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895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撤二建一”后的黄浦区提出的“功能重塑、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倍增效应”的要求,围绕“初步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城区繁华、环境优美、高度开放、功能完善的特大型国际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总体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这一主线,发扬“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预期目标和任务,为黄浦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1、总体实力大幅提升,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五”以来,围绕“以现代服务业为先导,以商旅文结合为基础,以房地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完善城区功能,全区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1)增加值:

2005年预计达到110亿元,年均递增10.2%,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110%。

(2)区级财政收入:

2005年达到38.68亿元(新口径)。

(3)固定资产投资:

预计“十五”期间累计达到397.7亿元,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132.6%。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005年预计达到170亿元,年均递增7.9%,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114.9%。

(5)职工年人均工资:

2005年预计达到2.49万元,年均递增13.6%,比“十五”计划预测指标高8.6个百分点。

2、旧区改造快速推进,城区面貌明显改善“十五”期间累计拆除旧房230万平方米,完成计划目标的115%,其中拆除旧里162万平方米,5万余户居民告别了旧居。

区域内房屋累计竣工面积预计达到429.2万平方米,完成计划指标的142.2%,其中住宅竣工219.4万平方米。

全区绿地面积达到116.6公顷,比“九五”期末增加37.95公顷,完成“十五”计划目标的101.4%。

其中公共绿地面积82.8公顷,增加26.4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5平方米。

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西藏路综合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复兴路越江隧道提前通车,轨道交通4号线和8号线站点建设稳步推进,停车诱导系统建设如期完成。

外滩、南京路、人民广场、老城厢、现代聚居区“五大功能区”建设初具规模。

实行“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发展方针,加大了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的力度,城区综合环境与人民群众居住条件逐步改善。

3、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行政效能有了明显提高。

通过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加强企业服务中心、市民接待服务中心、网上企业服务中心等建设,努力改进行政工作方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拓展了服务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加大了财政资金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公益性领域的投入。

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实施“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通过理顺劳动、资产和管理关系,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考核机制,企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创新活力逐步增强。

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式,推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国资收益收缴试点工作。

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已逐步成为拓展城区功能、创造就业岗位的生力军。

发挥黄浦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优化招商引资结构。

引进一批全球行业领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以不同形式入驻的全球500强企业已达到61家。

“十五”期间累计引进内资预计达到325.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216.8%;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预计达到11.7亿美元,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130%。

4、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整合创新成效明显按照调整布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制定并实施社会事业功能布局规划,不断探索社会事业管理新机制,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努力贯彻“科教兴市”主战略,科技创新、高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较大进展,电子政务框架基本形成。

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建成集九年一贯制学校、轮滑馆等为一体的黄浦学校,扩建大同中学和格致中学。

发挥“文化娱乐综合试验区”的优势,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开展以广场文化活动为主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南京路、豫园“天天演”、“周周演”形成亮点。

推进医保改革和“三医联动”改革,健全三级预防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完成区公共卫生中心建设。

实施“人人运动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区第二届运动会顺利举办,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在十届全运会上为上海夺得5.5枚金牌,并在十二届市运会囊括了全部六项第一,在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第九届亚洲轮滑锦标赛上代表上海和中国取得优异成绩,体育中心结构封顶。

5、社保体系逐步完善,稳定机制日益健全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上下联动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健全了“政府救助、群众互助、社会援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机制,深入开展“创业在黄浦”活动,发挥新经济组织、非正规劳动组织的作用,积极扩大就业渠道。

建立劳动监察大队,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进一步完善帮困救助机制,发动各方积极参与,落实助困、助学、助医、助业措施,切实做好帮困送温暖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在全市率先建立了街面、社区和小区三级网格化巡逻制度,预防和打击犯罪活动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的光荣称号。

6、积极弘扬黄浦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着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深化文明城区创建活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在巩固和发展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和市文明城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2004年提出并着力推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完善以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企事业单位为载体的终身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深化城区思想道德建设,相关课题成果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论文奖。

深入开展“法德伴我行,诚信在黄浦”主题教育活动,在培育塑造上海城市精神中进一步弘扬“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黄浦精神,实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区“五连冠”,再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光荣称号,9个街道均已建成市级文明社区,建成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个,市级文明小区101个,市级文明单位99个。

(二)基本经验“十五”以来,黄浦区发展的基础日趋坚实,发展的环境日趋优化,发展的动力日趋增强,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充分证明市委、市政府关于“撤二建一”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也离不开全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回顾“十五”期间黄浦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体会。

