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848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雄安新区的历史性决策、自贸港的风生水起、粤港澳大湾区的浮出水面……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各种重大举措不绝如缕。

②密西西比河发源于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密苏里河支流红石溪,全长6021km,居世界河流第4位,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

③以主题为“美在新时代”的特展为例,前期参观者比肩接踵,但最近去参观,人比较少,参观效果更好,所以有些活动没必要扎堆参观。

④我们一定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充耳不闻,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

⑤《芳华》是一部高质量的致青春电影,毋庸置疑,它比以往任何一部公映的青春题材电影都更加接近青春的本质,因此也更受欢迎。

⑥广大扶贫干部为了帮助群众致富处心积虑,可在“等靠要”的群众那里,却常常吃到“闭门羹”,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他们的扶贫积极性。

A.②③⑤B.①②⑥C.①④⑥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①不绝如缕:

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句中指“各种重大举措”,不合对象。

②远源流长:

源头很远,水流很长,也比喻历史悠久。

正确。

③比肩接踵:

形容人很多或接连不断。

正确。

④充耳不闻: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意见。

此处是“报警求助”,应为“置之不理”。

⑤毋庸置疑:

意思是不用怀疑。

正确。

⑥处心积虑:

形容蓄谋己久,费尽心思,含贬义。

此处应用褒义词,感情色彩不对。

故选:

C。

此题考查了正确使用词语。

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

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

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成语辨析题的设错角度:

一、望文生义。

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二、断词取义。

成语的意义具有完整性。

如果只注意某些语素,而忽视其他语素,就会破坏整个成语的意义。

三、轻重失度。

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四、语义重复。

成语的意义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但如果不注意成语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可能造成成语意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

五、自相矛盾。

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矛盾。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是不是健全、是不是既能接续传统叉能吸纳新知,关键在于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要有敬畏之心。

B.2017年出台的《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对线上购物七日无理由退货进行了详细规定,有效地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C.新经济周期拉开了互联网经济的“战幕”,只有中国在占据市场先机的情况下,提升对整个互联网系统的治理水平,才能真正在竞争中胜出。

D.在新代学生的如识体系中植入传统文化元素,并不是增加几首古诗那样简单,要真正引起学校、家长的重视,必须树立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

【答案】B

【解析】A.不合逻辑。

两面对一面,将尾句改为“关键在于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是否有敬畏之心”;

B.正确;

C.语序不当。

复句中只有一个主语,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将“只有中国”改为“中国只有”;

D.搭配不当,“树立”和“氛围”不搭配,将“树立”改为“营造”;

故选:

B。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不合逻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相矛盾

例如:

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停下来了。

(“突然”和“渐渐”矛盾。

2、范围不清

例如:

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3、强加因素

例如:

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

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4、主客倒置

例如:

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惊悉你在本次全市青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荣获桂冠,我们特意赶来为你祝贺。

B.奉上著作一篇,还望您在百忙之中抽点时间,给我雅正一番,甚为感激。

C.连您都为筹建博物馆忍痛割爱,我还有什么可吝惜的呢,就把我的藏品拿来,惠赠给博物馆吧。

D.我近日拜读先生的大作,自觉受益良多,今天居然能当面聆听您的教诲,真是三生有幸啊。

【答案】D

【解析】A.惊悉,听到消息后大受震动,多指悲伤之事,此处是好事,对象错误。

B.著作,专指创造性的文章而言的,前人没有阐发过或没有记载过的,第一次出现的文章或书籍,才算是“著作”,不用于自己,应改为“拙作”。

C.惠赠,是敬词,称人赠与,不用于自己。

D.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正确。

故选:

D。

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和场合,同时还要注意谦辞敬辞的使用。

语言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

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

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从《<史记>选读》或《唐诗宋词选读》中任选作答)《<史记>选读》

(1)汉高祖刘邦用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

”对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

(2)韩信用《孙子兵法》中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

”解释了井陉之战取胜的关键。

《唐诗宋词选读》

(3)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水龙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写自己独立斜阳,感怀漂泊江南的苦闷。

【答案】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解析】故答案为:

(1)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重点字:

筹)

(2)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重点字:

置)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重点字:

晚)

(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重点字:

鸿)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

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史记》中的名句辑录:

(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5)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菩萨蛮  敦煌曲子词

