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625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docx

高职语文教学教用赤壁赋

九、赤壁赋

编者:

余志挺

壹、课前引导

哪一个?

苏小妹

  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有“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苏小妹”是指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胞妹,在许多野史和民间传说中,“苏小妹”古灵精怪且文思敏捷的形象早已深植人心。

然而,苏轼究竟有没有这个亲生妹妹?

历来众说纷纭,各有解读立场。

  旅居美国的画家,同时也是知名网络作家周忆清,曾经在自己的部落格“蒙娜丽莎的微笑”发表〈苏轼就是苏小妹〉,提及正史里确实记载苏轼有“二妻”王弗、王闰之,及“一妾”朝云等三名红粉知己,却没有任何关于有个妹妹叫苏小妹的事迹,家谱中无,民间传说苏小妹智斗佛印的故事也不见编写;冯梦龙指她是秦观的妻子,实际上秦夫人叫徐文美,并非苏小妹;仔细查询苏轼、苏辙的书信往返,竟只字未提苏小妹,可见苏小妹乃民间杜撰的人物。

兹转载、〈苏轼就是苏小妹〉如下:

  然而,为何民间对苏轼的爱戴如此之高,比起其他唐宋八大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贵在苏轼的人格魅力。

苏轼被外放留任期间,巧妙的断案“提扇之案”,解决了民间疾苦也了了一桩民案,这是正史有记载的;西湖修堤,让百姓承包西湖边的菱角塘,既解决了浮萍重生的生态问题,又解决了治安问题。

有时我不禁想,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州长,最适合治理城市,在他的治理下,可以把无文化的城市变得有文化,把原本就有人文景观(比如杭州)这样的城市变得更“西子”。

“三潭印月”中的三个方位塔原本是告诫西湖上的游船,不要来打捞浮萍和进入禁地。

如今却已经成为了西湖十景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

  因为爱戴他的为人、诗词、书法、智谋、个性与情操,所以民间不由自主地杜撰出许多有关苏轼的趣闻故事,苏小妹就是苏轼的一个影子,不仅才智过人,有“新婚三难郎”、“智斗佛印”等故事,而且她也是人们心中的女苏轼,亦是我心中的一个痛!

  痛史无其人,三生无楷模!

◎欧阳脩〈苏明允墓志铭〉提及苏洵“生三子:

曰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臣直史馆;辙,权大名府推官。

三女皆早卒”,可知苏洵有子女六人,长子苏景先,女儿仅知有位名八娘,后嫁给表兄程正而早亡,三个女儿皆长于苏轼,故证实苏轼无妹。

◎相关活动:

以讹传讹

尽管正史并无“苏小妹”的任何记载,但坊间对这位千古才女却着墨颇深,请学生略举一则印象最深的“苏小妹”故事,上台介绍。

参考答案

  清代褚人获《坚瓠志》戊集卷四有“东坡与小妹、山谷论诗”条目:

“妹云:

『清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

』坡云:

『清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

』妹云:

『佳矣,未也。

』黄云:

『清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

』妹云:

『佳矣,犹未也。

』坡云:

『然则妹将何说?

』云:

『清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

』二人抚掌称善。

  东坡云“摇”、“映”只是自然现象,山谷云“舞”、“隐”虽媚态百出却无人情,唯小妹“万物与我合一”且“物具人情”,故二人抚掌称善。

  另,苏小妹以“佛、粪端视己心”劝勉苏轼、妙解佛印怪长诗、三难新郎秦少游……等,皆各具奇趣,亦可参考、分享。

◎相关活动:

以联对联

虽然“苏小妹”是虚构人物,但在许多民间传说中,都不约而同以其善于对句为桥段,请同学整理几则印象最深的“苏小妹”对联,上台说明。

参考答案

  苏小妹以“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嘲讽哥哥的胡须,苏轼即写下“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反击她的奔头凸额(额头凸出,额角高阔),苏小妹又回道“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来取笑东坡长脸,显见兄妹感情之深。

  另,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最后一道题目即是“对联”,小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少游一时难对,幸赖苏轼丢了颗石头进水缸,才让少游灵光一闪,写下“投石击破水中天”,抱得佳人归。

