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196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12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1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1页
亲,该文档总共1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上册)

 

1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词的基本含义。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资料,在美读中品赏领悟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和中华民族之母亲河的雄壮与伟大。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出长江的宏大气势,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对祖国长江的感恩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听《长江之歌》这首歌及放映有关长江资料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江的壮观美丽。

师:

同学们,当我们口中吟唱起“长江之歌”时,你一定会难抑激动的心情,现在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2、初读感悟

师:

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检查认读

个别指导纠正

预设:

师:

通过诵读诗歌,谁愿意把自己的感觉说给大家听?

生:

体会到了祖国长江的壮观、磅礴、伟大

我感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的幸福

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优美和凝练我为母爱所折服

我们要学会感恩

我为长江母亲而自豪

师:

同学们的感受和我一样,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别样的心情再次走入这首诗歌。

3、品读领悟

出示中心话题,“作者为什么把长江比做母亲来赞美?

”默读课文,请在文中勾画出关键词句,结合搜集的资料来谈谈,并体会着读一读。

学生自学

小组进行合作、探讨。

预设点: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生:

“哺育各族儿女”:

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生: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师:

你可知道长江两岸有着多少中华儿女,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

我知道有三亿人口生活在长江两岸。

生:

我可以体会到长江哺育了千万人民,灌溉着良田万顷,滋润了两岸的泥土,我们吮吸着她的乳汁,沐浴着她的恩泽。

生:

长江长度6211.31公里一般称6300公里或6370千米。

流域总面积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由此我知道了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师:

不但如此,长江两岸还有着秀美无比的自然风光,哪位同学想谈谈呢?

长江两岸多名山大泽,风光秀丽,有许多游览胜地。

由于流程长,流域广,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国”,下游多“鱼米之乡”,物产丰富。

师: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师:

因为长江以自己蓬勃的生命力,灌溉着祖国国土,也哺育着各族儿女。

长江以自己的温婉、博大,绘制出了山青水秀的锦绣画卷。

所以作者会把长江比做母亲。

师:

指导朗读

生:

反复诵读品读使感情升华

预设点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生: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师:

指导朗读这一句:

“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生: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师:

谁又知道长江对我们新时代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举例说明

生:

长江至1990年止,全流域已建、在建水电站装机共1170万千瓦以上,其中葛洲坝水电站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是中国最大的水电站。

规划中的三峡水电站装机1768万千瓦。

其他可供开发的较大型水电站有金沙江向家坝(460万千瓦),雅砻江的锦屏(300万千瓦),大渡河的瀑布沟(280万千瓦)等。

生:

我知道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这些都是长江在新时代所起的推动作用。

指导朗读

预设点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师:

我们为什么要赞美长江?

为什么会依恋长江?

长江到底孕育了什么?

生: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人类最早居住的地方。

一般的大江大河岸边都是人类的发源地,像印度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等等。

在中国就是长江黄河。

这些河边有冲积平原,土地肥沃。

还有充足的灌溉水和饮用水,所以人类最早居住被称为母亲河。

所以我们赞美它,依恋它,我们这些龙的传人不就是长江所孕育的吗?

师:

本诗歌用这两句话把上下两个小节贯穿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为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巨大贡献融为一体,给我们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感情升华:

练习朗读全诗。

师:

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生:

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就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歌颂长江,保护长江吧!

练习朗读。

4.拓展延伸:

师:

在九八年的夏天,我们经历了一场战斗。

“敌人”就是长江。

怎么“母亲河”是“敌人”?

你或许要问。

她曾安静地流淌着,忽然她却勃然大怒,掀起骇人的滔天巨浪。

冲走了房舍与家畜,无情地卷走了亲爱的家人,这是为什么?

这其中有一部分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伤害,滥砍乱伐,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让人们尝尽了恶果,同学们!

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爱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请大家拉起手来,共同为我们共有的家园而努力!

5.作业:

练写生字新词,背诵课文

板书:

 

教学反思:

 

2.五彩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摘录、积累描写水池形状、色彩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品赏具体的语言文字,从而感受五彩池之美、自然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欣赏写景部分,体会景象的美与奇。

2.了解五彩池的自然景观及池水显出不同色彩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

孩子们,今天我们去游览一处景点。

她,小巧秀丽,玲珑多姿,颜色艳丽多彩,它就坐落在四川松潘县的藏龙山上。

你们说说这是哪儿?

生:

五彩池。

师:

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

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

大家打开第2课《五彩池》,自己认真读一读,注意读准、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

刚才听大家读的特别好,我们来展示一下如何?

