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487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案

5《秋天的怀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注意通过朗读把握全篇感情基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进而思考标题的寓意。

(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2.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已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3.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体会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及蕴含情感的词语的作用。

(写作目标:

如何写人,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积累拓展

4.尝试通过朗读传达情感。

(语文素养目标,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5.感受母爱的深厚,学会对生命和生存进行反思。

二、德育目标

1.注意通过朗读把握全篇感情基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进而思考标题的寓意。

(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2.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已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1.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体会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及蕴含情感的词语的作用。

(写作目标:

如何写人,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积累拓展2.尝试通过朗读传达情感。

(语文素养目标,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三、教学设计思路

1.拟从整体着眼,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文中深沉的感情,丰富的内涵。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残疾人的特殊心情,感受母爱。

3.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意识,在细节中体悟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品出作者的悔恨之情、生活之悟。

4.适当引用史铁生的相关作品片段,作为理解本文的辅助资源。

推荐课外阅读《合欢树》《我与地坛》。

朗读法;讲析法2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课前出示课题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刚同学们听到的背景音乐是以蒙古族的乐器马头琴为主演奏的《蒙古人》,借助这幅草原秋景图,有同学能听出草原有什么特点吗?

博大而深远,给人以深沉之感。

这种深沉之感总能让人想起人世间的一种美好的情感:

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那就是母爱!

是愧疚,是成长,是对生命与生存的反思,那就是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史铁生笔下的叙事散文《秋天的怀念》。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的教学目标2.检查字词预习3.了解作家作品

4.注意通过朗读把握全篇感情基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进而思考标题的寓意。

(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5.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已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6.尝试通过朗读传达情感。

(语文素养目标,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二、教学目标(见上表格)

三、检查字词预习

1.瘫痪tānhuàn:

身体任何部位运动的或感觉的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

2.暴怒bàonù:

大怒。

狂暴的和不受控制的愤怒,常伴有狂骂。

3.沉寂chénjì:

非常寂静。

4.侍shì弄shìnòng:

北平方言。

指仔细的经营照管、伺候。

5.捶打chuídǎ:

反复打击。

6.憔悴qiáocuì: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7.央求yāngqiú:

恳求,乞求。

8.絮叨xùdāo:

多言,唠叨。

9.诀jué别juébié:

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

10.淡雅dànyǎ:

素净雅致。

11.高洁gāojié:

高尚纯洁。

12.烂漫lànmàn:

色彩鲜丽。

13.翻来覆fù去fānláifùqù:

指睡不着觉来回翻身。

14.喜出望外xǐchūwàngwài:

所遇超过了所望,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15.北海:

这里指北京的北海公园。

16.仿膳shàn:

这里指北海公园内的一个饭庄,以制作宫廷菜而闻名。

四、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史铁生,当代作家。

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在他生命的第21个秋天因患病导致双腿瘫痪。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后在母亲的照顾下,在经历了人生的“秋天”之后,史铁生对生命及生存有了深刻的反思。

瘫痪后的第五年发表他的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而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

五、深情朗读·体悟情感

标注七个自然段,听配朗诵,注意体会全篇感情基调是什么,为什么定题为《秋天的怀念》?

提示:

注意听语气和停顿,把握好感情色彩。

如第1、3段,要准确区别叙术语气和对话语气;叙述语气凝重,对话语气激烈;第2、4、5段,要读出抒情的语气,以及作者懊悔的心理;最后一段,要读得有抒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完成思考探究一: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

题目的表层意义是:

文章回忆的往事,母亲的病逝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深层意义是:

“秋天”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路历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随堂练习]积累拓展五1段对话中,“我”的情绪极端痛苦、绝望、暴躁,母亲则是强忍悲痛,好语相慰,对话语气激烈。

3段对话中,母亲是喜出望外,激动难耐的,以至于“絮絮叨叨”,“我”则是勉强应付。

语气要略微轻松一点。

六、理清线索·理解主旨

1.小声自由地再读课文,并说说:

那花——那人——那段经历——那花——菊花;那人——母亲;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2.那花,那人,那段经历是围绕哪件事展开的?

