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2126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西畴县二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下载.docx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7.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两大战场上取得了转折性的胜利,这两大战场是(  )

A.北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B.中国战场和苏德战场

C.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D.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

8.1970年2月,尼克松总统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

“我们朝着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方面采取我们所能采取的那些步骤,那些肯定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符合亚洲的和平和稳定的利益的。

”尼克松说这番话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综合国力强大B.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

C.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破裂D.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9.下图是一张美国二战时期的一幅海报,上面有林肯《盖茨堡演说》

中的话:

“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

”该海报最早可能出

现于(  )

A.慕尼黑协定签字后

B.德军向英法发动进攻后

C.苏德战争爆发后

D.日军突袭珍珠港后

10.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支持民族独立和反对民族歧视的宣言,这是由于(  )

A.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出现了新面貌

B.美苏争霸的时代已结束

C.美国不再操纵联合国

D.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已占主导地位

11.二战后初期,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制初具雏形。

该体制(  )

①基本上按照美苏两国的意志建立 ②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 ③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以合作来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 ④打破了传统的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2.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的根源是(  )

A.传统孤立政策的深远影响B.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

C.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驱使D.经济危机严重削弱美国实力

13.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高级军官石原莞尔提出:

“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

”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  )

A.九一八事变B.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C.七七事变D.“二二六”政变

14.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但就局部来看,有些国家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

这些国家包括(  )

①塞尔维亚 ②保加利亚 ③比利时 ④法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5.“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D.实行军事援助

16.美国曾经引发了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但也曾为中东和平作出过努力,由此可见美国制定海外战略的实质是(  )

A.改变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B.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和国际地位

C.阻止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D.稳定资本主义,打击共产主义

1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区的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存在

B.有的巴尔干国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C.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地进行扩张

D.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巴尔干扩张势力

18.赫鲁晓夫曾坦率地告诉美国记者: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

”说明(  )

①苏联想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②赫鲁晓夫放弃竞争,争取美国支持 ③美苏消除了分歧和隔阂 ④美苏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A.①②④B.②④C.①④D.③④

19.伊拉克领导人认为发动对科威特战争的有利国际形势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

B.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两极格局逐步解体,国际局势动荡

D.中东和平取得很大进展

20.进入21世纪,中东地区的战争依然不断,但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

东地区正在一步步的迈向和平,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西方大国从中协调B.以色列的多次让步

C.巴以人民对和平的追求D.联合国的总体控制

21.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

这一事件(  )

A.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地联合

22.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

“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

”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  )

A.英国B.法国C.波兰D.苏联

23.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显示强大的军事实力B.配合德国和日本的侵略

C.满足人民的强烈要求D.抢占有利的战略位置

24.结合《美国的征兵广告》,你认为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有(  )

①美国爱好和平,为正义而战 ②美国为了赚取战后的利益 

③如果协约国失败,美国的大量投资将会化为乌有 

④战争一定程度上危及了美国人的利益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5.“我们今天用响亮的声音对你们说:

血和泪已经流够了,够了!

我们无意报

仇,我们对你们不怀怨恨。

今天,我们正给和平一个机会……”已故以色列总理拉宾的这段讲话(  )

A.说明巴以之间的矛盾根本解决

B.正式启动了中东和平进程

C.表达了所有以色列人的愿望

D.表明他接受政治解决中东问题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

材料二 英国政府和俄国政府声明,它们承认阿富汗的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并且同意,英国及英印商业和商人所既经取得或将来取得的一切权利,俄国商业和商人也同样享受。

——以上材料均摘自《国际条约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什么时间的哪一条约?

其中的“其他两缔约国”是指哪些国家?

(2)材料二出自什么时间的哪一条约?

它反映了这一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两个条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军队的部署情况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

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

米歇尔写道:

“事实上,由于英国和美军兵力不够,唯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三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

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

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四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美国死亡40.5万人;

英国死亡37.5万人。

——以上材料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

(1)依据材料一、二可得出什么结论?

(2)材料三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

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四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2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 一战后经过了短短的20年,就爆发了新的世界大战,再次把人类拖进了痛苦与灾难的深渊。

有人认为,二战的爆发完全是由材料中三个战争狂人引起的。

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斯大林表示: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

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盟国分裂。

”——陈庆军《世界近代现代史精要》

材料二 美国政府攻击共产主义,认为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

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

材料三 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经一再声称:

“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共同敌人”是什么?