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

效节望龙庭,麟台①早有名。

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吐。

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①麟台,本指汉朝的麒麟阁,汉宣帝曾令在麒麟阁画立过大功的霍光等十一人像,并题其官爵、姓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本词上阕写敦煌的光荣历史,说敦煌过去屡出“神将”。

B.下阕写道路隔绝后的情况:

“神将”不能向朝廷倾诉哀肠了。

C.“狼蕃”这一称呼表现了人们对凶猛残忍的吐蕃的畏惧之情。

D.词作表现了人民希望消灭“狼蕃”,使国家一统的愿望和决心。

E.这首曲子词用语华丽精美,笔法铺张,且感情真挚、风格豪迈。

(2)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神将”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案】CE

【解析】

(1)C.“表现了人们对凶猛残忍的吐蕃的畏惧之情”错误,“狼蕃”是当时对处在敌对状态的吐蕃的蔑称。

E.“用语华丽精美,笔法铺张”错,这首词语言朴实自然。

(2)“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两句写出神将的骁勇善战,敌军不敢进犯;“一齐拜圣颜”写出神将向大唐朝效忠,突出对大唐天子的崇敬;“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吐”流露出吐蕃向朝廷倾诉内心的衷肠,表达出对唐王朝的深厚情谊。

答案:

(1)CE

(2)①词中塑造了英勇善战、忠君爱国的“神将”形象。

“神将”使得诸蕃远远地表示钦敬,不敢进犯,“麒麟阁”上早已有了他的名字。

②“神将”向大唐朝效忠,把朝见皇帝称为“拜圣颜”,表明自己对大唐天子的崇敬。

③“神将”只恨吐蕃把道路隔断,使得他们不能向朝廷倾诉衷肠,流露出其对唐王朝的深厚感情。

(2分)

赏析:

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唐朝西北边界的几个地区被吐蕃攻掠占领,长达七十年之久。

该词表现的就是人民希望能出现一个英勇过人的将军将敌人击溃,收复边疆的呼声。

词中的将军对唐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并且早就立下了显赫战功,威望极高,但是由于东边诸州被吐蕃攻陷而无法入朝面圣,在和唐王朝联系被隔断的情况下仍然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收复失地当面拜见皇上。

词中塑造了一个性情豪放、忠贞爱国的将军形象,表现了广大人民希望能够消灭“狼蕃”,使国家一统的愿望和决心。

敦煌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历史上曾起过很重要的作用,而敦煌自古以来也经常有神武勇猛的将军出现,他们守边有功、战绩卓著,使得诸边的蕃部纷纷遥望,钦佩仰慕。

该词风格豪迈,令人油然而生钦佩之情。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要结合题干所限定的人物,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赏析时,注意词中对神将形象塑造的句子,从而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并注意结合题目作析。

诗歌形象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作品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诗人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具体生活背景--的了解对把握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或暗示。

2.抓住诗歌关于物的描写。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物的形象,表现物的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写作手法。

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

所以,我们在分析物的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一

(1)一,但是如果问一问孩子书架上的书都读过吗,那么答案十有八九会让父母失望。

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一

(2)一,只有量上去了,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所谓阅读能力,本质就是记忆与理解,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刺激大脑掌握阅读技能,更有效率地处理信息的输入输出。

因此,一(3)一,记忆力和理解力会因此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答案】不少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书架;;阅读量是基础;;在青少年时期大量阅读极其重要。

【解析】本题一定注意前后句子的关联。

根据前文“阅读习惯”,再结合后文“孩子书架上的书”,可知

(1)处所填写的应为:

不少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书架;根据前文“提高阅读能力”和后文“只有量上去了,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可知,

(2)处可写关于“读书量的重要性”内容的句子;根据前文的分析和后文“因此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可推知(3)处可写“青少年阅读重要性”之类的句子。

答案:

(1)不少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书架;

(2)阅读量是基础;

(3)在青少年时期大量阅读极其重要。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逻辑,研究思维的规律规则,主要讨论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7.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而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再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一种论证方法。

仿照下面的示例,根据要求另写一句话。

要求:

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

如果说年纪越大,懂得就越多,那么那些百岁老人就是这世界上学问最高的人了。

仿句:

______

【答案】如果说题目刷得越多,成绩就越好,那么印刷机就是能够考取状元的人了。

【解析】本题需要首先认真阅读材料的內容,理解什么是归谬法;把握了归谬的概念后,然后仿照例句的形式进行表述即可。

注意采用“如果说……越……,……就越……,那么……就是……人了”的句式。

参考答案:

