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2063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29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0页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docx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

绪论

第一节新闻学

新闻学的定义:

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

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内容:

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史(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应用),媒介管理与经营(应用)

新闻学的形成:

世界的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第二节新闻学与新闻工作

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2、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

3、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四种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党报理论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

1、报刊独立自主,受政府的干涉

报刊和政府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张,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

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从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出发,认为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公众舆论无疑也是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

杰弗逊:

监督政府。

后引申为: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种权力。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它的要义指:

让人民群众、让各党各派都利用报刊充分地、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而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足信息。

“意见的自由市场”理论:

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引申出来的。

“自我修正”理论:

约翰·斯亚伍特·穆勒:

假如被压制的言论是正确的,不仅显而易见的践踏了被压制者的政治权利,而且压制者自身也被剥夺了以错误换取真理的机会;假如被压制者的言论或思想是错误的,这也意味着大家同样失去了让真理同错误在公开的较量中使真理更加显明的机会。

因此,压制人们的言论或思想使之不能自由表达,必然是一种对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智慧力的掠夺。

对正确意见与错误意见的辩证阐述,使得“意见自由市场”在理论上站稳了脚跟。

4、对事实的信念

从个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出发,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强调,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公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的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本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崇尚并提倡客观性报道。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不足:

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局限性,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从其一开始就带有片面性和空想成分。

绝对自由曾使西方新闻界陷入一片混乱。

进入20世纪,西方报刊的混乱情况虽然稍有改善,但基本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基本问题:

支配着西方报刊的,不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设计者们理想中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金钱至上。

严重后果:

黄色新闻泛滥,多元意见难以表达,公民的权利被践踏,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不满。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面临的是深刻危机,这个危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资本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性的矛盾,在新闻事业中则表现为报刊的拥有者与读者利益、社会利益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社会责任论

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一批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被西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取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

社会责任论并没有抛弃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的基础仍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只不过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做某些修正、修补,或者说社会责任论是嫁接在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树干上的新枝而已。

倡导者:

报刊自由委员会;总结报告:

《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报刊》

五项要求:

1、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景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

(1)新闻必须真实、全面

(2)新闻报道必须理智,减少那种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那些诲淫诲盗的细节描写(3)新闻要做出合乎真实的揭示,即把每一项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事物的联系中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后果。

2、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要求报刊担负起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思想观点的责任。

尤其是与报刊相反的观点,报刊可以不赞成他们的观点,但应该给他们公开表达的机会。

3、供社会各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报刊所提供的情况,做出好或坏的判断。

4、呈现与阐明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方法

这是社会责任论者对大众媒介提出的全新要求,即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

5、将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情感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径

这是对新闻完整性的要求,凡是涉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新闻都要及时报道,不要漏报,更不能为了某些团体的利益或政府的压力而瞒报,保证每个公民平等地分享信息。

向政府发出了呼吁: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核心是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的任何干预。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报刊不能真正实行自律,公众对报刊的不负责任又无能为力,社会责任论者只能求助于政府来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

评价:

社会责任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西方社会的变迁,适合西方国家的现实需要。

但社会责任论的提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的矛盾。

三、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

非常复杂的混合体,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

核心内容:

1、国家的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务、服从、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

2、从这样的核心内容出发,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同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特征);

3、都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

守望:

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冲破落后观念,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建设项目,使传统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

整合:

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

强调交易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技术

四、党报理论

最早起源于前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核心:

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第四节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一、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二、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三、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外国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四、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第一章新闻活动

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为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或新闻媒介。

广义新闻活动:

不仅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而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新闻事业外,人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来相互传递新闻。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

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得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信息时代特点:

知识经济的崛起是最基本的,信息以及信息产业成为知识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大众传媒业已成为信息产业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一、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结论:

1、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2、人类的社会性的生产和社会性的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3、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二、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社会条件的变化:

1、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

2、出现了社会分工:

农业与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社会产生分工以后,从事不同产业的人们为了交换产品的需要,就得彼此了解,尤其在商业活动,更需要大量的信息。

