野兴:

指陶醉在山林美景中,怡然自得的乐趣。

③晚籁:

指秋声。

籁,大自然的声响。

④棠梨:

杜梨,又名白梨、白棠。

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⑤原树:

原野上的树。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写诗人在领略风景的时候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B.首联在动态中写景,交代了时、地、人、事。

C.颔联写景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的。

“有声”和“无语”写出了山村傍晚的沉寂。

D.尾联,诗人村行的情绪由悠然转入怅然,这也是他仕途失意心情的显露。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六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B.作此诗时,诗人正处于被贬谪期间,故而整首诗风格沉闷,读来让人怅然不已。

C.诗歌颔联对仗工整,写出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契合无间。

D.诗歌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一问表明闷闷不乐的心情,一答表明闷闷不乐的原因。

二、[2018·高安三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每小题2分,共4分)

社 日

[宋]谢逸①

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纹②。

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

东皋⑥农事作,举趾⑦待耕耘。

[注释]①谢逸:

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北宋“江西诗派”诗人。

隐居乡里,布衣终身。

②风溪澹澹纹:

微风吹拂,水生细纹。

③羹芹:

煮芹为羹。

④田父:

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

⑤细君:

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

⑥东皋:

水畔高地。

⑦举趾:

举脚,下田。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描写了春社时节淳美的田园风光。

B.首联描摹了一幅春雨丝丝,垂柳依依,微风细细,水波粼粼的早春图画。

C.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

D.颈联是说喝酒没有知音,赠妻没有物品,言中流露出哀伤之情。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和乐趣。

B.诗中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C.全诗紧扣“待”字,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

D.此诗用词精练,用典贴切,感情真挚。

三、[2018·赣州模拟]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每小题2分,共4分)

答张十一①

[唐]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⑤,莫令炎瘴⑥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⑦一半加。

[注释]①张十一:

人名。

此诗是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的作品。

②筼筜:

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

③踯躅:

杜鹃花的别名。

④恩波:

谓帝王的恩泽。

⑤死所:

死的地方。

⑥炎瘴:

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⑦霜毛:

白发。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叙事抒情。

B.诗歌首联勾画出了春江明净、春山空阔、人烟稀少的空寂景象。

C.诗歌颔联写竹子长得蓬勃,花开得鲜艳,增添了春天的生气。

D.诗歌后四句是写诗人想到皇恩未报,头发都愁白了。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

B.诗歌颔联对仗工整,“竞”与“闲”两个词语传神生动。

C.诗中景物体现了“闹”和“闲”的特点。

D.诗歌含蓄深沉中透露出了压抑激愤的情感。

四、[2018·泰州姜堰区一模改编]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每小题2分,共4分)

金城北楼①

[唐]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

金城,在现今的兰州。

②磻(pán)溪老:

指姜太公吕尚。

③体道:

是指体悟道理。

④更:

经历。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望见之景,“满晴空”“胜画”不仅写出了色彩的明丽,也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隐含归隐之意。

D.“怨无穷”传达出戍边战士对久战不息的忧怨之情。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独特的边塞诗,前四句写出了边塞风光的苍凉雄壮。

B.首联“北楼西望满晴空”中的“满”字,用词十分巧妙,既写出了开阔壮丽的景象,也是哀景衬乐情手法的生动体现。

C.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见解深刻独到。

D.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抒写胸臆,表达情怀。

五、[2018·随州模拟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每小题2分,共4分)

梦中作①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

酒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秋夜夜深独吹笛,乱花使诗人迷惑看不清道路,所表达的正是被贬后的焦虑、失意之情。

B.第三句写人世间容易变换,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

C.末句直写思念家乡,表达的是诗人对无聊的官场的幻灭和厌倦,从而即便是酒醉、酒酣也想着返回家乡。

D.全诗写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这不符合“梦中作”的特点。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看似写梦,其实是为了含蓄地抒发诗人心中的感慨,表达自己言外之意。

B.第二句描写的是现实之景,“路暗”,说明时间也是在夜晚,“百种花”,表明时节是春天。

C.第三句运用了梁代任昉《述异记》中的典故,反映了诗人超脱人世之想。

D.全诗对仗工巧,天衣无缝,前后两联字字相对。

六、[全品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每小题2分,共4分)