(一人一段开火车)

在这一过程中纠正学生读错的字。

如:

松潘(pān)县、矗(chù)立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整体感知

师:

听到大家读的这么好,老师也特别想读。

你可以闭上眼,看脑海里都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配乐教师范读)

师:

说说五彩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

五彩池特别美!

师:

你喜欢它哪的美?

生:

我喜欢池水的颜色,。

生:

我喜欢五彩池的形状。

生:

……

2、学生精读,探究学习

师:

看来五彩池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是从书中哪一部分看出来的?

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画一画,写一写,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小组交流,组长汇报)

预设点:

(1)水池

(a)“这里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也数不清,大大小小足有好几千个"使学生体会水池数量的多。

师追问:

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水池数量多的?

生:

“数也数不清”、“好几千个”

(指导朗读)

(b)水池的大小不一,“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一丈;小的呢,比饭桌上的菜碟还小,水也更浅,用小拇指就可以摸到它的底部。

”这里通过对比展示出了水池的大小不同,深浅也不一样。

师:

读了这儿,你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

我感觉这儿太有趣了,小的比饭碟还小,小拇指就可以触到它的底部。

(指导朗读)

(c)水池的形状也不相同,“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圆圆的脸盆,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还有月牙形的、马蹄状的、豆角样的......”

师:

还有哪些形状呢?

(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师: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五彩池的水池魅力无穷,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就让我们感到五彩池更美了呢?

生:

(写作方法)用词准确;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抓住特点来描写;分类来写:

数量、大小、形状。

师:

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五彩池的美吧!

边读边想象。

(2)池水

师:

除了水池这么玲珑多姿,五彩池还有哪很美?

生:

池水。

师:

池水又美在哪儿?

生:

(a)池水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红的、黄的、绿的、白的、紫的、蓝的”五彩缤纷。

(b)每一个池子里还有不同的颜色,“有的上面是咖啡色,下面却成了柠檬黄;有的左边是蓝色,右边却又成了橄榄绿;有的全池只有一种颜色,有的一个池子又呈现出多种色彩。

如果把各池的水都舀起来看,却又跟普通的清水一样,什么颜色也没有。

”这里使学生体会池水的美丽神奇。

师:

你是从哪体会出池水的神奇的?

生:

池水上下颜色不同,“有的上面是咖啡色,下面却成了柠檬黄。

”体会出池水很奇特。

生:

池水左右颜色不同,“有的左边是蓝色,右边却又成了橄榄绿。

”体会出池水很奇特。

(3(3)形成原因

师:

老师已经被这样的美景陶醉了,那这样的美景又是如何形成的?

生:

(a)“池里生着许多石笋,它们的形状有的像刚刚出土的竹笋,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一簇簇的珊瑚。

这些石笋的表面又凝结着一层细腻的石粉。

形成了一面高低不平的反光镜。

(b)关键还要有阳光的照射,只要阳光射到池底时,这些反光镜才会显出各种美丽鲜艳的颜色。

师:

是啊,美丽的五彩池加上艳丽多彩的池水,构成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特有的迷人风光,其实五彩池周围的景色也很迷人,你能想象那幅画面吗?

带着想象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之后发言,指名朗读)

(4)第七段

生:

看到这美好的自然风光,我们会情不自禁的发出感叹:

“原来,五彩池不在天上啊!

师: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提到“天上的五彩池”,你是怎样的理解的呢?

生:

这句话照应了开头祖母讲的五彩池的故事。

生:

我觉得这句话是说这么美的五彩池不在天上,是赞美现实中的五彩池,赞美了大自然。

师: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第七段)

3.整体回味

师:

从大家的脸上,老师已感受到了你们对五彩池的喜爱与留恋,我们一起配着音乐,再次走进那美丽的《五彩池》吧。

生:

(配乐自由读)

四.分享感受,延伸体验

师:

今天我们同作者一同游览了四川省松潘县藏龙山上的五彩池,感受了它的美丽和神奇,让我们试着为这处美景写一段广告语,为它吸引四海宾朋吧。

学生做小练笔

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五彩池

数量众多

水池大小不一

美丽

形状各异

池水颜色多样

神奇变化多端

形成原因石笋、石粉

阳光照射

教学反思:

 

3.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文章的内容,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天山的美丽奇特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2、开火车读课文,检测生字掌握情况,用大屏幕出示易错的字词,指名领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出示中心话题:

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读一读课文,看看七月的天山会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请找出有关的词句画一画、说一说。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指导感情朗读。

我想你们的眼前已经浮现出这蓝天映衬白云的美景,那我们就带着感受读一读。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指导感情朗读。

形象生动的比喻吧我们带入了七月的天山,用你生动的朗读把这美景表达出来。

③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

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指导感情朗读。

④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指导感情朗读。

⑤天山深处山色柔嫩,山形柔美。

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大花园。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

看看两种说法一什么不同?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描绘出了天山之夏的独特风光。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作者清晰的写作顺序和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课后仿照《七月的天山》,写一篇游记,来表达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作业:

学习新字生词

板书:

 

教学反思:

 

4、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展示,结合图片资料,通过学生小组互助学习,互换交流的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绍兴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绍兴船和桥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水乡绍兴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大家猜猜这是什么?