三、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1、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始终和灵敏的情况反映相联系。

2、农民武装起义需要了解敌对双方的情况,双方内部也需要大量新闻工作以便协调一致。

3、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自主权,与外界发生联系,需要新闻。

4、地主仅用武力对付农民不够,需要从思想上软化或奴化农民,需要新闻宣传。

5、社会分工更明确,大量城镇的出现,使得城乡之间、城镇内行业之间的联系频繁起来,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活动。

两点没变:

1、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要有一定量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

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驱使人们不由自主的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三点改变:

1、新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2、新闻的内容大大的丰富了、复杂了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了

启示(新闻活动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增加了。

需求量增加,迫使人们不得不扩大新闻活动规模,扩大新闻内容,增加新闻传递的手段。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人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

社会变动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也就越多;人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就越大。

结论: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三节新闻活动的渠道

一、亲身传播

不管距离远近,亲身传播都是个人对个人的传播

种类:

1、言语传播2、文字传播3、体态语言传播4、信号传播

特点:

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好处:

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内容和方法。

不足:

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掘井得人)

二、大众传播

中国习惯上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现在包括网络,西方还包括杂志、书籍、电影,总共七种媒体。

特点:

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长处:

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不足:

反馈很慢、互动性差(网络媒体除外)

三、群体传播

一个人面对一群人所进行的传播,包括群众集会,新闻发布会,演讲等。

既属于定向传播又不属于定向传播,长处和不足都介于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

这三种渠道是人们与外界沟通的三种方式或三种渠道,通过这三种渠道获得的当然并不全是新闻,但是从瓦解获取或交流新闻,就是通过这三种渠道。

第二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基本特点

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

一是真实,二是新鲜。

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新闻必须真实和迅速的原因:

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新闻以真实、迅速作为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为明显、最为独特的标志。

新闻基本特点的影响和作用:

1、现代社会,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2、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结底是由新闻的特性决定的。

3、真实和迅速的要求还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首先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这一切都是从保证新闻的真实和迅速出发的。

第二节两种新闻定义

新闻的两种定义:

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

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论述。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

分析的前提是掌握全面的事实,分析的依据是事实(背景材料),分析的结论也同样必须是事实,或者是构成该事实的必要材料。

判断是对某一事件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

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新闻既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么,它就应该尽可能多地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也不妨做些分析,但应尽可能避免下判断,更不要以判断来代替事实。

第三节新闻本源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记者不仅仅要从事实出发找新闻,而且必须从事实的变动中着手找新闻。

因为,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新闻最主要的功能是:

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

新闻本源≠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在新闻报道中,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都明文规定:

所有新闻都能交代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

一是记者采访他人;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第四节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

新闻有五要素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

新闻五要素:

Who(谁)what(做了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

也有将how作为要素的,但一般通用五要素。

新闻五要素的三大作用:

第一,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浓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五要素是弄清每一个事实的阶梯。

第二,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第三,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

不同体裁对五要素有不同侧重点。

消息强调what,通讯强调how,深度报道强调why。

第五节新闻类别

一、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在中国,可以分为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或称工交新闻、财经新闻)、文教卫生新闻(包含文艺)、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二、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

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三、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

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意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

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四、以新闻与读者的关系来分类

可以分为软新闻和硬新闻

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硬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时效性要求强。

另一个要求是报道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娱乐的新闻。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

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延缓性新闻。

软新闻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

总体上说,人类必须在硬新闻获得满足之后才会需要软新闻;从总体上说,新闻媒介也是以传播硬新闻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础的。

但并不是说任何媒介都应以硬新闻为主。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节新闻与信息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

广义信息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信息与物质、能量构成客观世界。

三者等量齐观。

一般信息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如图书资料,金文石刻等。

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在新闻学中,信息这一概念就是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信息的特点

正因为信息能够而且必须消除人们的随机不确定性,因此,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

从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认识角度出发,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一般特点):

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

2、扩缩性。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既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从三十字到几万字都可以说明同一件事。

3、组合性。

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这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人们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认识信息。