1、注重规划先行,增强工作的科学性“撤二建一”之后,从黄浦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黄浦区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了《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黄浦区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任务》、《黄浦区总体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既符合上海整体发展战略意图,又反映黄浦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规划,形成了前瞻性强、定位准确的发展战略,科学有效地引导了城区的开发与建设,把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在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进程中体现了自身的地位和作用。

2、注重结构调整,提升区域发展能级把加快经济建设作为黄浦发展的第一要务,完善城区功能定位,推进功能区建设和重点功能性产业升级,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基本形成了以商旅文结合为特征的现代商贸功能,增强了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以旧区改造为突破口,发挥市、区重大项目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优化综合发展环境,形成整体发展势能。

注重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区为抓手,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实事工程”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解决社会保障、环境改造等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改善城区的“二元结构”状况。

注重机制创新,提高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创新政府运作机制,积极调整社会事业布局,注重资源的整体、高效利用,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增长、城建开发、城区管理、社会事业以及构筑人才高地等方面逐步形成了新的发展机制。

“十一五”发展的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与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国际直接投资重点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黄浦区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强化城区的辐射功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2007年“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为黄浦区进一步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将继续加快,在金融联动、工商联合、旅游联手、人才联用、交通联网等五个方面加强合作平台建设,有利于黄浦区在融入、服务于“长三角”中实现新的跨越。

21世纪头20年,是上海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上海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主动做好“三个服务”,力争实现“两个率先”,继续走在发展前列。

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将极大地推动上海城市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十一五”期间,世博园区建设,浦江两岸开发,轨道交通建设,河南路、西藏路拓宽以及交通综合改造等多项重大市政项目的建设,都将为黄浦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功能提升和形态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二)黄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黄浦处于上海的地理中心,是最大的交通枢纽所在地,是上海的行政文化中心与城市核心功能区;处在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功能的三个发展带交汇区域,是上海城市发展规划中明确的中央商务区、中心商业区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浦资源要素较为丰富。

有体量较大的发展载体,有门类较全的服务产业,有能级较高的区域企业,有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有活力较强的各类资源等。

经过“十五”以来的建设和发展,黄浦区综合实力显着增强,中央商务区功能、购物中心功能、文化旅游功能和居住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效应日益显现,社会事业也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黄浦区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面临的挑战和需要破解的难题“十一五”期间,既是黄浦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也是新的风险凸现期,将面临一些内外部不利因素的挑战。

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加大;上海的发展面临土地、能源、环境、人口等因素的制约,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仍然很重。

黄浦经济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需要继续着力破解的难题,主要表现在:

如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保持经济总量领先和持续发展的后劲;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级,发展新型业态;如何实现机制创新,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如何整合社会事业资源,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如何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攻坚克难,加快旧区改造,逐步改善区域内“二元结构”的状况等。

“十一五”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贯彻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上海实现“两个率先”、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抓住全面“入世”、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筹办“世博会”三大战略机遇,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融入全市、开拓创新,深度拓展城区功能,大力推进旧区改造,全面完成世博园区动迁及配套工程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发展主线

以“繁荣繁华、文明和谐”为主线,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繁荣繁华”就是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拓展城区的集聚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和引领功能,集中高能级要素,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张力,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保持黄浦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通过加强城市形态建设,推动空间开发,完善硬件设施配套,形成协调的建筑风格、亮丽的景观风貌、良好的城区环境,把黄浦区建设成为综合功能强、集聚和辐射效应大、集中体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服务水平的核心功能区。

“文明和谐”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努力增强社会活力和维护社会公平,积极倡导体现现代文明和健康向上的科学生活方式,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融洽相处中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城区。

(三)总体目标

立足上海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高度,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区核心竞争能力,着力打造“经典黄浦”,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的高地,商贸旅游业发展的中心,海派文化展示的窗口,人居环境相宜的家园,成为集中体现上海繁荣繁华、文明和谐总体形象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功能区,使黄浦人民在高一层次上达到安居乐业。

到2010年,基本形成与现代化中心城区相匹配的现代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与全市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社会事业布局构架。

(四)主要发展指标预测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预期达到640—700亿元,年均递增8—10%。

区级财政收入2010年预期达到62—68亿元,年均递增10—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预期达到380亿元,年均递增5%。

引进内资五年累计完成250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五年累计完成10亿美元。

拆除旧房五年累计完成138万平方米。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和年失业登记人数达到市下达的指标要求。

