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710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docx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哲学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C).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D).

A.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4、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A).

A.一般方法;

B.经验材料;

C.理论结论;

D.具体方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D).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D).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B).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和灵魂.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B).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1、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说明(D).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D.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12、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A).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13、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C).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A).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开放性.

1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A).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7、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A).

A.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C.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18、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D).

A.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仅把运动和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D.把物质和运动完全割裂开来.

19、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观点.(B)

A.唯物主义的;

B.主观唯心主义的;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的.

20、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标准是(B).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的问题.

21、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C).

A.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

22、“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是(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界定的.(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C).

A.运动的绝对性;

B.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实物性.

2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C).

A.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D.主观与客体的统一.

26、认为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的观点.(D)

A.诡辩论;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物主义.

27、“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D).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B).

A.存在性;

B.物质性;

C.意识性;

D.真理性.

29、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D).

A.唯心主义;

B.二元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0、相对主义运动观认为(D).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D.只存在绝对运动而无静止.

31、“司马光破缸”的故事是说司马光小时侯看到一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D).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

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2、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的哲学依据是()辩证关系的原理.(D)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内因和外因.

33、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产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D).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34、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C).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观点;

D.不可知论.

35、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C).

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36、“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A).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7、“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A).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3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D).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39、“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体现的哲理是(C).

A.要重视外因的作用;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外因通过内因作用.

40、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41、“一个地区的发展会产生全国效益”强调的是(D).

A.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B.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C.整体的性能状态与及变化会影响部分;

D.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

4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C).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质变.

43、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D).

A.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事物的内部矛盾;

D.外力的推动.

44、唯物辩证法否定的“扬弃”是指(D).

A.全盘抛弃;

B.绝对否认;

C.全盘肯定;

D.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

45、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D).

A.保守和进步关系;

B.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C.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D.对立统一的关系.

4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C).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

C.连续性和阶段性(飞跃性)的统一;

D.直线性和循环性的统一.

47、否定方面是指(B).

A.保持事物自己存在的方面;

B.促使事物走向死亡的方面;

C.事物内部好的方面;

D.事物内部坏的方面.

48、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错误是由于忽视了事物的(D).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49、联系是指一切现象、事物(D).

A.都有共同点;

B.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C.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50、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B).

A.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系统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51、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C).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52、事物的质是指(C).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53、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A).

A.辩证统一的关系;

B.因果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等同关系.

54、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D).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5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56、“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57、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是促进(D).

A.经济结构调整;

B.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

C.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D.发展方式转变.

【解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09年12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温家宝作重要讲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故正确答案是D.

5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B).

A.实践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C.世界观和方法论;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地回答:

就是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准确地表达了它的内容、它的基本主张,显示出内容的科学性和理论结构的严整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是辨证法的唯物主义,而辨证法又是唯物主义的辨证法,唯物主义和辨证法不可分割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科学统一,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科学统一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有机地高度地统一,既表现在哲学的整个体系上,也表现在它的每一组成部分和每一原理、每一命题上.

故正确答案是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