出示:

远望一个圈,半个湿来半个干。

(如果学生猜不出来再出示:

驼背老公公,趴在河当中。

背上有人走,腹下也可通。

)对这说的就是桥。

说到桥,我们不得不说绍兴,绍兴是中外闻名的桥乡、桥都。

同学们,在我们一起浏览了宏伟壮观的长江,美丽神奇的五彩池,风光秀丽的天山之后,今天我们一起去被誉为“山青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

”的绍兴去浏览一番,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小组间检查认读把读错,容易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纠错本上的字。

3、指名读文。

随机指导

4、生词检查

(1)出示:

矩形嘎吱腋下黝黑蚕茧推推搡搡萤火虫干燥粗糙潺潺把柄船舵

组织小组竞赛

教学设计

(2)指导书写:

潺、腋、燥(可以用形近字躁来对比记)

三、整体感知

师:

我们熟读了课文,对绍兴有初步的认识,有人说绍兴城就像是飘浮在水面上的陆地。

但是它却是中国位置最稳定的古都。

在两千五百年历史中,不曾稍有移动。

那你读完文章之后绍兴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

生:

船特别。

(桥多,水多)

师:

那一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

师:

上节课同学们说到了绍兴的船与桥,

出示中心话题:

绍兴的船和绍兴的桥各是怎样的?

它们和绍兴孩子和生活有怎样的关系?

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说一说。

预设1:

(第2段)、从第二段“上了绍兴特有的乌篷船要脱鞋,现不许动……这是规矩”。

师:

那文中提到的“乌篷船”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来说)

多媒体展示:

乌篷船的图片

(教师可补充解说:

乌篷船的船篷用竹编成,中间夹着竹箬,呈半圆形,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

绍兴方言叫“黑”为“乌”)

师:

“轻舟八尺,低篷三尺”诗人陆游笔下的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特有的交通工具。

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流动的生命,是水乡独特的风景.。

(指导朗读)

师:

除了样子与众不同之外,还有哪些地方与平时我们见到的船不同呢?

预设2、(第四段)中“瞧,他那粗糙的大手,……杂技演员。

”你看划船他不仅用手,还用脚。

而且,技术娴熟悉。

出示这一自然段。

生:

划船的方式。

师:

咱们一起一边读一边想像船夫是怎样划船的呢?

(再这之后,出示一段划乌篷船的视频资料。

师:

那这位船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你从哪能感受到。

预设3:

生:

一定是技术非常高超的人。

从“款款”“熟练”可以看出来。

生:

他一定在船上工作了很多年,“粗糙的大手”“两只黝黑黝黑、脚底长满老茧的脚”可以看出。

师: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给我们描述的一位技术高超的船夫。

那坐在这样的船上会欣赏到怎样的山光水色呢?

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4(第三段):

生:

可以看到像镜子一样平静的河面,而且水非常的清,风中还带着香气。

可以看出人们很悠闲。

我从“啊,水好清啊,风好香啊,船似乎是在镜面上滑过去,滑过去。

”这感受到的。

师:

那你体会着读读这一句好吗?

(指导朗读)

师:

谁也能像他一样来带着体会读一读。

(指两名学生来读)

师:

谁还能从这一段中其他句子感受到他的美吗?

生:

“篷顶上簌簌响的是什么?

那是挂向水面的柳条。

”我想河的两边一定生长着许多倒垂的杨柳。

师:

那你带着你的想象来读读吧!

生:

朗读

师:

从这一句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

静(如果学生想像不到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师:

这真是“船底江声篷背雨,旅人听得最分明。

”呀!

因为周围静谧安详才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师:

这一段中还有让你感受到美的地方吗?

生:

“江面上片片粉红色的是什么?

那是随水漂走的桃花瓣儿……”粉红色的花瓣漂在水面上,那河岸两旁一定有许多的桃花。

多美呀!

师:

带着你感受读读吧!

生:

朗读。

出示第三段

啊,水好清啊,风好香啊,船似乎是在镜面上滑过去,滑过去。

篷顶上簌簌响的是什么?

那是挂向水面的柳条。

江面上片片粉红色的是什么?

那是随水漂走的桃花瓣儿……

师:

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绍兴的水光山色呢?