如果说题目刷得越多,成绩就越好,那么印刷机就是能够考取状元的人了。

本题考查逻辑推理的能力。

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汉初的“一国两制”

      汉朝建国时期的制度设计中,有一项基本的政治安排--“郡国并行”,即封国与郡县并行,“一朝两制”:

既有周朝的封建制,又有秦朝的郡县制,早年有七八个异姓王国,后来又有几个同姓王国。

     刘邦赢得天下,他有两类帮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张良,此类人战后论功行赏,最高就是封侯拜相、出任各种职务;第二种是大小“股东”,他们被分封为诸侯王,刘邦只是这些诸侯王推举的“董事长”:

“正月,诸侯王皆上陈请其汉王为皇帝。

”皇帝随即下诏:

封吴芮为长沙王,无诸为闽越王。

但是,刘邦打心眼里认同的是秦始皇的海内皆郡县,异姓王分封只是权宜之计。

刘邦皇帝任内七年半,主要工作就是取缔异姓王,从楚王韩信到燕王臧荼等,先后以各种理由消灭之。

同时,刘邦又用同姓王取代之。

     为什么要分封同姓王?

目的是为了屏藩中央。

这种屏藩作用,在吕后去世的政局博弈中就体现出来了。

吕禄等“吕家帮”掌控朝廷大权时,最先起兵发难的就是齐正刘襄。

远在代国的中尉宋昌剖析政变后的时局,认为长安主政的元老,只能拥立刘家人为帝,所列举的几条理由中,属于“硬实力”的就是同姓王的威慑力。

后来的政治实践说明,刘邦的同姓分封。

与当初的异姓王安排一样,是有现实收益的举措。

     同姓分封在文景时代已经显露出弊端。

这就是尾大不掉,中央不能掌控地方。

各个诸侯国内部并不是贵族式封邑制,而是集权式郡县制。

这与西方“我的臣民的臣民不是我的臣民”的封建制完全不同,不可能发展为地方自治的联邦制。

因此,汉代的封国的发展,其结果不是中央制服地方,就是地方作乱取代中央。

“郡国并行”的政治生态在几十年后,汉景帝即位初年,引起一场大祸。

以吴国与楚国为首的诸侯王发动叛乱,提出“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

吴楚七同之乱以“诛灭晁错”为借口,实质是指向朝廷,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初“郡国并行”的一国两制方针,受到最大的挑战。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

汉武帝进一步采取削藩措施,施行“推恩令”,这样数代之后,王国不断变小,自然无法对抗中央政权。

秦始皇海内皆郡县的制度,经过汉初“郡国并行”的过渡,在汉武帝时代以更成熟的制度重新巩固下来。

(选自中国青年报《汉初的“一国内制”》,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本文所说的“两制”指的是汉朝初期实行的封建制和郡县制,这两种制度均衡并存在汉初政权内。

B.帮助刘邦赢得天下的两类人中,“职业经理人”的功劳大于大小“股东”,所以他们战后得以封侯拜相。

C.“郡国并行”的政治生态是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的重要原因,这一事件让“郡国并行“的制度受到挑战。

D.刘邦打心眼里认同秦始皇的郡县制度,所以取得天下后,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消灭韩信等异姓诸侯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本文以时间为序,从刘邦到汉武帝,集中论述汉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分封同姓王这个问题。

B.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同姓分封的作用和弊端,列举历史事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第三段作者间接引用宋昌的话,说明刘邦分封同姓王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汉初的政权。

D.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封建制,对于“两制”中的另外一种制度郡县制则很少提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认为西汉初年无论是分封同姓王还是异姓王,都是刘邦的权宜之计,但都是有现实收益的举措。

B.从材料看,中国的封建制度与西方的封建制完全不同,中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发展为地方自治的联邦制。

C.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数代之后诸侯国逐渐变小,客观上削弱了诸侯的力量,使其没有实力挑战中央。

D,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证明了汉代的封国的发展,其结果不是中央制服地方,就是地方作乱取代中央。

【答案】C;A;A

【解析】

(1)A.“这两种制度均衡并存在汉初政权内”说法不对,文中没有说“均衡”。

B.“‘职业经理人’的功劳大于大小‘股东’”无中生有,“封侯拜相”只是功劳最高的人,原文第二段为“此类人战后论功行赏,最高就是封侯拜相、出任各种职务”,且“所以”因果关系不成立。