“看花”。

析:

课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

文章三次写到“看花”。

第一次是春天(1节),因为“我”的“暴怒无常”,母亲力图让“我”快乐起来,提出去北海公园看花。

“我”不但没有响应,反而大发脾气,自暴自弃。

明媚的春花也不能消解“我”的颓废,驱散“我”心中的愁云。

第二次是秋天(3节),“我”勉强同意母亲看花的提议,但未能成行,母亲即突然病逝。

母亲的生命和秋天的花草一样衰萎了。

第三次也是在秋天(7节),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花,完成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我”体悟到生命的可贵,决心和妹妹坚强地活下去。

3.关于“我”体悟到生命的可贵,决心和妹妹坚强地活下去,可从“好好儿活”这个关键句体现出来。

思考探究三:

“好好儿活”是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前一次寄予了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

珍爱生命,勇敢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已的幸福。

结尾处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补析: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表达主旨:

抒写母爱的深厚,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已的悔恨与愧疚,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归纳板书]:

记课题上那花——菊花

那人——母亲线索:

看花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主旨:

母爱的深厚,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已的悔恨与愧疚,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课后作业]练字读读写写

第二课时

导语:

上堂课我们对作者的生平和课文的思路及情感作了初步了解。

这堂课我们将重点从写作上探讨一下本文塑人的方法:

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情感词语。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体会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及蕴含情感的词语的作用。

(写作目标:

如何写人,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积累拓展四)

2.感受母爱的深厚,学会对生命和生存进行反思。

(德育目标)

一、品析人物形象

母亲的形象在本文显得特别鲜明丰满,那么如何写人物呢?

1.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人物描写分为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含神情描写),当这些描写写得具体形象时,就称为细节描写了。

请以“我喜欢‘’这句话,因为这是对母亲的描写,写出了的句式”说明理由,感受母亲对“我”的深沉母爱。

要求:

找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精彩的句子

教师示例:

我喜欢“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这句话。

因为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悄悄”“偷偷”的无声动作细节表现出母亲极大的理解、忍耐、宽容和慈爱,同时又担心儿子,那是一种疼痛不已的揪心,下文写母亲“又悄悄进来”时“眼边儿红红的”的细节正是这种心情的流露。

完成思考探究二1

下面同学可仿照示例练一练,注意找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描写。

学生仿例1

我喜欢“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这句话。

因为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的动作细节描写及“好好儿活”的语言细节描写,表现出母亲的痛心、焦急。

儿子的痛苦在母亲心中已是加倍,“忍住哭声”表现出母亲以强大的毅力克制着自已的感情,努力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

完成思考探究二2学生仿例2

我喜欢“母亲进来了?

?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这句话。

因为“挡在窗前”的动作细节,写出了母亲的细心,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的悲观情绪。

“憔悴的脸”的神态细节写出了母亲身心具累,积劳成疾。

而“央求般的神色”的神态细节则表现出母亲虽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对儿了的关怀与渴望,读来令人心酸不已。

完成思考探究二

学生仿例3

我喜欢“‘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

’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敏感。

”这句话。

因为这是对母亲的语言、心理描写。

写出了仅仅因为“我”勉强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地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以至有些“忘情”,暂时忘记了眼前的

烦恼,直到母亲突然意识到说多了,犯了“禁忌”,便“忽然不说了”。

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

“她比我还敏感”,说明母亲内心比“我”还沉重。

思考探究二补例

2.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

问:

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用对菊花的景描写烘托人物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3.用蕴含情感的词句表现人物心情

[随堂练习]积累拓展

1: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已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2:

她了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的心情。

3: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

“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归纳板书]记P21图处

人物形象母亲性格:

理解体贴、牵挂关切、执着坚韧刻画方法:

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

用蕴含情感的词句表现人物心情。

二、老师寄语

本文通过记叙自己双腿瘫痪之后,母亲强忍着内心极度的痛苦和重病的折磨,无比关怀爱护病残儿子的感人情景,展示了母爱的深厚,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深切的怀念,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送给同学们史铁生的一段精典语录: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愿同学能从本课的学习中学会爱母亲,爱生活,快乐成长。

6《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分钟)

(二)读文生情、感知意境美(10分钟) 

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勾划出生字新词,并读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所列词语,然后回答老师的提问。

 

老师问:

同学们已经熟悉了课文的内容,这篇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让你们换个角度给这篇文章另拟一个题目,你们会从什么角度出发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呢?