四、城区功能建设

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区、使黄浦人民在高一层次上达到安居乐业的发展目标,以建设“一带三区”为重点,集聚区域资源、完善城区形态、提升产业能级、深度拓展功能,更好地体现黄浦区的城市活力、历史魅力、发展动力;并积极推进旧区改造,加快现代化居住区的建设,将黄浦建设成经济快速发展、对外高度开放、资本要素集中、信息技术发达、资源优化配置、投资环境优越、科技教育先进、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现代化城区。

(一)“一带三区”建设“一带”:

外滩沿黄浦江发展带,是上海最具活力的黄金水岸线。

北起外滩源苏州河口,南到江边路,西至四川路、人民路、中华路和中山南路等沿线,岸线长度6.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不含世博园地区)。

区域内现有商务楼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老大楼92幢,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

是上海城市景观纵轴——黄浦江岸线的核心部分,是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是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大集聚带之一,是上海最重要的南北向交通走廊,也是黄浦区直接接受世博会辐射以及进行世博功能配套的重点地区。

将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要求,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提升金融贸易功能,拓展高端商务商业功能,补充特色娱乐功能,开拓博览文化功能,成为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亮点和黄浦未来发展的增长极。

——抓好外滩源开发。

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要求,加快提升外滩源的商务商贸、都市休闲和文化娱乐功能,精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浦江两岸开发优质品牌,带动整个沿江带的开发。

——抓好老大楼的置换改造。

创新思路与工作手段,推进外滩地区老大楼的整体改造和置换,上档次、有特色,建设上海世界一流品牌专卖店集聚的高品位街区。

——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加快项目落地。

加大动迁的工作力度及开发项目招商、协调和落地的力度,早实施、早见效。

形成北部外滩源,中部204地块、南外滩8-1地块,南部董家渡滨水商务区等4个沿岸重要功能组团。

“三区”:

经典的南京路地区、传统的豫园地区和未来的世博园地区。

南京路地区,是集中体现城市活力的商务商业核心区。

北起北京西路与苏州河,南至金陵路、淮海东路与人民路,东起四川中路,西至成都路,区域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区域内现有商务楼总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其中,甲级商务楼22座,建筑面积约160万平方米;老大楼124幢,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要利用多个传统中心以及现代服务业汇聚的优势,传承经典,渗透发展,重塑功能,聚合做强,进一步强化商业商务和现代服务功能,成为上海高档商业商务聚集的标志性地区之一,展示上海中心城区的繁荣繁华。

——加速调整聚合,深度拓展现代商务功能。

大力建设高品质商务楼宇,不断提升商务楼宇能级,为加快楼宇经济发展提供有效载体。

大力引进高能级企业机构,吸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现代服务业高端企业入驻黄浦,构筑“总部经济高地”。

大力实施高层次服务配套,加速完善高端商业、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商务整体发展水平。

——加快提升南京路地区现代商贸功能,“留住外地人、吸引外国人、召唤年轻人”。

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按照发展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特色商业的要求,进行“腾笼换鸟”,“国际品牌引进来”。

大力弘扬民族品牌,重塑老字号品牌形象,通过进超市、进社区和向“一城九镇”拓展,实现“中华品牌走出去”。

重点拓展南京西路新世界至明天广场段功能,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和精心打造,不断提升消费能级。

——加强特色街区建设,加快实施南京路支马路综合配套改造。

北京路要通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形成辐射长三角甚至全国的生产资料展示窗口、分销市场和工程装备服务中心。

金陵路要充分发扬法式建筑风格特色,建设融中西乐器、特色餐饮和休闲吧屋为一体、具有独特文化的特色风情街。

福州路要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引聚知名的文化骨干企业,形成集出版发行、创意设计、商务办公、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商业街。

加强与百联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实施南京路支马路综合改造,促进区域整体功能的网格化发展。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完成南京路、河南路口周边155号、156号地块建设,配合轨道交通10号线站点的实施,启动163号地块的开发。

加速推进西藏路沿线宾馆、商办项目建设,建成金昌广场、泛太平洋大厦、世茂国际广场、思源大厦、一百商城扩建工程、申花大厦和亚龙集团总部等项目,打造西藏路沿线高档商务楼、高星级宾馆密集区,建成以总部经济为主的现代商务街。

推进大世界改造等文化设施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的文化氛围。

豫园地区,是上海700年历史发源地——老城厢的核心,是传承上海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是上海最具传统特色的市级商业中心。