D.因果不当,刘邦取消异姓诸侯王的主因是害怕他们造反,见原文第三段。

(2)A.“集中论述汉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分封同姓王这个问题”表述不当,这篇文章重点论述的是汉初郡国并行制度的演变过程,文章只在第三段略微论述了一下同姓王分封的原因。

(3)A.“都是刘邦的权宜之计”不对,分封同姓王并不是权宜之计,只有“异姓王分封只是权宜之计”,见原文第二段。

答案:

(1)C

(2)A

(3)A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

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角峰上飘动的白云

吴小军

    十多年前,我曾在粤北一个山区支教。

我支教的学校叫角峰小学。

学校只有一幢一层两间的老房子,是五六十年代的建筑。

从角峰最高峰往下看,它像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线上绑着的一个灰色小盒子。

弯的是山路,灰的是教室。

稻子渐渐黄了的季节,这个小盒子就成了一阶一阶梯田上黄金拥簇着的幸福魔盒,孩子们笑声里的快乐总是不断地从盒子里溢出来,溢满角峰村的每一个角落。

   孩子们的快乐感染着我。

每天我都要哼着歌儿从借住的村长家出发,一蹦一跳地走过一片一片金黄之间那瘦瘦的绿色,踩着这诗一般曲折的田埂,听着虫鸣啾啾泉响叮咚走向教室。

   角峰小学是个小村子的麻雀学校,有三个低年级共十个孩子,就一个老师在教。

村子是个自然村,离行政村有五六公里山路。

村里的孩子要上高年级就要到行政村小学去。

因为那里没有宿舍,大部分孩子上完三年级就不读了。

要么在家干农活,要么随父母漂在城里。

今天我给三年级的三个孩子上堂作文课,题目是《有意思的一天》。

在说明写作要求后,我给了他们十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了,我点名让他们起来念自己的作文。

   最高的孩子也最瘦,一双大眼睛写满了山村孩子的羞涩与腼腆。

他小声地念自己的作文:

“昨天,我去放牛。

牛很听话,没有乱跑。

这一天真有意思啊。

   我表扬了他。

然后叫起了第二个孩子。

孩子有些胖,圆圆的小脸上红通通的,鼻头上还挂着细密的小汗珠。

他扑闪着眼睛,大声地念道:

“前天,我去放牛,牛很听话,吃得很饱,牛牛你快长大!

    我笑了,小声说:

“啊,又是放牛啊?

”我知道村里的大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这个年纪的乡村孩子,放牛是他们最重要的事情。

我点头示意孩子坐下,点名让第三个孩子站起来念她的作文。

   这是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个头最小,她站起来“哇”地一声哭了:

“老师,他们把我的作文写了!

”我拿过她的本子,上面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清清楚楚地写着两行字:

“今天早上,我去放牛。

我把牛绳牵在荔枝树上,让它吃草,然后我就来学校了。

一路上刀子像金子,我数着金子到了学校。

   我好奇地问:

“一路上有刀子么?

”男孩子们笑了。

    小女孩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此时是一片汪洋。

她一边抽泣一边指着窗外金黄的稻田说:

“就是有稻子啊。

   我笑了,开心地说:

“孩子,你的作文最棒!

这是诗啊!

”三个孩子睁大了眼睛看着我。

我招手让孩子们跟着我走出门外,站在教室前面,我指着那棵牵着牛的荔枝树问:

“孩子们,现在,你们是这棵荔枝树了,请告诉我你会看到什么。

”有说看到牛,有说看到山,有说看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我指着高高的角峰说:

“现在,你们是高高的角峰了,请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

”有说看到下山的路,有说看到远处的村予,有说看到山下的小河水流呀流。

   我指着高高的角峰上飘着的白云说:

“现在,你们是天上自由的白云了,请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

”一个孩子问:

“是哪里都可以飘吗?

”我认真地点点头。

孩子们笑了。

高个儿男孩说:

“我看到了县城!

”胖的男孩说:

“我看到了大海!

   我看着小女孩。

小女孩哭了:

“我看到了爸爸妈妈打工的鞋厂!

   三个孩子都哭了。

   我搂着三个孩子,眼角也湿润了:

“孩子们,把你们看到的写下来吧,你们就是白云,高高的角峰顶上飘动的白云!

   三个月后我离开了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