(使学生感悟记叙文取题方法)

取题的可能(根据时间如“初春”,人物“家人”、事件“大路?

小路?

”...)

将学生们取的题目进行板书。

大家现在来看一看,根据大家所拟的题目,我们是不是可以将题目串联起来可以发现什么呢?

是不是文章内容已经在这些题目中体现出来了?

好,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

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概括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 (可以概括为:

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板书)

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人物,体会“一家祖孙三代散步”这件事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三)、分析人物、品味人性美(10分钟) 

问题一:

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

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

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

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问题二: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去散步呢?

(引导学生找出南方初春美丽的景色,“新绿、嫩芽儿”等词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对生命的呼唤,也会让年迈的母亲在春天的到来中获得新的活力)

问题三:

散步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是平平淡淡还是有什么波折?

(引导学生找出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产生“分歧”,在经过“艰难”的选择后,“我”最开始决定走大路(提问学生,为什么我决定走大路),后来又改为走小路(提问学生,为什么又改为走小路),点明这是个“一波三折”的过程。

问题四:

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什么样特点的人物形象呢?

 (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人物特点并找出具体语句,教师引导。

) 

文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呢?

(孝顺善良,一家四口的核心,母亲,妻子,孩子都听“我”的决定) 

1)、“我”——孝顺、体贴、温和、稳重、一家四口的核心(板书) 

 A: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说:

‘走大路。

’”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C: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我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中的“慢慢地、稳稳地、仔细这几个词语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写得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对母亲的体贴关心,惟恐母亲有闪失。

哪里又体现了“我”在家里的核心地位呢?

请同学们找出具体的语句。

1、“母亲信服的点点头,便去那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板书:

母亲:

慈爱亲切)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板书:

母亲:

慈爱亲切)

师:

文中对妻子、儿子描写的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

请同学再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板书:

儿子:

聪明乖巧)

师:

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

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

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板书:

妻子:

温柔贤惠) 师总结:

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

亲情。

(板书:

亲情)并由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珍爱亲情。

作者为什么要写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注重孝道、尊老爱幼呢”?

下面让我们通过了解作者和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来探询原因。

(师简介作者和文章的创作背景)

莫怀威:

笔名 周平安、章大明。

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

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

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

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

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一家人做到相敬相爱、互相体谅、尊老爱幼(板书)。

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四)词句赏析,品读文章写作特色。

1、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

“走大路。

3、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些句子中的“分歧”、“责任重大”、“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等词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获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是本文的显著特点,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结尾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也是小题大做。

从全文看,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诸多深远的内涵,也可以视为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找出重点词,引领学生体会“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带领同学有感情齐读最后一段)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

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

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

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作者的意思是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实际上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

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

  ?

   

明确:

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

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

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     

在我古代经典名著当中也有许多关于“尊老爱幼”的名言警句,如弟子规、论语等...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论语)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弟子规)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七)、布置作业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短文。

七、短文两篇

《金色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使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抒写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

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

(没有的同学可惜了,因为你比别人少一份甜美的回忆。

)有玩过的同学我想衣柜大概是家里捉迷藏的首选之地了。

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找,等到妈妈以为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找时,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

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骂你小坏蛋,你躲哪儿去了?

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

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暖暖地装满了幸福。

我将这首诗带与你们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的心里。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听的过程中请你在脑海里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然后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二、听读感知

老师配乐朗诵诗歌,学生回答:

1、好,课文朗诵完了。

跟随着诗的语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场景里都有谁?

(孩子和他的妈妈,还有金色花)他们在干什么?

(捉迷藏)请一位同学总结前面同学的发言,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是?

(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2、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

你觉得这个场景事要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

感觉十分温馨、幸福。

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

妈妈宠爱这孩子。

如果让你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

明确:

舒缓、深情

三、朗读品析

1、请大家用舒缓深情的语气齐声朗读课文,注意面带微笑,读出温馨、幸福的感觉。

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朗读过程中解决字词:

匿(nì)笑罗摩衍(yǎn)那

B、例1:

我从文中“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我不告诉你,妈妈。

”知道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淘气、撒娇、精灵般的孩子)

朗读指导:

“笑嘻嘻”、“跳舞”读得轻快,活泼;“暗暗”“悄悄”轻声,声音渐弱。

体现“我”兴奋、得意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