斯大林对美、苏关系作出了怎样的判断?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案

1.【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结合必修Ⅰ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为其撇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提供了条件,故A项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许多国家支持,说明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的公敌,④正确;

强调各国应该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可以看出①正确;

本·

拉登被击毙不能说明恐怖主义的土壤被铲除,恐怖主义不是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故正确答案为A项。

3.【答案】B

【解析】所列的四个国家中,只有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斗争中,体现了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各方势力都渗入其中,有“小二战”之称。

4.【答案】C

【解析】两伊战争首先由伊拉克挑起,虽然在战争初期伊拉克占领了伊朗大量领土,但伊拉克的攻势没有持续很久,双方很快进入了相持阶段。

因此,②④的叙述不正确。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战役特点的认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攻克凡尔登,德国使用了毒气弹。

因此可判断战役可能是凡尔登战役。

答案为C。

6.【答案】B

【解析】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战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①是在1945年,可排除含①的A、C、D三项。

7.【答案】A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题目中的时间限制,苏德战场的转折出现在1943年,中国战场的转折(大反攻)出现在1945年。

8.【答案】B

【解析】从1970年和尼克松以及“改善同北京的关系”,判断考查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时代背景。

美国调整对中国和亚洲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服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集中力量到欧洲同苏联对抗。

当时处于“文革”动乱时期,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故A项错误;

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的破裂发生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

D项是表现而不是原因。

9.【答案】D

【解析】图中美国的国旗已残缺不全,这表明美国的利益遭受到直接的损失,由此判断D项应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0.【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实的深入理解能力,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支持民族独立和反对民族歧视的宣言,是广大亚非拉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在联合国占主导地位。

B、C两项不能正确反映历史事实,是错误的,故正确选项为A项。

 

11.【答案】C

【解析】雅尔塔体制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从总体上说,该体制符合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②的叙述不正确。

12.【答案】C

【解析】首先明确美国政府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其次要清楚“中立”政策属于上层建筑,它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在美国社会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13.【答案】A

【解析】材料中“日本”和“满蒙”是两个关键信息,九一八事变使日军占领了东北全境,故选A。

B项纳粹党是德国政党,C项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且是对华北的侵略,D项是日本内部的一次军事政变。

14.【答案】D

【解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比利时抗击的是德国的侵略,他们所进行的战争是出于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

15.【答案】B

【解析】二战后,西欧经历战争的打击,百废待兴。

美国首要的目标就是通过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来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16.【答案】B

【解析】美国制定海外战略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

17.【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

导致巴尔干地区矛盾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欧洲列强的插手。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

②③不符合史实,排除,从“如果……战争”可判断①④正确。

19.【答案】C

【解析】伊拉克领导人认为随着两极格局的即将解体,中东地区原有的力量均势失去平衡,正是自己建立地区霸权的有利时机。

20.【答案】C

【解析】本题关注的是中东地区的和平方向,虽然说这一地区战争不断,但经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正在朝着健康和平的方向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的努力与追求。

21.【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理知识。

著名的珍珠港即在瓦胡岛上,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D项为正确答案。

美国改变“中立”政策,是在1941年3月,以《租借法案》的出台为标志;

B项指的是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

2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显示的时间(1938~1940年)内的有关史实进行判断。

材料所显示的是:

对纳粹实行投降路线而被德国占领,符合条件的是法国。

23.【答案】D

【解析】埃塞俄比亚临近红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占领该地可以控制红海南大门,加强在东地中海的势力,意大利对侵占该国蓄谋已久。

 

24.【答案】B

【解析】美国是打着和平的幌子,因而应排除含①的选项。

25.【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血和泪已经流够了”“我们无意报仇”“给和平一个机会”可以看出拉宾已经接受政治解决中东问题。

26.【答案】

(1)时间:

1882年。

条约:

《三国同盟条约》。

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

(2)时间:

1907年。

《英俄协约》。

主要内容:

调整英、俄两国的殖民利益。

(3)《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促使法、俄两国日益接近;

《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使欧洲正式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相互对峙的局面。

【解析】第

(1)问可依据材料一中“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等信息进行判断,应特别注意“奥地利”与“奥匈帝国”的区别;

(2)问中的“时间”“条约”可联系材料二中“英国政府和俄国政府声明”等信息进行思考,“主要内容”需要依据材料二的内容进行概括;

第(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进行说明,但应注意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27.【答案】

(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使其在太平洋战场兵力不足。

(2)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夹击配合,会使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

未出现的原因是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

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

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做出了巨大民族牺牲。

【解析】本题着眼于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属于中外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有效信息。

(1)问关键是根据材料一、二得出中国的抗战对太平洋战场的影响;

(2)问概括材料观点“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

……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回答中国国共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史实。

第(3)问回答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重大贡献和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

28.【答案】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二战的爆发有其深刻的背景;

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隐含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新的矛盾;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国内部矛盾,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疯狂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弱小国家无力阻止,英、法、美等国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最终促成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从根本上说二战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只是本国法西斯势力的主要代表,他们只是起到了加速二战爆发的作用。

【解析】本题图文并茂,考查二战爆发的原因及初期的战争形势,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和再认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

应首先判断该观点是片面的,依据所学知识,综合概括二战爆发的深刻背景:

阐明其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即可。

29.【答案】

(1)含义:

德、意、日法西斯势力。

判断:

美、苏关系从战时合作到战后破裂。

(2)特点:

美、苏两国关系严重对立。

原因: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

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与苏联的全球战略矛盾。

【解析】第

(1)问中的“含义”可依据材料一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等信息进行思考,“判断”可联系材料一中“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难”等信息进行归纳;

(2)问中的“特点”可依据材料二中“美国政府攻击共产主义”等信息进行概括,“原因”需要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角度进行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