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455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5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三下学期 社科文献检索 课件整理.docx

大三下学期社科文献检索课件整理

社科文献检索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学习本课程,可以找到治学门径。

学习本课程还可以为科研提供向导

学习本课程还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

概论

泛滥无归,终身无得。

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张之洞

第一章文献和社会科学文献

第一节文献的涵义、载体、分类

一、文献的涵义

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

朱熹《论语集注》:

“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辞源》:

原指典籍和宿贤。

……今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资料,如历史文献。

亦如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

《现代汉语词典》:

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二、文献的载体

甲骨金石竹木帛纸

甲骨文:

将骨头烧治平整。

钻凿成坑,凿而不透。

上火灼烧。

火烧出现裂纹看裂纹,来定吉凶。

刻占辞。

〔卜〕结果验证刻上龟板。

即验辞。

金石:

碑和碣李贤曰:

“方者谓之碑,员者谓之碣。

简帛

竹木:

主要的形式有:

简、牍、觚。

简,是竹木削成的长条。

牍,是木制或竹抠成的方块字。

《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

“至公车上书,用三千秦牍。

”这里应该只板牍。

觚:

用木材制成的多面棱柱体。

木简的制作:

1、截筒,破成竹条。

2、简面刮平。

3、杀青。

4、书写。

纸质文献的装潢经历了几个阶段

卷子(六朝到唐五代)经折装(唐代)蝴蝶装包背装(元代)线装(明)平装、精装。

韩愈《送诸葛觉往隋州读书诗》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三、文献的类型

1.一次文献通常指原始创作。

 

2.二次文献通常指检索工具。

它把分散的、无组织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组织并著录其文献特征(题名、作者、分类号、出处、摘要),成为便于管理和查找一次文献的工具。

如目录、索引、文摘等。

3.三次文献通常指综述、述评、手册、指南、年鉴、百科全书等。

它是指人们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某一领域的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综合和提炼而编写成的第三手资料。

手写型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视听型

图书期刊报纸政府出版物会议记录学位论文其他(地图,剪报等)

社科文献的涵义和特点

社会科学领域中学科各种文献的总称。

1.明显的时代性2.一定的政治倾向性3.老化速度慢,寿命长4.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思考题

古代书写为什么从右至左?

第二章文献网络与文献存储

文献网络

1、图书馆系统1、公共图书馆2、高校图书馆3、科研机构的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渊源:

原“北京图书馆”。

前身是京师图书馆。

缉熙殿、文渊阁的部分珍藏,清朝内阁大库、翰林院及国子监南学

该馆的藏书特点:

一是古籍众多。

二是文种众多。

三是名家手稿专藏。

2、情报机构:

科技情报系统、社科情报系统

3、档案机构:

汉代的“兰台”、“东观”,唐代的“史馆”明代的“皇史宬”,清朝的“内阁大库”。

4、博物馆系统

文献存储

定义:

《文献与情报工作词典》:

数据或者文件,为了以后使用而进行放置和保存的过程。

作用:

1、保存文献2、利用文献

官方藏书

周朝:

藏室。

秦始皇“御吏”。

汉武帝、成帝时亦曾建立“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唐朝时著名的图书馆有弘文馆、崇文馆。

宋代的藏书机构主要有史馆、昭文馆、集贤院;明代的有文渊阁;清代为储藏《四库全书》专门修建了“七阁”即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热河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辽宁行宫的文溯阁江苏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浙江杭州西湖的文澜阁。

私人藏书

先秦时期的墨子、孔子。

唐代的邺侯李泌便积书三万余册。

专门修筑大型藏书楼以储存。

唐代的韩愈曾赞美其藏书: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宋私人藏书数量惊人,清末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统计宋代藏书家184人。

明范钦《天一阁》范钦《天一阁》

“有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记叶筹钱,每叶出二百。

、毛氏《汲古阁》邑中为之谚语曰:

三百六十五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

“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出户,夜不知掩门”“头颅如雪,目睛如雾”,“毛氏之书走天下”。

清是藏书鼎盛的时代。

497人。

最著名的“南北四大家”,即晚清的四大藏书家。

晚清的四大藏书家

1、山东海源阁杨氏:

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杨敬夫

2、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

瞿绍基3、归安陆氏皕宋楼:

陆心源“偶见异书倾囊必购”。

一是皕宋楼,专藏宋元刻本及名人抄本,二为守先阁,专藏明清刻本;三为十万卷楼,专藏一般图书。

嘉庆时藏书家黄丕烈得宋版书百余种,即名为“百宋一廛”。

版本学家董康即感慨说:

“闻百百宋楼书既至日本,全国学子,动色相告,彼此相较,同异如此,世有贾生,能不哭?