淇上送赵仙舟①

[唐]王维

相逢方②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③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④,望君犹伫立。

[注释]①题目,一作《河上送赵仙舟》《齐州送祖三》。

②方:

刚刚。

③祖帐:

古代送人远行,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

亦指送行的酒筵。

意同“祖席”。

④解缆:

解开系船的缆绳。

遥:

远离。

此句意为:

刚解开船缆绳,船就急速顺流而下。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逢方一笑”中的“方一笑”表明诗人此次与朋友重逢相聚的时间很短暂。

B.“荒城复愁入”是诗人的想象:

到达目的地后,朋友祖三独自一人满怀愁情地进入一座“荒城”。

C.诗歌第三联交代了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时间(日暮)和地点(长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伫立江岸,眺望朋友远去的情景,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逢之“笑”和相送之“泣”鲜明地衬托了诗人与朋友深厚的友谊。

B.“解缆君已遥”,体现了船行之快,更照应了前句“长河急”之“急”。

C.诗歌前面三联都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不舍和悲伤之情。

D.全诗感情真挚而深沉,而语言表达又很自然素朴,明白如话。

七、[全品原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每小题2分,共4分)

山园小梅

[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①,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②水清浅,暗香浮动③月黄昏。

霜禽④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⑤断魂。

幸有微吟⑥可相狎⑦,不须檀板共金樽⑧。

[注释]①众芳:

百花。

摇落:

被风吹落。

暄妍:

明媚美丽。

②疏影横斜:

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

③暗香浮动:

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

④霜禽:

羽毛白色的禽鸟。

⑤合:

应该。

⑥微吟:

低声地吟诵。

⑦狎(xiá):

亲近。

⑧檀板:

演唱时用的檀木柏板。

金樽:

奢华的酒杯。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独”“尽”二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俗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

B.颔联中“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姿态;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

C.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写霜禽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来赏梅,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D.尾联是说在赏梅中演奏乐曲,使幽居生活平添几分雅兴,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真是别具风情。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写尽了梅花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颈联从侧面描绘梅花孤洁之美。

B.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描绘其倒映在水中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

C.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颈联上句写“霜禽欲下”是虚写,下句写梅花开放时没有粉蝶是实写。

D.尾联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和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情趣,揭示了本诗主题。

八、[全品原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题目。

(每小题2分,共4分)

听 筝①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②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③。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④洛阳城。

[注释]①筝:

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②抽弦促柱: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③秦人悲怨声:

据《秦州记》:

“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

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

④江南歧路:

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至南陲海涯。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凝神倾听,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并借“秦人悲怨声”来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

B.颔联描写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陶醉之情。

C.颈联写人世的悲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一“愁”一“思”写尽人间的无限幽怨。

D.尾联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自己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描写筝声的诗,诗人的着眼点在于形象刻画弹奏者的动作情态,表现出弹奏者精湛的技艺。

B.“独”“空”二字,使诗歌意境分外凄清,渲染了离愁别恨。

C.诗人围绕“悲怨”二字,对筝声展开丰富的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

D.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九、[全品原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每小题2分,共4分)

即 事

[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描写的是山村午景,从日暖花繁的景象来看,正是初春时候。

B.首联由小径写到山色,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的印象。

C.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

D.作者笔下的理想生活图景,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意境一致。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和煦温暖的景象,也揭示了“草如积”的原因。

B.“纵横”与“高下”为对,工稳恰切,构成一幅和谐匀称画面。

C.“草如积”与《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同意同境,“花更繁”与“落英缤纷”同意同境。

D.从诗题“即事”看,全诗直书所见,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

十、[全品原创]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每小题2分,共4分)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山村的静谧。

B.“鸡鸣一两家”,写出山村的孤寂、荒凉,只有一两户人家。

C.“妇姑相唤浴蚕去”,既表现山村农事的繁忙,也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

D.全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农忙图景。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

B.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诗的意境。

C.“浴蚕”是全篇的“诗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D.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去”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人们“忙”的气氛。

十一、[全品原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每小题2分,共4分)

送路六侍御入朝

[唐]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①桃花红似锦,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释]①不分:

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②生憎:

犹言偏憎、最憎。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稚情亲四十年”一句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会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变迁而归于淡忘。

B.“中间消息两茫然”意指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

C.“更为后会知何地”,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体现出他的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D.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