5、相对性。

信息的相对性是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的。

人们所注意到的信息与接受者的内在需求相关。

三、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观念上的要求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摆脱以宣传为第一功能的观点。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业务上的要求

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信息的作用在于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依据,为决策以及随之而来的行动需要提供信息,这就要有一定的提前量。

2、加强深度报道。

这是依据信息可以扩缩的特点。

3、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

这是信息的组合型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4、加强全方位报道。

又称“全息”报道,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

第二节信息与宣传

一、宣传与新闻

宣传与新闻相同点

宣传与新闻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宣传与新闻从人类一诞生就开始了。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又常常利用新闻来进行宣传,这在中国的新闻媒介中运用的尤为普遍。

宣传与新闻区别: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由此引起其他一系列区别:

1、出发点不同

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他们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

而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

因为信息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是人们一切行动决策的前提。

所以说,宣传活动是宣传者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而追逐受众;新闻活动却是受众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而追逐信息。

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2、归宿点不同

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他。

有主观意图,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自觉地按照宣传的意图去行动。

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传播的方式不同

信息是消除人们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因此,一条信息的传播从来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都已经是明日黄花。

宣传却需要重复,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广告,为了加深人们印象,利于人们了解和理解,往往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一种观念。

4、传播的要求不同

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为:

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

在实际新闻工作中两者往往出现一定的特殊的复合现象:

即媒介的所有者或新闻工作者自身出于某种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

当人们把新闻与宣传结合在一起或者利用新闻作宣传时,一定要尊重新闻传播信息的基本要求,不能把新闻当做宣传品。

二、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宣传的7个环节:

1、宣传者——谁来宣传(who)

2、被宣传者——向谁做宣传(whom)

3、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

4、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地方做宣传(where)从宏观看,有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

封闭环境信息渠道单一,外界干扰小,没有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就容易取得预期效果。

后者较难。

5、宣传时机——在什么样的时机做宣传(when)

6、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

7、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

即6W1H:

who,whom,what,where,when,why,how

第三节新闻与舆论

一、舆论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共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有许多独特的个性:

1、公开性

从分散的个人意见到成为群体性的公众意见必须经过公开的社会讨论和交流,而已经形成的公众意见要发挥其影响力,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作为民意的显示,实现舆论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干预。

也可以说,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而且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2、公共性

舆论在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因而具有公共性。

具体体现是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要吸引公众参与,形成广泛的社会讨论,最终整合形成一致意见,那么,这一意见指向的事物必须具备公共性,即利益上对公众而言的切近性,或说涉及公共利益。

3、急迫性

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舆论的急迫性。

指向与目标的现实迫切感决定了舆论的社会急迫性。

4、广泛性

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这种影响和存在的广泛,原因主要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机和多元舆论,以及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阔。

5、评价性

舆论是一种意见,它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而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具备了一种评价性。

二、舆论的社会功能

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

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

舆论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的共同意志和要求。

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

两大方面具体表现: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舆论针对公共事务,在一个社会中,国家权力是最重要、最大的公共权力,它成为舆论监督和制约的最主要的对象。

这种控制又体现在三方面:

(1)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

特别是在某些涉及面广、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上。

(2)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

(3)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

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

这是舆论控制作用的又一方面的表现。

从综合舆论对公共决策和公众成员个人行为两方面的监控作用可以看出,对一个社会的整体维系和稳定,健康发展的舆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此外,舆论还常常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启蒙思想、争取群众的先导作用,为改革和革命赢得人心、获取正确的社会评价铺平道路,这时,它又成为先行者和启蒙者。

舆论的负面影响:

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立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某些特殊情况下,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人之谔谔”。

舆论是双刃剑,大多数时候是促进历史进步的催化剂,但也扮演过不光彩的绊脚石的角色。

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

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等。

三、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新闻媒介与舆论的三方面关系:

1、反映并代表舆论

分散的个人意见要公开表达,参与大范围的社会讨论,最终形成的一致意见也要公开表达才能作用于社会,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公众意见。

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

新闻媒介履行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