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718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练习题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马与驴为两个不同的物种,交配产生的后代骡是不育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突变B.基因重组

C.生殖隔离D.地理隔离

答案:

C

2.如果有两个小群体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相近,它们必须具备下列哪一特征才能归为一个物种()

A.它们的食物种类要相同

B.它们必须分布在同一地理区域内

C.它们的毛色一定相同

D.能相互交配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

D

3.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A.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B.昆虫和体内共生菌的关系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这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答案:

A

4.下列关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殖隔离不一定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B.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如果人为地放在一起,一定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C.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

D.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具有生殖隔离

答案:

B

5.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B.不同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

C.同一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D.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答案:

A

6.下图是某一条大河两岸物种演化的模型:

图中上为河东,下为河西,甲、乙、丙、丁为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据图回答:

(1)由甲物种进化为乙、丙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河东的乙物种迁回河西后,不与丙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内部条件是________不同,外部条件是存在________。

(3)假如迁回河西的乙物种进化为丁物种。

你判断乙、丁是两个物种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物种形成的原因。

同一自然区域的甲物种,由于大河的阻隔,有的生活在河西,有的生活在河东,因河东、河西的环境条件不同,使得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定向改变。

由于地理隔离,河东生活的种群,不能与河西生活的种群自由交配,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各不相同,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经过长期的的自然选择,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生物就进化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因此,当乙物种迁回到河西后,不会再和丙物种共同进化为一个相同的新物种,而是各自独立进化。

迁回河西的乙物种是否进化成为丁物种,就要看乙物种和丁物种之间是否已经形成生殖隔离。

答案:

(1)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2)种群的基因频率(或种群的基因库)生殖隔离(3)依据:

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A级基础巩固

1.生长在同一地区的两种杜鹃花的开花时间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这种现象属于()

A.优胜劣汰B.适者生存

C.生殖隔离D.性状分离

解析:

因为季节的原因使两种杜鹃花不能杂交,属于生殖隔离的一种现象。

答案:

C

2.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物种的生物一定存在地理隔离

B.一个种群的生物存在地理隔离,不存在生殖隔离

C.东北虎和华南虎两个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可以交流,所以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D.由于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正常情况下不同物种之间不可能产生后代

解析:

不同物种的生物一定存在生殖隔离,但不一定存在地理隔离;一个种群的生物不存在地理隔离;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物种;不同物种之间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一般不能产生后代,有时也能产生后代,但后代是不育的。

答案:

C

3.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答案:

D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答案:

A

5.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

答案:

C

6.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为三倍体无子西瓜育种过程:

①三倍体无子西瓜是高度不育的,说明了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育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要使三倍体西瓜可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否是一个新物种?

________,原因是____。

(2)我国育种工作者利用野生黑麦与普通小麦培育了既高产又适应高原环境的八倍体小黑麦,请判断八倍体小黑麦是否为一个新物种?

________。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三倍体无子西瓜是以二倍体西瓜作父本,四倍体西瓜作母本,通过杂交培育的,三倍体西瓜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上述两个亲本不是同一个物种。

②三倍体西瓜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异常(或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因此三倍体西瓜不育。

③要使三倍体西瓜可育,可通过秋水仙素处理三倍体植株可使其染色体加倍,这样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联会正常,能形成正常配子。

④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且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而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由此判定三倍体无子西瓜不是一个新物种。

(2)八倍体小黑麦为一个新物种,因为小黑麦个体间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

(1)①是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③用秋水仙素处理

④否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

(2)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B级能力训练

7.如图中的A、B、C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

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其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不定向改变

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解析: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进化是由地理隔离引起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A项错误;甲、乙两个种群在新环境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基因库存在差异,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故B项正确;因为A、B、C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项错误;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进化改变的是种群而不是个体,故D项错误。

答案:

B

8.下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B.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

C.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

D.由于种群1、2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生殖隔离

解析:

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不能与亲代种群相遇,使不同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A项正确;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由于存在地理隔离,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无影响,B项正确;种群1、2栖息的环境条件及其食物来源不同,因此承受的选择压力不同,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C项正确;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1、2的基因库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而不是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D项错误。

答案:

D

9.海洋中有由地震形成的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类的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解析:

每个岛上的鸟类有多种,所以它们是多个种群,每个种群都存在一个基因库。

答案:

C

10.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B.个体的迁入和迁出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不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D.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

解析: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不可遗传的变异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不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答案:

B

11.如图1表示物种形成的一般途径,请据图回答:

图1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⑥的存在说明由于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致新性状出现,在________的作用下使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

(3)某小岛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①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图中表示了物种形成的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其中a、c表示的分别是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2)不定向的变异能够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

(3)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4)同种个体间的差异来自基因的差别,所以属于基因多样性的体现;在小岛上种群大量繁殖导致生存空间和资源的相对稀缺,所以生存斗争逐渐加剧;能在海中游泳获取食物的联趾蜥蜴更容易生存下来。

答案:

(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3)种群基本单位

(4)①基因生存斗争②联趾个体可以到海洋中捕食,更适应环境

12.下图为地雀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

其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相互交配。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存在生殖隔离的地雀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个体数

20

22

4

20

12

3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个体数

196

168

36

据表分析,种群________的遗传多样性高,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甲的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__。

(3)简述若干年后,小岛上由地雀B进化为地雀C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生殖隔离指不同物种不能交配,或者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存在生殖隔离。

(2)种群甲基因种类多,遗传多样性高。

种群甲的基因a的频率为(22+2×4+12+3×2)/162≈0.3。

(3)小岛上地雀B由于海水作用长期与大陆地雀A存在地理隔离,两地环境条件不同发生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各自种群基因库出现明显差异,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结果B进化为C。

答案:

(1)A与C和B与C

(2)甲甲种群的基因种类比乙种群多30%

(3)岛上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基因频率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两个种群之间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C

C级拓展提升

13.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下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__________。

(2)实验中表示环境选择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八代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

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具有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种群。

(2)据图分析,甲箱和乙箱是喂两种食物而进行培养的,因此表示环境选择的因素主要是食物。

(3)据图分析,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原因是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

(4)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解释是,两箱分养造成基因隔离而不能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基因突变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选择,导致各箱中的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积累,形成体色的很大差异,进而导致果蝇之间交配选择发生偏好,形成生殖隔离。

答案:

(1)种群

(2)食物(3)物种(或遗传)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或遗传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

(4)两箱分养造成基因隔离而不能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基因突变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选择,导致各箱中的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积累,形成体色的很大差异,进而导致果蝇之间交配选择发生偏好,形成生殖隔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