这一年,苏东坡

  苏东坡〈赤壁赋〉开卷“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点明写作本文的时间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八二年)七月十六日,谪居黄州四年间是苏东坡历经“乌台诗案”百日灾祸后的流放生涯起点,无论对其心境或作品都是重要转折,诗人萧萧〈四十七岁的苏东坡,四十七岁的我〉便特别以此进行反思:

  九百一十一年前,苏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乘夜泛舟,写下了他流传千古的名作〈赤壁赋〉,那年他四十七岁。

  〈赤壁赋〉,根据调查,是高中国文教科书中学生最喜欢的一课,它有诗的声律之美,又有文的活泼气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唸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感觉起来不也十分顺心吗?

浩浩乎,飘飘然的感觉,正是生活在有限空间里的一种无限期望,我们大家共同的梦。

  东坡又以“我和你”都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取得读者的认同感,慢慢地,我们也会觉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吾与子”(不就是“我和你”)之所共适,多少名缰利锁彷彿都在此刻卸除下来,只要能纵情在山水之间,我们似乎就可以看到天地瞬息万变,看到自己也能寂然不动与万化冥合而皆无尽,这时,景与情交融,人与天合一,吾与子共适,古与今相通,彷彿我们就是赤壁月光下那个苏东坡,荡着船,饮着酒,唱着好长好长的歌。

  这一切的悟得,不都是来自变与不变的思考吗?

  变,什么东西不在变?

四十年前的社会,变,渐变,突变,才有今天的国际地位。

十七岁的你,变,再变,又变,才有二十七岁的成绩。

乒乓球大的芭乐,变,形变,种变,才有拳头两倍大的泰国芭乐。

“我爱你,至死不渝”,这样的人要让他爱你一辈子吗?

爱,不是要与日俱增吗?

今天的爱不是要比昨天多加一些些吗?

有“变”,宇宙形成才有了动力。

  然而,世间不也该有某些不变的原则,水可以是溪水、河水、海水,可以是瀑布,可以结成冰,可以蒸发为水汽,不变的是水的本质水的元素二氢一氧。

人的生命有开始也有结束,香火却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汉代我是辅佐刘邦的萧何,南北朝,我是主编《文选》的萧统,现在,我是写诗的萧萧,生命以不同的现象在变,生命的本体,彷彿宇宙旋转的那根轴,彷彿爱,不变。

  领悟了这些又如何?

会上天堂吗?

会留下舍利子吗?

会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吗?

东坡只说: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还是喝酒吧!

喝了酒了又如何?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又呼呼睡去了!

流传千古的〈赤壁赋〉就这样结束吗?

人生悟境就这样而已?

  是哪!

就这样: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吃得下

   相与枕藉乎舟中—放得开

   不知东方之既白—睡得着

  不管人生如何变与不变,我们期望的也不过是:

吃得下、放得开、睡得着而已!

体会到这些,距苏东坡写作〈赤壁赋〉已经九百一十一年,这年,我,四十七岁。

(萧萧〈四十七岁的苏东坡,四十七岁的我〉)

  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名利、权势、输赢……都已不重要,只要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而“活着”当然不是“赖活”、“苟生”之类的方式,吃得下、放得开、睡得着,多么单纯且基本的愿望啊!

然人生走到最后,会发现幸福竟往往藏身在这单纯且基本的需求中,容易遭漠视,待欲珍惜时,很可能连这单纯且基本的愿望都已难达成!

造化弄人,也是人弄成此等荒谬的造化!

不亦悲哉?

贰、教学延伸

一、余光中〈大江东去〉

  公元二○一一年文学大师系列影展“他们在岛屿写作”,以诗人余光中为主角的文学电影《逍遥游》,剧末使用其亲自朗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结,独特的吟腔令人沉醉且感动;年初在阳明大学的演讲提到“颂诗”,以及与政大台文所教授陈芳明于中山大学对谈“诗韵与音符的交响”时,亦皆吟咏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显见对此阕词作的喜爱。

  而〈大江东去〉一诗不仅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字词,甚至也镕铸了〈赤壁赋〉的主旨,完整收录如下:

  大江东去,浪涛腾跃成千古

  太阳升火,月亮沉珠

  哪一波是捉月人?