2.下面对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中,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何地”,这样的突接,能掀起波澜,把诗人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沉郁苍凉,百感交集。

B.本诗通过火红的桃花、洁白的柳絮等意象描绘剑南的无边春色,而颈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意在反衬出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无尽哀愁,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C.“忽漫相逢是别筵”,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表达了会合时的欢娱之情。

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D.从全诗看,诗的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的后四句写景。

十二、[全品原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每小题2分,共4分)

辋川①六言(其五)

[唐]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②,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

地名。

②一瓢颜回陋巷: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下列诗句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与本诗相同的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下孤烟远村”描绘的是远景。

“山下”,不是指近处的山下,而是指远处山下,因为山下有“远村”作伴;“孤烟”一词衬托出人烟稀少。

B.“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寂寞。

C.全诗后两句通过人物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D.全诗前两句重在描绘景物,后两句重在抒发情感,彼此交融,相互渗透。

十三、[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每小题2分,共4分)

送梓州李使君①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②,树杪③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④,巴人讼芋田。

文翁⑤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李使君:

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②“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③树杪(miǎo):

树梢。

④橦(tóng)布:

用橦木花(木棉)织成的布。

⑤文翁:

汉景帝末年的蜀郡太守,力主兴学,成绩斐然。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B.“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

C.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立意重在抒发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

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

B.“山中”句承首联“山”字,“树杪”句承首联“树”字,两句又一泻而下,天然工巧。

C.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记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是寄情。

D.全诗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

十四、[全品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每小题2分,共4分)

清明即事①

[唐]孟浩然

帝里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③聊代醉。

[注释]①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②帝里:

京都。

③茗:

茶。

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写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藏着的愁楚情怀。

B.颔联中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蒙蒙新绿的初春图景。

C.颈联写诗人看着绿草青青的郊外,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愁绪一扫而尽,心情也变得愉悦了。

D.尾联写空堂独坐忆往昔,抒写诗人心中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开篇,全诗就营造了一种悲愁的氛围,奠定了凄清孤寂的基调。

B.作者对全诗进行全景式的描述,采用了动静结合、声色俱出的特写手法。

C.在诗中,作者的孤寂、愁思、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D.全诗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的内心世界。

十五、[全品原创]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每小题2分,共4分)

葛溪①驿

[北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②,一灯明灭③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④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①葛溪:

今江西省弋阳县。

②漏:

漏壶,古代计时器。

未央:

未尽。

③明灭:

忽明忽暗。

④行人:

诗人自指。

1.下面为本诗首联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驿站秋夜唱秋图B.驿站秋夜难眠图

C.驿站秋夜行人图D.驿站秋夜病卧图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B.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C.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D.尾联用对比手法,将疏桐鸣蝉和诗人的烦乱加以对比,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十六、[全品原创]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每小题2分,共4分)

唐多令

[南宋]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邓剡,字光荐,一说字中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他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的人。

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被俘过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词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寄情山水之意、忧国伤时之痛、建功报国之志。

B.不仕新朝、坚守节操之心以及对人民的同情。

C.表达了自己的失家亡国之痛、漂泊悲苦之情。

D.表达了自己的失家亡国之痛,漂泊悲苦之情,不仕新朝、坚守节操之心。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明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暗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

B.上片开头勾勒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倾吐了心中的亡国之痛。

C.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

D.下片“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用典,借历史上乌衣巷的兴衰,化用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更深切地表达了对宋王朝覆亡的慨叹,更表明他不仕新朝、坚守节操的心声。

十七、[全品原创]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每小题2分,共4分)

江城子①

[北宋]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②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③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释]①此为秦观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

②韶华:

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③便做:

纵使。

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之上片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抒发愁情别恨。

B.“西城杨柳弄春柔”是纯景物描写,意思是西城杨柳轻轻地逗弄着春天,并无其他深意。

C.“弄春柔”巧妙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

D.“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

2.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柳”“飞絮”既表明秋景逝去,又表达忧愁悲伤心情。

B.“恨悠悠,几时休”两句照应了前文的“泪难收”“水空流”两句。

C.这首词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D.这首词既抒发了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韶华已逝、漂泊离愁之情。

十八、[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目。

(每小题2分,共4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超然台: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

清明前一日(一说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

春已暮而未尽。

B.“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词人心旷神怡。

C.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