东、北起中华路与人民路,西至河南南路,南到复兴东路,区域面积0.72平方公里。

区域内现有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楼宇12座,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

整个豫园地区又可以分为5.3公顷的“内圈”、43.7公顷的“中圈”和23公顷的“外圈”。

“十一五”期间,将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旅游资源,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文化内涵,调整商业结构,完善旅游要素,提升商业商务功能,形成商旅文互动效应,成为充分体现上海历史魅力的国际化商业文化旅游区。

——深化规划研究,充分利用豫园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商旅文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空间结构、品牌导向和业态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落实加快开发建设的保障措施。

——大力提升“内圈”核心区功能。

进一步调整业态结构,重点发展珠宝饰品、特色餐饮和特色商品,增加文化、娱乐、服务功能,“以文兴商”、“以节兴商”,打造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商业城。

——加速推进“中圈”建设。

重点加快庙前广场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建成豫园大酒店、英皇明星城、金豫商厦等项目,新增购物中心、星级宾馆等商业设施,增加餐饮、休闲、娱乐、展示等多种功能,形成与“内圈”相呼应的集聚发展优势。

——规划拓展“外圈”开发。

按照《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详细规划》的要求,加快外围旧城区的改造步伐,促进历史文脉、城市肌理和商业优势的有机结合,完善交通、旅游和购物环境,进一步提升豫园地区的文化内涵和商业形象。

世博园地区(黄浦范围),是面向未来、提升形象、形成黄浦发展动力的区域,是推动黄浦经济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东起南浦大桥,西至江边路高雄路,北到中山南路,面积约1平方公里。

将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开辟博览文化功能,完善城区功能结构,优化发展格局,改善地区环境品质,成为体现未来发展动力的现代化博览文化区,全方位提升黄浦区的发展水平。

——做好世博会黄浦范围内单位和居民的动迁工作,确保在2006年6月底前拆迁完毕。

——配合做好场馆设施和配套市政交通设施建设。

按照世博会地区详细规划的要求,协助做好企业馆区、工业博物馆群和城市实验区等博览设施的建设,配合实施越江隧道、水厂、能源中心、公共停车场等辅助设施的建设。

——积极参与后续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使世博会地区成为未来黄浦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将企业馆所在地规划改造为滨水商务文化设施,城市实验区调整功能为高星级宾馆、休闲娱乐设施,工业博物馆群进一步拓展博览文化功能,两处大型停车场用地重新进行商务开发,拓展商业、办公功能,使整个地区与北部的金融贸易功能区相呼应,与老城厢、外滩和陆家嘴一起,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繁荣繁华、文明和谐”理念的重要载体。

——做好世博会周边地区地块和项目的梳理工作,借助举办世博会东风,加快开发建设进程,推进地区综合功能的同步提升。

旧区改造和聚居区建设

旧区改造是黄浦区“十一五”期间城区建设的重点之一,居住功能是黄浦区功能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十一五”期间,将大力推进旧区改造,建设居住环境质量优美、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居住区,构筑“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

重点推进东部董家渡、西部老西门、北部新昌路三大聚居区和中部老城厢居住区的建设。

——大力推进旧区改造。

按照“拆、改、留”并举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多方式实施旧区改造。

对成片成街坊的旧里集中区域,完善“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综合配套、分步实施”的模式,进一步加快拆除改造的进度,“十一五”期间,拆除旧房累计完成138万平方米;对零星分散的旧里和设施不完善的老式公房,通过“戴新帽、穿新衣、换内胆、整环境、降能耗”等手段,加以综合改造,提高成套率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十一五”期间,旧住房综合改造累计完成120万平方米。

——加大动迁工作力度。

建立健全动迁与稳定工作的联动机制、房源筹措机制、老大楼置换机制等,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加强动迁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与组织优势,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重大项目的进展及结转基地的收尾。

——推进聚居区建设。

董家渡聚居区基本建成华润5号地块与9号地块、通海10号地块、华浙2号地块与11号地块的住宅项目,继续推进3号、12号、13号、14号和15号地块的开发建设。

老西门聚居区基本建成老西门新苑一期和中远老西门广场,推进老西门新苑二期的建设。

新昌路聚居区加快推进1号、7号地块的建设。

老城厢居住区重点是加速推进松雪街地块和露香园地块的旧区改造项目,力争到2010年基本完成。

产业导向“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实施“世博战略”,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