  哪一浪是溺水的大夫?

  赤壁下,人吊髯苏犹似髯苏在吊古

  听,鱼龙东去,扰扰多少水族

  当我年老,千尺白发飘

  该让我曳着〈离骚〉

  袅袅的〈离骚〉曳我归去

  汨罗,采石几之间让我游泳

  让不朽的大江为我涤罪

  冰肌的江水祝我永生

  恰似母亲的手指,孩时

  呵痒轻轻,那样的触觉

  大江东去,千唇千靥是母亲

  舔,我轻轻,吻,我轻轻

  亲亲,我赤裸之身

  仰泳的姿态是吮吸的姿态

  源源不绝五千载的灌溉

  永不断奶的圣液这乳房

  每一滴,都甘美也都悲辛

  每一滴都从崑仑山顶

  风里霜里和雾里

  荒荒旷旷神话里流来

  大江东去,龙势矫矫向太阳

  龙尾黄昏,龙首探入晨光

  龙鳞翻动历史,一鳞鳞

  一页页,滚不尽的水声

  胜者败败者胜高低同样是浪潮

  浮亦永恒沉亦永恒

  顺是永恒逆是永恒

  俯泳仰泳都必须追随

  大江东去,枕下终夜是江声

  侧左,滔滔在左耳

  侧右,滔滔在右颊

    侧侧转转

    挥刀不断

  失眠的人头枕三峡

  一夜轰轰听大江东去

(余光中〈大江东去〉)

  “滚不尽的水声”暗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的旷达,亦怀有“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无奈;而“胜者败败者胜高低同样是浪潮”、“浮亦永恒沉亦永恒”及“顺是永恒逆是永恒”三句,以胜、败、高、低、浮、沉、顺、逆,体会“同样是浪潮”、“是永恒”,正与〈赤壁赋〉中苏轼感悟“不变”的意境相同。

惜苏轼最后是和客人“相与枕藉乎舟中”,余光中却失眠了……

◎相关活动:

寻找演员

本诗题为〈大江东去〉,显然是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而来,但内容仅提及“苏轼”吗?

余光中在诗中还讲到谁?

请学生试着找找看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从“捉月人”、“千尺白发飘”判断,讲的是李白;而从“溺水的大夫”、“〈离骚〉曳我归去”、“汨罗”推论,知尚有“屈原”。

◎相关活动:

聆听朗诵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中山大学,余光中朗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因为“乌台诗案”,使苏轼差点命丧小人谗毁之口,也因为贬官外放,苏轼得保性命,流放来到的黄州亦成为其一生中最重要的驿站。

穿越时空,散文名家余秋雨透过旅游、文学,与苏轼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

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

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

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

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

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

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

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

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吗?

也是也不是。

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

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

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

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

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

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

但他的内心实在仍有无畏的一面,或者说灾难使他更无畏了。

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

  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大文章呢?

没有地方,没有机会,没有观看者也没有裁决者,只有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

于是,苏东坡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

此信看后烧毁。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那阕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澈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

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

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

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

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

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

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

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

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

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

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祕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参、活动设计

一重奏:

科学家苏东坡(水三态×月圆缺)

1.活动说明:

苏东坡〈赤壁赋〉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水”、“月”为喻,说明“现象”与“本体”间的关系。

(请参见P.109“活动学习单一”)

2.进行方式:

建议教师结合学生在国中时期,理化曾学到的“水三态变化”,运用“图板”进行说解,并以“问答”测试学生对变化状态的语词掌握程度(例如:

“凝固”与“凝结”的异同);教师亦可结合学生在国中时期,地球科学曾经观察的“月有阴晴圆缺现象”,利用“手电筒”照射“保丽龙球模型”进行实验,以明确理解光影变化。

二重奏:

书法家苏东坡(赤壁赋×楷书碑)

1.活动说明:

苏东坡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北宋四大书法家”,国立故宫博物院曾举办“纪念苏轼九百年特展”,展出真迹〈前赤壁赋〉,历来如赵孟頫、文征明等知名书法家或文学家亦皆挥毫写过〈赤壁赋〉。

2.进行方式:

建议教师先行自网站下载图档,以放映、投影方式让学生领略“书法之美”,并进一步体会苏轼〈赤壁赋〉的意境。

另,四川眉山三苏祠碑亭珍藏有八十八座苏轼手迹刻石,“苏东坡四大楷书名碑”也值得欣赏,建议教师可一并连结网站说解。

三重奏:

革命家苏东坡(六言诗×美食颂)

1.活动说明: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流放,走过黄州、惠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琼州等地,最远竟曾到儋州,即今海南岛;官场际遇已如此与众不同,而在文学艺术中,苏东坡仍积极求变,致力开创独特风格。

无论写作或生活,苏东坡都堪称是拥抱希望、随遇心安的革命家。

(请参见P.110“活动学习单二”)

2.进行方式:

建议教师以苏轼特殊的“六言诗”和“美食颂”为主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寻找相关资料及作品。

活动学习单一 科学家苏东坡(水三态×月圆缺)

(一)水三态:

气态分子

升  ↗ ↙ 凝        蒸 ↖ ↘  凝

华 ↗ ↙  华        发  ↖ ↘ 结

 

     

溶解 →→

固态分子   ←←凝固    液态分子

(二)月圆缺:

活动学习单二 革命家苏东坡(六言诗×美食颂)

一、试举例苏轼“六言诗”作品:

参考答案

  青山自是绝世,无人谁与为容。

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

〈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

语译:

青山自有绝世景色,没有人迹,那么青山又要向谁妆点容貌呢?

对着市集朝廷里的那些公子哥述说,跟马耳东风般的漠不关心又有何异?

  其他还有〈奉敕祭西太一和韩川韵〉其三、〈惠崇芦雁〉等,都是东坡的六言诗作。

二、试说明“东坡肉”的典故:

参考答案

  苏东坡担任杭州刺史时,用心治理西湖,使西湖无旱无涝,过年时,百姓即抬猪担酒来向东坡拜年,苏东坡收下许多猪肉,一时半刻吃不完,于是便将猪肉切成方块,红烧后按治理西湖的民工名册分送每家一块,百姓因名“东坡肉”。

后当地有家菜馆顺此推出“东坡肉”,仿苏东坡将猪肉切成方块红烧的做法,大获好评并成为菜馆的招牌菜,其他菜馆群起仿效,“东坡肉”从此定为杭州一道名菜。

其他“美食颂”举例:

◎〈猪肉颂〉详述: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系苏东坡谪贬黄州时所作。

◎〈惠州一绝〉云: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为咏“荔枝”诗。

◎〈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记载苏轼嗜吃河豚。

公元一○八六年三月,苏轼回到常州,曾戏作一绝句,诗曰: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予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希望鮰鱼无刺、河豚无毒,使人可以大快朵颐。

肆、文学练功坊

一、请翻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答:

这世间的一切,乍看就像江水一样,虽不断流去,但本体却不曾变动;月亮虽有圆缺,但月的本体却始终没有增减。

二、苏东坡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高的杰出大家之一,其才华表现横跨多种领域,诗、词、散文、书法、画,无一不包,请依提示于( )中填入答案。

体裁、领域

并 称

影 响

苏黄( 黄庭坚 )

苏陆( 陆 游 )

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苏辛( 辛弃疾 )

开创“( 豪放派 )”,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的绮靡词风。

散文

欧( 欧阳脩 )苏

古文有“韩潮苏海”之称,与唐代古文运动领导者韩愈齐名。

和父亲苏洵、胞弟苏辙合称“三苏”,同时名列“(  唐宋古文八大家  )”。

书法

名列“宋四家”

具有“结体短肥”的特性。

中年代表作(  〈寒食帖〉  )被誉为是“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山谷集》亦曾极力赞美苏轼,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为第一”。

开创湖州画派

主张“神似”,强调“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

三、请问“北宋四大书法家”是哪四个人?

答: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