生:

比喻、设问。

师:

下面请同学们比较下下面两段话有何不同?

出示:

1、篷顶上簌簌响的是什么?

那是挂向水面的柳条。

江面上片片粉红色的是什么?

那是随水漂走的桃花瓣儿……

2、篷顶上簌簌响的是挂向水面的柳条。

江面上片片粉红色的是随水漂走的桃花瓣儿……

预设:

生:

第1句好像更生动一些,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生:

第1句读起来好像是诗歌一样优美。

(学生谈完后让学生仔细品读)

师:

作者运用比喻和设问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优美画卷。

乌篷船的确给了大家别样的享受。

师:

除了可以让孩子享受水乡的美景与悠闲,船还给水乡孩子带来了什么呢?

预设5(第4段):

生:

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我是从这感受到的“潺潺潺潺,这是船在走动。

嘎吱嘎吱,这是船夫在划桨。

”听着这声音一定心情特别好。

师:

听你说的好像是挺快乐的,很有道理。

那你能体会着读一读吗?

(生朗读)

师:

谁还从别的地方体会快乐吗?

预设6第1段

生:

我从这也能感受到“我们当然懂,不动就是。

……让我们瞧一瞧一路上的山光水色。

师:

看来船不再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一种享受,一种休闲的方式。

第三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

出示中心话题:

绍兴的船和绍兴的桥各是怎样的?

它们和绍兴孩子和生活有怎样的关系?

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说一说。

师:

绍兴被称为飘浮在水面上的陆地,可见当地的水非常多,有水则有桥,那绍兴桥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1:

(第5段)

生:

我觉得绍兴的桥特别多。

师:

你从哪感受到的。

生:

从“如果你是在上……长到可以念三年级了。

出示:

“如果你是在上……长到可以念三年级了。

师: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

你看要是坐船穿过五千座桥要三年的时间,要是从桥上走过来,而且是不要东张张西望望得两年如果东张西望的话肯定走的时间更长。

师:

那你给大家读读吗?

指导朗读

师:

这一段话,你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

我感他们好像一出门就要过桥,坐船,桥和船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联。

师:

带着你的理解读读吧!

师:

其他同学从哪能感受到桥多呢?

预设2:

第六段,“大河小河,纵横交错,好像渔网上的丝;大河小河,横横竖竖,恰如棋盘上的线。

有了河总得有桥,这五千座桥就这样造起来了。

”河像渔网上的丝,像棋盘上的线,有河当然就有桥,所以河多桥也就多了。

多媒体出示:

教学设计

大河小河,纵横交错,好像渔网上的丝;大河小河,横横竖竖,恰如棋盘上的线。

师:

那你能带着自己的想像给大家读读吗?

生:

朗读(多指几名学生来读)

师:

这比喻非常的形象,而且大家看这两句话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像诗歌一样。

师:

这一段中还有哪能看出桥多呢?

预设3、生:

“两岸的小朋友虽然能见面能说话,但想要在一起跳绳、拍球,就只好绕上几里路了。

”他们能看到对岸的朋友,而且能说话说明离的不远,可是要想一起玩,就要过好多桥,要绕上几里路了。

可以看出桥多。

师:

大家说得都很好,的确是这样,鉴湖水到了绍兴城形成纵横交错的水巷,所以有家家临水,户户行船之说。

有水乡水城之誉。

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

绍兴被称为“桥乡”“桥都”有万古名桥出越州之说。

它们与绍兴的小朋友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呢?

桥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乐趣呢?

预设4(第5段)

生:

很快乐“暗下来了,暗下来了,这是进桥孔了;亮起来了,亮起来了,这是出桥孔了。

”坐船很高兴,坐着船一会儿进桥洞一会儿出桥洞肯定很好玩。

师:

那你体会着读读吧!

预设4(第7段)生:

小朋友感到很幸福。

我从第七段看出来的。

他们一吃完钣就在桥头乘凉,听故事。

多好呀!

师:

他们听故事,我们也听故事的经历呀,和我们的经历有不同吗?

生:

他们是坐在凉风习习的河边,而我们都在屋子里。

师:

清凉的傍晚,既可享受夏日难得的清凉又可欣赏美丽的景色,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生:

“天渐渐地灰暗下来,这时,阔阔的江面上腾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河面上习习的凉风赶散了一天的燥热。

(找几名学生读,之后让每个学生体会着想像着读)

师:

作者用优美的笔触,给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温馨画面。

师总结:

桥在绍兴不只是人们出行的通道,也是一种文化,一道风景这里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桥的人文内涵也就特别丰富,几乎每座桥都有它的一段历史,一段佳话。

他已溶入了绍兴人们的生命里。

成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师:

本文的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