”。

“古芬未坠,异域长归,反不如台城之炬、绛云之烬,魂魄犹长守故都”。

4、钱塘八千卷楼丁氏:

丁丙和丁申兄弟。

古代藏书的作用保存大于使用

文献分类

所谓文献分类就是根据文献内容的学科性质,参照文献的特点,在具有一定体系的分类组织中,给每种文献以相应的位置,并通过一定的类号来反映,将内容性质相同的文献集中再一起,将内容性质相异的文献区分开来。

我国历史上的主要文献分类方法:

六分法四分法中图法

六分法

标志:

刘向、刘歆《七略》——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过程:

秦始皇“焚书坑儒”(焚 书 坑  章 碣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惠帝刘盈解除禁书令——汉武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以致“百年之间,书如山堆”。

——汉成帝命刘农征书,刘向整理。

刘向校书工作

第一步:

整编简册、校订文字、定书名,写成定本

第二步:

刘向便“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写成叙录上奏。

这些叙录,汇编为《别录》。

《七略》内容

《汉书·艺文志》所有图书,按照《七略》的分类体系,类分为6大类38小类,习惯上称为“六略三十八种”。

6大类分别是六艺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诸子略,这就是刘向《七略》开创的图书典籍“六分”体系

六艺略:

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

屈原等赋二十家陆贾等赋二十一家孙卿等赋二十五家杂赋歌诗

兵书略:

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数术略:

天文历谱五行蓍鬼杂占形法

方技略:

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它不仅是目录学、校勘学的开端,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部极可珍贵的古代文化史。

西汉有《史记》、《七略》两大著作,在史学史上是辉煌的成就。

——范文澜

《汉书艺文志》——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汉书》包括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

四分法

内容:

经史子集

出现的原因:

1、汉魏之际战乱,文献散佚。

2、史学的发展。

3、文学的繁荣。

因受《史记》、《汉书》的影响,私家修史的风气极为盛行,史部著作明显地增多,其中与“门阀制度,多少相联系的人物传记、氏族谱以及地方志书的大量涌现,尤为突出。

五言诗的兴起,骈体文的发展,诗文集和文艺理论著作的出现,也突破了诗赋的范围而起了很大的变化。

凡此种种,不能不反映到图书分类中来,给编纂目录提出新的课题。

经史子集分类方法从出现到完善的历程

荀勗《晋中经》——李充撰《晋元帝书目》——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

经史子集分类方法出现的历程:

最早的四部分类法

晋秘书监荀勗,《晋中经》更名《晋中经簿》,我国第一部以四部区分图书的分类目录。

一日甲部,收入六艺及小学等书:

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隋书·经籍志》) 

《晋中经》和《七略》的区别

甲部:

六艺及小学等书

乙部:

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丙部:

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

诗赋、图赞、汲冢书。

”vs

六艺略:

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

屈原等赋二十家陆贾等赋二十一家孙卿等赋二十五家杂赋歌诗

兵书略:

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数术略:

天文历谱五行蓍鬼杂占形法

方技略:

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甲部即《七略》之六艺略,乙部包括诸子、兵书、术数、方技等四略,丙部由六艺中《春秋》类目所附史书扩大而成,丁部即诗赋略,增以图赞和汲冢新发现的古书。

这是在《七略》体制上加以改进、创新的最初尝试。

从《晋中经》到《晋元帝书目》

李充撰《晋元帝书目》,更换了乙、丙两部的次第,使甲部纪经书,乙部纪史书,丙部纪子书,丁部纪集部书,由此成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永制,为东晋以后十余部官修书目所沿用。

隋书·经籍志

现存最早的四部分类图书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二部史志目录。

唐魏征(580-643)等撰。

隋书·经籍志的体例

所收图书按经、史、子、集分为四部四十类。

共著录存书三千一百二十七部,计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佚书一千零六十四部,计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

后附佛、道两录。

全书有总序、大序、小序四十八篇。

总序一篇,置于卷首;四部之后有大序四篇,四十类各有小序一篇。

另外,佛、道两类各有一序,未有后序一篇。

作者在这些序中,简要说明学术的源流和演变、典籍的聚散状况,以及类目设置的缘由等。

在各书之下,则著录书名及卷数,又以扼要的注释,介绍著者简况,间或注明书的内容真伪以及存亡残缺情况。

特别是对图书存佚时代的注释,如“梁有”、“宋有”等,很好地反映了六朝时期图书的变化情况,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典籍的存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四库全书总目》

