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823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docx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知识要点总结最新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的统一

【建立和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灭(南朝)陈,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改革措施】

(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

(1)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2)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3)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2、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统治;【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米。

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科举制度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被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弟,不注重才能【萌芽】隋文帝废除前朝官制,注重考查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确立】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延续1300多年)。

【意义】

(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扩大的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

618年,隋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5、唐朝的建立

【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次年(627年)改国号“贞观”。

6、贞观之治

【背景】太宗统治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房谋杜断)。

【措施】政治上,

(1)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制定法律,减省刑罚;(3)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4)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意义】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7、女皇武则天:

原为高宗妃子、后为皇后,与高宗共掌政。

高宗去世后,废了两个皇帝,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周。

【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

(2)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3)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

【意义】社会经济得以继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8、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宋璟),实施改革:

【措施】

(1)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2)发展经济,改革税制;(3)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意义】(开元年间的社会景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国力前所未有强大,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第3课盛唐气象

9、经济的繁荣

【农业】

(1)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2)生产技术不断改进(3)发明重要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4)重视并兴修水利

【手工业】(1)丝织业:

品种繁多、工艺水平最高(蜀锦);

(2)陶瓷业:

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精美亮丽;

【商业】商业繁荣,交通发达,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10、民族交往与交融

【唐与吐蕃】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文嫁给松赞干布,入藏和亲;文成公文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技方面的书籍,能工巧匠。

松赞干布派贵族弟子到长安学习。

(中宗时期金城公文入藏与尺带丹珠和亲)

【和亲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民族交融】

(1)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通婚,促进民族交融;(2)朝廷中一些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士人担任;(3)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1、开放的社会风气

(1)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一些妇女受过教育,好骑射、打球等活动;

(2)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受西北少数民族影响较大。

12、多彩的文学艺术

【诗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唐诗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人才辈出。

诗仙李白,作品豪迈奔放,飘逸洒脱。

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诗圣杜甫,诗作淳朴厚重、悲愤凄婉,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

诗作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等。

【其它艺术成就】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艺术成就斐然。

书法名家最出名的有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和欧阳询(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绘画题材和类型广泛,著名画家有阎立本(人物故事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代表作:

《步辇图》)、吴道子(画作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后世称为“画圣”,代表作《天王送子图》)等。

音乐和舞蹈,兼收并蓄,气势恢弘,多姿多彩。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史】日本为学习中国文化,派史节来中国,史称“遣唐史”,先后十几批,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东渡日本,前五次失败,第六次终于成功,于754年抵达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绘画、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历经4年到达。

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十几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文献。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3、安史之乱

【起因】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

【经过】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叛军从河北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为帝,即唐肃宗。

在西北地区精兵和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叛军于763年被平定。

【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国势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中央权力衰微,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14、黄巢起义

【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中央无力控制;人民生活困苦、连年灾荒;

【经过】黄巢带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结果】节度使朱温联合其他藩镇镇压了黄巢起义。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15、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十国的更迭】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和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特点】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影响】

(1)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发展;

(2)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3)长期政治统一的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6、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朝的建立和统一】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按先南后北的顺序,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中央: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

(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地方:

(1)派文官任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监督知州;

(2)取消节度使收税权,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17、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

(1)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步形成。

(弊端:

武将地位、待遇不高,受多方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但同时也使军队战斗力减弱,增加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18、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政权的建立】背景:

唐末汉人避乱,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建立:

10世纪初,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

阿保机建国后,{统治}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政权的建立】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原羌族一支。

唐朝时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辽与北宋的和战】宋太祖晚期,辽与北宋保持友好关系;宋太宗时期对辽发动几次战争均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期,辽军攻宋,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劝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

之后,宋辽议和,宋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和平。

(澶渊之盟)

排序:

阿保机建立辽国(有时称契丹)10世纪初——宋朝建立960年(10世纪60年代)——澶渊之盟1005年(11世纪初)——元昊称帝建立大夏(11世纪前期))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19、女真族的崛起

【政权建立和太祖统治】女真族是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金太祖模仿中原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

20、金灭辽与北宋

北宋与金相约攻辽,宋军节节败退,金军却势如破竹,1125年,辽被金灭亡。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虏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史称“靖康之变”。

21、南宋的偏安

【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收复许多失地。

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机,迫使金军后撤。

但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令岳飞搬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部将张宪和长子岳云一起被杀害)。

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后来,金迁都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22、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南方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得到推广;宋朝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重要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经济作物】南方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巴蜀一带。

23、手工业的兴盛(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

【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纺织业兴起。

【制瓷业】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24、商业贸易的繁荣

【商业繁荣】

(1)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杭州和开封;

(2)城市中商铺不断增加,到处可以开设店铺;(3)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4)在乡镇形成草市。

(景象)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海外贸易发达】

(1)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25、南方经济的发展

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动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特别是南宋时期,统治中心南移,加上政府的倡导,南宋的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26、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最终完成。

原因如下:

(1)唐中后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3)统治中心南移,统治阶级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第10课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27、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背景】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频繁发生战争。

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统一】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8、蒙古灭金和西夏

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

29、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列继承汗位。

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1271年,忽必列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继续抗金。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30、元朝的疆域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1、行省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领各项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吐蕃、畏兀儿外,设十个行省。

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32、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因地制宜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设置管理机构,例如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通过用兵、招降和议定等方式,吐蕃各地归附蒙古。

蒙古在西藏设置驿站,对西藏地区行使管理权,划为单独的行政区,归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各项事务。

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33、繁华的都市生活

【国际性大都市】宋元时期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每月举行多次庙会、商品交易、各种表演、热闹非凡。

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

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戏剧】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

(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朝)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已经有了,一些习俗(春节燃放鞭炮、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

【宋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

出现于唐朝,到宋朝得到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称为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北宋)苏轼:

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的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

词风豪迈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起来。

李清照:

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前期主要描写直挚的夫妻感情,后期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反应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南宋)辛弃疾:

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壮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

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王实甫)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34、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此后,能工巧匠们发明了木活字。

元代的王桢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总结和创新,发明了轮转排字法。

元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3世纪时,先后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波斯和欧洲。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生理学以及科技诸多方面,在我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5、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指南针】汉代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司南”。

宋代开始使用人造磁铁制成的指南工具,制成了罗盘。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后来阿拉伯国家商人将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地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宋代,火药开始应用在军事领域。

元朝发明了火铳。

南宋时期的竹管火枪是枪炮的始祖,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

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36、发达的中外交通

【概况】宋代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陆交通发达。

元朝以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陆上交通】古代的丝绸之路,成为宋元时期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宋代驿站发达,元代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陆路可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来往非常方便。

【海上交通】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频繁。

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和东非海岸。

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