经:

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

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

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

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合共四十四类,六十六个子目。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时间最长的图书分类法。

中图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我国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普遍使用的一部综合性的分类法。

《中图法》共分5个基本部类、22个大类。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大类,以字母顺序反映大类的次序,在字母后用数字作标记。

例如为适应工业技术发展及该类文献的分类,对工业技术二级类目,采用双字母。

中图法A1(马恩全集)、B12(古代哲学)、G250(图书馆学)、I247.5(中国当代长篇中篇小说)、K837.125.8(美国人物传记)、N49-51(自然科学丛书)

中国图书分类法

基本部类: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总论;自然科学总论;综合性图书

基本大类(一级类目)22个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B哲学 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  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  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 V航空、航天 X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 Z综合性图书

二级类目、三级类目、四级类目、五级类目(见后面)

辅助符号

(1)推荐符号"a"是为了将“A”大类的马列经典作家的科学著作及专题汇编在有关各类作互见,而采用的符号。

将“a”置于有关互见类号之后起推荐作用。

(2)总论复分号‘‘一”。

这是表示总论复分表中的类目号码,凡主表类目使用总论复分表复分组号时,须将“一”与复分表中的类号一起加在主类号之后。

(3)组配符号“:

”。

用于联结两个相关的主类号,合成一个组配类号。

(4)地区区分号“()”。

当某类目需要依地区、国家区分,但类目无注释规定可依地区表复分时,则可将“世界地区表”或“中国地区表”的有关类号用()括起,加在主类号之后。

(5)时代区分号“=”。

当某类目需要依时代区分,但类目无注释规定可依时代表复分时,则可将“国际时代表”或“中国时代表”的有关类号加在主类号之后,中间用“=”联结。

(6)民族区分号“…”’。

如某类需要依民族细分,但类目无注释依“世界种族与民族表”或“中国民族表”复分时,则可将种族或民族号码置于“”中,加在主类号之后。

《中图法》的作用:

(1)《中图法》是对揭示文献的目录进行分类组织的规范;

(2)《中图法》是对文献本身进行分类排架的依据;(3)《中图法》提供了从学科、专业途径即知识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指南;

  

第四章经和经书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人们就把儒家的一些重要的奠基奉为经典,称之为“经书”,也成为了儒家典籍的专称。

古代的四分法,经部文献就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以及对他们的注释、阐述的书籍。

《四库全书总目》

经:

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十三经:

先秦(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东汉 

(七经五经+孝经、论语)唐代(九经诗书易三礼三传)唐文宗(十二经九经+论语、孝经、尔雅)宋代(十三经+孟子)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周易

性质“《易》乃卜筮之书”——哲学之书

子曰: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

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易》为穷理尽命之书,学《易》数年,故五十而知天命”。

释名

《易纬》:

“《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1)“易简”。

简易,简单。

此所谓“以简驭繁”,是〈周易》之易第一个含义。

(2)再说“交易”。

改变,变易。

(3) 最后“不易”。

不改变。

内容略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作者

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

按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

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

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内容

1、周礼又名《周官》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

2、《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

3、《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

《春秋》及《春秋三传》

《春秋》特点:

一、体例: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二、文句简单;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三、文笔曲折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笔则笔,削则削”。

晋杜预《春秋序》:

“春秋含有‘微言大义’”。

如春秋中写到:

隐公四年,三月“卫,州吁,弑其君完”,九月“卫人杀州吁与濮”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春秋》三传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关于《左传》作者

据汉书艺文志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

孔子作春秋时,与左丘明参观鲁国的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明聘以正礼乐,其中有所褒讳贬损,不可写明,乃口授弟子。

而弟子们后来所言互异。

左丘明惟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实,故讨论本事而作传,证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

至于公谷二传,则是口传要义,传了几代以后,始写成文字。

小学

“小学”在古代就是古汉语文字学。

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

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每个文字具有三个部分:

1.字形;2.字义;3.字音。

在汉代,分别不很显著。

宋末王应麟《玉海》已分成三种:

体制.训诂.音韵。

清代的《四库全书》,把小学书分为:

训诂.字书.韵书三类。

小学附庸于经学,以经学为大学,故称语言文字之学为小学。

分音韵、文字、训诂三。

《尔雅》

性质: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

“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释诂——对古代词汇的解释

释言——对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解释

释训——解释连绵词和词组,以及形容词和副词

释亲——解释亲属的称呼

释宫——对宫室建筑的解释

释器——对日常用具、饮食、衣服的解释

释乐——对乐器的解释

释天——对天文历法的解释

释地——对于行政区划的解释

释丘——对丘陵、高地的解释

释山——对山脉的解释

释水——对河流的解

释草——对植物的解释

释木——对植物的解释

释虫——对动物的解释

释鱼——对动物的解释

释鸟——对动物的解释

释兽——对动物的解释

释畜——对动物的解释

前3篇诂、言、训只见的界限由于古人对于词的分类并不是很清楚,因此这3篇解释也很模糊。

它的体例是:

将古文献中的同义词分别归于各条,每条用一组词语来解释。

比如《释诂》头一条: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注释、考证《尔雅》的著作

清朝马国翰《尔雅古注》晋朝郭璞《尔雅注》

十三经注疏

南宋的合刊,阮元以此为底本,主持校勘的《十三经注疏》。

“注”就是对经问的注解。

“疏”即对猪温意义的疏通。

“注疏”的名称有很多,如传、笺、解诂,集结,章句、义疏、正义。

叶圣陶的《十三经索注疏引》以句索引,非常方便。

其他经部文献

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

阮元的《皇清经解》

 

第五章史部文献

史书分类

编年体:

按照时间顺序记述史事的历史著作。

纪传体:

以记载人物传记为基本形式的历史著作。

纪事本末体:

以记载重大史事的发生、发展和终结为基本形式的历史著作。

政书体:

以记载典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著作。

国别体:

按照国别、方域记载史事的历史著作。

一、纪传体史书

 以记载人物传记为基本形式的历史著作。

二十四史

前四史

二十四史自汉武帝时司马迁所撰《史记》始至清雍正间成书的《明史》止,历朝陆续修撰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

清代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历代“正史”。

05.晋书(唐·房玄龄等)06.宋书(南朝梁·沈约)

0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08.梁书(唐·姚思廉)09.陈书(唐·姚思廉)

10.魏书(北齐·魏收)11.北齐书(唐·李百药)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唐·魏徵等)14.南史(唐·李延寿)15.北史(唐·李延寿)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20.宋史(元·脱脱等)21.辽史(元·脱脱等)

22.金史(元·脱脱等)23.元史(明·宋濂等)24.明史(清·张廷玉等)

前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纪传体史书。

它们均为私家著述,学术价值极高。

习惯上统称“前四史”。

史记130卷汉·司马迁《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汉书100卷汉·班固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后汉书120卷南朝宋·范晔

“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刘知几

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

”——王应麟

三国志陈寿著65卷《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二十五史”柯劭忞《新元史》

“二十六史”《清史稿》是由中华民国初年特设的清史馆编修的,以馆长赵尔巽任主编,缪荃孙、柯劭忞(wen)等为总纂。

二、编年体史书

《春秋》最早的编年体,此后《左传》、《前汉纪》、《后汉纪》、历朝的起居注、实录以及“通鉴”一类的史籍皆以编年体为之。

《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三、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凡四十二卷。

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

取《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

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

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

为了方便阅读,分为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四、政书体史书

三通(见笔记)

九通:

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

十通:

1935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

通典

《通典(全5册)》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从远古时代的黄帝起,到唐玄宗天宝末年止(肃宗、代宗以后的变革,有时也附载于注中)。

分为九类,以食货居首,次以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每类又各分子目。

对于历代典章制度,都详细地叙述了它们的源流,有时不但列入前人有关的议论,而且用说、议、评、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国别体

国语、战国策地方志

地方志

分门别类记载地方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等情况的史籍叫地方志,简称方志。

地方志的内容门类不尽相同,大致包括舆图、疆域、山川、名胜、建置、职官、学校、赋税、物产、乡里、风俗、人物、艺文、金石、灾异等内容。

(二)地方志的发展历史

先秦为地方志的萌芽时期。

《尚书·禹贡》中记载九州的区划,各地的物产等等。

《周礼》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国之志”,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地方志的萌芽。

汉魏六朝为地方志的形成时期。

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按西汉的行政区划记述了各地的户口、山川、物产等,虽然记载范围限于地理,较少涉及人文,但对后世地方志中地理部分的编写有很大的影响。

编于南朝梁陈时期的《三辅黄图》记载东汉长安附近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行政区的沿革、城池、街市、楼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